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C.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2.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映了春秋后期( )
A.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B.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
C.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
D.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
3.据下表可知,当时( )
代表人物 学派 治国思想
孔子 儒家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
商鞅 法家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君臣共操),二曰信(君臣共立),三曰权(君所独制)
A.儒家讲究诚实守信 B.法家适应各国需要
C.各派探索治国途径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4.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告,声称“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而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令”,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于为善也”的。该文告( )
A.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
B.提出了尊重民俗的原则
C.推动了儒法两派思想合流
D.警示了严刑峻法的危害
5.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
6.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 )
A.儒家经义成为量刑依据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D.这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
7.268年,晋武帝颁布《晋律》,规定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这一内容说明此时( )
A.儒家思想渗入法律 B.重视民生与民意
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中华法系已完备
8.唐律规定:“主人殴部曲致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其有惩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而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杀主,也要处绞刑。这种同罪异罚的现象体现了唐律( )
A.刑罚的相对宽平 B.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维护集权的目的 D.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9.宋代颁布的大部分法律都是根据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大部分都为敕。到了宋仁宗期间,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编敕所,将宋代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进行统一的编排,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并付诸实施。这反映出宋代( )
A.礼制深刻影响法律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文官政治色彩浓厚 D.法律制度的成熟
10.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1.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
12.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
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洪武年间官方修纂图书情况(部分)
时间 图书
洪武元年 《军礼》一卷
洪武二年 《礼书》《大统历》(历法)、《四书》《六经》
洪武三年 《大明集礼》五十卷
洪武四年 《御史台宪纲》一卷
洪武六年 《释奠先师孔子乐章》一卷、《大明律》三十卷
洪武十三年 《臣戒录》十卷、《相鉴》《昭示奸党录》(胡惟庸案涉案人员证词)
洪武十六年 《乡礼酒引图式》一卷
洪武十八年 《大统历》《大诰》(重刑法令)
洪武十九年 《大诰续编》一卷
洪武二十一年 《武臣敕谕》一卷、《武士训诫录》一卷
洪武二十五年 《大明官制》十六卷
洪武二十六年 《诸司职掌》十卷
洪武三十一年 《大明律诰》《教民榜》一卷
——摘编自郭姿吟《明代书籍出版研究》
材料中的图书情况对了解明初国家治理的特点有何帮助。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B 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教化思想,蕴含了一定的民本色彩,故选B项;早期国家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材料“以德配天”体现了对德的重视,“神权意识”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皇帝制度出现于秦朝,且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亡国,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事件的评价,不是在论证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原因,故A项错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的评价体现的是对该事件的不满,与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产生的结论,故D项错误。
3.C 据材料可知,儒家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强调诚信,法家商鞅的治国思想是强调法律,这说明各派都在探索治国途径,故选C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儒家讲究诚实守信,还体现了法家强调法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各诸侯国对法家思想的态度,无法得出法家适应各国需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和商鞅的主张,未涉及其他学派,无法体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文告明确提到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令”是用来教导人民,除去恶俗,引导向善的,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故选A项;据材料“或不便于民,害于邦”可知,文告中提到的“民各有乡俗”会危害人民和国家,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文告虽提到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令”的方式对民众教化,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了用法律来治理,但对于严刑峻法的危害,该文告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
5.A 由材料“大逆罪……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可知,大逆罪的立法精神主要是为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立后,故B项错误;毁坏皇家宗庙、宫阙本身就是一种重罪,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权神授”的概念,故D项错误。
6.A 根据材料“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可知,当时司法审判受儒家经义中的解释的影响很大,儒家经义成为量刑依据,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审判的依据,和是否成为主流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和家训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司法的依据,并不是礼法结合,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中《晋律》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说明其具有儒家化的特点,故选A项;重视民生与民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与教化的统一,而非冲突,排除C项;标志着中华法系完备的是《唐律疏议》而非《晋律》,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可知,部曲、奴婢、主人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同罪异罚十分明显,这体现了国家普遍意志的法和代表等级秩序的礼相结合,故选B项;据材料“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可知,唐律刑罚是严酷的,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通过对地方的治理来体现,而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9.B 根据所学可知,敕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将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统一编排并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礼制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官政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宋代法律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论语》以及赵令赫的孝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渗透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乡约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的现象,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司法实践中对于皇帝下达的旨意,皇帝批准大臣的奏折都可以作为一种定例与法律同样起作用,并且是优先使用,从而说明皇权可以超越法律,即皇权专制色彩浓厚,故选C项;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所示律例体系实用性较高,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如有定例则优先使用定例为审案依据,没有定例才使用法律,不能说律例具有随意性,D项错误。
12.C 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C项;干预国家统治与“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项。
13.(1)精神: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
背景: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
风貌: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得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经验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如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统治者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借鉴秦汉以来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的经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得出以唐律为蓝本;据材料二“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得出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反映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结合所学得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14.《军礼》《礼书》《四书》《六经》《大明集礼》《释奠先师孔子乐章》等书目,反映出国家治理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礼仪教化的作用。
