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59:44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
B.为官员选拔提供依据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武帝以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这一现象(  )
A.是汉代尊崇儒术、察举选官的结果
B.是两汉据家世选官的后遗症
C.推动儒学成为汉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D.促使汉代官场形成一股清流
3.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官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考核程序的规范
4.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
5.宋代科举在“正奏名进士、诸科”之外,对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因“特奏名”录取进士、诸科多达5万人。这一举措(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C.导致科举考试的失序
D.是“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
6.宋、元、明三朝监察官员的选拔基本遵循“台官自选”的原则;清朝顺治时期则规定:“科道官考选、差遣、内升、外转俱候朕裁定,永著为例。”这一变化(  )
A.实现了监察权力的独立
B.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权
D.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7.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在其任职的八年期间更换了五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当时的纽约州参议员声称:“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上述现象(  )
A.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弊端
B.说明三权分立受到挑战
C.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8.1855年,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其目的是剔除政府中不作为的官员。该组织在主要都市召集民众,分发各种宣传手册,倡议和支持文官制度革新。《泰晤士报》等多家报纸连续报道了有关消息。这说明,此时的英国(  )
A.文官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B.社会舆论全力主导英国的官制改革
C.工人成为英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
D.内阁承认官员素质提升的积极意义
9.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一新官制的实施(  )
类别 职务 选拔方式
第一级 普通文职 通过竞争考试
第二级 领事人员 推荐的基础上考试
第三级 海关税收 直接从各附属部门选拔
第四级 高级官员 按政党分肥的方式任用
A.规范了官员的升迁模式
B.提高了高级官员的素质
C.滋生了僵化的官僚习气
D.促进了政府的有序运行
10.近代美国在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发展了文官制度。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竞争考试还将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有利于(  )
A.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扩大政府管理的民主性
D.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性
11.英剧《是,首相》展现了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以及文官制度运行逻辑,剧中新任首相(政务官)吉姆·哈克有着雄心壮志,试图大刀阔斧推行自己的改革计划,以博得政治资本;以汉弗莱爵士为首的文官们则只希望维持现状稳定,反对各种激进改革,以保持自身对流水般政党选举下内阁的影响力。这种冲突体现了(  )
A.西方政治体制下事务官和政务官利益分歧
B.选举产生的首相比事务官们要更忠于职守
C.作为政务官的首相无法领导文官开展工作
D.事务官们比选举产生的首相更加爱岗敬业
1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经世致用”遭到清政府摒弃
B.设立经济特科不符合世界潮流
C.政局变动影响选官制度的变革
D.戊戌变法违背知识分子的愿望
13.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4.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  )
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
15.1933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10年、7年和5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这一规定(  )
A.旨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政
B.遵守公平选拔人才的原则
C.首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符合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16.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如下表所示)。《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对象 侧重点 主要考核内容
技术类 能 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
党政类 德 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
A.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B.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C.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D.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西周时期,与当时经济上的井田制度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相适应,其人才选拔方式是世袭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推行礼贤下士和奖励军功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元朝时期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为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选官制度上加强思想控制。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以清朝为例,人才选拔方式主要是科举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荐举制度以及特设翻译科等,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而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贤士、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的人才标准都有品行要求。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清末废科举后,人事管理制度一度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这种后果令人始料不及。再度恢复科举制已无可能,当此之时,近现代西方国家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焕发着无限生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又因其两官分途的本土不适性以及一些封建残余的保留对制度实施的阻滞,而没有实现为国选贤的目的。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因,并对该制度的引入进行简要评价。(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形成的御史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用,但在隶属关系上有所改变,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葛生华《试论魏晋南北朝
及隋唐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6分)
19.中国科举考试与英国文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关于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部分研究资料
① 1588年,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伦敦出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选拔性考试、品级、仪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
② 1733年,《绅士杂志》上一篇论中国的文章指出,“中国人的政府管理艺术胜过所有其他国家”“他们的荣誉和头衔并不是世袭的”“而是经由……笔试来选拔授予的”
③ 18世纪,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在《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一封信》中断言中国在所有的帝国中拥有最好的执政管理,详细讨论中国的选拔考试制度和政府审察机制
④ 1835年,旅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这项中国发明将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⑤ 1854年,英国《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政绩赏罚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为改革的主要目的
⑥ 1855年,英国首相公布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
⑦ 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0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D 根据材料“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B项。
2.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政策,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察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使得两汉儒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在授徒讲学的同时,受到学术家传统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因此可以继续为官,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故选A项;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主要据品行选官,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排除C项;世家大族的出现并不会导致汉代官场形成清流,而是会导致官场腐败,权力斗争激烈,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汉朝负责考核的官员可以由地方郡国推荐,而唐代则由中央的吏部专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权向中央集中,这表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非说明行政效率高低,排除B项;对官吏的考核属于官员管理的某一个方面,但仅通过考核无从得知其“官员管理的制度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了对官吏考核的负责人或者部门,但并没有说明官员考核的相关程序,故无从得知其是否“规范”,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的设置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故选C项;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大量设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与材料所述时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采访使行使监察权,并非“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行政区划”,排除D项。
