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法律与古罗马法律比较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法律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受儒家伦理影响,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罗马法受基督教的影响,到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深入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
专题二 16—18世纪,中西方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主要差异及原因
1.中国:以乡约教化百姓,在宣扬儒家思想的同时,最高统治者的圣谕和法律成为宣讲的主要内容。
原因:君主权力日益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特色的乡村治理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宋明理学成为封建官方哲学。
2.西方:主要以宣扬基督教的教义进行社会教化。
原因: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宗教改革形成的新教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专题三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推动政治生活的法治化: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正式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进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3.依法执政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的基础上,国家又相继制定了四个宪法修正案,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方面和重大问题。
5.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律保障: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6.促进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7.行政和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8.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
1.(2023·湖北高考11题)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2.(2023·全国甲卷32题)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3.(2022·海南高考5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4.(2022·北京高考3题)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D 根据材料“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统治者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法律是《查士丁尼法典》,其于6世纪在位时,率军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故选D项;A项与“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不符,排除;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成立前,败诉方需用超过诉讼物价值的牛羊祭神;罗马共和国早期,败诉方需向国家缴纳罚金;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种变化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时期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故选B项;罗马法体系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排除D项。
3.A 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项;“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项。
4.A 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说明北宋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尊崇文官,抑制武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 / 3(共19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法律与古罗马法律比较
1. 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
公民个人权利。
2. 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
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 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
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 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古代
法律则没有。
5. 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
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 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
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
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 法律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受儒家伦理影响,儒
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罗马法受基督
教的影响,到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深入西方
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
专题
二 16—18世纪,中西方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主要差异及原因
1. 中国:以乡约教化百姓,在宣扬儒家思想的同时,最高统治者的圣
谕和法律成为宣讲的主要内容。
原因:君主权力日益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以乡里
制度和保甲制度为特色的乡村治理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宋明理
学成为封建官方哲学。
2. 西方:主要以宣扬基督教的教义进行社会教化。
原因: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宗教改革形成的新教适应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专题三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
1.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第九
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实行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 推动政治生活的法治化: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正式
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进步,推进
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3. 依法执政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
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的基础上,国家又相继制
定了四个宪法修正案,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方
面和重大问题。
5. 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律保障: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
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6. 促进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
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7. 行政和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建立了行政诉
讼制度,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8.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
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
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
1. (2023·湖北高考11题)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
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
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
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 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 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 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解析: 根据材料“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一位
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统治者是东
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法律是《查士丁尼法典》,其于6世纪在
位时,率军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故选D项;A项与“一位
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不符,排除;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
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第一部成文法是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排除C项。
2. (2023·全国甲卷32题)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
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
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
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
期( )
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
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成立前,败诉方需用超过诉
讼物价值的牛羊祭神;罗马共和国早期,败诉方需向国家缴纳罚
金;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种变化反映了罗马共和
国时期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故选B项;罗马法体系形成是在罗马
帝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排除
C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排除D项。
3. (2022·海南高考5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
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
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
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 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 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 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 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解析: 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
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
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
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
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项;“认为
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
并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
引导百姓,而不是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项。
4. (2022·北京高考3题)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
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
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
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解析: 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
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说明北宋注重
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
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
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
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尊崇文官,抑制
武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