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3 诗词三首
3 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情 境 导 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作者是谁?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文化文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豪放自然,富有情趣。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合称“三苏”。
写作背景
公元 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第一首。
基础知识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北宋)苏轼
基础知识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时间
地点
事件
初步感知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一片,没有规则。
遮:遮蔽,遮盖。
初步感知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跳动的珍珠。诗中用来表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初步感知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初步感知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精读课文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景物多:云、雨、风、
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
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
跳、入、吹
这风云变幻的西湖,这千姿百态的西湖让诗人为之心
醉,为之陶醉。
精读课文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全诗赏析
精读课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远山,
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
风雨过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黑云翻墨
水天一色
白雨跳珠
雨前
Text in here
雨中
雨后
来去匆匆
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贴切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西湖的疾雨来也汹汹去也匆匆的神奇。在科学家眼里,雨是从空中落下的水,让地球有了生命;在画家眼里,雨是最神奇的刷子,轻轻拭去尘埃,让景物如此美丽;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诗人以雨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
布 置 作 业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