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5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能熟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重点字词解释
2.能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重点字词
3.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
学 习 目 标
文学文化常识
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学文化常识
《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今本《列子》八篇由晋人张湛编成。书中抄录一些先秦材料,但从思想内容看是反映魏晋思潮的作品。此书真伪历来有学者考辨。《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基础知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初步感知
下列句子应怎样把握节奏和停顿?分享你的心得。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提高声调或重读的方法读出反问语气。
乎:
初步感知
变换角色反复朗读《两小儿辩日》。读出针锋相对、斩钉截铁的自信,以及嘲笑孔子的得意。
初步感知
孰为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不能决也”时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
精读课文
关注两小儿语言的对应性
孔子见小儿
小儿辩日
孔子不能决
小儿笑
精读课文
“孔子不能决也”
你怎么理解“决”字的意思?
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字义来推测。
精读课文
“孰为汝多知乎”
怎么理解“为”字的意思?
结合注释
结合注释可以知道在这里“为”同“谓”,表示“说”。
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读zhì。
怎么理解“知”字的意思?
精读课文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各自的论据
联系生活经验,想想早晨和正午时太阳的大小有什么差别,冷热又有什么不同。
早晨
正午
大小
冷热
精读课文
讲故事需要按什么顺序?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1.注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
2.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想象。
提示:
精读课文
科学精神
两小儿是怎么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分角色朗读
精读课文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近者大
小儿乙
小儿甲
小儿乙
说明自己的观点
精读课文
一个以 为依据,另一个则以对 为依据。
请你说说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 为什么
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精读课文
《两小儿辩日》所表达的道理是什么?
可以说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从“辩日”的角度:
精读课文
《两小儿辩日》所表达的道理是什么?
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
文章结构
课堂小结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 业 布 置
背诵并默写全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