《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明律诰》等书目,反映出明初重视法律条文的编纂以及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御史台宪纲》《臣戒录》《相鉴》《武臣敕谕》《武士训诫录》《诸司职掌》等书目,反映出明初对官员管理与约束情况,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
《大统历》经多次编修,可以看出明政府对农耕的重视。
解析:题目要求根据表格总结出明初国家治理的特点,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对表格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可以按照文化书籍、律令书籍、历书等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为:《军礼》《礼书》《四书》《六经》《大明集礼》《释奠先师孔子乐章》属于文化书籍;《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明律诰》《御史台宪纲》《臣戒录》《相鉴》《武臣敕谕》《武士训诫录》《诸司职掌》属于律令书籍;《大统历》属于历书。其次,根据书的类别分别阐述治国特点:文化书籍主要是以儒家的典籍为主,反映了明初国家治理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礼仪教化的作用;律令类书籍反映了明初国家治理重视法律条文的编纂以及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时还有专门针对官员的书籍,说明明初对官员管理与约束很严格,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历书是为农业服务的,说明明朝国家治理以农立国,可以看出明政府对农耕的重视。
3 / 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理解先秦时期中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培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树立时空观念,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发展脉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 3.认识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即礼乐制度,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提出“ ”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 思想影响最大。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
②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3)儒家与法家之争(实际上是国家治理之争)
学派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主张 ①儒家认为 ,主张德治。 ②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②商鞅:颁行法令,保护 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 主张通过 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反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概念阐释
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45图片“《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及导言材料:思考孟子见梁惠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46“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理念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为什么?
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
儒法之争的实质
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即“德治”和“法治”之争,其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德治注重教化,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从根本上讲目的是一致的。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律和令(以皇帝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
(1)原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形成“德主刑辅”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春秋决狱”),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 。
(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的法律和礼治
(1)唐朝的法律
演变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 》。 ②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即《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确立的标志
特点 删繁就简;唐律是 的典范
(2)唐朝的礼治
①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图解历史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概念阐释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中华法系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法制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 。
(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 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指为补充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案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儒学向基层渗透
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乡约教化(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①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
辨析比较
“律”与“例”的关系
“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例”的数量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于律,成为统治者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
概念阐释
家训
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除“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拓展延伸
乡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
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乡约结合当地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明清时期存在很多地方士绅自行组织乡约的现象,他们通过邀请地方官员参与的方式获得自治合法性。另外,这些地方官员和士绅也把乡约作为构建社会新认知的途径,制定乡约惩罚偏离礼的日常行为,从反面强化了儒家价值规范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主题一 礼法结合——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视角1 古代的礼法关系
史料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尊崇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先秦至秦汉时期礼法关系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考:
视角2 宋代的法制建设
史料 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探究 宋代的法制建设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我的思考: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历程
(1)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3)唐代“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
1.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颁布的部分律令内容。这体现出当时( )
政权 律令内容
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
B.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开始融入法典
C.凸显出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盛行
D.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
2.中国古代礼俗中,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去世却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主题二 道德引领——中国古代的基层教化
视角1 儒学向基层渗透
史料 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探究 根据史料,归纳朱熹推广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理学传播的有利条件。
我的思考:
视角2 宋朝到明清时期的乡约教化
史料 宋朝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我的思考: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
(1)形成原因
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
②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
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
④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
(2)主要内容
①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时期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3.唐代风行全国的《太公家教》,全书以四言为主,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这反映出唐代( )
A.儒学得以复兴起来
B.社会教化之风盛行
C.宗族注重蒙童教育
D.官民价值取向不同
4.王阳明在率军镇压南赣等地的动乱后,制定并推行《南赣乡约》,结果,“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休风日有渐矣。士知守法,民皆力农,骎骎乎有振兴之意”。由此可知,《南赣乡约》的推行( )
A.表明乡约具有明显的民办色彩
B.促进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
C.强化了政府对乡约组织的管控
D.增强了民众的情感归属意识
德法相济
材料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
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认识
(1)从二者的关系看: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2)从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礼法结合、以礼入法、以礼教化的特点。
(3)从目的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巩固政权。
(4)从积极作用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道德自律的积极作用。
