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开国大典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 开国大典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6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1. 学习文章通过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2. 通过开国大典盛况,感受人们的自豪与激情,激发爱国情感。
精读课文
“阅兵式”部分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的?
聚焦文章写法
精读课文
1.课文中哪几段写到了群众的欢呼?这些描写分别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第7段。表达了人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第10段。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热爱与拥戴。
第12段和第13段。表达了人们对解放军三军威武雄壮的赞美与自豪。
第14段。表达了人们对党、祖国、人民政府和领袖的衷心拥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激动与自豪。
精读课文
2.说说文章是怎么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
这部分先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以及人民空军的飞机等各个阅兵方阵做局部刻画,由此组合出阅兵式的整体场面。
之后,描写毛主席向空中招手的动作,突出了整个阅兵画面的中心。
精读课文
2.说说文章是怎么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
最后,又对群众欢呼的场面做了局部刻画。
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使阅兵式的场面富有层次感,既展现了阅兵场面的雄壮威武,又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
精读课文
3.请你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此时此刻群众们的心情。
精读课文
示例1: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国家的飞机飞上蓝天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精读课文
示例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精读课文
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还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反差突出了群众热情、自豪、喜悦的情感,也渲染了阅兵式雄壮激昂的氛围。
精读课文
  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游行”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阅读课文第14、15段。
精读课文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红流”指什么?“光明”又该怎样理解?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指光亮,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精读课文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时间、空间、总分)。
所谓场面,是指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
场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它向我们呈现了开国大典的一个个感人的场面。
精读课文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①把红旗翻动的样子比作海上的波浪,
②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天安门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
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④烘托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精读课文
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课 堂 小 结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布 置 作 业
小练笔: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面。“面”的描写要整体展现场面,“点”的描写要细致刻画,突出特点。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