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引导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历史史实,证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畏强敌的民族气概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非洲
亚洲
欧洲
里海
黑海
地中海
红海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海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地理位置:
三洲五海之地
经商为生
商路受阻
自然环境:
热带沙漠气候
游牧生活,水资源匮乏
炎热干旱
各部落之间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社会矛盾十分激烈
社会环境:
多神崇拜,思想混乱。
人们渴望统一
阻碍
①游牧生活,环境恶劣,争夺与仇杀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建立统一
②多神崇拜,不利于统一
1.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背景: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伊斯兰教的产生背景?
材料:半岛外部,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两个大国为了争夺也门叙利亚的商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结果,阿拉伯半岛西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破坏。
——马克奎《世界文明史》
材料:波斯占领时期,把商路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这些因素导致阿拉伯商业萧条,农业生产濒临崩溃,靠贸易生活的人陷入困境。
——《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半岛内部,阿拉伯人氏族部落之间因水源、牧场与牲畜的争夺和血亲复仇而引起的冲突不断发生。
——孟光林《世界中世纪史》
①自然环境恶劣;外部势力入侵
②多神崇拜,国家分裂,社会矛盾十分激烈;
③商路不畅,商业衰落;
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时间
地点
创立者
信徒
经典
建筑
教义
3.创立:
7世纪初
麦加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穆斯林
(顺从者)
《古兰经》
独尊安拉
穆罕默德
出生于麦加城,幼
年丧失父母,12岁时
随商队到过巴勒斯坦
和叙利亚,25岁时与
麦加富孀结婚。
此后,他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和“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约570-632)
清真寺
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
一神教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曾亲眼目睹阿拉伯人痛苦穆罕默德决定尝试利用宗教将分散的阿拉伯结合在一起,由此,创立了伊斯兰教——
4.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传教建国)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穆斯林公社
特点:政教合一早期国家雏形
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在公社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后来的哈里发国家(阿拉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政教合一
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称
禁止相互仇杀
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
平等
团结
统一
麦加传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麦加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4.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传教建国)
伊斯兰教的建立在阿拉伯的统一中起了什么作用?
麦加传教
7世纪初,麦加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
622年,迁居麦地那,
建立穆斯林公社,
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
政教合一
630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出兵麦加
各部落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半岛统一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统一
思想基础
促进传播
伊斯兰教的建立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扫清了思想障碍,加速了半岛的统一,同时也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
穆罕默德两大贡献:
①创建伊斯兰教
②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知识拓展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萨冷
麦加(第一圣地)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麦地那,壮大势力并病逝。伊斯兰教第二圣城。
麦加被誉为“诸城之母”
耶路撒冷,踏巨石骑马升天,接受天启,黎明重返麦加。
耶路撒冷老城圆顶清真寺
麦地那的库巴清真寺
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
开斋节:伊斯兰教回历九月全月斋戒结束时, 10月1日举行的庆祝开斋仪式。开斋即结束封斋,具体日期为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
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这是麦加朝圣的最后一天,庆祝活动以宰牲为主要内容。
圣纪:每年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以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
麦加朝圣
最盛大的宗教活动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宗教 产生时间 诞生地 创始人 经典 教义 节日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金刚经》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浴佛节
中元节
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圣经》
忍耐顺从死后升天
圣诞节
复活节
7世纪
阿拉伯半岛
(麦加)
穆罕默德
《古兰经》
独尊安拉
开斋节
圣纪节
宰牲节
佛教
三大宗教的相同点:
(1)都诞生于亚洲(2)都要求人民忍受苦难(3)都曾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二、阿拉伯帝国
1、雏形:
622年 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
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背景: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任者称为“哈里发”,继续扩张,南征北战,疆域不断扩大。
哈里发(军、政、教)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收支
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
继续沿袭政教合一的传统
二、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北进叙利亚
东灭波斯
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
直抵中国唐朝边境
攻克埃及
横扫北非
占领西班牙
被法兰克军队所阻
751年在怛罗斯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
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战场上长驱直入,占领西班牙,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所阻。
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751年击败唐朝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郑和航海图》
二、阿拉伯帝国
751年(唐玄宗时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从长安带领三万精锐出发,远赴西域作战。唐军的步兵阵法在怛罗斯城下与阿拉伯的骑兵阵法交战,每天都能杀敌数千得胜而归。第五天高仙芝下令攻城之时,对方的大批援兵到了。怛罗斯之战,最终以大唐的战败而告终。
此战以后,阿拉伯控制了中亚大部
分地区。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
得到广泛传播。
怛罗斯之战
阿拉伯帝国:1258年,被蒙古大军所灭
3.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阿拉伯帝国
大唐帝国
高仙芝
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唯一一次正面交锋
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
——阿拉伯,中世纪的强者!