(5)从内容看:其内容中重视人本,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国一体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先秦时期 的德治与 法制 (1)先秦时期出现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思想,分别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 (2)注重: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合理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治国思想
中国 古代 的法治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2)注重:创设新情境考查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尤其注意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明清时期的律例合编
续表中国 古代 的教化 (1)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2)注重:从基层治理的角度认识教化的作用;教化与法律相辅相成;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角度认识古代的教化;明清君主专制对基层教化的影响
1.《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
A.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
B.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C.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
D.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
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3.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醇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映出西汉( )
A.尊崇儒术的措施被废止
B.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
C.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
D.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4.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朝祥暮歌判》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 列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5.《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6.理学家孙奇逢(1584—1675)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由此可见,孙奇逢( )
A.提倡耕读结合的教育方式
B.倡导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C.弘扬儒家耕读传家的传统
D.主张礼法结合传播理学思想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敬天保民
2.(1)②德治 法治 (2)①成文法 (3)人性善 为政以德 新兴地主阶级 道德礼义
教材开发
1.提示: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
主张:要以仁义来治国的德治思想。
2.提示:
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应该用礼来治理国家。
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即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知识点二
1.(3)令
2.(1)②儒家化 (2)尊卑亲疏
3.(1)永徽律 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 礼法结合 (2)②家训
知识点三
1.(2)唐律 (3)律例合编
2.(2)①吕氏乡约 ②六谕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变化:从战国至秦时期的礼法对立到两汉时期礼法开始结合。
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吸取秦严刑酷法而早亡的教训;礼法都维护等级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儒学本身的发展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
视角2 提示:
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等级差异明显(或司法不公平);重视儒家伦理;凸显皇权至上;体现继承创新性。
原因:专制皇权的加强;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租佃关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前朝法律成果。
活学活用
1.D 据材料可知,西晋、北魏时期不孝也成为执法的依据,体现出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故选D项;材料列举了魏晋时期一些法律条文,不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排除A项;儒法开始结合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B项;材料推崇孝道说明法律制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治国理念,排除C项。
2.B 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西周礼乐制度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标准,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特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私学的发展。
视角2 提示:变化:宋朝乡约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乡约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活学活用
3.B 《太公家教》风行全国,说明以蒙童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化得到认可,反映出唐代社会教化之风盛行,故选B项;北宋中期起,一批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儒学才得以复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蒙童教育的书籍风行全国,意味着社会教化之风盛行,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宗族注重蒙童教育,排除C项;《太公家教》中的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这与官方所提倡的儒家传统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所以官民价值取向不同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在率军镇压南赣等地的动乱后,制定并推行《南赣乡约》,结果,南赣地区的民风日渐淳朴,知礼守法,努力生产,由乱而治。由此可知,《南赣乡约》的推行促进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王阳明在担任南赣巡抚期间推行《南赣乡约》,乡约带有政府的强制力色彩,不是民办色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乡约的教化作用,不是政府对乡约组织的管控,排除C项;材料与民众的情感归属意识无关,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材料大意是:乡大夫从大司徒那里接受教法,下来颁布给乡吏们,让他们各自用以教育所治理的民众(即进行政治教化),并据以考察被教民众的德行和道艺,该记载出自《周礼·地官》,说明政治教化由来已久,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血缘宗法关系,排除A项;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是在宋朝以后,排除C项;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但材料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B 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故选B项;“此举会导致‘民……于书’”说明此时礼乐制度并未土崩瓦解,排除A项;仅凭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晋国“铸刑鼎”是为了维护礼乐制度,并不能说明德法之争日趋激烈,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亲信重臣中有大量文法吏,而文法吏“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说明当时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推崇的儒学中,故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文法吏是儒法并进,而非儒道并进,排除C项;据材料得不出西汉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是否提升,排除D项。
4.A 表格中都是关于诉讼的案件,所以体现了司法问题,由“亵于礼”“尊殴卑,非斗也”“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嘉其孝烈,特令免罪”可得,司法诉讼的审判中,礼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说唐朝的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所述并不是明德慎行的原则体现,而是礼法结合的原则体现,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司法审判的量刑依据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儒学教化功能,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所述是唐朝司法审判的相关内容,而不是选官标准问题,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明律》中除了强调法律制裁,同时也认识到“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表明也注重对百姓进行道德的教化,体现了惩治与教化并举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代法律的与时俱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惩治与教化并举,不是君主意志,排除B项;D项“缺少”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A 材料表明,理学家孙奇逢希望子孙“耕读传家”,这是因为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可以使读书人自食其力,同时也成为培养其品格、磨砺心性的重要方式,故选A项;B、D两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均排除;早期儒家思想尊“劳心”、贱“劳力”,排除C项。
7 / 8(共103张PPT)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先秦时
期成文法的产生过
程,以及这一时期
思想家对于德治、
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
代王朝法律、礼教
并用的统治手段 1.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理解先秦时期中国法律
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
主要内容,培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
核心素养。
2.树立时空观念,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
的发展脉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法律儒家化
的主要原因。
3.认识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并对
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 夏商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即礼乐制度,礼不
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提出“ ”的思想,有
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敬天保民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的 思想与法
家的 思想影响最大。
德治
法治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
早的 。
