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 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3 诗词三首
3 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情 境 导 入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
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宿”。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能背诵,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从自然景物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学 习 目 标
文化文学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作于公元730年,是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时所作,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作者在漫游吴、越之时,将船停靠在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便 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基础知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基础知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泊:停泊,指船靠岸。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上,日落时新愁又涌上心头。
初步感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
初步感知
大意:一望无际的平野上,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更低些。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上,好像就在人身边似的。
精读课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精读课文
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精读课文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空旷的原野使人感到孤寂。
精读课文
“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表明时间已是夜晚,明月在天,倒映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精读课文
这首诗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旅途愁思之情。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课堂小结
这是作者经钱塘江,夜泊停舟在建德附近,旅途中有感而作的诗。抒发了诗人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惆怅。
布 置 作 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并改写为一篇散文。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