5.B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在科举制之外另开设恩科,对部分落榜士子实行优抚政策,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维系政权稳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学对科举制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考试并未失序,排除C项;“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宋代过度强化中央集权导致的,排除D项。
6.D 材料说明选拔权被集中到皇帝手中,适应了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故选D项;根据清朝顺治时期“俱候朕裁定”可知,监察权并未独立,且不符合中国古代史实,排除A项;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权力总体上是呈现被削弱的趋势,但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府,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只提及监察官员的选拔原则,未涉及监察官员的职权大小问题,排除C项。
7.D 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属于政党分肥,并不是选贤任能,这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党政治的弊端,不是文官政治,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和工业革命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两项。
8.A 根据材料“1855年,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其目的是剔除政府中不作为的官员”可知,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民间社会力图推动政府改革文官制度,因此文官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故选A项;舆论“主导”的表述夸大其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作用,排除D项。
9.D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官选拔任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维持政府的有效运行发挥巨大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0.D 据材料可知,与英国的竞争考试相比,美国的竞争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体现很强的实用性,故选D项;美国文官制度更注重官员的实践能力,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性,与文官系统的稳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将英美两国文官制度进行对比,突出美国文官制度更注重实践经验,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属于两国文官制度的共同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选拔,而不是政府管理的民主性,排除C项。
11.A 首相作为政务官希望改革以博得政治资本,而事务官反对激进改革,以维持现状,这体现了西方政治体制下事务官和政务官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利益分歧,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政务官更忠于职守,排除B项;事务官要在政务官领导下开展工作,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事务官更爱岗敬业,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科的设置本是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部分内容,但是随着变法的失败,这一变法措施也随之流产,这说明政局变动影响选官制度的变革,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经世致用思想,而且“摒弃”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设立经济特科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而非违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知识分子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无法得出是否违背知识分子的愿望,排除D项。
13.C 材料“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4.C 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材料“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可知,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排除B项;“完全模仿”表述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表述,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可知,对民国或国民革命有贡献的人经证明属实,便可以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为公务员,这一规定有利于国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的这一规定反而违背了公务员任用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首创”一词表述错误,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基本主张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而材料中的规定不符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D项。
16.A 通过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即改革开放的开局阶段,中共中央优化干部考核,强调技术干部的能力和党政干部的品行,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类干部的考核无法体现党管干部原则,排除B项;廉政素质考核并非该文件的主旨,排除C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是党的文件,并不属于国家法律,排除D项。
17.(1)特点:注重时代需求;选官方式多样;为维护统治服务;注重德才兼备。
历史经验:注重人才选拔的实用性;重视人才的多元化;克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
(2)原因:废除科举制后,人事制度陷入混乱;西方文官制度显现出巨大效能;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评价: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西方文官制度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近代中国的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与当时经济……宗法制度相适应”“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为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可得,注重时代需求;由材料一“世袭制度”“礼贤下士和奖励军功”“科举制度”“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等可得,选官方式多样;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选官制度是服务于统治需要的,所以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由材料一“适应人才选拔”“都有品行要求”可得,注重德才兼备。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原因和目的分析可得,注重人才选拔的实用性;由材料一“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都有品行要求”可得,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由材料一所述从西周到清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演变可得,其趋势是克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废科举后……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可得,废除科举制后,人事制度陷入混乱;由材料二“近现代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可得,西方文官制度显现出巨大效能;由材料二“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并结合所学民国政府的相关史实可得,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要注意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国情和辩证分析。由材料二“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可得,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由材料二“其两官分途的本土不适性”可得,西方文官制度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结合所学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可得,近代中国的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18.(1)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独立机构;强化御史制度;中央不定期派官员巡察地方。
(2)推动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隋唐加强中央集权;但无法根除官员腐败问题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得出: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独立机构;由材料一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得出:强化御史制度;由材料一信息“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得出:中央不定期派官员巡察地方。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得出:推动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由材料二信息“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得出:有利于隋唐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从无法根除官员腐败问题的角度补充。
19.(1)文献史料分类:①史书;②④报刊;③书信;⑤⑥⑦文书。
(2)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选官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西方传播,一些英国政府人员针对本国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调查和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总之,科举考试的一些优势适应了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现实需要,英国文官制度在借鉴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规范了英国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解析:第(1)问,文献史料分类:根据材料“《大中华帝国史》”可分析得出①为史书;根据材料“《绅士杂志》”“中国文库”可分析得出②④为报刊;根据材料“《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一封信》”可分析得出③为书信;根据材料“《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第二个枢密院令”可分析得出⑤⑥⑦为文书。第(2)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