②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
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成文法
(3)儒家与法家之争(实际上是国家治理之争)
学派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主张 ①儒家认为 ,主
张德治。 ②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③孟子:“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②商鞅:颁行法令,保护
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
驾驭臣下;主张“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
人性善
为政以
德
新兴
地主阶级
学派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评价 主张通过 教化
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反
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
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时期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
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最终统
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道德礼义
概念阐释
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
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
“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
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45图片“《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及导言材料:思考孟
子见梁惠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
主张:要以仁义来治国的德治思想。
2. 读教材P46“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
同?你认为谁的理念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为什么?
提示:
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应该用礼
来治理国家。
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
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即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
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思维点拨
儒法之争的实质
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即“德治”和“法治”之争,其实质是国
家治理方式之争。德治注重教化,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
行“仁政”,反对暴政,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法治强调法的作
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国家。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从根本
上讲目的是一致的。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 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律和令(以皇帝
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
令
(1)原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形成“德主刑辅”
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春秋决狱”),儒家知识分子以经
注律。
②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
动了律令的 。
儒家化
2. 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
(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尊卑亲疏
3. 唐朝的法律和礼治
(1)唐朝的法律
演
变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
》。
②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即《 》,是中国现
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确立的标志
特
点 删繁就简;唐律是 的典范
永徽
律
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
礼法结合
①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
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
的集大成。
②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家训
(2)唐朝的礼治
图解历史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概念阐释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
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
称。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
与刑法不分。中华法系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
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法制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
援引 。
(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
了 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指为补充律文不
足而设的条例或案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唐律
律例合编
(1)儒学向基层渗透
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
举(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并通过授
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
家训之中。
②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2)乡约教化(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①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是
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
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
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
意志)。
吕氏乡约
六谕
辨析比较
“律”与“例”的关系
“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
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
式。“例”的数量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于
律,成为统治者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
概念阐释
家训
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
印,或附于宗谱。除“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
约、遗命、家规、家教。
拓展延伸
乡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
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乡约结合当地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发挥
了文化整合的功能。明清时期存在很多地方士绅自行组织乡约的现
象,他们通过邀请地方官员参与的方式获得自治合法性。另外,这些
地方官员和士绅也把乡约作为构建社会新认知的途径,制定乡约惩罚
偏离礼的日常行为,从反面强化了儒家价值规范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礼法结合——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视角1 古代的礼法关系
史料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
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
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
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
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
董仲舒提出了尊崇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
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
合之端倪。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先秦至秦汉时期礼法关系有何变化,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提示:
变化:从战国至秦时期的礼法对立到两汉时期礼法开始结合。
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吸取秦严刑酷法而早亡的
教训;礼法都维护等级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儒学本身的发展及其
正统地位的确立。
视角2 宋代的法制建设
史料 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
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
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
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
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
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探究 宋代的法制建设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提示:
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等级差异明显(或司法不公平);重视儒家伦
理;凸显皇权至上;体现继承创新性。
原因:专制皇权的加强;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租佃关系的发展;儒
家思想的影响;吸收前朝法律成果。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历程
(1)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
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确立
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
化的方向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
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3)唐代“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
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
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
代法律儒家化完成。
1. 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颁布的部分律令内容。这体现出当
时( )
政权 律令内容
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 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
