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3 23:10:57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  )
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
B.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政策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的理念以及其背后凸显的历史文化意识,促使新中国开国领袖们创造性地实行了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产物
C.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D.与时俱进地获得了新发展
3.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4.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
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
5.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6.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7.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兀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8.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发展了民族经济 B.使民族关系和谐
C.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D.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9.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 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10.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民族间差距已消失
B.民族工作成为中心工作
C.制度设计尚需完善
D.民族治理成效显著
11.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 983元和11 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2.1%。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
A.产业结构体系日益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C.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突破
12.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
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
序号 史实
①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②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
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
④ “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⑤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以“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为题写一则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同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因此这种纸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该货币并非法币,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反映出其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C项正确;材料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无关,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古代的制度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是新发展,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得出国家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恢复与发展经济,培养干部,来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不是精神文明,排除A项;民族交融在古代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方式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1954年宪法,故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故排除C项;D项指的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故排除。
5.A 根据材料可知是国家推进各少数民族语文教育,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按自愿原则,统一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举措与文化的民族性重在差异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排除D项。
6.D 据材料内容可知,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点明了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在抗美援朝中各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没有明确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各民族自治的具体权力,排除B项;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但并非根本动力,排除C项。
7.D 从材料“票上有汉、藏、蒙、畏兀儿四种文字”“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等信息可以看出,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各少数民族的代表,新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落实,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B、C两项。
8.C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修改的明确和坚持,以及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经济、民族关系、法制化建设,排除A、B、D三项。
9.A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建设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项。
10.D 当代中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技术人员的培养,说明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当代中国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不是民族工作,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1.B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相较于之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C、D三项。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全方位的一致”说法错误,排除B项;高度自治的是特别行政区,不是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D项。
13.(1)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据材料一“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据材料一“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据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可得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地位分析进步意义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据材料一“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分析意义,可得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所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得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民族发展、中华文化等角度论述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可得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14.示例
标题: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正文: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使少数民族人民健康得到充分保障;1954年宪法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五”计划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交通建设,初步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政治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总之,新中国高度重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解析: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短文标题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其次,根据材料中《共同纲领》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措施、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史实进行说明。
4 / 4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通过相关史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等基本国情。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与国家的影响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历史传统:中国是统一    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夹杂在汉族等民族中,呈现了相互交错的特点)、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      格局。
(2)经验教训
①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存在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现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        ,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建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     
1949年 《              》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通过的《          》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州属地级行政区,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拓展延伸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意义
  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的胜利;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结下深厚友谊;使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建设民族自治区的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教材开发】
读教材P75导言材料及图片: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历程
(1)1984年,《            》正式颁布实施。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1997年,      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即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拓展延伸
对“三个离不开”的认识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教材开发】
读教材P77“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五个认同”的提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1)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意义: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4)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概念阐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证、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主题 因地制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意义
视角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史料一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史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古)、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古)、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古)、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归纳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我的思考:
视角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珞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1人,其他代表2人。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史料 70年来,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我们彻底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结束政教合一、神权控制政权的历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目前,西藏各级人大代表超过3.5万名、政协委员超过8 000名,90%是少数民族。
——汪洋《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8月19日)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我的思考:
全面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
①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的国情。
②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1.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2.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汇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
(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4)坚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
(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
(6)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现代中 国的民 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注重: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政策
1.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2.1950年,周恩来在报告中讲道:“在目前中国国内,从国际环境看来,民族容易走向分裂……今天在我国大家庭中是希望团结的,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周恩来在此强调中国(  )
A.边疆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C.应粉碎帝国主义的分裂阴谋
D.自古以来民族关系就比较复杂
3.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之前对蒙古族民众的奴役统治制度——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相当于县级的自治机关。新中国在内蒙古推行的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
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
C.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4.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能够(  )
A.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B.确立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领导地位
C.铸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D.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创新思维
5.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2015年中央提出“五个认同”;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表明,新时期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  )
A.奉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C.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思想基础
6.202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吴英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
B.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C.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D.高度自治治藏方略的采用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多民族 多元一体 (2)②民族区域自治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材开发
 提示: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知识点二
1.民族政策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中共十五大
教材开发
 提示: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知识点三
1.繁荣发展
2.(1)交流交融 (2)中国共产党章程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问题的探索,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视角2 提示: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民主性;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统一。
视角3 提示: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活学活用
1.C 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2.B 从材料体现的时间、国家的法治建设方面以及党的政策发展历程,都涉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政策的长期重视,故选B项;中国古代史时期已经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非材料主旨,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据材料可知,早在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就已对内蒙的自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是对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2.B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意图分裂我国的西藏等地区,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意图分裂我国边疆地区,未体现欺凌,排除A项;粉碎帝国主义的分裂阴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A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各民族平等的原则铲除旧制度,体现了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性,而保留盟、旗的称谓有助于照顾当地人民的称谓习惯,并将其纳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体现了一定的适用性,故选A项;“统一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各民族杂居融合的国情,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一措施的作用,排除。
