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 再塑生命的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疲倦(pí) 搓捻(niē)
绽开(zhàn) 小心冀冀(yì)
B.感慨(kǎi) 惭槐(kuì)
悔恨(huǐ) 截然不同(jié)
C.缝制(fénɡ) 摸索(suǒ)
企盼(qǐ) 恍然大悟(huǎnɡ)
D.奥秘(ào) 争执(zhì)
激荡(dànɡ) 混为一谈(hùn)
解析:A项,“捻”应读“niǎn”,“冀冀”应为“翼翼”;B项,“槐”应为“愧”;D项,“执”应读“zh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我们对精读课文要理解透彻,深入领会,不求甚解。
B.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水质越来越好。远远望去,起伏连绵的草山和蓝色的湖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C.丽江古城年味渐浓,花团锦簇,张灯结彩,喜庆气氛扑面而来。
D.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村集体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做工、种田两不误,幸福感油然而生。
解析:“不求甚解”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B.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导下,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C.因为莎莉文老师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她赢得了海伦·凯勒的尊敬与爱戴。
D.对于海伦·凯勒来说,莎莉文老师就是那个启发她、给她深切关爱的人。
解析:句式杂糅,可改为“《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作品”或“《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4.下列依次填入语段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老师转身面向大家,他决定这一课, , , , 。
①他们才能理解并接纳这份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才能写出诚挚感人的作文
②不是具体地教孩子们怎样去写作文,也不是单纯地教他们怎样写自己的母亲
③他觉得唯有让孩子们理解了父母无私的付出
④而是启发孩子们,体会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背后的良苦用心和炽热的爱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解析:通读所有语句,根据横线前的“他决定这一课”句子不完整,主语是“他”,后面应该紧跟“他”的决定,可确定第②句为首句;再由关联词“不是……也不是……而是……”确定第④句紧跟第②句;最后根据第③句和第①句在句意上的逻辑关系确定后两句的顺序为③①。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④③①。
5.下列有关词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A.“唤醒”“希望”“启发”在句中都是动词。
B.“新”“好奇”在句中是形容词。
C.“灵魂”“经历”“思想”在句中都是名词。
D.“能”是表意愿的动词,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解析:“希望”在这里是名词,指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爱的教育》之重沐
——振华女校40周年纪念献给校长
王季玉先生
①每逢有朋友问起我最喜欢的书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爱的教育》。有时我也自觉可怪,为什么这本书对我会这样地亲切?当我经历多年远别,重返苏州,踏进母校的校门时,这问题的答案蓦然来到心头:这书里所流露的人性,原来本是我早年身受的日常经验。何怪我一翻开这书,一字一行,语语乡音,这样熟悉。我又怎能不偏爱这本读物?
②25年前,我和几个小朋友在操场角里,浪木旁的空场上闲谈。那时的振华还在严衙前。住宅式的校舍里,孩子们下了课,只有一角空地可供他们奔跑或闲坐。这些孩子们中间有人这样说:“我将来总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我不喜欢张良,项羽才是英雄。”
③另外一个孩子却说:“我是想做三先生(我们那时称王季玉先生作三先生,因为她在家里是老三)。”
④很快有人笑了:“教书?教孩子们书?我不干!有什么意思?”
⑤“可是三先生为什么不去发明和探险,不去做项羽和张良,而在教我们书呢?”我就说:“她该去做大事业,留了学回来。在这小学校里看着孩子们拼生字,真是——”“你真的愿意她离开我们吗?”有位小朋友急了。
⑥没有人再说话了。孩子们被问住了。没有人能想象三先生会离开我们这些孩子的。如果她真的要去做项羽、张良,到月亮上去探险,孩子们也不会放她。孩子们话是不说了,但是谁都感觉到一种悟彻:看孩子们拼拼法似乎比到月亮上去探险更值得我们的爱好,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可是这悟彻却使他们靠近了人性。在这把人性愈抛愈远的世界里,大家想在做项羽、张良,或是上月亮去探险时,我回忆起了25年前操场角落里所领悟的一种模糊的感觉,虽则我还是不知道应当怎样去衡量人间的价值,我总好像又重温了一课《爱的教育》。
⑦苏州的冬天是冷冽的,在艰苦中撑住的学校,当然更不会有取暖的设备。孩子们穿得像泥菩萨般供在课桌旁,有太阳的晒太阳,没有太阳的烘手炉。“拜拜天,今天不要上黑板罢。”孩子们在私语。果然,三先生没有叫我们上黑板,她自己在台上抄字给我们读。这天的字可写得特别大,而且没有往日那样整齐了。再看时,三先生的手肿得像只新鲜的佛手。
⑧“三姨每天早上自己洗衣服,弄得这一手冻疮。”坐在我旁边的她的侄女偷偷地和我这样说。话里似乎责备这位老人家不知自惜。我听着也觉得这是大可不必的。第一是大清早不必老在冷水里洗衣服,第二是既洗了衣服,生了冻疮,又大可不必在黑板上写字。学生们袖着手,老师却忙着抄黑板,这又何苦呢?
