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1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认识除法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苏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学 期 单 元 二 1~6的表内除法
课 题 第3课时 认识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意义,掌握算式读写及各部分名称,能表述算式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2. 能根据平均分操作写除法算式,准确读算式并区分 “除以”,规范数学表达。
3.在分物情境中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符号简洁性,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过程,掌握算式读写及被除数、除数、商的名称。
2.教学难点:从平均分操作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与 “每份同样多” 的意义关联。
核心素养:
通过操作到符号的抽象,培养数学抽象与符号意识,体会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引入除法算式做铺垫。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平均分成几份”还是“每几个一份”都是平均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降低新知学习难度。
知识链接
分一分,填一填。
(1)15朵花,平均分成5份,每份( )朵。
(2)15朵花,每5朵一份,可以分( )份。
小结:无论是平均分成几份,还是每几个一份,都是平均分。
2.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均分,看看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操作。
大家看,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大南瓜,我们一起来分一分,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认识除法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分南瓜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操作分物—语言描述—符号表达”的抽象过程。让学生在摆圆片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平均分,再通过乘法算式过渡,自然引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例4:
情境分析
呈现情境:6个南瓜,平均装在2个筐里。每筐装几个?
提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引导学生提取信息。
理解“平均装在2个筐里”即“平均分成2分,每份同样多”,明确分物要求。
探究算法
(1)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南瓜,摆一摆、分一分,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交流分法: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
(2)乘法联想:每筐装几个,2筐正好装6个?
( )×2=6。
符号引入:按指定份数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把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几个,用除法计算:6÷2=3。
认识算式
除法计算:6÷2=3。
(1)算式解读:6表示一共有6个南瓜(被除数),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除数),3表示平均每份有3个(商)。
(2)符号意义:“÷”叫除号,表示平均分,读作“除以”。
(3)读法规范:6÷2=3读作“6除以2等于3”,强调“除以”和“除”的区别。
4. 归纳总结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被平均分的总数作为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作为除数,每份的数量作为商。
学习任务二:用除法计算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分法,让学生体验另一种平均分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分法的算式结构,发现“总数÷每份数量=份数”的关系,感受除法算式的通用性,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
分析题意
呈现情境:6个南瓜,每3个装一筐,要装几筐?
提问:这次分法和上一题有什么不同?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究算法
(1)分物操作:用圆片分一分,说说每3个一份,6个南瓜可以分成几份。
交流结果:6个南瓜,每3个装一筐,要装2筐。
(2)算式表示: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计算:6÷3=2。
算式解读
除法计算:6÷3=2。
(1)各部分含义:6表示总数(被除数),3表示每一份有3个(除数),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商)。
(2)数量关系:总数÷每份数量=份数。
(3)读法巩固:6÷3=2读作“6除以3等于2”。
对比总结
(1)两种分法对比:无论是“定份求每”还是“定每求份”,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规律归纳:被平均分的总数作为被除数,平均分的标准(份数或每份数量)作为除数,结果作为商。
(3)魔法记忆
平均分物用除法,除号两点中间横。
被除数前除数后,商随等号来站好。
定份求每总数除份数,定每求份总数除每份。
算式从左往右读,“除以”别读成“除”哟!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练习,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加深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除法解决问题,强化“总数÷份数=每份数量”和“总数÷每份数量=份数”的数量关系,培养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
1.
巩固“总数÷份数=每份数量”的除法意义,练习根据平均分情境写出除法算式,明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对应关系。
2.
巩固“总数÷每份数量=份数”的除法应用,让学生理解每次运走的数量是每份数,求运的次数即求份数,强化除法算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3.
对比练习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让学生分别用“总数÷份数”和“总数÷每份数量”解决问题,明确两种情况下除法算式的不同结构,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先读一读除法算式,再分别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8÷4=2 18÷3=6 24÷6=4
强化除法算式的读法规范,巩固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名称,帮助学生准确表述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5.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让学生从乘法的“几个几”过渡到除法的平均分,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同时练习根据直观图写出除法算式,巩固除法意义。
6. 画图圈一圈,表示下面算式的含义。
(1)10÷2=5 (2)15÷3=5
通过画图操作,将抽象的除法算式转化为直观的平均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检验对除法意义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 18 个苹果的开放性平均分问题,拓展生活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多样分法中感受平均分的灵活性,引发 “如何快速算商” 的认知需求,为下一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埋下伏笔。
挑战题:
18 个苹果,你能想到几种平均分法?用除法算式记录两种分法。
预设分法 1: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6 个 → 18÷3=6
预设分法 2:每 2 个一份,可分 9 份 → 18÷2=9
引出下一课时:
师:当平均分的数量变大时,怎样快速算出商呢?其实乘法口诀能帮大忙!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看看口诀怎么让除法计算变简单吧!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梳理,强化核心知识,形成认知结构。
提问:今天学习了哪两种平均分法?怎么区分?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核心内容:已知总数和每份个数,求份数或者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个数,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算式结构:6÷3=2中,“÷”是除号,6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读作“6除以3等于2”。
数学思想:通过操作到符号的抽象,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培养数学抽象与符号意识。
六、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个南瓜,平均装在2个筐里,每筐装3个。
6 ÷ 2 = 3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6除以2等于3
总数÷份数=每份数量
6个南瓜,每3个装一筐,要装2筐。
6 ÷ 3 = 2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6除以3等于2
总数÷每份数量=份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