B. 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开始融入法典
C. 凸显出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盛行
D. 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晋、北魏时期不孝也成为执法的依据,
体现出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故选D项;材料列举了
魏晋时期一些法律条文,不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排
除A项;儒法开始结合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B项;材料推
崇孝道说明法律制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治国
理念,排除C项。
2. 中国古代礼俗中,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
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
权力,父母去世却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
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解析: 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法制深受儒
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
“孝”,西周礼乐制度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
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标准,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
误,排除D项。
主题二 道德引领——中国古代的基层教化
视角1 儒学向基层渗透
史料 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
说,加入自己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
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
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
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
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
体的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探究 根据史料,归纳朱熹推广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理学
传播的有利条件。
提示:
特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对少年儿童
的教育;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
展;宋朝私学的发展。
视角2 宋朝到明清时期的乡约教化
史料 宋朝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
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
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
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
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
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
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提示:
变化:宋朝乡约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乡约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
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
(1)形成原因
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
②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
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
④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
(2)主要内容
①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时期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
容。
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3. 唐代风行全国的《太公家教》,全书以四言为主,自始至终贯穿了
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
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这反映出唐代( )
A. 儒学得以复兴起来 B. 社会教化之风盛行
C. 宗族注重蒙童教育 D. 官民价值取向不同
解析: 《太公家教》风行全国,说明以蒙童教育为核心的社会
教化得到认可,反映出唐代社会教化之风盛行,故选B项;北宋中
期起,一批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儒学才得以复兴,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蒙童教育的书籍风行全
国,意味着社会教化之风盛行,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宗族注重蒙童教
育,排除C项;《太公家教》中的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
爱、修身、勤学的思想,这与官方所提倡的儒家传统价值取向是一
致的,所以官民价值取向不同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 王阳明在率军镇压南赣等地的动乱后,制定并推行《南赣乡约》,
结果,“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休风日有渐矣。士知守
法,民皆力农,骎骎乎有振兴之意”。由此可知,《南赣乡约》的
推行( )
A. 表明乡约具有明显的民办色彩
B. 促进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
C. 强化了政府对乡约组织的管控
D. 增强了民众的情感归属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在率军镇压南赣等地的动乱后,
制定并推行《南赣乡约》,结果,南赣地区的民风日渐淳朴,知礼
守法,努力生产,由乱而治。由此可知,《南赣乡约》的推行促进
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王阳明在担任南赣巡抚期间推
行《南赣乡约》,乡约带有政府的强制力色彩,不是民办色彩,排
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乡约的教化作用,不是政府对乡约组织的管
控,排除C项;材料与民众的情感归属意识无关,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德法相济
材料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
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
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
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认识
(1)从二者的关系看: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
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2)从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礼法结合、以
礼入法、以礼教化的特点。
(3)从目的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巩固政权。
(4)从积极作用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道德自律的积极作
用。
(5)从内容看:其内容中重视人本,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国一
体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先秦 时期的
德治
与法
制 (1)先秦时期出现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思想,分别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
(2)注重: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合理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治国思想
角度 内容
中国 古代 的法
治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2)注重:创设新情境考查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尤其注意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明清时期的律例合编
角
度 内容
中
国 古
代 的
教
化 (1)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唐朝政
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朝
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2)注重:从基层治理的角度认识教化的作用;教化与法律相
辅相成;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角度认识古代的教
化;明清君主专制对基层教化的影响
1. 《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
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 )
A. 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
B. 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C. 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
D. 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解析: 材料大意是:乡大夫从大司徒那里接受教法,下来颁布
给乡吏们,让他们各自用以教育所治理的民众(即进行政治教
化),并据以考察被教民众的德行和道艺,该记载出自《周礼·地
官》,说明政治教化由来已久,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血缘宗法关
系,排除A项;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是
在宋朝以后,排除C项;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但材料强调的是
对民众的教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
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
元前513年,晋国也“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
A. 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B. 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C.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 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解析: 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说明以法治国
受到重视,故选B项;“此举会导致‘民……于书’”说明此时礼
乐制度并未土崩瓦解,排除A项;仅凭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
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晋国“铸刑鼎”是为
了维护礼乐制度,并不能说明德法之争日趋激烈,排除D项。
3. 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
醇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
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
映出西汉( )
A. 尊崇儒术的措施被废止
B. 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
C. 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
