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金色的鱼钩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金色的鱼钩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4 金色的鱼钩
杨 旭
情 境 导 入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长征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长征题材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 习 目 标
文化文学
杨旭,江苏无锡人,著有报告文学集《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写作背景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8.8 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
基础知识
汤 锅 喉 弥 涯 嚼 噎
疙 瘩 蹲 奄 兜 蚯 蚓
tānɡ ɡuō hóu mí yá
ɡē da dūn yǎn dōu
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
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初步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接受任务
护送病号
壮烈牺牲
永放光芒
精读课文
抓住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或神态的语句,在文中标记出来。
入情入境,体会人物形象
精读课文
从对老班长的外貌、神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第四处: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和蔼可亲
饱经风霜
尽职尽责
精读课文
合不拢眼
收敛了笑容
喜出望外
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精读课文
老班长的神态
“喜出望外”可以看出老班长发现鱼时高兴的样子。
“收敛了笑容”是当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都不吃鱼汤时的表现。
“露出了一丝笑意”是因为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都吃完了鱼汤,他放下心来,露出了笑意。
“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因为没有吃的感到忧虑而整夜睡不着觉。
精读课文
这些神态描写让人体会到了老班长时刻为战士们着想,时刻关心着战士们。
精读课文
在文中画出“我”与老班长的两次对话,说说从对话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老班长怎样的品质。
精读课文
嚼草根、吃鱼骨
让“我”保守秘密
老班长:舍己为人
生命垂危
不忘责任
党的话永记心头
老班长:赤胆忠心
精读课文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心理描写,“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但在老班长的命令下“我”还是喝下了鱼汤,这其中有无奈,有不忍,但更多的是感动。此刻老班长笑了,而“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2.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精读课文
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快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老班长去找水塘时昏迷不醒了,“我们”为什么都慌了?
因为过雪山时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文章结构
课堂小结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的高贵品质;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布 置 作 业
万里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此时此刻,这枚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就存放在我们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就展现在我们同学们的面前,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