⑨那天放学,她的侄女和我一路回家,又告诉我说:“人家请三姨到上海去做事,她不肯去。”
⑩“上海去了,不是可以不必自己洗衣服了吗?”我还没忘记那只冻疮的手。
“可是三姨不肯去。”她侄女又加重地说了一句。
三先生在孩子们心目中总是个不大容易了解的老师。我们那时不知怎么地想起了要出张壁报,怕学校不允许我们张贴。我们去告诉三先生,三先生没有说什么话,点点头,在书架里拿出了一叠纸给我们。这真是使我们有一点喜出望外,因为三先生自己是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张纸的,这次却这样慷慨;原来她不肯放松足以教育孩子们的每一个机会。
我们那时的壁报贴在小学部进门处的走廊里,走廊相当狭窄。我们那时通行着一种“捉逃犯”的游戏,一个人逃,一个人追。我有次正当着“逃犯”,一直从操场那边冲逃走廊,想绕进小学部回“窠”。这一冲却正撞在站在走廊里转角处看我们壁报的三先生的怀里。我站住了,知道闯了祸。可是抬眼一看在我面前的却并不是一个责备我的脸,而是一堆笑容:“孝通,你也能作诗,很好。”她拍着我的小肩膀,“留心些,不要冲在墙上跌痛了。”我笑了一笑就跑了。直到这次回到母校,看见季玉先生的笑容时,才重又想起了这一段事。25年了,时间似乎这样短,还是这个老师,还是这个孩子。
振华是40年了,我离开振华也已经20多年了,其间又经过了抗战,原已经长成的振华,经此打击、破坏,也似乎停顿了一期。但是,我再来时,季玉先生却还是20多年前的三先生,一个看孩子们拼拼法,清早洗衣服,被孩子们撞着会笑的老师,她伸着手拉住我说:“孝通,你还是这样。”我也说:“季玉先生,你也还是这样。”她笑了,笑里流露了她的愉快,笑里也告诉了我25年前所不能了解的一切。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爱读《爱的教育》了。
1946年11月1日
(选自《费孝通人物随笔》,有改动)
6. 三先生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大容易被孩子们理解的?
答案:①三先生为何为了教“我们”而放弃自己的大事业;②三先生为何要在寒冬里坚持自己洗衣服;③三先生为何不去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做事;④三先生为何对学生如此宽容、慈祥。
7.体会文中加点词的作用。
25年了,时间似乎这样短,还是这个老师,还是这个孩子。
答案: “似乎”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的意思,暗示时光飞逝,两个“还是”是依旧如此,没有变化的意思,这里强调了“我”和王季玉先生的师生之情依然那样浓厚,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王季玉先生的敬意。
8.从文章看,25年前王季玉先生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答案:25年前王季玉先生所处的环境是很简陋、破旧不堪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第②段“25年前,我和几个小朋友在操场角里,浪木旁的空场上闲谈”“住宅式的校舍里,孩子们下了课,只有一角空地可供他们奔跑或闲坐”,第⑦段“苏州的冬天是冷冽的,在艰苦中撑住的学校,当然更不会有取暖的设备。孩子们穿得像泥菩萨般供在课桌旁,有太阳的晒太阳,没有太阳的烘手炉”可知,25年前王季玉先生所处的环境是很简陋、破旧不堪的。
9.文章为什么以《〈爱的教育〉之重沐》为主标题?
答案:①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强调恩师对学生无形中的熏陶和影响,表达了对恩师王季玉先生的敬意和赞美之情;③突出文章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首先,以《〈爱的教育〉之重沐》为主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结合第①段“每逢有朋友问起我最喜欢的书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爱的教育》”“这书里所流露的人性,原来本是我早年身受的日常经验”,第 段“她笑了,笑里流露了她的愉快,笑里也告诉了我25年前所不能了解的一切。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爱读《爱的教育》了”可知,文章通过回忆25年前王季玉先生的种种往事,写了恩师王季玉先生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对教育的热忱,表达了对王季玉先生的敬意和赞美之情。最后,文章标题也突出了“爱的教育”的主题,引人深思。
(二)综合性学习。
10.希望中学开展以“尊师重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以“尊师重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答案:(示例)举行“尊师重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手抄报展览;举行“尊师重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演讲比赛。
(2)一名同学写了下面几句话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赞颂。请你结合语境,仿照前两句,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 , 。衷心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答案:(示例一)您不是雕塑家 却塑造着我们健全的人格
(示例二)您不是美术家 却调制着我们人生的底色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