D. 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亲信重臣中有大量文法吏,而文
法吏“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说明当时法治思想蕴含
在官方推崇的儒学中,故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
的文法吏是儒法并进,而非儒道并进,排除C项;据材料得不出西
汉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是否提升,排除D项。
4. 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
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朝祥暮
歌判》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
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
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
公绰所议 《册府元
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
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
列女传》
A. 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 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解析: 表格中都是关于诉讼的案件,所以体现了司法问题,由
“亵于礼”“尊殴卑,非斗也”“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嘉其
孝烈,特令免罪”可得,司法诉讼的审判中,礼在其中起到了关键
的作用,所以说唐朝的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
所述并不是明德慎行的原则体现,而是礼法结合的原则体现,排除
B项;题干所述为司法审判的量刑依据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儒学教
化功能,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所述是唐朝司法审判的
相关内容,而不是选官标准问题,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5. 《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
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
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
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 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 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明律》中除了强调法律制裁,
同时也认识到“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
表明也注重对百姓进行道德的教化,体现了惩治与教化并举的特
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代法律的与时俱进,排除A项;材料
体现的是惩治与教化并举,不是君主意志,排除B项;D项“缺
少”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 理学家孙奇逢(1584—1675)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
稼”时,对子孙提出“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
以耕读传家。由此可见,孙奇逢( )
A. 提倡耕读结合的教育方式
B. 倡导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C. 弘扬儒家耕读传家的传统
D. 主张礼法结合传播理学思想
解析: 材料表明,理学家孙奇逢希望子孙“耕读传家”,这是
因为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可以使读书人自食其力,同时也成为培养
其品格、磨砺心性的重要方式,故选A项;B、D两项仅凭材料信息
无法得出,均排除;早期儒家思想尊“劳心”、贱“劳力”,排除
C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
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
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 )
A. 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 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C. 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 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中,看到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教化思想,蕴含了一定的民本色彩,
故选B项;早期国家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材料“以德配天”
体现了对德的重视,“神权意识”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
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皇帝制度出现于秦朝,且材料信息
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
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
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映了春
秋后期( )
A. 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B. 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
C. 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
D. 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
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亡国,体现
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孔子对
赵鞅“铸刑鼎”事件的评价,不是在论证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原
因,故A项错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的评价体现的是对该事件
的不满,与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
出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产生的结论,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据下表可知,当时( )
代表人物 学派 治国思想
孔子 儒家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足食,足兵
(军备),民信之矣
商鞅 法家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君臣共操),二曰信
(君臣共立),三曰权(君所独制)
A. 儒家讲究诚实守信 B. 法家适应各国需要
C. 各派探索治国途径 D.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儒家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强调诚信,法家商
鞅的治国思想是强调法律,这说明各派都在探索治国途径,故选C
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儒家讲究诚实守信,还体现了法家强调法律,
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各诸侯国对法家思想的态度,无法得出法
家适应各国需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和商鞅的主张,未
涉及其他学派,无法体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
告,声称“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
邦”,而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令”,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
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于为善也”的。该文告( )
A. 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
B. 提出了尊重民俗的原则
C. 推动了儒法两派思想合流
D. 警示了严刑峻法的危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告明确提到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令”是用来教导人民,除去恶俗,引导向善的,强调了统一法制的
重要性,故选A项;据材料“或不便于民,害于邦”可知,文告中
提到的“民各有乡俗”会危害人民和国家,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文告虽提到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令”的方式对民众教化,
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
现了用法律来治理,但对于严刑峻法的危害,该文告中并未提及,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
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
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
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
A. 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 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 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 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材料“大逆罪……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
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
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可知,大逆罪的立
法精神主要是为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空
前加强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立后,故B项错误;毁坏皇家宗庙、宫
阙本身就是一种重罪,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权神授”
的概念,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时有疑狱曰:
“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
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
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
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 )
A. 儒家经义成为量刑依据
B.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 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D. 这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
判方式”“《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可
知,当时司法审判受儒家经义中的解释的影响很大,儒家经义成为
量刑依据,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审判的依据,和
是否成为主流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和家训无关,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司法的依据,并不是礼法结合,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268年,晋武帝颁布《晋律》,规定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
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
