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2.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3.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
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
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
4.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这一政策( )
A.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5.对于西晋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 )
A.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C.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
D.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6.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廆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7.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
A.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B.民族交流互动增多
C.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D.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8.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9.唐朝初年,回纥等部修建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些城市,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的回纥使者和商人达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回纥( )
A.注重与唐朝的交往
B.拥有世界领先的修路技术
C.崇尚学习儒家文化
D.充当了中西方贸易的使者
10.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
C.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
11.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生番”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熟番”则按部落为单位进行编组,要听从朝廷的节制,甚至要服兵役。这种做法( )
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统一
B.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C.消除了民族间隔阂分歧
D.维持了边疆的长期安定
12.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如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C.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D.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
13.如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14.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明太祖这一统治举措( )
A.出于对唐朝服饰的喜爱
B.强调尊卑有序的传统礼仪
C.突出对华夏正统的尊崇
D.深受儒学封建伦理的影响
15.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规定“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朱元璋此类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新朝仁义,促进民心归附
B.复苏地区经济,保证军粮供应
C.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
D.消除民族歧视,选拔有用人才
16.明太祖称“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西南苗、瑶、壮、彝等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朝廷常根据实情宽减赋役,如洪武二十一年规定“蛮方僻远,来纳租赋,是能遵声教矣。逋负之故,必由水旱之灾,宜行蠲免。自今定其数以为常,从宽减焉。”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明朝( )
A.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坚持推行因俗而治民族政策
C.采用灵活政策加强边疆治理
D.宽减赋役彻底减轻边民负担
17.清代在青海、东北等地区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8.如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 )
A.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
B.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
C.反映了传统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
D.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
19.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各国经济利益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20.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其墓中出土的玻璃残片,经检测后与流行于公元50—100年的罗马马赛克玻璃成分相同。这可用于说明( )
A.东汉与罗马的经济交往频繁
B.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C.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
D.科技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手段
21.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 )
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
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22.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
D.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
23.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
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
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24.明宣德八年(1433年),日本入贡时附带的苏木每斤定价钞一贯,而同时明政府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规定是:苏木每斤准(折合)钞五十贯。这从侧面( )
A.反映出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B.揭示了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
C.说明海外贸易置于官府控制之下
D.体现了中日经济活动的全貌
25.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之心”。郭世勋此举( )
A.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B.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交融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 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遂称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各种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东北的契丹、西南的藏族、彝族和白族都与汉族有进一步的交融。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北部的广大地区。
——摘编自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经济上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后又设立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鼓励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宋辽金时期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元朝的统治措施。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西汉已建国近百年,处于蓬勃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国内真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日俱增。与域外国家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司马迁选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传说,不仅给古今帝王排了一个纵的世系,而且给各民族排了一个横的血脉网络。中原各诸侯国便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如此,连一向被视为戎狄蛮夷的秦、楚、吴、越等国,司马迁也为他们排列出了与黄帝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各少数民族立传……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赞扬南越王赵佗能和辑岭南百越地区的各个民族,成为汉王朝的南方屏障。他对汉武帝发动的伐大宛、伐东越、伐南越、伐朝鲜、通西南夷等掠夺性的战争都深为不满,他也谴责了匈奴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侵扰。
——摘编自吕伯涛《浅议司马迁的民族观》
材料二 从明代开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地方民族地区陆续推行改土归流。由于土司制度的性质,无论是中央王朝执行权力还是土司履行义务,都是通过土司阶层来落实的,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改流后,曾经的土司区武陵山区(湖北、湖南、重庆的交界地区)对外道路体系迅速扩张,以“川湖大道”“澧沅水道”“黔湖通道”等为主干的道路网络体系在短时期内形成,“自改土而后,拔荆斩棘,行李往来,遂为三省之要区,四冲之捷径”:迅速成为全国桐油、茶油、蜂蜜、漆、木蜡、朱砂、水银、各种药材等的重要产区;各地官学、义学、私塾迅猛发展,“人知向学,富家以诗书为恒业,穷苦子弟争自灌磨,亦不以贫废读。”在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士知向学,弦诵不绝,生聚教训,尚取古法。兼之舟楫可通,商旅所集,风景犹类中州,近日人文振起,彬彬礼乐之乡”。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迁民族观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土归流前后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变化,并归纳改土归流对民族地区的历史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的对外交往
序号 史料 简介
① 敦煌莫高窟 第220窟 壁画 描绘了唐朝前期十分流行的以快速、热烈、刚健为特色的中亚胡旋舞,舞者扬臂急速旋转,舞姿非常优美
② 《客使图》 唐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画中有三个迎接外国来宾的鸿胪寺官员,另外还有着装各异的高丽、大食等地的使节
③ 《大秦景教 流行中国 碑》碑文 记载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得到唐太宗非同寻常的对待和传入中国的过程
④ 何家村窖藏 文物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陶瓮中,有中亚粟特的金银带把杯、西亚兽首玛瑙角杯、萨珊(今伊朗)凸圈纹玻璃杯
⑤ 武则天诏令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
⑥ 波斯银币 1955年洛阳北邙唐墓出土两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均为不规则圆形,正面为波斯萨珊王半身像,像外有连珠一周
⑦ 《唐国史补》 的记载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书中记载来华的狮子国(斯里兰卡)船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集宝货”
⑧ 《和贾舍人 早朝大明 宫之作》 王维诗作,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意为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1)将材料中的史料按类型分类,并写出每类史料的序号。
(2)利用材料中的史料进行互证,并写出所得出的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结论。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A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在北部、西北部边疆修筑城池,迁徙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政策,使农耕经济发展到边疆地区,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秦朝二世短暂而亡,排除;秦始皇、汉武帝时国家为大一统状态,排除C项;“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不符合史实,秦汉统治者的举措是为了防范匈奴,排除D项。
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诸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其设置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的稳定,故选D项;西域都护的设置并未解除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东汉时期对匈奴的作战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排除C项。
3.D 材料“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D项正确;该制度与分封制、郡县制无关,排除A、C两项;王国问题的形成是汉初分封导致的,排除B项。
4.C 材料中马援平定岭南后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岭南本身就属于当时东汉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
5.B 据材料“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且主动汉化,是出于建设大规模政治体的目的,即建立全国统一政权,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中原汉族南迁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排除A项; “少数民族内迁”这一过程中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向汉族政权靠拢,并没有改变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排除C项;少数民族所处位置是西、北边陲,迁移方向是由北向南,不涉及欧洲大陆,排除D项。
6.C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廆和氐族苻坚的相关言论,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故选C项;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东晋十六国时期,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排除B项;题干没有将北方各民族间差异进行比较,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7.D 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出于边防安全的考量,命贺娄子干修筑城堡,积聚稻谷,以备不测,而贺娄子干提出在要地加强防备,隋文帝和贺娄子干的措施体现了二者对边疆地区安全的重视,只是方式不同,反映了当时国家重视边疆治理,故选D项;材料未说明效果如何,排除A项;民族交流增多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成效显著”,排除C项。
8.A 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即如果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就能够促进“大一统”,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故选A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民族差异的淡化,而是强调民族情感,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9.A 材料“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些城市,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的回纥使者和商人达数千人”体现的是唐朝与回纥之间的往来密切,注重与唐朝的交往,故选A项;材料无法得出回纥修路技术世界领先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与学习儒家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属于民族内部交流,排除D项。