4.A 材料“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体现的是党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党就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D 根据材料“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立法,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西藏地区设立自治区,贯彻平等的民族政策,由此使得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故选C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1999年才提出的,与材料中的70年发展时间阶段不符,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而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建立,排除B项;我国在西藏地区实施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高度自治”,排除D项。
6 / 6(共93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当代中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历史意义 1.通过相关史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原因,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等基本国情。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对民族与国家的影响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 背景
(1)历史传统:中国是统一 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
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夹杂在汉族等民族中,
呈现了相互交错的特点)、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
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 格局。
多民族 
多元一体 
①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
之外(存在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现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对落后。
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
国国情的 ,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
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 
(2)经验教训
2. 建立
194
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 》规定,依
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
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
治”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
7年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

194
9年 《 》确定实行“民族的区
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
互助”
195
4年 通过的《 》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
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
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内蒙古自治
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广
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
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州属地级行政区,自治县
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拓展延伸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意义
  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革命和建设的
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的胜利;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斗争中结下深厚友谊;使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得到丰富和发
展;建设民族自治区的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
定了基础。
【教材开发】
读教材P75导言材料及图片: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大团结。
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 历程

族政策 
(1)1984年,《 》正式颁布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
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
血肉关系。
(3)1997年, 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五大 
3. 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即保障少数
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
拓展延伸
对“三个离不开”的认识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
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
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教材开发】
读教材P77“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什
么特点?
提示: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 “五个认同”的提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
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认同。
繁荣发展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1)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
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
民族交往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
(2)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
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
的具体体现。
交流交融 

国共产党章程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3)意义: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
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
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
伟大目标。
(4)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
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
步事业。
概念阐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
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
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证、共有精神家园基
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 因地制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意义
视角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史料一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
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
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
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
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史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
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古)、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
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古)、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
(古)、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
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归纳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依据。
提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
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近代以来
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
族民主问题的探索,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视角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
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
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
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
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珞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1
人,其他代表2人。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特点。
提示: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民主性;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
相统一。
视角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史料 70年来,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我们彻底驱逐帝
国主义势力,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结束政教合一、神权控制政
权的历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实行,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
区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目前,西藏各级人大代表超过3.5万名、
政协委员超过8 000名,90%是少数民族。
——汪洋《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8月19日)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意义。
提示: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
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面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
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
①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的国情。
②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
民族共同繁荣)。
(3)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
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充
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
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
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
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
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
华民族大团结。
1. 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
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
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
素是(  )
A. 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 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D.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解析: 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
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
排除。
2. 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
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时间 表现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A. 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 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解析: 从材料体现的时间、国家的法治建设方面以及党的政策
发展历程,都涉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政
策的长期重视,故选B项;中国古代史时期已经形成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格局,排除A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
除C项;D项表述非材料主旨,排除。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汇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
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
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
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
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
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
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
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9月27日)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意识形态
工作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
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
(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坚实基石。
(4)坚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
(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保障。
(6)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
水平。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现代
中国的
民族
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注重: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政策
1.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
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
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
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 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 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早在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就已对内蒙的
自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是对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次有益探索,
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此时抗
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C项。
2. 1950年,周恩来在报告中讲道:“在目前中国国内,从国际环境看
来,民族容易走向分裂……今天在我国大家庭中是希望团结的,唯
一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周恩来在此强调中国
(  )
A. 边疆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C. 应粉碎帝国主义的分裂阴谋
D. 自古以来民族关系就比较复杂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意图分裂
我国的西藏等地区,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以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
国家意图分裂我国边疆地区,未体现欺凌,排除A项;粉碎帝国主
义的分裂阴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之前对蒙古族民众的奴役统治制度——
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相当于
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相当于县级的自治机关。新中国在内蒙
古推行的这一措施(  )
A. 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
B. 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
C. 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各民族平等的原则铲除旧制度,体
现了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性,而保留盟、旗的称谓有助于照
顾当地人民的称谓习惯,并将其纳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体现
了一定的适用性,故选A项;“统一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各民族杂居融合的国情,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
一措施的作用,排除。
4.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
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能
够(  )
A. 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B. 确立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领导地位
