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苏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学 期 单 元 一 1~6的表内乘法
课 题 第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
2. 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数、积的名称。
3.体会乘法与连加的联系,感受乘法表示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性。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将连加算式正确改写成乘法算式。
核心素养:
培养符号意识、抽象思维及“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如3个4相加、6个4相加),利用连加的繁琐性引发对简便运算的需求,自然引出乘法课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
知识回顾
写出连加算式并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1)一些小朋友在操场上活动,每组4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算一算,下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问题引入
这样全部加起来,用连加计算太麻烦了。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呢?
揭示课题:连加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乘法吧!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碰碰车情境(2人一组,6组)为例,通过“连加算式→乘法算式”的转化,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认识乘号及算式各部分名称,掌握读法。
教学例1第(1)(2)题:
出示碰碰车情境图:
(1)一共有多少人坐碰碰车?
(2)一共有多少人骑旋转木马?
1. 情境分析
提取信息:每组2人(相同加数),共6组(相同加数的个数)。
预设:
连加算式:2+2+2+2+2+2=12(人),表示“6个2相加”。
小组探究
任务1:如何用更简便的方式表示“6个2相加”?
介绍乘法算式:2×6=12。
认识乘号“×”:读作“乘”,书写时先写左斜,再写右斜。
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 × 6 = 12
↓ ↓ ↓
乘数 乘数 积
读法:2乘6等于12(注意:不能读作“乘以”)。
任务2:2和6各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的“2”表示每组人数,即相同的加数;“6”表示这样的6组,即相同加数的个数。得到一共的人数是12人。
相同的加数是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6。
归纳总结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与连加的关系:乘法是连加的简便运算。
学习任务二: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的和,深化理解乘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旋转木马情境(3人一组,4组),让学生独立将连加算式(4个3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强化“相同加数×个数”的模型,对比不同情境巩固乘数含义。
情境分析
出示旋转木马情境图:3人一组,4组人骑旋转木马,一共有多少人?
提取信息:每组3人(相同加数),共4组(相同加数的个数)。
连加算式:3+3+3+3=12(人),表示“4个3相加”。
独立尝试
改写乘法算式:3×4=12。
说一说:乘数3和4分别表示什么?积12表示什么?
对比辨析
对比“6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乘法算式,明确:
乘数分别是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积是连加的结果。
请你分别用6个2,4个3再讲一个乘法故事吧。
讨论总结
(1)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也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
(2)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叫作乘数,乘得的结果叫作积。
5. 口诀记忆
连加算式绕呀绕,乘号一来变奇妙!
相同加数前面站好,加数的个数在乘号后。
读作“几乘几等于”,化繁为简真高效!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乘法算式的读写、意义及应用:基础题(看图列式)强化“几个几”与乘法的对应;操作题(画图表示)深化数形结合;改错题(判断能否改写)突出相同加数的关键条件。
1.
通过直观图形分组(如 5组 2 个樱桃、2 组 5 根香蕉),让学生直观感知“相同加数”与“个数””的对应关系,学会将 “连加算式” 转化为 “乘法算式”,初步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表示。
2.
通过“画图→列式”的操作,让学生从“数形结合”角度理解 “几个几” 的含义,强化“相同加数”(每组个数)与 “个数”(组数)的区分,为乘法算式的意义建立视觉表征。
3.
通过不同形式的算式(相同乘数、不同乘数),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规范数学语言表达,避免读作 “乘以”。
4.
联系生活场景(牛奶盒数、分组人数等),让学生体会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学会从情境中提取 “相同加数”(每盒 4 瓶)和 “个数”(3 盒),强化 “数学模型→生活问题”的转化能力。
5.下面加法算式中,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6+6+6+6+6=30
7+7+7=21
9+5+9+9=32
通过对比 “可改写” 与 “不可改写”的算式,突出乘法的前提条件 ——“相同加数”,帮助学生辨析乘法与一般连加的区别,深化对乘法意义的本质理解。
四、课堂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编“乘法故事”,并思考乘法的简便性本质,为后续应用铺垫。
编一个“乘法故事”:用“5个3相加”或“3个5相加”描述生活情境,并写出乘法算式。
思考:为什么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当相同加数的个数很多时,乘法的优势是什么?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核心知识,强化乘法意义、算式结构及简便性,形成知识框架。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如何读写乘法算式?
什么样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乘法算式: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积。
乘号“×”读作“乘”,算式读作“几乘几等于几”。
六、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1. 连加算式 → 乘法算式
例:2+2+2+2+2+2=12(6个2相加)
乘法算式:2 × 6 = 12
↓ ↓ ↓
乘数 乘数 积
读作:2乘6等于12
2.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 关键:相同加数 × 相同加数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