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5 梅岭三章
陈 毅
情 境 导 入
母亲对儿女的爱深沉、博大、无私。请大家朗读完孟郊的《游子吟》后说说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们接着学习《回忆我的母亲》。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尝试阐释诗歌的内容。
青 松
陈 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化文学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陈毅同志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写作背景
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
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得诗” 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文化文学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分析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抓住诗中的“意象”。如《梅岭三章》中,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旌旗( ) 阎罗( ) 烽烟( )
捷报( ) 丛莽( )
血雨腥风( )
jīng
yán
jié
mǎng
fēng
xīng
基础知识
〔丛莽〕
〔旌旗〕
〔泉台〕
〔烽烟〕
丛生的草木。
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基础知识
〔捷报〕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胜利的消息。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初读课文
1.朗读诗歌,注意生僻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重音和节奏。
2.反复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初读课文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初读课文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初读课文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精 读 课 文
1.诗歌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交代了诗人在梅山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说明情况危急,“得诗”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小序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和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精读课文
第一首: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精读课文
第二首: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首: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革命必将胜利,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精读课文
3.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这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紧密呼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三首诗分别从过去、现在、未来着笔,过去是“我”革命的过去,现在是面对死亡的现在,未来是属于全体革命者的光明未来;而三首诗整体上又各有侧重,分别寓意必战、必胜、必成,全面地展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精读课文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照时间顺序,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提出的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首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首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首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合 作 探 究
1.《梅岭三章》中有很多丰富的意象,表达了陈毅同志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阅读诗歌,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合作探究
意 象 内涵 精神
泉台、阎罗
凶恶残暴的敌人
英勇无畏、至死不渝
旌旗
军士
革命到底的决心
烽烟
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投身革命,视死如归
捷报
革命胜利的喜讯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由花
共产主义理想
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2.“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习惯说法。现实中虽不存在,却为人们所熟知。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这类词语?
合作探究
诗歌重想象和幻想,只要有助于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并不排斥“阴间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等怪异现象。这样写的好处主要有三:一是直观,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是含蓄,“阎罗”是民间传说中的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拿来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恰到好处,耐人寻味;三是深刻,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具有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品 味 语 言
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以“血雨腥风”喻指战争。
血雨腥风应有涯
品味语言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写出了广大军士与诗人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
.
品味语言
(2)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2.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飞”字显得轻快、欢欣,翩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表达了诗人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
.
品味语言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2.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投身”一词表现了诗人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应”字表明了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了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
.
.
品味语言
2.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用“自由花”一词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 . .
课 堂 小 结
《梅岭三章》借助丰富的意象,运用比喻、借代、设问等修辞手法,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崇高理想。
布 置 作 业
阅读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等诗作,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并完成一篇400字的读后感。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