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们怎样学地理-如何使用地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地图三要素”。是重组大单元“地图的学习与应用”的第一节内容。地图作为地理学的 “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本节课主要介绍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为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图奠定基础。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图三要素的识别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也为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如区域地理、气候图的判读、地形图的判读等内容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地理学科的入门阶段,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心,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能识别一些常见地图类型,了解地图的基本作用,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然而,在比例尺的理解、方向的判断和图例的应用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如何正确使用指向标等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时目标
1.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使用方法,学会判读地图。
掌握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能够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
2.能够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理解比
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3.能根据图例和注记获取地图中的地理信息。
四、评价任务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和团
队协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学生展示,检查学生对地图三要素概念、比例
尺表示方法、方向判断方法、图例识别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评价:认真评价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评价学生对本节
课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学习活动
1.新课导入:教师用滨州旅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往滨州旅行要做哪些准
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学习项目 1:我该往哪走?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目标。
1.观察《导学案》上的两幅《山东省局部图》, 在两幅图上,分别找出青
岛市和滨州市的位置。
2.结合《导学案》上的相关资料,分别说出在两幅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并描述两座城市的相对位置。
3.到达滨州后,在当地该如何判断方向,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手中的地图?
教师讲解:由于所使用的地图的不同,地图上的方向如何判别。引导讲解
现实生活中,如何判别方向。
学习项目 2:走着去可行吗?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目标。
1.在《胶州市部分区域图》中,找到 A 同学的居住地华云新村和胶州汽车总
站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导学案上的有关资料,测算华云新村和胶州汽车总站间的实际
距离。
3.计算 B 同学在 30 分钟内,能否步行(每小时 4 千米)到达胶州汽车总站。
教师讲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图,要注意比例尺的使用,计算清楚实际距
离。
学习项目 3:怎么不一样大?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目标。
1.请同学们观察三幅地图,在图中描绘出北海公园的大致范围。
2.比较三幅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的大小。
3.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所表示的范围与比例尺大小之
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相同情况下,比例尺的大小会导致地图显示范围大小不同,要注意详细区分。
学习项目 4:如何绘制地图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一步步绘制地图简图,小组展示绘制成果。
1.请同学们根据蒲湖风景区卫星图,绘制蒲湖风景区简略地图。
2.在绘制的地图上标注黄河楼的名称。
3.小组合作讨论,归纳一幅地图在制作过程中,要有哪些必备要素。
4.修正简略地图上的问题,各小组选出代表,展示绘制成果。
教师引导:绘制地图时要注意指向标,比例尺,简图上的标记物、文字等就是图例和注记。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项目 1 掌握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项目 2 掌握了利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项目 3 掌握了不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地图呈现范围的关系,项目 4 掌握了图例和注记。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家所在小区或学校的平面图,要求标注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注意方向的准确性和图例的合理使用。通
设计意图:过绘制平面图,让学生将所学的地图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
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