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四)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据此可知,汉代西域( )
A.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
B.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D.与中原的商业来往频繁
2.下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 )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 《辽史·本祖本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制》
A.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金朝改革比辽更加彻底
D.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
3.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4.乾隆帝多次鼓励民间商人进入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贸易,在清廷的大力倡导下,内地商人的足迹很快遍布天山南北。内地各路商贩在新疆所经营的商品项目相当丰富,主要包括牲畜、茶叶、绸缎、布匹、药材、日用器物等。这种现象( )
A.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C.使新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5.永乐元年,有官员提出对朝贡人员携带的用来贸易的货物征税,明成祖却认为:“今夷人慕义道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同时,政府还隆重接待朝贡者,并承担其一切开支。这些举措意在( )
A.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B.维持传统的宗藩体制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解决沿海的倭患问题
6.下面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
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7.1765年,有学者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表示:“我们是一个民族,由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联结成了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德意志( )
A.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B.民族意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二元制的政体确立
D.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8.荷兰人格劳秀斯认为杀害敌人应为保护自己所必要或由于敌人所犯的罪行;除军事必要外,不应损害财产。这些思想( )
A.认为战时也要遵守规则
B.意在增强民族意识
C.倡导战争解决国际问题
D.反对国家参与战争
9.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但同时又承认了另一类政治实体,即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成为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
B.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
D.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10.十月革命后,一批苏俄(联)法学家发展了国际法的新理论,认为国际法是建立在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国际法中出现了新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巩固和发展了以前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废除了反动的原则和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B.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竞争不利地位
C.合理规范的国际法体系已经形成
D.苏俄(联)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建设
11.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须保障自治区内的一切人民,不问民族成份如何,均享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这表明,我国( )
A.正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B.提倡民主协商的精神
C.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权利
D.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12.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3.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这一事件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A.使中国重返国际社会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D.带来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14.1956年至1957年,美国动物园提出与中国通过交换获得一对大熊猫的要求,由于美国国务院等方面“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此事作罢。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接受中国赠送的大熊猫,大熊猫到达美国后受到美国民众热烈欢迎。这一变化表明( )
A.民间需求促使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B.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淡化
C.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态度转变 D.中美两国民众价值认同趋于一致
15.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6.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凸显“一边倒”的方针
B.调整不结盟政策
C.与政府工作中心相适应
D.积极谋求霸主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表
题目 出处 《尚 书》 《周 易》 《春 秋》 《诗 经》 《礼 记》 《论 语》 《史 记》 《汉 书》 《后汉 书》 其 他
使用 次数 8 2 2 4 4 1 2 13 2 3
所占 比例 24% 6% 6% 12% 12% 3% 6% 38% 6% 9%
——裴兴荣《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及内涵考释》
材料二 西夏人庆三年(1146),仁孝帝十分尊崇孔子,重视儒学,直接诏封孔子为“文宣帝”,是为历代对孔子的最高谥号。同时,仁孝帝下令各州、郡皆立文庙,学官祭祀,庙堂殿庭,宏敞高大,“如同帝制”。
——杨满忠、何晓燕《从历代孔子谥号
看西夏儒学的发展与贡献》
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解还具有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欧洲边界的特点,重新划分欧洲边界这一点在《十四点和平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并通过各种和平条约得到落实,其最终结果是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行,这又再一次燃起国际社会对成立国际刑法制度的希望,联合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条约在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2008年已获108个国家签署,并在海牙成立国际刑事法院,审讯像战争罪行、种族灭绝、反人道罪等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罪行。
——摘自张学仁《香港法概论》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渊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的建立没有带来真正和平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有哪些新发展,并对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展进行评价。(6分)
19.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人对与各个邻近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反应: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来确保友好关系。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都很关心《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面能有所建树。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
——摘自习仲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四十周年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及作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0年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
1969年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78年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中美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年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年 6月,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999年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
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四)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C “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说明中央政府已对西域进行正式管理,意味着其已成为汉朝的版图,故选C项;材料中不涉及关于佛教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无法说明其达到高潮,真正民族交融的高潮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项;材料“在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住长安的记录”体现了中央与西域的关系,但无法说明商业来往频繁,排除D项。
2.D 据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帝”“孔子大圣”“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可知,民族认同观念、儒家思想、中原汉族政权政治制度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可见中原统治理念扩展到北方地区,故选D项;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帝”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金朝和辽改革措施的对比,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中“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并结合所学可知,“九边”设置于长城沿线,是为了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因此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羁縻政策”是封建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D项夸大了“九边”的作用,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4.A 据材料可知,乾隆帝鼓励民间商人前往新疆贸易,促进了天山南北与内地之间的经贸联系,故选A项;因俗而治主要强调封建政府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地方,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必须体现雇佣关系,材料只能反映商业贸易的发达,排除C项;新疆位于西北地区,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今夷人慕义道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可知明成祖厚待朝贡人员的初衷是为了体现大国气势,目的在于宣扬国威,体现了宗藩外交的特点,故选B项;“朝贡人员”说明材料中的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的范畴,排除A项;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利益的得失,容易导致国库空虚,排除C项;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倭患问题主要通过武力镇压进行解决,排除D项。
