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六) 猫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乞丐(qǐ) 怂恿(zǒng)
虐待(nüè)
B.诅骂(zǔ) 悲楚(chǔ)
红棱(líng)
C.屋脊(jǐ) 惩戒(chěng)
污涩(sè)
D.蜷伏(quán) 怅然(chàng)
辩诉(biàn)
解析:A项,“怂”应读“sǒnɡ”;B项,“棱”应为“绫”;C项,“惩”应读“chénɡ”。
2.下列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1)它似乎太 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
着。
(3)我很想 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A.活泼 凝望 补救
B.胆大 张望 弥补
C.活泼 张望 补救
D.胆大 凝望 弥补
解析:(1)句写的是养的第二只猫,根据“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可知,写出了第二只猫的活泼,排除B、D两项。(2)句,“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张望”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向四周或远处看。根据语境选“凝望”。排除C项。(3)句,“补救”指采取行动矫正差错,扭转不利形势;设法使缺点不发生影响。“弥补”指把不够的部分填足。根据语境选“补救”。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
A. 每逢雨季,村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洪水被顺利“驯服”,沿着河道倾泻而下,河道的生态效益显著提升,泄洪能力大大增强。
B.经大量摸排、侦查,警方近日将31年前畏罪潜逃的张某武缉捕归案。
C.历史学家认为,不能照搬史料中的文本妄下断语,必须把眼前的文字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才能解读其真实内涵。
D.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解析:“无所不为”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准之一。
C.通过学习《猫》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D.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有没有”;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错误”再“改正错误”。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解析:“我的暴怒”“我的虐待”中间用顿号。
6.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B.(它)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C.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D.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解析:A项这句话把小猫比作白雪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2023·南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人与猫
简 默
①去临清的头天傍晚,豆包不见了。
②豆包是一只布偶猫,它喜欢黏人,黏如盘中豆包。我第一次与它照面,便被它黏上了,我脱口叫它豆包,从此,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在我家热闹地响成一片。
③吃饭前,我拎了一袋垃圾开门放在门口,豆包像一道白色闪电,在门合上的一刹那,嗖地窜了出去。可笑的是,我竟然毫无察觉。妻子开门进来,豆包平常总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口,迎接主人,而此时却不见它的踪影。我遍寻它爱待的角落无着;妻子不相信地又到处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我在家中坐立不宁,反复在它平时爱鼾睡的几处“卧榻”寻找,又掀开床罩,趴在地板上,查看床下,均一无所获。我绝望地拧开门,冲着楼梯,豆包豆包地唤了几声,它仿佛从天而降,自楼上一溜烟地冲入屋内。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夹杂着惊喜,重新在我家响起。
④豆包的失而复回,让我第二天心无牵挂地来到临清。第一次知道临清,是因为狮猫,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世上有猫姓狮。那时候,我在黔南山区沙包堡镇上,喜欢满地捡烟标,一张张地展平后,折叠成窄窄的长条形,与小伙伴们在水泥地上打着玩。其中有一种狮猫烟标,印着“国营临清卷烟厂出品”,于是我便记下了临清。其实我与临清还另有缘分:千年大运河自源头,经临清,流过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可以说我的这趟临清之行是溯河向上,寻源觅踪。在我的童年,总有一些记忆像种子撒在处女地上,一张大人巴掌大小的狮猫烟标让我与临清这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家中的豆包到隐匿于临清各个角落的狮猫,我说我是因为与狮猫的缘分而来到临清的,同时又是从中年的下游溯河追寻我的童年。
⑤同行的作家张炜老师是狂热的吸猫人,他精心养了一只名唤融融的布偶猫,并以自己与融融相处相知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爱的川流不息》,打动了无数读者。后来,他通过微信发给我几张融融的照片,融融的憨态和萌样惹我怜爱,我也发他几张豆包的照片,他回复可爱。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⑥我想起多年前去探望冰心先生,先生临窗端坐,在读《庄子》。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的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在临清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中,我也看见了相同的一幕:先生端坐案前,案上摆满各种书和稿纸,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腿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先生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而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揽入怀中。好一幅《三睡图》!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俩亲昵地陪伴着先生。我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最后的归宿,但冰心先生的阿咪相伴先生走到人生尽头,也追随先生的背影走了,继续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长相厮守。在冰心文学馆中,阿咪标本摆放在书桌一角,这是它最爱待的位置,也是它与先生相依相伴的全部世界。
⑦在临清,我听朋友讲着有关狮猫的趣闻轶事,却没看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狮猫。我想,不是它离我太远,我感觉它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家中,隔着门窗和围墙,我能够听见它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也能够捕捉到它隐隐约约的气息。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童年在上游,中年在下游,此时顺流或逆流漂过的一定是陪伴和见证我一天一天成长的狮猫。
⑧写到这,豆包调皮地跃上了我的书桌,躺在电脑键盘上,不肯起身了。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冷淡和忽略了它。每一只猫都是一个世界,它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洋溢着可爱。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它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或者说是我家的一分子。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各有各的活法,独立保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它们教会了我许多,渐渐地,我被岁月磨砺得坚硬和世故的心,重新像坚冰被春风吹化了,我的记忆也变得温柔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7.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文章叙述了(“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和猫相处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文章第①~④段以及第⑧段主要写“我”与豆包之间的相处;文章第⑤段主要写张炜和“我”同样为爱猫之人,互相交换爱猫的点滴;文章第⑥段写冰心先生和季羡林先生与他们爱猫的亲昵画面。结合文章标题《文人与猫》可知,文人指的就是“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即文章叙述了(“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和猫相处的故事。
8.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答案:“川流不息”意思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表达了对猫深深(深沉、广博、博大、深厚)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加点词的本义,“川流不息”的意思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然后明确加点词的语境义,此处用“川流不息”来形容“我”与张炜老师对猫的爱,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可见两人对猫深厚的爱。
9.阅读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从描写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示例一)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探”“搭”“趴”“卧”等词简洁传神地写出了猫的温顺可爱。
(示例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蜷”“揽”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与猫相亲相依的动人情景。
(示例三)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相互呼应,妙趣横生。
10.选文中的猫性情各异。请参照示例,摘录文中词语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猫 性情
豆包 (1) 黏人、调皮、撒娇
融融 憨态、萌样
阿咪 (2) 温顺、忠贞不渝(忠贞)
咪咪和虎子 (3) 炯炯有神、亲昵
11. 探究文章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 选文表达了文人(“我”)对猫的喜爱之情,告诉我们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启示我们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尊重动物、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善待生命、建设美丽家园、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和猫相处的故事,表达了四位文人对猫深厚的喜爱之情。而四位文人与猫的相亲相爱,正好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由小见大,可以启示我们,作为人类应与动物、与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二)综合性学习。
12.学习了《猫》后,班级准备开展以“动物杂谈——猫”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各题。
(1)读了郑振铎的《猫》后,你一定有许多感触,对于文中的“我”和第三只猫,你想说点什么呢?请写在下面。
①对文中的“我”,我想说:“ (示例)凡事不能单凭表象而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
②对文中的第三只猫,我想说:“ (示例)弱小者总是饱尝不幸,所以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避免不幸。 ”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猫”的成语、歇后语,请分别写出一个。
答案:(示例)成语:猫鼠同眠 照猫画虎
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 猫儿教老虎——留一手(分别写出一个即可)
(3)认真观察这幅漫画,请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只吃鱼、反对捉老鼠的猫,它们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坐吃山空,忘记自己的本性和职能,不会自食其力。赞扬了不顾别人的嘲笑,义无反顾地抓老鼠的猫,它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