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原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草原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单 元 概 述
语文要素: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积累、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
写作要求:
1.用心观察生活,捕捉印象深刻的人、事、物,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学会处理写作中情与景的关系。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品质。
1 草 原
老 舍
1 草 原
老 舍
第一课时
情 境 导 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
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会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学 习 目 标
文化文学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有 《茶馆》《龙须沟》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记《内蒙风光》,全文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老舍全集》里。1961年夏,老舍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应乌兰夫邀请,由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东部、西部参观访问八周,看了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工业基地和一些古迹、学校、展览馆。游记分七节对上述内容依次作了介绍,牧区的一节小标题为《草原》,即这篇文章。
基础知识
勾勒( ) 骏马( )
无限( ) 鞭子( )
疾驰( ) 马蹄( )
羞涩( ) 摔跤( )
渲染( )

jùn
xiàn
biān
chí


jiāo
xuàn
基础知识
回旋;环绕。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勾勒:
渲染:
羞涩:
洒脱:
迂回:
拘束:
用线条画出轮廓。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初步感知
新 课 探 究
浏览全文,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草原的美?
草原
景美
人美
初步感知
本文主要讲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的自然景观,你认为这是否多余
本文虽然主要写的是民族一家亲,但第1段并不多余。因为通过对大草原独特景象的描绘,我们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进入草原的心旷神怡。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也使得后文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显得顺理成章。
新 课 探 究
初步感知
第1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我们认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总想久久站在那里把草原景色看个够。为了抒发自己当时的感情,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里作者想低声吟诵,充分表达了他当时愉快的心情。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初步感知
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如:“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迂回”指回旋;环绕。用明如玻璃的带子来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用的是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再如:“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小丘地势比较高,疾驰的马群飞快地跑过来容易被发现。主人们穿着民族服装,骑在疾驰的马背上,衣襟、绸带迎风飘舞,远看确实如同一条彩虹。这样写不但生动、形象,而且充分说明了主人的欢迎是多么隆重而热烈。
初步感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初步感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初步感知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是因为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初步感知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指从回忆里体会。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初步感知
5.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少数民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初步感知
课文哪些内容是静态描写,哪些内容是动态描写
课文中作者看到草原秀丽景色是静态描写,主人远道欢迎客人,蒙古包内外的热情款待是动态描写。
文章结构
草原
草原风光
辽阔清朗
生机勃勃
感受 愉快、惊叹、舒服
美景
课堂小结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的民族情谊。
布 置 作 业
1.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2.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