10.D 少数民族将卖马所得的铜钱融化用来锻造兵器,威胁边疆安全,因而宋代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这是为了维护边疆安全,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经济,未涉及文化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宋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凸显中原地区的经济优势,排除B项;宋朝分化事权、崇文抑武等政策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单纯从采购马匹支付方式的变化,不足以扭转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
11.B 结合所学可知,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这符合材料“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的信息,说明宋朝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B项正确;“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的做法明显与内地治理不同,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经常处于战争状态,排除。
12.D 西藏地区发现的元代虎符圆牌上面的文字使用的是八思巴字,且当时汉族地区的驿站符牌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严格执行,说明当时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故选D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而材料体现的是驿站符牌的使用规定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监察体系严密高效,排除C项。
13.C 据材料可知,元朝对不同地区的民族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蕴含了元朝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方略,故选C项;元朝时期,枢密院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地与边疆治理的差异,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14.C 材料体现的是明太祖禁止少数民族服装、发饰,提倡唐朝的衣冠发饰,说明的是对华夏正统的尊崇,C项正确;A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A “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指政府对于前朝皇室亲族采取怀柔政策,“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指准许前朝的统治民族中有才能的人为官,这些举措可以促进民族交融,减轻新政府的政策推行阻力,将新朝的仁义昭示天下,使得民心归附,故选A项;材料内容与经济复苏关系并不大,也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项;“消除民族歧视”表述绝对,排除D项。
16.C 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实际情况,对西南少数民族宽减赋役,通过灵活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故选C项;材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宽减赋役,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朝廷只是减免了赋役,但是治理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宽减赋役政策不能彻底减轻边民负担,排除D项。
17.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在青海、东北等地区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项正确;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8.D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是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战图,其隐含的史料价值为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故选D项;根据材料中的“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可知《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有歌功颂德之意,不能完全真实地还原历史,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立体派绘画特征,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传统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排除C项。
19.C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汉朝政府不仅招募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而且设置专门机构维护商路畅通,防范匈奴袭扰,这种举措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政府只是提供保障,直接从事商业活动的是商人,因此不能得出政府旨在攫取西域各国经济利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宽商而非抑商,排除B项;当时的西域并未纳入郡国体系,排除D项。
20.C 据材料可知,经过科学检测可以推知历史信息的准确性,说明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均不准确,排除。
21.D 据材料可知唐代造船原料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远洋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故选D项;“浮海大船数百艘”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远洋贸易,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造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体现的是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远洋贸易属于民间行为,与政府重视无关,排除C项。
22.A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来自唐朝内部,即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故选A项;“日益淡化”不符合史实,唐朝尊华卑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B项;“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不符合逻辑,其是开放进取心态推动下的外显,排除C项;“持续强大”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
23.D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丝绸之路也逐渐从“水陆并举”到以海路为主,故选D项;两条丝绸之路的通商国家都以亚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为主,排除A项;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等到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只是导致丝绸之路水陆变化的外在客观原因,排除C项。
24.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给日本的苏木定价和给官员充作俸禄的定价不同,给日本的低,带有赏赐的性质,可以推断受朝贡贸易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揭示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海外贸易受官府控制,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知中日经济活动的全部情况,排除D项。
25.C 据材料可知,郭世勋将英国的正式信函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故选C项;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虎门销烟,排除A项;郭世勋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而非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排除B项;郭世勋的行为是受传统外交思维影响,不能推动中国朝贡贸易转型,排除D项。
26.(1)国家统一;和亲、册封、会盟等政策;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口迁移;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
(2)行省制度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促进民族交融;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从国家统一、民族政策、人口迁移、国家分裂、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从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等方面回答。
27.(1)内涵: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交。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2)变化:管理方式由羁縻政策、间接管理到多样化管理,最后到统一的直接管理;治理政策逐渐发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步内地化和一体化。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巩固了边防;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原各诸侯国便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如此,连一向被视为戎狄蛮夷的秦、楚、吴、越等国,司马迁也为他们排列出了与黄帝的血缘关系”可知,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各少数民族立传……成为汉王朝的南方屏障”可知,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日俱增”可知,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根据材料一“国内真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可知,秦汉以来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一“西汉已建国近百年,处于蓬勃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可知,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根据材料一“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无论是中央王朝执行权力还是土司履行义务,都是通过土司阶层来落实的,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可知,管理方式由羁縻政策、间接管理到多样化管理,最后到统一的直接管理;根据材料二“各地官学、义学、私塾迅猛发展”可知,治理政策逐渐发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根据材料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步内地化和一体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央王朝在西南地方民族地区陆续推行改土归流”可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根据材料二“曾经的土司区武陵山区(湖北、湖南、重庆的交界地区)对外道路体系迅速扩张”可知,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在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可知,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巩固了边防;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8.(1)图像史料:①②。
文献史料:③⑤⑦⑧。
实物史料:④⑥。
(2)史料①③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⑤⑧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使节往来);史料④⑥⑦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③⑤互证,可以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八则史料共同证明了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的交往繁盛。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可知,①②为壁画,属于图像史料;③碑文,⑤武则天诏令,⑦史书《唐国史补》,⑧王维诗作属于文献史料;④何家村窖藏文物,⑥波斯银币属于实物史料。第(2)问,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史料①唐朝流行中亚胡旋舞,反映唐朝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③唐朝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进行传播,反映中西文化交流,①③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客使图》描绘唐朝的外交机构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⑤武则天诏令反映唐朝时对于外国使节来华的待遇保障,⑧王维诗句描写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②⑤⑧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使节往来);史料④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有外国商品,⑥波斯银币是唐朝时期中国与波斯之间经济交往的物证,⑦《唐国史补》记载斯里兰卡商船来华,④⑥⑦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③《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景教得到唐太宗非同寻常的对待,⑤提及武则天厚待外国使节,③⑤互证,可以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八则史料共同证明了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的交往繁盛。
7 / 7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从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入手,了解秦汉至明清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通过了解秦汉至明清对外交往的史实,深刻认识中国的朝贡体制
知识点一 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1)管理机构:设 、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巩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2.汉朝
(1)管理机构:设 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
①和亲与战争: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 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89年, 出击北匈奴取胜。
②行政管辖:西汉设“ ”,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汉代以来,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克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的军政机构;东北设 。
③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北方
①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西晋灭亡后,内迁少数民族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
③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2)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构图解史
秦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
【教材开发】
读教材P62图片“《燕然山铭》石刻”及史料:思考《燕然山铭》石刻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
汉朝边疆屯戍政策的意义
(1)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思维点拨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边疆管理
(1)隋朝
①结束分裂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领 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了与 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
①民族关系: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一称呼有视唐天子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的重要意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②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因其俗以为治)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 。