6.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时间轴示意图中标识的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成为王权专制国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英、法、德等民族国家正在形成,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国际交往方式趋于多样,排除D项。
7.B 从材料“1765年”和“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可知,材料中的民族意识深受18世纪启蒙运动宣传民主、法治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故A项错误;二元制政体是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学者认为德意志是“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不能体现出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故D项错误。
8.A 根据材料“杀害敌人应为保护自己所必要或由于敌人所犯的罪行;除军事必要外,不应损害财产”,可知这是为战争制定一定的规则,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材料中“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体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也反映出该和约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是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解决国际争端的具体方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10.D 题干提及苏俄(联)法学家“发展了国际法的新理论”,使“国际法……巩固和发展了以前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废除了反动的原则和制度”可知,苏俄(联)法学家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当前国际法体系仍有很多局限性,排除C项。
11.D 根据材料“不问民族成份如何,均享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可知,这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贯彻了《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D项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就已经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我国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虽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但并不是强调民主协商的精神,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C 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逐步突破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走向国际舞台,更加成熟,更加务实,C项正确;中英并不是邻居,排除B项;A、D两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
13.C 据材料可知,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全面封锁,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世界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故选C项;中国重返国际社会是1971年中国正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A项;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B项;1964年中法建交带动了其他西方国家对华关系的变化,逐步突破了美国对华遏制与封锁政策,但在当时并没有带来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排除D项。
14.C 美国国务院之前阻碍交换得到熊猫,尼克松访华后又接受中国赠送的两只熊猫,并深受美国民众欢迎,可见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发生转变,究其原因是受美苏争霸态势、中苏关系、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故选C项;民间需求早已有之,但并未促使美国对华政策调整,排除A项;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分歧依然浓厚,排除B项;中美民众都喜欢熊猫,不能说明民众价值观趋于一致,排除D项。
15.B 东盟国家多是中国的邻国,在其改变对华态度、走向中立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发展友好关系和一同反对霸权主义,目的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故选B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立场和做法,所以不能说明目的是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这是上述外交主张的前提,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16.C 据材料“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等可知,当代我国外交凸显经济合作,与政府工作中心相适应,故选C项;“一边倒”不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并且材料中合作的国家大多为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所述外交主要是经济合作,与不结盟政策无关,排除B项;中国谋求的是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非谋求霸主地位,排除D项。
17.示例
历史信息:儒家思想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
阐释:各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儒学,是因为汉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巩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表”中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金代科举考试题目选用儒家经典占比较高;据材料二“仁孝帝十分尊崇孔子,重视儒学,直接诏封孔子为‘文宣帝’,是为历代对孔子的最高谥号”可知,儒家思想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第二小问,从目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目的上:结合所学可知,各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儒学,是因为汉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影响上:结合所学可从巩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等角度入手。
18.(1)渊源: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原因:欧洲以外的边界划分缺乏法律保障;《十四点和平计划》的提出者美国始终没有加入国联;苏联加入较晚;英法控制国联,奉行强权外交,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全体一致”的原则难以制止战争。
(2)发展:审讯战争罪行、种族清洗罪行等,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联合国在国际法的制定上作用突出。
评价:对调解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之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同意发动战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以外的边界划分缺乏法律保障;《十四点和平计划》的提出者美国始终没有加入国联;苏联加入较晚;英法控制国联,奉行强权外交,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全体一致”的原则难以制止战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行”可知,审讯战争罪行、种族清洗罪行等,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根据材料“联合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条约在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可知,联合国在国际法的制定上作用突出。第二小问,国际刑法的出台对调解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之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同意发动战争。
19.(1)派大将讨伐(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置羁縻府州;设置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2)地位:中国的一项基本法律。
作用: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制定本地区的法规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等。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并结合所学得出派大将讨伐(东突厥等),武力征服;据材料一“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并结合所学得出设置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等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据材料一“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并结合所学得出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法律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进行概括即可。
20.示例
紧张、对抗阶段(1949—1969年)。
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遏制、孤立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坚决打击美国霸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进行抗美援朝,沉重打击美国霸权主义。
缓和、正常化阶段(1969—1989年)。
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损耗了美国国力,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调整对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中国调整对美关系,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改善。
错综复杂阶段(1989—1999年)。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在人权等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制裁中国,制造台海危机和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在政治关系冷淡、紧张的同时,中美在经贸领域合作、竞争增多,关系趋于成熟。
解析:首先,要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对中美关系发展进行分期。如紧张、对抗阶段(1949—1969年);缓和、正常化阶段(1969—1989年);错综复杂阶段(1989—1999年)。其次,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解释,说明划分依据。如第一阶段, 据“麦卡锡主义”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遏制、孤立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坚决打击美国霸权,实行“一边倒”的外
交政策,进行抗美援朝,沉重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第二阶段,据材料“‘尼克松主义’出台”可知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损耗了美国国力,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调整对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中国调整对美关系,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改善。第三阶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可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在人权等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制裁中国,制造台海危机和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在政治关系冷淡、紧张的同时,中美在经贸领域合作、竞争增多,关系趋于成熟。
6 / 6(共58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四)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汉
