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1)荐举功劳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削弱了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士阶层的支持。
(3)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
2.考核制度
(1)从战国到明清,官吏考核重点由“任贤使能”逐步转向加强对官吏的控制,这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一致的。
(2)战国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已经初具规模,秦汉以后各代则不断加以完善,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
专题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晚清
(1)选官制度:改革科举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特点:浓厚的封建性。
(3)原因: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宪政思想影响;科举制弊端。
(4)作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工业化进程;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2.民国
(1)选官制度:文官考试制度。
(2)特点:浓厚的西方化。
(3)原因: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4)作用: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但未发挥实际效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
(1)选官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
(4)作用:初步形成规模大、门类全、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题三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1.相同点
(1)坚持依法管理原则。(2)坚持公平竞争原则。
(3)坚持功绩制原则。(4)注重权益保障。
(5)实行分类管理,职务和级别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台阶。
2.不同点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 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各个环节
性质 划分 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政治化和事务官的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 原则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性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服务 对象 服务政府:西方的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同政府是雇员同雇主的关系 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2023·广东高考3题)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2.(2023·湖南高考4题)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宋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3.(2022·湖北高考5题)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4.(2022·山东高考4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5.(2022·辽宁高考15题)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6.(2022·天津高考5题)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D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门阀士族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
2.C 材料中宋仁宗废后遭到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最后御史和谏官受到了惩罚,并且皇帝对御史和谏官的职能进行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相率请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因此材料反映了宋代御史与谏官职能的混通趋势,故选C项;皇帝并不是因为御史和谏官置疑家事而对其加以贬黜,排除A项;材料中皇帝有绝对的权威,B项无从体现,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宰相职能的变化,排除D项。
3.A 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部分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溥上奏痛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故选A项;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书商不是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与八股文体无关,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列举其他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拓宽”说法错误,排除D项。
5.D 品位分类法是文官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这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故选D项;“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等问题,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排除A、C两项。
6.C 据材料可知,浙江很多人听说科举欲求变新,则纷纷购买《时务报》,而最终科举“犹然故辙”,则购报者意兴索然,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可知,科举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侧重选拔时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排除A项;由当时尽管纷纷购买《时务报》,但却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可以得出,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学传播,而只是科考者功利性应对的权宜之举,排除B项;题干所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 / 3(共23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 选官制度
(1)荐举功劳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
治,削弱了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士阶层
的支持。
(3)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使得国家
统治日趋合理化。
2. 考核制度
(1)从战国到明清,官吏考核重点由“任贤使能”逐步转向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这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是一致的。
(2)战国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已经初具规模,秦汉以后各代则不
断加以完善,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
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
的官吏考核制度。
专题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 晚清
(1)选官制度:改革科举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特点:浓厚的封建性。
(3)原因: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宪政思想影
响;科举制弊端。
(4)作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工业化进程;推动中国民主政治
发展。
2. 民国
(1)选官制度:文官考试制度。
(2)特点:浓厚的西方化。
(3)原因: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4)作用: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但未发挥
实际效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1)选官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
争增强。
(4)作用:初步形成规模大、门类全、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基本
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题三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1. 相同点
(1)坚持依法管理原则。
(2)坚持公平竞争原则。
(3)坚持功绩制原则。
(4)注重权益保障。
(5)实行分类管理,职务和级别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台阶。
2. 不同点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 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
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
的主要条件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穿
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
升、奖惩各个环节
性质 划分 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
务官的政治化和事务官的职
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
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
可以相互转任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政治 原则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
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
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性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必须
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
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服务 对象 服务政府:西方的文官是一
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同政府
是雇员同雇主的关系 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
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 (2023·广东高考3题)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解析: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
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
制和削弱,故选D项;门阀士族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
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
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
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
2. (2023·湖南高考4题)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
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宋仁宗遣宰相吕夷简
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
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解析: 材料中宋仁宗废后遭到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最后御史和
谏官受到了惩罚,并且皇帝对御史和谏官的职能进行了限制,不允
许他们“相率请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监察制度的一个重
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因此材料反映了宋代御史与谏官职能的混通趋
势,故选C项;皇帝并不是因为御史和谏官置疑家事而对其加以贬
黜,排除A项;材料中皇帝有绝对的权威,B项无从体现,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宰相职能的变化,排除D项。
3. (2022·湖北高考5题)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
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
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
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
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 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解析: 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
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部分
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溥上奏痛
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故选A项;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
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书商不是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
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
料与八股文体无关,排除D项。
4. (2022·山东高考4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
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
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
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故选A项;材料强调
的是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排除B项;材料
未涉及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列举其他
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拓宽”说法错误,排除D项。
5. (2022·辽宁高考15题)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
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
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
A. 贵族传统的延续 B. 官员地位的降低
C. 党派干预的加强 D. 政府职能的扩大
解析: 品位分类法是文官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
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
提高,这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
果,故选D项;“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
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
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确
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等
问题,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排
除A、C两项。
6. (2022·天津高考5题)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
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
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
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 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 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 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 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解析: 据材料可知,浙江很多人听说科举欲求变新,则纷纷购
买《时务报》,而最终科举“犹然故辙”,则购报者意兴索然,这
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当年科
举考试‘犹然故辙’”可知,科举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
“侧重选拔时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排除A项;
由当时尽管纷纷购买《时务报》,但却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
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可以得出,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
学传播,而只是科考者功利性应对的权宜之举,排除B项;题干所
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
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