(3)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民族间战争是暂时的,和平友好是长期的)。
概念阐释
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1)重新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3)地区治理
①西藏管理: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 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等地:设 ,征发赋役。
2.明清
项目 明朝 清朝
管理 机构 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 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北方 修筑长城,布置“ ”;开放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西北、 东北 东北:设 、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通过军事斗争平定 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 ”“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分别册封 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 、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 设 ,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 进行管理
【教材开发】
读教材P64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思考这个印章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概念辨析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
(1)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3)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设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等政令。
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 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代(中外关系的开拓时期)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两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部)。 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3.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1)陆路
①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 。
②唐与大食国接触, 等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马来半岛南部: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 ,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4.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1)向西:恢复了唐朝由 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2)向东: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元朝:海陆通道都很畅通。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6.明朝:维护 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7.清朝: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 来中国,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
拓展延伸
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
(1)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
(2)明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3)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闭关自守。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66图片“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和史料阅读:思考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有何史料价值?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67图片“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思考这次接见有何影响?说明了什么?
我的思考:
主题一 和合天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视角1 唐代的民族政策
史料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
四夷官爵试探》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清代前期的边疆治理
史料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致使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备,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圉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
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我的思考: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
(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
(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
1.宋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政策较为宽松,无意征收此地区的赋税;北宋中期后,该地区逐渐“出租赋如汉民”“常赋外复输税”。据此可知,宋代( )
A.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
C.边疆管理实现与内地一体化 D.西南地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2.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众,欢欣感戴,当地各族表示“世世臣服”。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连接“以时朝贡”,女真卫所的朝贡使络绎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 )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B.边疆地区祸患的根除
C.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 D.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
主题二 协和万邦——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视角1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史料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
与当代启示》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朝贡体系
史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必然性。
我的思考: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伴有局部战争:和平: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含义 是指周边属国政治上承认中国的宗主(中心)地位,中国则通过册封、赏赐等厚往薄来的方式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这是自然形成的传统和平的国际关系
原因 经济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
文化 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
特点 和平性 以儒家伦理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
互利性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不平 等性 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
影响 积极 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消极 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体 原因 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3.元丰三年(1080年),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正式颁行,标志着市舶制度逐渐成熟,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它的颁布( )
A.促进了王安石变法成功 B.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
C.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D.瓦解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4.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该学者看来,中国古代政府推行的朝贡制度( )
A.以军事经济实力为后盾 B.是推行平等外交的体现
C.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 D.是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民族交融
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民族交融的实质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中国古 代的民 族关系 (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唐朝实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近各国保持良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地方政权并存的局面,重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明清时期,通过册封、联姻、平叛等措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注重: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边疆治理与开发、民族认同与民族交融等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 代的对 外关系 (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至两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流更为频繁;元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规模继续扩大,但明清时期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注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方式(朝贡贸易)、理念(和平交往、礼尚往来)、主要商品(丝绸、瓷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海禁、闭关自守)
1.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
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
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
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2.如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3.唐德宗时,回鹘曾因助唐平史朝义之乱,便恃功“不修蕃臣礼”。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许咸安公主与之,回鹘可汗“礼甚恭”,并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这一变化说明唐代( )
A.加强了对回鹘地区的管理
B.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大一统
C.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
D.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4.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增强了中华文明认同感
B.扩大了明王朝疆域范围
C.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D.促成了朝贡体系的形成
5.据《广东通志》记载:“明隆庆间始议抽银……估验每一舶……该纳银若干……估税完后,贸易听其便。每年税银约四万余两备饷。”据此可推断,明隆庆年间( )
A.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B.广东是海关税收的主要来源
C.仅有广州一口通商
D.政府放弃对来华贸易的管控
6.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
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典客
2.(1)大鸿胪 (2)①和亲 窦宪 ②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护乌桓校尉
教材开发
提示:属于实物史料,为研究北匈奴西迁提供确凿的地理路径信息。因为其出土地点为蒙古国且铭文内容与记载一致,铭文是班固所写,字体符合汉朝用法。
知识点二
2.(1)②冼夫人 ④流求 (2)②中央政府
教材开发
提示:五代时期,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鸿胪寺。外国宾客作为朝贡的使臣来到后,鸿胪寺的职责就是勘问他们的风土人情、衣冠服饰、作为朝贡礼品的物资、距离中国的路程远近等,同时列出他们国王的名字向上奏报。
知识点三
1.(3)①宣政院 ②行省
2.四夷馆 理藩院 九边 马市 都司 准噶尔部 王 五世达赖 青海 土司 改土归流 流官
教材开发
提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知识点四
1.华夏文明
2.(2)东汉
3.(1)①通商事务 ②造纸术 (2)②遣唐使
4.(1)广州 (2)泉州
6.朝贡体制
7.马戛尔尼使团
教材开发
1.提示:属于实物史料,说明东汉时期与日本有官方交往。《后汉书·东夷列传》有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的记载;这一实物史料可以与文字史料相印证。
2.提示:
影响:清政府不愿意就马戛尔尼此次来华提出的建议作任何谈判,中英正常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关闭。
说明:当时清政府仍然秉持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自处于世界潮流之外。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交融。
视角2 提示: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大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推动边疆地区教育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活学活用
1.A 据材料可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不征税到征收赋税,就像在汉民族地区一样,甚至多征税,这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边疆管理制度与内地一致,排除C项;征税的多少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无关,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明代在黑龙江地区修建永宁寺,怀柔各族百姓;设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辖,这说明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A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不属于对外朝贡贸易,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视角2 提示:
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必然性: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活学活用
