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45:57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三次变迁与转型
1.第一次发生在四千多年前,此时国家出现了,进入了夏商周时代,其时统治者称“王”,可称“王国时代”,其体制在周代进入典型形态。
2.第二次发生在战国秦汉,由此进入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这一时期的巨大政治转型,在制度方面,是君权、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创立;在势力方面,是军功阶层、文官、士人三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3.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未实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专题二 古代、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1.古代西方:在希腊、罗马主要产生了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与共和制等,因国情不同,每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其产生与发展跟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2.中古时期: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尖锐的政教冲突、新兴城市中等阶级与封建制度的斗争、封建等级代表制成为不同阶段欧洲政治的特征。特别是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作用很大,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3.近代西方: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确立,但是英、美、法等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普遍性,又各有特色。
1.(2023·福建高考1题)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2.(2023·广东高考1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3.(2023·湖南高考2题)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4.(2023·北京高考5题)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5.(2023·湖南高考11题)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6.(2023·广东高考12题)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C 商王巡行地方时,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商王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表示自己服从商王的统治,这也就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故选C项;向商王纳贡的部族能够获得商王的赏赐,说明它们原本就是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扩大商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商王的巡行表明地方部族对其统治的认同,但由于商王巡行的部族与自己不属于同一部族,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形成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排除B项;题干所述体现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而不是商业联系,排除D项。
2.D “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过干预地方诸侯的人事任免,来干预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项;诸侯国君朝觐周天子是在分封制前提下地方诸侯本来的义务,不属于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排除A项;“协助诸侯国君”说明周王派遣的官员只能起到外在协助的作用,无法体现干预内政的特点,排除B项;诸侯国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是地方诸侯应尽的义务,不属于诸侯国的内政范围,排除C项。
3.A 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多任用其宗族及国人为相,这表明关东六国仍受宗法制的影响,而秦相的任用并不局限于本宗族及国人,而是多用其他国家的有才能之人,这表明秦国较早摆脱了宗法制的影响,逐渐建立起官僚制,故选A项;秦相来源颇广并不等同于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六国已不再尊崇周天子,即不再严格遵行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法家人物受六国排挤,排除D项。
4.C 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是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过渡性人物,他组织了元首顾问议事会,重大议题还是需要事先通过贵族集体讨论,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故选D项;屋大维并不是民主进程的推动者,而是共和制走向帝制的推动者,排除A项;屋大维使寡头统治转变为元首统治,其实质是寡头统治的加深,而不是颠覆,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体现了元首权力的加强和元老院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
6.B 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
2 / 2(共18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三次变迁与转型
1. 第一次发生在四千多年前,此时国家出现了,进入了夏商周时代,
其时统治者称“王”,可称“王国时代”,其体制在周代进入典型
形态。
2. 第二次发生在战国秦汉,由此进入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这
一时期的巨大政治转型,在制度方面,是君权、中央集权和官
僚制度的创立;在势力方面,是军功阶层、文官、士人三种新
兴力量的崛起。
3.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
起中国历史上从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未实
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之
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专题二 古代、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1. 古代西方:在希腊、罗马主要产生了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与共
和制等,因国情不同,每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其产生与发展
跟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2. 中古时期: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尖锐的政教冲突、新兴城市中等
阶级与封建制度的斗争、封建等级代表制成为不同阶段欧洲政治的
特征。特别是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的斗争中作用很大,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3. 近代西方: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确立,但是英、
美、法等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普遍性,又各有特色。
1. (2023·福建高考1题)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
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
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 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 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 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 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解析: 商王巡行地方时,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商王赏赐并
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表示自己服从商王的统治,这也就宣示了商
王的统治权力,故选C项;向商王纳贡的部族能够获得商王的赏
赐,说明它们原本就是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
未扩大商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商王的巡行表明地方部族对其
统治的认同,但由于商王巡行的部族与自己不属于同一部族,没有
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形成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排除B项;题干所
述体现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而不是商业联
系,排除D项。
2. (2023·广东高考1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
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 《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 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 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解析: “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
过干预地方诸侯的人事任免,来干预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
项;诸侯国君朝觐周天子是在分封制前提下地方诸侯本来的义务,
不属于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排除A项;“协助诸侯国君”说明周王
派遣的官员只能起到外在协助的作用,无法体现干预内政的特点,
排除B项;诸侯国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是地方诸侯应尽的义务,不
属于诸侯国的内政范围,排除C项。
3. (2023·湖南高考2题)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
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
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
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多任用其宗族及国
人为相,这表明关东六国仍受宗法制的影响,而秦相的任用并不局
限于本宗族及国人,而是多用其他国家的有才能之人,这表明秦国
较早摆脱了宗法制的影响,逐渐建立起官僚制,故选A项;秦相来
源颇广并不等同于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六
国已不再尊崇周天子,即不再严格遵行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中
未提及法家人物受六国排挤,排除D项。
4. (2023·北京高考5题)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
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
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
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 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 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 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解析: 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
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
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
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
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
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5. (2023·湖南高考11题)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
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
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是罗马由共和制
走向帝制的过渡性人物,他组织了元首顾问议事会,重大议题还是
需要事先通过贵族集体讨论,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故选D项;屋
大维并不是民主进程的推动者,而是共和制走向帝制的推动者,排
除A项;屋大维使寡头统治转变为元首统治,其实质是寡头统治的
加深,而不是颠覆,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体现了元首权力的
加强和元老院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
6. (2023·广东高考12题)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
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
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
律文件。该文件(  )
A. 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 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 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解析: 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
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故
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荣革命”之
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
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
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
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一定程度上减
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
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