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1 古代诗歌三首
11 古代诗歌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第三课时
情 境 导 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老朋友——《题西林壁》和《题临安邸》,诗人写景,也是在通过景物抒情或者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你们知道这两首诗是题写在哪儿的吗?“题壁”是宋代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壁”在这里是一个宽泛的范围,亭台楼阁、寺庙驿馆乃至岩壁石壁,只要是能写字的地方,都能留下古人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作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诗人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 习 目 标
文化文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因被封为荆国公,故时人呼为王荆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传世,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写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基础知识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基础知识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 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
初步感知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意
精读课文
1.读诗歌,思考湖阴先生的居家环境有何特点?
庭院内景
净无苔
花木成畦
茅檐长扫
无时不净
无处不净
整齐不单调
洁净清幽
庭院外景
山水有情
精读课文
2.从诗中对湖阴先生居家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1)居住茅檐,干净无苔,可见其简朴勤劳。
(2)花木成畦,亲手栽种,可见其生活情趣高雅,深得隐居之趣。
湖阴先生简朴勤劳、品格高洁、生活情趣高雅。
精读课文
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
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符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精读课文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活了近处的水与远处的山,说说你的理解。
(1)对偶、用典。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优美。
(2)拟人。水“护田”,山“送青”,山水对田、对人似乎别有一种友爱之情,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山水有情,是被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格和超凡脱俗的境界所吸引,想与其亲近,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叹与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
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三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精读课文
这是一首题壁诗,不仅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其品质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文章结构
课堂小结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布 置 作 业
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