3.C 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实行市舶条法,它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但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排除A项;“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说法绝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相对松弛,并没有瓦解,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可知,朝贡制度不计经济成本,注重宣扬国威,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故选C项;朝贡制度以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而不是军事,排除A项;朝贡制度不属于平等外交的体现,排除B项;羁縻政策属于少数民族政策,朝贡制度不属于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C 根据材料中“不是……更不是……而是……”的逻辑关系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政策利用了西汉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长处和匈奴游牧经济文化上的短处,是一种较和平性的缓慢发挥作用的且很难抵御的进攻性政策,有利于双方民族交融局面的出现,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涉及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管理,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中的“解决了”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只涉及和亲,“多元化”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
2.B 材料显示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故选B项;材料不能证明“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排除A项;材料与丝绸之路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
3.D 唐德宗发现回鹘因助唐平乱而恃功“不修蕃臣礼”,随之采取和亲举措,使得回鹘重新对唐“礼甚恭”,这说明唐朝统治者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故选D项;由题干信息看,唐与回鹘属于藩属关系,加强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朝本身就是大一统国家,排除B项;回鹘助唐平乱,唐与回鹘和亲,这是二者关系友好的表现,而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排除C项。
4.A 明朝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认同感,A项正确;茶马贸易体现的是明朝和“西夷”的贸易,并不能扩大明王朝疆域范围,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贸易,和巩固传统的宗藩秩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朝贡体系,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隆庆年间,船舶交完税银后可以自由进行贸易,反映出这一时期对于海外贸易的管理有所松弛, 海禁政策的松动,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广东与其他地区海关税收的比较,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明隆庆年间还有其他港口,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6.B 据所学可知,汉代时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贸易往来频繁,此时的商人被称为“胡商”,宋代以后重视海上贸易,尤其是明朝以后我国与美洲等地的海上贸易往来增多,这些国家被称为“番邦”,因此商人以“蕃商”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故选B项;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唐朝时期藩镇问题严重,但是宋朝时期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排除C项;明清时期采取“海禁”“闭关自守”等政策,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洋政策未发生重大调整,排除D项。
10 / 10(共148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
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
制度,认识中国作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历程,以及中国古
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
制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从中国古代的民族政
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入手,了解秦汉至明清
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认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通过了解秦汉至明清对外交往的史实,
深刻认识中国的朝贡体制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 秦朝
(1)管理机构:设 、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
郡、桂林郡、象郡等(巩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2. 汉朝
(1)管理机构:设 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
大鸿胪
①和亲与战争: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 政策。汉武
帝时期,大败匈奴。89年, 出击北匈奴取胜。
②行政管辖:西汉设“ ”,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汉代以来,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
西,葱岭以东,巴尔克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的军政
机构;东北设 。
③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
戍卒屯田。
和亲
窦宪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
府
护乌桓校尉
(2)民族政策
3.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北方
①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
迁徙。
②西晋灭亡后,内迁少数民族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
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
③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
步推动民族交融。
(2)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
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构图解史
秦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
【教材开发】
读教材P62图片“《燕然山铭》石刻”及史料:思考《燕然山铭》石
刻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属于实物史料,为研究北匈奴西迁提供确凿的地理路径信息。
因为其出土地点为蒙古国且铭文内容与记载一致,铭文是班固所写,
字体符合汉朝用法。
思维点拨
汉朝边疆屯戍政策的意义
(1)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
发展。
思维点拨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 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 边疆管理
(1)隋朝
①结束分裂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
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领 被册
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冼夫人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
④加强了与 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流求
(2)唐朝
①民族关系: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
一称呼有视唐天子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的重要意义);文成
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
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
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②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
府都督、羁縻州(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因其俗以为治)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
辖,上统于 。
中央政府
(3)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
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进程;民族间战争是暂时的,和平友好是长期的)。
概念阐释
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
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
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
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
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提示:五代时期,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鸿胪寺。外国宾客作为
朝贡的使臣来到后,鸿胪寺的职责就是勘问他们的风土人情、衣冠服
饰、作为朝贡礼品的物资、距离中国的路程远近等,同时列出他们国
王的名字向上奏报。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元朝
(1)重新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
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
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3)地区治理
①西藏管理: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
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 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
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等地:设 ,征发赋役。
宣政院
行省
2. 明清
项目 明朝 清朝
管
理 机
构 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
务, 培养各种民族文
字翻译人才 设立 管理边疆民
族事务
北
方 修筑长城,布置“ ”;
开放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
蒙古的控制
四夷馆
理藩院
九边
马市
项
目 明朝 清朝
西
北
、 东
北 东北:设 、卫、所,对
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
等卫 通过军事斗争平定
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都司
准噶尔
部
项
目 明朝 清朝
西
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
“ ”“法王”;建立
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通
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
交流 分别册封 和五世班
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
德尼”;在 、西藏地区
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西
南 设 ,土司官员由各
族酋长世袭担任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 ”,废除世袭土
官,选派有任期的 进行
管理
王
五世达赖
青海
土司
改土归流
流官
【教材开发】
读教材P64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思
考这个印章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
朝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
融的发展。
概念阐释
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
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
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
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概念辨析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
(1)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
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
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3)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
理藩院设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
赋税、宗教等政令。
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 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 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
交流。
2. 汉代(中外关系的开拓时期)
华夏文明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长安→河西走廊→新
疆→中亚、西亚→欧洲)。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
出使大秦(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抵达
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两
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
部)。 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
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东汉
3. 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①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 。
②唐与大食国接触, 等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通商事务
造纸术
(2)海路
①马来半岛南部: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
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 ,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
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遣唐使
4. 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1)向西:恢复了唐朝由 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2)向东: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成
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 元朝:海陆通道都很畅通。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后
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6. 明朝:维护 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
禁不绝。
7. 清朝: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
来中国,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
大门。
广州
泉州
朝贡体制
马戛尔尼
使团
拓展延伸
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
(1)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
(2)明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并
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3)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闭关自守。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66图片“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和史料阅读:思
考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属于实物史料,说明东汉时期与日本有官方交往。《后汉
书·东夷列传》有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的记载;这一
实物史料可以与文字史料相印证。
2. 读教材P67图片“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思考这
次接见有何影响?说明了什么?