C. 铸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D.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创新思维
解析: 材料“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
日子”体现的是党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有利于增强各民
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党就确
立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C、D两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
5.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2015年中央提出“五个认
同”;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这表明,新时期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  )
A. 奉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 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C.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 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思想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新时期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
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平
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立法,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就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C项。
6. 202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吴英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西藏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
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西藏的繁
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
B. 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C. 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D. 高度自治治藏方略的采用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西藏地区设立自治区,贯彻平等的
民族政策,由此使得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故选C项;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1999年才提出的,与材料中的70年发展时间阶
段不符,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
蒙古自治区,而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建立,排除B项;我国在西藏
地区实施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高度自治”,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
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
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  )
A. 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
B. 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政策
C. 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
D.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同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因此这种纸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政
策,B项正确;该货币并非法币,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
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
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的理念以及其背后凸显的历史文化意识,
促使新中国开国领袖们创造性地实行了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相结
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 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产物
C.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D. 与时俱进地获得了新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反映出其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C项正确;
材料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无关,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
旨,排除;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古代的制度是不一样的,
不能说是新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
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
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 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 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 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 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国家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恢复与发展
经济,培养干部,来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
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不是精神文明,排除A
项;民族交融在古代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
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
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
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
A. 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
B. 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C.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
治是通过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方式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
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
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1954年宪法,故排除A项;当
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故排除C项;D项指的是1954年
宪法的颁布,故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
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
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
学”。这一规定(  )
A. 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 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 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国家推进各少数民族语文教育,体现了
国家的统一性,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
按自愿原则,统一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
这一举措与文化的民族性重在差异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传
统文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
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
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
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
A. 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 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解
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点明了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故
选D项;材料仅涉及在抗美援朝中各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没有明
确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各民族自治
的具体权力,排除B项;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
要动力,但并非根本动力,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
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兀儿四种文
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
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材料“票上有汉、藏、蒙、畏兀儿四种文字”“说明
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等信息可
以看出,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各少数民族的代表,新中国的民族平等
政策得以落实,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
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排除B、C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
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
A. 发展了民族经济 B. 使民族关系和谐
C. 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D. 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修改的明确和坚持,以及
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了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
经济、民族关系、法制化建设,排除A、B、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 600多名,到1986年底,
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
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 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 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
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
地区,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建设无关,排除B、C两项;材
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
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
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
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 民族间差距已消失
B. 民族工作成为中心工作
C. 制度设计尚需完善
D. 民族治理成效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当代中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技术人员的培
养,说明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当
代中国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不是民族工作,排除B项;C项在
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
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
983元和11 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2.1%。
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
A. 产业结构体系日益完善
B.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C.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
D.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突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城
乡居民的收入相较于之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民族区域自
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民族区
域自治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主政治无
关,排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
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
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
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 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 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 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
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
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
方面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全方位的一致”说法
错误,排除B项;高度自治的是特别行政区,不是少数民族地区,
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
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
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
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
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
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
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
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
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
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
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
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
答案: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
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据材料一“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据材料一“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
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可得中
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合
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
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从国家统一和
民族地位分析进步意义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
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据材料一“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大家起来武装驱逐
日本帝国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分析意义,可
得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
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
大影响。
答案: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所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得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民族发展、中华文化等角度论述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可得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

号 史实
①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
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
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②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
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
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号 史实
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
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
④ “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
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⑤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结合所学知识,以“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为题写一则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标题: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正文: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全
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
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使少数民族人民健康得到
充分保障;1954年宪法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
五”计划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交通建设,初步改变了
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政治发展;西部大开发
战略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总之,新中国高度重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短文标题为“少数民族人民当
家作主”。其次,根据材料中《共同纲领》内容、20世纪50年代
的政策措施、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
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史实进行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