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情 境 导 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感受到了一代英雄曹操的伟大抱负。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一起去体味古代诗歌的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 习 目 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文化文学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文化文学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律诗的格律常识
文化文学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人前行的路
北固山
旅人前行的路,从青青的北固山下向远方伸展,
我乘船在碧波的荡漾的绿水中前行。
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风顺而和
挂
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次北固山下
停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海上升起的红日
升起来
夜将尽未尽之时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新春已来。
进入,降临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
到,送到
北归的大雁
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精读课文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精读课文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
“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
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
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精读课文
4. 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地吹拂着的正风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精读课文
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
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
精读课文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说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推进,浑然一体。
探究主旨
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拓 展 延 伸
思乡意象知多少
1.雁是大型候鸟 , 不善于远距离飞翔 , 它总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雁在诗词中多以离思的形象出现。如韦应物在《闻雁》中写道:“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3.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比较经典的诗句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文章结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文化文学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降职
即杜鹃,又称“布谷鸟”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伴随着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明月”带去的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精读课文
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
精读课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进行简要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
想象奇特、借景抒情
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探究主旨
这首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营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真切的关怀。
拓 展 延 伸
天末怀李白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幕府而被流放夜郎,
杜甫因担心李白,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阅
读后一首,说说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抒情上的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拓 展 延 伸
①本诗颔联和课文首句一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伤感的氛围,表达对友人的担忧。
②尾联和课文三、四两句一样,运用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文化文学
“曲”分类
杂剧(戏剧)
散曲
散套:由若干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关于元曲
文化文学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
写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观看读诗
新 课 探 究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形容悲伤到极点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示例: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精读课文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
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
悲苦。
精读课文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精读课文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
“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为全篇主旨所在,表达了天涯沦落之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白描。
文章结构
探究主旨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仅用28字就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悲苦之情。
拓 展 延 伸
白描特点:
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了解白描的特点,然后阅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再次感受白描的特点,找一找它写了哪些景物,再给它描绘的画
面命名。
景物:落日、苍山、白屋、柴门、风雪
画面:风雪夜归图
课 堂 小 结
1. 《次北固山下》采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写法,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情于景,想象丰富,语言含蓄凝练。
3.《天净沙·秋思》运用了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布 置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2.完成本课课后练习。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