提示:
影响:清政府不愿意就马戛尔尼此次来华提出的建议作任何谈判,
中英正常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关闭。
说明:当时清政府仍然秉持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自处于世界潮流
之外。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和合天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视角1 唐代的民族政策
史料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
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
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
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
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
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
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
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交融。
视角2 清代前期的边疆治理
史料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
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
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致使清代云南矿业走
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
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
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
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
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
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
南边备,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圉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
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
措施。
提示: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大对边疆地区的开
发力度,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加强内地
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推动边疆地区教育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
控制。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
南迁。
(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
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
噶尔部叛乱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
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
(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
制等。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
“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
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
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
理东北。
1. 宋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政策较为宽松,无意征收此地区的
赋税;北宋中期后,该地区逐渐“出租赋如汉民”“常赋外复输
税”。据此可知,宋代( )
A. 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B.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
C. 边疆管理实现与内地一体化
D. 西南地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不征税到征收赋
税,就像在汉民族地区一样,甚至多征税,这是通过经济手段,加
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发展概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边疆管理制度与内地一致,排除
C项;征税的多少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无关,排除D项。
2. 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
众,欢欣感戴,当地各族表示“世世臣服”。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
过“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连接“以时朝贡”,女真卫所的朝贡使络
绎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 )
A. 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B. 边疆地区祸患的根除
C. 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
D. 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在黑龙江地区修建永宁寺,怀柔各族
百姓;设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辖,这说明经略边疆方式多样
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A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
B项;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不属于对外朝贡贸易,排除C项。
主题二 协和万邦——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视角1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史料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
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
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
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
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
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
原因。
提示: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绸之路
受阻;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
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视角2 朝贡体系
史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
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
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
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
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
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
体系走向解体的必然性。
提示:
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
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
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必然性: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
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等。
1.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
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
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
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
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
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
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
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
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伴有局部战争:和平:汉朝丝绸之
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
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
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含义 是指周边属国政治上承认中国的宗主(中心)地位,中国则通
过册封、赏赐等厚往薄来的方式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这是自
然形成的传统和平的国际关系
原因 经济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
高度繁荣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
文化 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具有强
大辐射力
特点 和平性 以儒家伦理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
互利性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不平等性 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
影响 积极 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消极 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体 原因 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清朝国力的衰落;周
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3. 元丰三年(1080年),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正式颁
行,标志着市舶制度逐渐成熟,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它的颁布
( )
A. 促进了王安石变法成功
B. 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
C. 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D. 瓦解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实行市舶条法,它推动了海上丝
绸之路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法是王安石变法
的措施之一,但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排除A项;“保证了
宋朝政府财政收入”说法绝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
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相对松弛,并没有瓦解,排除D项。
4. 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
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
段。”在该学者看来,中国古代政府推行的朝贡制度( )
A. 以军事经济实力为后盾
B. 是推行平等外交的体现
C.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
D. 是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
解析: 根据材料“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
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
手段”可知,朝贡制度不计经济成本,注重宣扬国威,政治意义大
于经济效益,故选C项;朝贡制度以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而不是
军事,排除A项;朝贡制度不属于平等外交的体现,排除B项;羁
縻政策属于少数民族政策,朝贡制度不属于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
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民族交融
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
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
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
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
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
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
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民族交融的实质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
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
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
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
化。
2. 命题价值
角
度 内容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
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唐朝实行开放开明
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近各国保持良好
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
个地方政权并存的局面,重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明清时
期,通过册封、联姻、平叛等措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
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注重: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边疆治理与开
发、民族认同与民族交融等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角
度 内容
中
国
古
代
的
对 外
关
系 (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秦汉以来,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至两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
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流更为频繁;元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
的规模继续扩大,但明清时期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注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
绸之路)、方式(朝贡贸易)、理念(和平交往、礼尚往
来)、主要商品(丝绸、瓷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对中国和
世界的影响;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海禁、闭关自
守)
1. 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
