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 6 课,该单元以 “劳动的价值” 为核心学习主题,同单元的另一篇课文为《芣苢》。此诗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创作中借鉴民歌手法,聚焦日常劳动场景,生动描绘了一家四口趁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画面 —— 家人间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劳作场面热火朝天却又秩序井然。
诗歌既展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农事劳作的繁忙,又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满溢着劳动人民吃苦耐劳、乐观勤奋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插秧歌》与《芣苢》进行对照教学,通过强化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深化对 “劳动” 的理解,真切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诵读诗歌,读准字音与字词含义,准确把握诗歌在形式上的独特特点;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学习并掌握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领会诗歌中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优良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其 “诚斋体” 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劳动之美。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精准把握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深刻体会作者在诗中传递的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劳动精神,从中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并内化为自身认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诗歌: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些诗歌描绘的内容都是:劳动。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三千年前,先民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归;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劳动,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人民辛勤的劳作中,方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那就是杨万里的《插秧歌》。
二、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籍贯为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官员,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一同被称作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因其文学成就得到认可,宋光宗曾亲自为他题写 “诚斋” 二字,所以后世学者多尊称他为 “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三、解题
1、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歌:民歌。
2、展示稻谷由一粒谷种长成饱满稻穗的图片,让学生起来描述,进而了解插秧的基本步骤。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谷种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将其从秧田里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品读诗韵,内容分析
结合种植水稻的步骤,分析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2、接下来我们看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将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将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铠甲。
作用:头盔铠甲是战士打仗时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的情景,突出了农忙紧张的气氛和农忙抢种的题旨。诗人用貌似轻松的笔调写出来,实际饱含苦涩意味,突出了农民的艰辛。
3、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劳动人民插秧的情景,我们继续看颈联和尾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只不答”,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呢?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4、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如果要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找诗眼,悟题旨)
明确:诗眼“忙”;题旨:首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又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农事的繁忙,自理行间流露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富有生活趣味。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浅近明白、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完成《同步学案》
七、板书设计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插秧歌 雨中插秧图 吃苦耐劳、勤奋乐观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