结合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史实,根据材料“《大中华帝国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选拔性考试、品级、仪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可得出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西方传播,一些英国政府人员针对本国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调查和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其次,结合相关史实,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20.示例
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解析:从“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和“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得出结论是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然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材料中文官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证。如时代背景: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从具体内容看,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影响是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最后进行总结,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5 / 5(共61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
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
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 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 B. 为官员选拔提供依据
C.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
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
确;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是秦朝的
“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西汉武帝以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
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
东汉中叶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这一现象(  )
A. 是汉代尊崇儒术、察举选官的结果
B. 是两汉据家世选官的后遗症
C. 推动儒学成为汉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D. 促使汉代官场形成一股清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政
策,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察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使
得两汉儒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在授徒讲学的同时,受到学术家传
统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因此可以继续为
官,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故选A项;汉武帝开始实行
察举制,主要据品行选官,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儒学主
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排除C项;世家大族
的出现并不会导致汉代官场形成清流,而是会导致官场腐败,权力
斗争激烈,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
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
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
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官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 官员考核程序的规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朝负责考核的官员可以由地方郡国推
荐,而唐代则由中央的吏部专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权向中央集
中,这表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
员的考核,并非说明行政效率高低,排除B项;对官吏的考核属于
官员管理的某一个方面,但仅通过考核无从得知其“官员管理的制
度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了对官吏考核的负责人或者部门,但
并没有说明官员考核的相关程序,故无从得知其是否“规范”,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
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
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 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 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 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的设置有利于监察边
疆地区的非法行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故选C项;安史
之乱后节度使的大量设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与材料所述时
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采访使行使
监察权,并非“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行政区
划”,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宋代科举在“正奏名进士、诸科”之外,对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岁
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
宋因“特奏名”录取进士、诸科多达5万人。这一举措(  )
A.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 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C. 导致科举考试的失序
D. 是“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在科举制之外另开设恩科,对部分落
榜士子实行优抚政策,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维系政权稳定,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学对科举制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考试
并未失序,排除C项;“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宋代过度强化中
央集权导致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宋、元、明三朝监察官员的选拔基本遵循“台官自选”的原则;清
朝顺治时期则规定:“科道官考选、差遣、内升、外转俱候朕裁
定,永著为例。”这一变化(  )
A. 实现了监察权力的独立
B.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 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权
D.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说明选拔权被集中到皇帝手中,适应了加强专制皇
权的需要,故选D项;根据清朝顺治时期“俱候朕裁定”可知,监
察权并未独立,且不符合中国古代史实,排除A项;中国古代地方
政府的权力总体上是呈现被削弱的趋势,但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府,
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只提及监察官员的选拔原则,未涉
及监察官员的职权大小问题,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在其任职的八年期间更换
了五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当时的纽约州参议员声称:“在政治上要
像在爱情上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上述现象
(  )
A. 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弊端
B. 说明三权分立受到挑战
C. 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D.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属于政党分肥,并不是选贤任能,这
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党政
治的弊端,不是文官政治,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
立,和工业革命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1855年,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其目的是剔除政府中不作
为的官员。该组织在主要都市召集民众,分发各种宣传手册,倡议
和支持文官制度革新。《泰晤士报》等多家报纸连续报道了有关消
息。这说明,此时的英国(  )
A. 文官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B. 社会舆论全力主导英国的官制改革
C. 工人成为英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
D. 内阁承认官员素质提升的积极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1855年,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其
目的是剔除政府中不作为的官员”可知,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民间社
会力图推动政府改革文官制度,因此文官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民意
基础,故选A项;舆论“主导”的表述夸大其词,排除B项;材料
未涉及工人阶级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作用,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
一新官制的实施(  )
类别 职务 选拔方式
第一级 普通文职 通过竞争考试
第二级 领事人员 推荐的基础上考试
第三级 海关税收 直接从各附属部门选拔
第四级 高级官员 按政党分肥的方式任用
A. 规范了官员的升迁模式 B. 提高了高级官员的素质
C. 滋生了僵化的官僚习气 D. 促进了政府的有序运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官选拔任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
于维持政府的有效运行发挥巨大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与
材料无关,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近代美国在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发展了文官制度。英国的竞争考试
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竞争考试还将考试与即
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有利于
(  )
A. 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 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 扩大政府管理的民主性
D. 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英国的竞争考试相比,美国的竞争考试
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体现很强的实用性,故选D
项;美国文官制度更注重官员的实践能力,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
性,与文官系统的稳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将英美两国文官