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
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
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
A. 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
B. 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
C. 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
D. 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是……更不是……而是……”的逻辑关
系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
的进攻性政策”,这一政策利用了西汉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长处和
匈奴游牧经济文化上的短处,是一种较和平性的缓慢发挥作用的且
很难抵御的进攻性政策,有利于双方民族交融局面的出现,C项正
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涉及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管理,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中的
“解决了”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只涉及和
亲,“多元化”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
2. 如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
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
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 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 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 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 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解析: 材料显示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
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
的生产发展,故选B项;材料不能证明“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
日常生活”,排除A项;材料与丝绸之路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
料不能证明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
3. 唐德宗时,回鹘曾因助唐平史朝义之乱,便恃功“不修蕃臣礼”。
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许咸安公主与之,回鹘可汗“礼甚
恭”,并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这一变化说明唐代
( )
A. 加强了对回鹘地区的管理
B. 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大一统
C. 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
D. 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解析: 唐德宗发现回鹘因助唐平乱而恃功“不修蕃臣礼”,随
之采取和亲举措,使得回鹘重新对唐“礼甚恭”,这说明唐朝统治
者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故选D项;由题干信息看,唐与回鹘属
于藩属关系,加强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朝本身就
是大一统国家,排除B项;回鹘助唐平乱,唐与回鹘和亲,这是二
者关系友好的表现,而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排除
C项。
4.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
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
茶叶疆域。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 增强了中华文明认同感
B. 扩大了明王朝疆域范围
C. 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D. 促成了朝贡体系的形成
解析: 明朝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
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A项正确;茶马贸易体现的是明朝和“西夷”的贸易,并不能扩大
明王朝疆域范围,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贸易,和巩固传统
的宗藩秩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朝贡体系,排除D项。
5. 据《广东通志》记载:“明隆庆间始议抽银……估验每一舶……该
纳银若干……估税完后,贸易听其便。每年税银约四万余两备
饷。”据此可推断,明隆庆年间( )
A. 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B. 广东是海关税收的主要来源
C. 仅有广州一口通商
D. 政府放弃对来华贸易的管控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隆庆年间,船舶交完税银后可以自由进行
贸易,反映出这一时期对于海外贸易的管理有所松弛, 海禁政策的
松动,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广东与其他地区海关税收的比较,不
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明隆庆年间还有其他港口,排除C项;D项
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6. 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
“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
为了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 )
A. 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 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
C. 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 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代时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
贸易往来频繁,此时的商人被称为“胡商”,宋代以后重视海上贸
易,尤其是明朝以后我国与美洲等地的海上贸易往来增多,这些国
家被称为“番邦”,因此商人以“蕃商”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对
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故选B项;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唐朝时期藩镇问题严重,但是宋朝时期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解
决了藩镇割据问题,排除C项;明清时期采取“海禁”“闭关自
守”等政策,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洋政策未发生重大调
整,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2024·浙江湖州月考)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
A. 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 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 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 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在北部、西北部边疆修筑城
池,迁徙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政策,使农耕经济发展
到边疆地区,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秦朝二世短暂而亡,
排除;秦始皇、汉武帝时国家为大一统状态,排除C项;“加强
对匈奴的有效管理”不符合史实,秦汉统治者的举措是为了防
范匈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 (2024·浙江舟山期末)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 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 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 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 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在于守境
安土,协调西域诸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
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其设置有利于维
护西域地区的稳定,故选D项;西域都护的设置并未解除北方地区
的边患危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东汉时期对匈奴的作战直接导致了北匈
奴西迁远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 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
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
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
A. 破坏了郡县制 B. 形成了王国问题
C. 沿袭了分封制 D. 体现了因俗而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材料“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
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对少数民
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D项正确;该制度与分封制、
郡县制无关,排除A、C两项;王国问题的形成是汉初分封导致
的,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 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
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
人。这一政策( )
A. 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材料中马援平定岭南后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岭南本身就属于当时东汉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5. 对于西晋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主动
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
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 )
A. 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C.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
D. 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
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且主动汉化,是出
于建设大规模政治体的目的,即建立全国统一政权,这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中原汉族南迁给南方带去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排除A项; “少数民族内迁”这一过程中是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向汉族政权靠拢,并没有改变
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排除C项;少数民族所处位置是
西、北边陲,迁移方向是由北向南,不涉及欧洲大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廆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
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
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
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
A. 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 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 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
D. 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廆和氐族苻坚的相关言
论,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故选C项;当时中原
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东
晋十六国时期,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差
异,排除B项;题干没有将北方各民族间差异进行比较,D项不符
合题目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7.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
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
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
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 )
A. 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B. 民族交流互动增多
C. 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D. 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出于边防安全的考量,命贺娄子干
修筑城堡,积聚稻谷,以备不测,而贺娄子干提出在要地加强防
备,隋文帝和贺娄子干的措施体现了二者对边疆地区安全的重视,
只是方式不同,反映了当时国家重视边疆治理,故选D项;材料未
说明效果如何,排除A项;民族交流增多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成效显著”,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8. 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
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
的理念( )
A. 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 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 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
家”,即如果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就能够促进“大一统”,丰
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故选A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
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材料并
非强调民族差异的淡化,而是强调民族情感,排除C项;“解决
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9. 唐朝初年,回纥等部修建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路
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
些城市,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的回纥使者和商人
达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回纥( )
A. 注重与唐朝的交往
B. 拥有世界领先的修路技术
C. 崇尚学习儒家文化