二、阿拉伯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四大帝国
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
公元前4世纪
公元2世纪
公元6世纪
公元8世纪中期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4.帝国形成: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5.疆域:
东起印度洋,西濒大西洋,北至黑海、里海,南达尼罗河→地跨亚欧非三洲
东到印度河流域
西临大西洋
北接黑海与里海
南包整个阿拉伯半岛
西南尼罗河下游
二、阿拉伯帝国
从9世纪中叶起,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长达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6.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二、阿拉伯帝国
二、阿拉伯帝国
①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帝国
②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③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传播
7.影响:
8.帝国统治:
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中央: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地方:设总督,但税收权与司法权直属中央
政教合一
政治领袖
宗教领袖
军事领袖
相互促进
扩张动力
推动传播
阿拉伯
帝国
伊斯
兰教
三、阿拉伯文化
(1)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设立“智慧宫”、大量翻译书籍。
(2)继承、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
材料一:哈里发马门在巴格达创立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惜重金延揽人才......在智慧宫里,汇聚了众多学者......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材料三: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他们继承了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上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
1.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3)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智慧宫中的翻译者
天文学的研究
“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三、阿拉伯文化
(1)数学:
①改进和传播“阿拉伯数字”
②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2.阿拉伯文化代表
古印度人
改造并传播
发明
阿拉伯人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三、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文化代表
(2)医学:
《医学集成》《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拉齐斯:“穆斯林医学之父“
《医学集成》是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主要讲述的是疾病、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
伊本·西那:“世界医学之王”
《医典》是医学百科全书,分别讲述医学总论、药物学、人体疾病各论及全身性疾病等内容。
阿拉伯医学解剖图
三、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文化代表
(3)文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内容 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反映 阿拉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位 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渔夫和魔鬼》《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是其中的名篇。
三、阿拉伯文化
开罗清真寺
太原清真寺
印度泰姬陵
巴基斯坦清真寺
克尔白古庙
麦加清真寺
建筑方面:
清真寺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恩格斯则在《德国农民战争》
中国
印度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棉花
食糖
欧洲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3.阿拉伯文化的地位
三、阿拉伯文化
保存文化
承前启后
传播文化
连贯东西
创造文化
兼收并蓄
(1)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材料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
材料二: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恩格斯则在《德国农民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西方谚语
    
3.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中国
印度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棉花
食糖
欧洲
阿拉伯人
三、阿拉伯文化
课堂小结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创立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半岛统一
促 进
传 播
教义:独尊安拉
阿拉伯半帝国
时间:8世纪中期
特点:政教合一
地域:横跨亚欧非
数学:改造阿拉伯数字
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
文学:《天方夜谭》等
时间、创立者:7世纪,默罕默德
随堂训练
1.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下列作品属于阿拉伯文学瑰宝的是( )
A.《荷马史诗》 B.《神曲》 C.《天方夜谭》 D.《人间喜剧》
2.《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构思奇妙,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
瑰宝。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有( )
①创立了“儒略历” ②改造了0—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③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④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B.公元前5世纪,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C.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D.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C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