制度进行对比,突出美国文官制度更注重实践经验,而“巩固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属于两国文官制度的共同点,排除B项;材料强
调的是官员的选拔,而不是政府管理的民主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英剧《是,首相》展现了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以及文官制度运行逻
辑,剧中新任首相(政务官)吉姆·哈克有着雄心壮志,试图大刀
阔斧推行自己的改革计划,以博得政治资本;以汉弗莱爵士为首
的文官们则只希望维持现状稳定,反对各种激进改革,以保持自
身对流水般政党选举下内阁的影响力。这种冲突体现了(  )
A. 西方政治体制下事务官和政务官利益分歧
B. 选举产生的首相比事务官们要更忠于职守
C. 作为政务官的首相无法领导文官开展工作
D. 事务官们比选举产生的首相更加爱岗敬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首相作为政务官希望改革以博得政治资本,而事务
官反对激进改革,以维持现状,这体现了西方政治体制下事务
官和政务官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利益分歧,A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政务官更忠于职守,排除B项;事务官要
在政务官领导下开展工作,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事务官更
爱岗敬业,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
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
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经世致用”遭到清政府摒弃
B. 设立经济特科不符合世界潮流
C. 政局变动影响选官制度的变革
D. 戊戌变法违背知识分子的愿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科的设置本是戊
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部分内容,但是随着变法的失败,这一变
法措施也随之流产,这说明政局变动影响选官制度的变革,故选C
项;材料并未提及经世致用思想,而且“摒弃”的说法绝对化,
排除A项;设立经济特科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而非违背,排除B
项,材料没有涉及知识分子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无法得出是否违
背知识分子的愿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
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
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
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 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 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
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
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
型,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
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
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  )
A. 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 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 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并
结合所学可知是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材料“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
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可知,对知识能力的要
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
体现,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排除B
项;“完全模仿”表述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表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933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
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
命”10年、7年和5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
别的公务员。这一规定(  )
A. 旨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政
B. 遵守公平选拔人才的原则
C. 首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 符合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对民国或国民革命有贡献的人经证明属
实,便可以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为公务员,这一规定有利于
国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
裁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的这一规定反而违背了公务员任用的公
平公正,排除B项;“首创”一词表述错误,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
《文官考试法草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孙
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基本主张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而材料中
的规定不符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
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如下表所示)。《关于实行干部考
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对象 侧重点 主要考核内容
技术类 能 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
党政类 德 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
A. 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B. 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C. 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D. 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通过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即改革开放
的开局阶段,中共中央优化干部考核,强调技术干部的能力和党
政干部的品行,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
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类干部的考核无法体现党管
干部原则,排除B项;廉政素质考核并非该文件的主旨,排除C
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是党的文件,并不属于国
家法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西周时期,与当时经济上的井田制度和政治上的分封
制度和宗法制度相适应,其人才选拔方式是世袭制度。在春秋战
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推行礼贤下士和
奖励军功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
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元朝时期为了维护蒙古
贵族的特权,实行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为维护
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选官制度上加
强思想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以清朝为例,人才选
拔方式主要是科举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荐举制度以及特设翻译科等,
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而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贤士、两汉
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
度的人才标准都有品行要求。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及启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清末废科举后,人事管理制度一度陷入混乱和无序状
态,这种后果令人始料不及。再度恢复科举制已无可能,当此
之时,近现代西方国家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
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焕发着无限生机。新兴资产阶
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
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
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又因其两官分途的本土
不适性以及一些封建残余的保留对制度实施的阻滞,而没有实
现为国选贤的目的。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
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8分)
答案:特点:注重时代需求;选官方式多样;为维护统治服务;注重德才兼备。
历史经验:注重人才选拔的实用性;重视人才的多元化;克
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与当时经济……宗法制度相适应”“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为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可得,注重时代需求;由材料一“世袭制度”“礼贤下士和奖励军功”“科举制度”“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等可得,选官方式多样;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选官制度是服务于统治需要的,所以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由材料一“适应人才选拔”“都有品行要求”可得,注重德才兼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原因和目的分析可得,注
重人才选拔的实用性;由材料一“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都
有品行要求”可得,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由材料一所述从西周到清朝
时期的选官制度演变可得,其趋势是克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文官制
度的原因,并对该制度的引入进行简要评价。(6分)
答案:原因:废除科举制后,人事制度陷入混乱;西方文官制度显现出巨大效能;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评价: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
的;西方文官制度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近代中国的守
旧势力依然强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废科举后……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可得,废除科举制后,人事制度陷入混乱;由材料二“近现代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可得,西方文官制度显现出巨大效能;由材料二“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并结合所学民国政府的相关史实可得,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要注意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国情和辩证分析。由材料二“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可得,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由材料二“其两官分途的本土不适性”可得,西方文官制度并不完全