D. 充当了中西方贸易的使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材料“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些城市,
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的回纥使者和商人达数千
人”体现的是唐朝与回纥之间的往来密切,注重与唐朝的交往,故
选A项;材料无法得出回纥修路技术世界领先的说法,排除B项;
材料与学习儒家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属于
民族内部交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0. 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
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
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
( )
A.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 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
C. 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 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少数民族将卖马所得的铜钱融化用来锻造兵器,威胁边
疆安全,因而宋代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这是
为了维护边疆安全,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经济,未涉及文化融
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宋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经济进行对
比,无法凸显中原地区的经济优势,排除B项;宋朝分化事权、崇
文抑武等政策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单纯从采购马匹支付方式的变
化,不足以扭转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1. 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生
番”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熟番”则按部
落为单位进行编组,要听从朝廷的节制,甚至要服兵役。这种做
法( )
A. 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统一
B. 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C. 消除了民族间隔阂分歧
D. 维持了边疆的长期安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以夷制夷,因其俗以
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这符合材料“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
廷不干涉其内政”的信息,说明宋朝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B项
正确;“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的做法明显
与内地治理不同,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经常处于战争状态,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2. 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
察之”。如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
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
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C. 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D. 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西藏地区发现的元代虎符圆牌上面的文字使用的是八思
巴字,且当时汉族地区的驿站符牌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严格
执行,说明当时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故选D项;明清时期君主专
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
分的区域,而材料体现的是驿站符牌的使用规定问题,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监察体系严密高效,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3. 如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 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 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 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D. 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对不同地区的民族采取了不同的统治
方式,蕴含了元朝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方略,故选C项;元朝时
期,枢密院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地与
边疆治理的差异,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4.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
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
顶”。明太祖这一统治举措( )
A. 出于对唐朝服饰的喜爱
B. 强调尊卑有序的传统礼仪
C. 突出对华夏正统的尊崇
D. 深受儒学封建伦理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太祖禁止少数民族服装、发饰,提倡唐
朝的衣冠发饰,说明的是对华夏正统的尊崇,C项正确;A项属于
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5.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元之宗戚,咸俾保
全”,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规定“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
许擢用”。朱元璋此类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彰显新朝仁义,促进民心归附
B. 复苏地区经济,保证军粮供应
C. 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
D. 消除民族歧视,选拔有用人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指政府对于前朝皇室亲族采取
怀柔政策,“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指准许前朝的统
治民族中有才能的人为官,这些举措可以促进民族交融,减轻新
政府的政策推行阻力,将新朝的仁义昭示天下,使得民心归附,
故选A项;材料内容与经济复苏关系并不大,也并非主要目的,排
除B项;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
项;“消除民族歧视”表述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6. 明太祖称“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西南苗、瑶、
壮、彝等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朝廷常根据实情宽减赋役,如洪
武二十一年规定“蛮方僻远,来纳租赋,是能遵声教矣。逋负之
故,必由水旱之灾,宜行蠲免。自今定其数以为常,从宽减
焉。”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明朝( )
A.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民族政策
C. 采用灵活政策加强边疆治理
D. 宽减赋役彻底减轻边民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实际情况,
对西南少数民族宽减赋役,通过灵活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西南
边疆的治理,故选C项;材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宽减赋役,没有涉
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朝廷只是减免了赋役,但是治理方
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宽减赋役政策不能彻底减轻边民负
担,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7. 清代在青海、东北等地区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
政管理办法,例如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
区的设置( )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 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在青海、东北等地区设
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有利于缓和民
族矛盾,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A项正确;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材
料不能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8. 如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
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
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
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 )
A. 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
B. 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
C. 反映了传统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
D. 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是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
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战图,其隐含的史料价值为宣示了西北
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故选D项;根据材料中的“战争”“献
俘”“庆功”三个主题可知《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有歌功
颂德之意,不能完全真实地还原历史,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
现立体派绘画特征,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传统科技相对落
后的现状,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9. 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
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袭扰。
这些举措( )
A. 旨在攫取西域各国经济利益
B.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 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 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汉朝政府不仅招募商人到西域各国
经商,而且设置专门机构维护商路畅通,防范匈奴袭扰,这种举
措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政府只是提供保障,直
接从事商业活动的是商人,因此不能得出政府旨在攫取西域各国
经济利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宽商而非抑商,排除B
项;当时的西域并未纳入郡国体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 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其墓中出土的玻璃残片,经
检测后与流行于公元50—100年的罗马马赛克玻璃成分相同。这可
用于说明( )
A. 东汉与罗马的经济交往频繁
B. 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C. 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
D. 科技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经过科学检测可以推知历史信息的准确
性,说明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故选C项;A、B、D三项表
述均不准确,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1. 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
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
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 )
A. 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
B. 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 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 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造船原料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远洋贸易
的发展,使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故选D项;“浮海大
船数百艘”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远洋贸易,排除A项;材料主要
强调造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体现的是科技进步
推动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远洋贸易属于民间行为,与政
府重视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2. 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
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
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
A. 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B. 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 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 D. 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
的动因来自唐朝内部,即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故选A项;“日益
淡化”不符合史实,唐朝尊华卑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B项;“繁
荣发达的贸易网络”不符合逻辑,其是开放进取心态推动下的外
显,排除C项;“持续强大”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
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3.(2024·浙江高二开学考试)《旧唐书》载:“(开元二年)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器,将以内进……”;《宋史》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设置的市舶使(司)的职能是( )
A.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B.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C.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D.掌管对外贸易事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后,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事务,D项正确;隋唐时期,负责宾客接待礼仪的是鸿胪寺,排除A项;负责各族朝见事宜的是礼部,排除B项;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4. 明宣德八年(1433年),日本入贡时附带的苏木每斤定价钞一