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这一内容说明此时( )
A. 儒家思想渗入法律 B. 重视民生与民意
C. 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 中华法系已完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中《晋律》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
想影响法律制定,说明其具有儒家化的特点,故选A项;重视民生
与民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与教化的
统一,而非冲突,排除C项;标志着中华法系完备的是《唐律疏
议》而非《晋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唐律规定:“主人殴部曲致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其有
惩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而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
杀主,也要处绞刑。这种同罪异罚的现象体现了唐律( )
A. 刑罚的相对宽平 B. 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 维护集权的目的 D. 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部曲、奴婢、主人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同
罪异罚十分明显,这体现了国家普遍意志的法和代表等级秩序的礼
相结合,故选B项;据材料“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可
知,唐律刑罚是严酷的,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通过对地
方的治理来体现,而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宋代颁布的大部分法律都是根据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
大部分都为敕。到了宋仁宗期间,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编敕所,将
宋代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进行统一的编排,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
并付诸实施。这反映出宋代( )
A. 礼制深刻影响法律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文官政治色彩浓厚 D. 法律制度的成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敕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将历年
来所颁布的敕令统一编排并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体现了君主专制
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礼制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材
料内容与文官政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宋代法律制
度的成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
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
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
A. 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 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 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
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
如成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论语》以及赵令赫的
孝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渗透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
法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乡约相关的内容,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的现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
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
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
A. 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 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C. 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 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司法实践中对于皇帝下达的旨
意,皇帝批准大臣的奏折都可以作为一种定例与法律同样起作
用,并且是优先使用,从而说明皇权可以超越法律,即皇权专制
色彩浓厚,故选C项;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所示律例
体系实用性较高,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如有定例则优先使用定例
为审案依据,没有定例才使用法律,不能说律例具有随意性,D项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
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
贼等。这表明( )
A. 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 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 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 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君国、孝父母、
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
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C项;干预国家统治与
“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
较,无法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
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
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
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
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
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
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
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
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
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
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并分
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精神: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
背景: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
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
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
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
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得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经验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如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统治者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借鉴秦汉以来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的经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答案: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
风貌: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得出以唐律为蓝本;据材料二“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得出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反映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结合所学得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洪武年间官方修纂图书情况(部分)
时间 图书
洪武元年 《军礼》一卷
洪武二年 《礼书》《大统历》(历法)、《四书》《六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 图书
洪武三年 《大明集礼》五十卷
洪武四年 《御史台宪纲》一卷
洪武六年 《释奠先师孔子乐章》一卷、《大明律》三十卷
洪武十三年 《臣戒录》十卷、《相鉴》《昭示奸党录》(胡惟庸
案涉案人员证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 图书
洪武十六年 《乡礼酒引图式》一卷
洪武十八年 《大统历》《大诰》(重刑法令)
洪武十九年 《大诰续编》一卷
洪武二十一年 《武臣敕谕》一卷、《武士训诫录》一卷
洪武二十五年 《大明官制》十六卷
洪武二十六年 《诸司职掌》十卷
洪武三十一年 《大明律诰》《教民榜》一卷
——摘编自郭姿吟《明代书籍出版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中的图书情况对了解明初国家治理的特点有何帮助。
答案:《军礼》《礼书》《四书》《六经》《大明集礼》《释奠
先师孔子乐章》等书目,反映出国家治理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重视礼仪教化的作用。
《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明律诰》等书目,反映出
明初重视法律条文的编纂以及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御史台宪纲》《臣戒录》《相鉴》《武臣敕谕》《武士训诫
录》《诸司职掌》等书目,反映出明初对官员管理与约束情况,
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
《大统历》经多次编修,可以看出明政府对农耕的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题目要求根据表格总结出明初国家治理的特点,回答本题
时首先要对表格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可以按照文化书籍、律令
书籍、历书等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为:《军礼》《礼书》
《四书》《六经》《大明集礼》《释奠先师孔子乐章》属于文化
书籍;《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明律诰》《御史台
宪纲》《臣戒录》《相鉴》《武臣敕谕》《武士训诫录》《诸司
职掌》属于律令书籍;《大统历》属于历书。其次,根据书的类
别分别阐述治国特点:文化书籍主要是以儒家的典籍为主,反映
了明初国家治理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礼仪教化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律令类书籍反映了明初国家治理重视法律条文的编纂以及法律在国家
治理中的作用,同时还有专门针对官员的书籍,说明明初对官员管理
与约束很严格,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历书是为农业服务的,说
明明朝国家治理以农立国,可以看出明政府对农耕的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