符合中国国情;结合所学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可得,近代中国的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形成的御史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用,但在
隶属关系上有所改变,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
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
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
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葛生华《试论魏晋南北朝
及隋唐的监察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
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
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
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
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
主的巡视监察。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
(6分)
答案: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独立机构;强化御
史制度;中央不定期派官员巡察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得出: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独立机构;由材料一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得出:强化御史制度;由材料一信息“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得出:中央不定期派官员巡察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
变化。(6分)
答案:推动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隋唐
加强中央集权;但无法根除官员腐败问题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二信息“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得出:推动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由材料二信息“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得出:有利于隋唐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从无法根除官员腐败问题的角度补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中国科举考试与英国文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关于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部分研究资料
① 1588年,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伦敦出版的《大中华帝国
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选拔性考试、品级、仪
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
② 1733年,《绅士杂志》上一篇论中国的文章指出,“中国人的政
府管理艺术胜过所有其他国家”“他们的荣誉和头衔并不是世袭
的”“而是经由……笔试来选拔授予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③ 18世纪,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在《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
一封信》中断言中国在所有的帝国中拥有最好的执政管理,详细
讨论中国的选拔考试制度和政府审察机制
④ 1835年,旅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讨论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这项中国发明将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
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⑤ 1854年,英国《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
度、政绩赏罚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为改革的主要目的
⑥ 1855年,英国首相公布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第一个正式法令:
《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
⑦ 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
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4分)
答案:文献史料分类:①史书;②④报刊;③书信;
⑤⑥⑦文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文献史料分类:根据材料“《大中华帝国史》”可分析得出①为史书;根据材料“《绅士杂志》”“中国文库”可分析得出②④为报刊;根据材料“《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一封信》”可分析得出③为书信;根据材料“《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第二个枢密院令”可分析得出⑤⑥⑦为文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0分)
答案: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选官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西方传播,一些英国政府人员针对本国
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调查和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
度。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
过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
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这
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总之,科举考试的一些优势适应了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现实
需要,英国文官制度在借鉴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建
立,规范了英国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史实,根据材料“《大中华帝国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选拔性考试、品级、仪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可得出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西方传播,一些英国政府人员针对本国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调查和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其次,结合相关史实,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
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
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
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
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
行政之意义。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
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
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
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部分试题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
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
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
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
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
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
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
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
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
《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
特点。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
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
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
的时代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
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
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
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
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
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
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
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从“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
题”和“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得出结论
是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然
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材料中文官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民国时期
文官考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证。如时代背景:国民政府推行
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
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从具体
内容看,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
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影响是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
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
试权的独立。最后进行总结,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
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
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