贯,而同时明政府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规定是:苏木
每斤准(折合)钞五十贯。这从侧面( )
A. 反映出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B. 揭示了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
C. 说明海外贸易置于官府控制之下
D. 体现了中日经济活动的全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给日本的苏木定价和给官员充
作俸禄的定价不同,给日本的低,带有赏赐的性质,可以推断受
朝贡贸易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揭示朝贡贸易体制的本
质,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海外贸易受官府控制,排除C项;
由材料不能得知中日经济活动的全部情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5.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
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
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
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
之心”。郭世勋此举( )
A. 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B. 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 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
D.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郭世勋将英国的正式信函译成了下对上的
禀帖,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故选C项;英国发动侵华
战争的借口是虎门销烟,排除A项;郭世勋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天朝
上国的尊严,而非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排除B项;郭世勋
的行为是受传统外交思维影响,不能推动中国朝贡贸易转型,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交融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 000 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遂称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各种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东北的契丹、西南的藏族、彝族和白族都与汉族有
进一步的交融。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
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北部的广大地区。
——摘编自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
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
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
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经济上设立管理
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后又设立劝农司。以姚枢为大
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
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
争。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
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鼓励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宋辽金时期推动民
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答案:国家统一;和亲、册封、会盟等政策;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口迁移;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据材料一从国家统一、民族政策、人口迁移、国家分裂、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元朝的
统治措施。
答案:行省制度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促进民族交融;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
解析:据材料二从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等方面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西汉已建国近百年,处于
蓬勃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国内真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个
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日俱增。与域外国家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
文化交流;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司马迁选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传说,不仅给
古今帝王排了一个纵的世系,而且给各民族排了一个横的血脉网
络。中原各诸侯国便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如此,连一向被视为
戎狄蛮夷的秦、楚、吴、越等国,司马迁也为他们排列出了与黄
帝的血缘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各少数民族立传……作《南越列传》第五
十三赞扬南越王赵佗能和辑岭南百越地区的各个民族,成为汉王朝的
南方屏障。他对汉武帝发动的伐大宛、伐东越、伐南越、伐朝鲜、通
西南夷等掠夺性的战争都深为不满,他也谴责了匈奴统治者对汉族人
民的侵扰。
——摘编自吕伯涛《浅议司马迁的民族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材料二 从明代开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地方民族地区陆续推行改
土归流。由于土司制度的性质,无论是中央王朝执行权力还是土
司履行义务,都是通过土司阶层来落实的,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
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改流后,曾经的土司区武陵山区(湖北、
湖南、重庆的交界地区)对外道路体系迅速扩张,以“川湖大
道”“澧沅水道”“黔湖通道”等为主干的道路网络体系在短时
期内形成,“自改土而后,拔荆斩棘,行李往来,遂为三省之要
区,四冲之捷径”:迅速成为全国桐油、茶油、蜂蜜、漆、木
蜡、朱砂、水银、各种药材等的重要产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各地官学、义学、私塾迅猛发展,“人知向学,富家以诗书为恒业,
穷苦子弟争自灌磨,亦不以贫废读。”在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
“士知向学,弦诵不绝,生聚教训,尚取古法。兼之舟楫可通,商旅
所集,风景犹类中州,近日人文振起,彬彬礼乐之乡”。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迁民族观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
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内涵: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交。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原各诸侯国便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如此,连一向被视为戎狄蛮夷的秦、楚、吴、越等国,司马迁也为他们排列出了与黄帝的血缘关系”可知,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各少数民族立传……成为汉王朝的南方屏障”可知,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日俱增”可知,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根据材料一“国内真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可知,秦汉以来国家统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根据材料一“西汉已建国近百年,处于蓬勃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
可知,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根据材料一“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思
想的逐渐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土归流前后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统治方
式的变化,并归纳改土归流对民族地区的历史意义。
答案:变化:管理方式由羁縻政策、间接管理到多
样化管理,最后到统一的直接管理;治理政策逐渐发展到
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
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基础
上逐步内地化和一体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
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
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巩固了边防;巩固和发展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无论是中央王朝执行权力还是土司履行义务,都是通过土司阶层来落实的,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可知,管理方式由羁縻政策、间接管理到多样化管理,最后到统一的直接管理;根据材料二“各地官学、义学、私塾迅猛发展”可知,治理政策逐渐发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根据材料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产生方式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任命,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步内地化和一体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央王朝在西南地方民族地区陆续推行改土
归流”可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根据
材料二“曾经的土司区武陵山区(湖北、湖南、重庆的交界地区)对
外道路体系迅速扩张”可知,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二“在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可知,促进了民族团结(民
族交融),巩固了边防;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巩固和发展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的对外交往
序号 史料 简介
①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 描绘了唐朝前期十分流行的以快速、热烈、刚健
为特色的中亚胡旋舞,舞者扬臂急速旋转,舞姿
非常优美
② 《客使图》 唐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画中有三个迎接外
国来宾的鸿胪寺官员,另外还有着装各异的高
丽、大食等地的使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序
号 史料 简介
③ 《大秦景教 流行中国 碑》碑文 记载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得到唐太宗非
同寻常的对待和传入中国的过程
④ 何家村窖藏 文物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陶瓮中,有中亚粟特的
金银带把杯、西亚兽首玛瑙角杯、萨珊(今伊
朗)凸圈纹玻璃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序
号 史料 简介
⑤ 武则天诏令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蕃国使入朝,其
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
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
⑥ 波斯银币 1955年洛阳北邙唐墓出土两枚波斯萨珊王朝银
币,均为不规则圆形,正面为波斯萨珊王半身
像,像外有连珠一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序号 史料 简介
⑦ 《唐国史补》 的记载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
书,书中记载来华的狮子国(斯里兰卡)
船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集宝货”
⑧ 《和贾舍人 早朝大明 宫之作》 王维诗作,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
冠拜冕旒”的诗句,意为九重的皇宫打开
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将材料中的史料按类型分类,并写出每类史料的序号。
答案:图像史料:①②。
文献史料:③⑤⑦⑧。
实物史料:④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可知,①②为壁画,属于图像史料;③碑文,⑤武则天诏令,⑦史书《唐国史补》,⑧王维诗作属于文献史料;④何家村窖藏文物,⑥波斯银币属于实物史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利用材料中的史料进行互证,并写出所得出的唐朝时期对外
交往的结论。
答案:史料①③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
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⑤⑧互证,可以证明唐
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使节往来);史料④⑥⑦互证,
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③⑤互证,可以
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八则史料共同证明了唐朝时
期开放兼容,与外国的交往繁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史料①唐朝流行中亚胡旋舞,反映唐朝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③唐朝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进行传播,反映中西文化交流,①③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客使图》描绘唐朝的外交机构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⑤武则天诏令反映唐朝时对于外国使节来华的待遇保障,⑧王维诗句描写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②⑤⑧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使节往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史料④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有外国商品,⑥波斯银币是唐朝时期中国与
波斯之间经济交往的物证,⑦《唐国史补》记载斯里兰卡商船来华,
④⑥⑦互证,可以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③《大秦景
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景教得到唐太宗非同寻常的对待,⑤提及武则天
厚待外国使节,③⑤互证,可以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八则
史料共同证明了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的交往繁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