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2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情 境 导 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是如何诞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一下真理诞生的过程吧。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会写“域、惯”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收到的启发。
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重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难点)
文学文化常识
叶永烈
浙江温州人,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作品:《叶永烈科普全集》《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叶永烈自选集》等。
基础知识
花圃 不慎 盐酸 敏感 石蕊 领域
提取 吻合 俄裔 偶然 蚯蚓 文献
建树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不可思议
pǔ
shèn
ruǐ
yù
yì
qiū yǐn
zhù
qiè
基础知识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事情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初步感知
你能用第2段中的话解说课文题目的意思吗?
课文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它的表述比较凝练、抽象,第2段对它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既保持了观点的一致性又避免了重复。
初步感知
赏析语言(第2段)。
修饰性的、限制性的
“差不多”
“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
品读体会,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读
精读课文
“把‘?’拉直变成‘!’”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凝练概括与生动形象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不仅把问题解决了,而且解决得很好。
精读课文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精读课文
(2)课文所选的这三个事例能证明课文的主要观点吗?三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能。
共同点:科学家能从细微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之处,在不断发问的过程中显现他们善于思考的品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显现他们追求真理的恒心与毅力。
精读课文
事例介绍的顺序。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三个事例所采用的叙述顺序:都是按照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发明或发现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精读课文
思考: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介绍三个事例?这样的叙述顺序与课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方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事例的表述结构与观点的表述方式存在一致性,都说明了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
课文列举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性。
精读课文
过渡词句
“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词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样的过渡词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取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承上启下
文章结构
思考:“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这样的事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事例,正是课文第3~5段所写的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找到真理”的事例,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课堂小结
我们已经懂得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请同学们牢记,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行动起来吧,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个未知的真理,正等待你们去发现!
作 业 布 置
1.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2. 推荐阅读文本:叶永烈《科学家故事100个》。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