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往长安的记
录。据此可知,汉代西域( )
A. 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
B. 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D. 与中原的商业来往频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
说明中央政府已对西域进行正式管理,意味着其已成为汉朝的版
图,故选C项;材料中不涉及关于佛教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
息只能说明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无法说明其达
到高潮,真正民族交融的高潮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项;材料“在
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
住长安的记录”体现了中央与西域的关系,但无法说明商业来往频
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
( )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
都庵山,徙黄河之滨” 《辽史·本祖本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
(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制》
A. 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 B.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金朝改革比辽更加彻底 D. 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帝”“孔子大圣”“诏设御
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可知,民族认同观念、儒家
思想、中原汉族政权政治制度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可
见中原统治理念扩展到北方地区,故选D项;材料“辽之先,出
自炎帝”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金朝和辽改革措施
的对比,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
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
的设置( )
A. 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 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 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 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中“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
肃、蓟州”“山西、固原”并结合所学可知,“九边”设置于长城
沿线,是为了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因此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
力,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羁縻政策”是封建
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
一种民族政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D项夸大了“九边”的
作用,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乾隆帝多次鼓励民间商人进入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贸易,在清廷
的大力倡导下,内地商人的足迹很快遍布天山南北。内地各路商贩
在新疆所经营的商品项目相当丰富,主要包括牲畜、茶叶、绸缎、
布匹、药材、日用器物等。这种现象( )
A. 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C. 使新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乾隆帝鼓励民间商人前往新疆贸易,促
进了天山南北与内地之间的经贸联系,故选A项;因俗而治主要
强调封建政府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地方,尊重当地的文化
习俗,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必须体现雇佣关
系,材料只能反映商业贸易的发达,排除C项;新疆位于西北地
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永乐元年,有官员提出对朝贡人员携带的用来贸易的货物征税,明
成祖却认为:“今夷人慕义道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
体多矣。”同时,政府还隆重接待朝贡者,并承担其一切开支。这
些举措意在( )
A. 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B. 维持传统的宗藩体制
C.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解决沿海的倭患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今夷人慕义道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
亏辱大体多矣”,可知明成祖厚待朝贡人员的初衷是为了体现大国
气势,目的在于宣扬国威,体现了宗藩外交的特点,故选B项;
“朝贡人员”说明材料中的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的范
畴,排除A项;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利益
的得失,容易导致国库空虚,排除C项;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倭患
问题主要通过武力镇压进行解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下面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 B. 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 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 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时间轴示意图中标识的英法百
年战争、英国成为王权专制国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
命等重大事件,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英、法、德等民族国家正
在形成,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城市发展推动欧
洲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国际交往
方式趋于多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1765年,有学者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表示:“我们是一
个民族,由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
样的宪法和义务联结成了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
德意志( )
A. 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B. 民族意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 二元制的政体确立
D. 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材料“1765年”和“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
宪法和义务”可知,材料中的民族意识深受18世纪启蒙运动宣传民
主、法治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
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故A项
错误;二元制政体是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故C项错误;材
料中学者认为德意志是“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不能体现
出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荷兰人格劳秀斯认为杀害敌人应为保护自己所必要或由于敌人所犯
的罪行;除军事必要外,不应损害财产。这些思想( )
A. 认为战时也要遵守规则 B. 意在增强民族意识
C. 倡导战争解决国际问题 D. 反对国家参与战争
解析: 根据材料“杀害敌人应为保护自己所必要或由于敌人所
犯的罪行;除军事必要外,不应损害财产”,可知这是为战争制定
一定的规则,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
及其正统地位,但同时又承认了另一类政治实体,即承认德意志各
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成为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
B. 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 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
D. 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材料中“承认了
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
政、外交的自主权”体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也反映出该和约是欧洲
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是
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解决国际争端的具
体方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各国政
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十月革命后,一批苏俄(联)法学家发展了国际法的新理论,认
为国际法是建立在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国际法
中出现了新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巩固和发展了以前的民主原则和
制度,废除了反动的原则和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
A.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B. 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竞争不利地位
C. 合理规范的国际法体系已经形成
D. 苏俄(联)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建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题干提及苏俄(联)法学家“发展了国际法的新理
论”,使“国际法……巩固和发展了以前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废
除了反动的原则和制度”可知,苏俄(联)法学家推动了国际法
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
项;题干未提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当前
国际法体系仍有很多局限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
关须保障自治区内的一切人民,不问民族成份如何,均享有《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出版、集
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
由权。”这表明,我国( )
A. 正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B. 提倡民主协商的精神
C. 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权利
D. 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不问民族成份如何,均享有《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及示威游行的自由
权”可知,这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贯彻了《共同纲
领》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D项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就已经
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
现了我国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虽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但并不是强调民主协商的精神,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
中国(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C. 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逐步突破了
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走向国际舞台,更加成熟,更加务实,C项
正确;中英并不是邻居,排除B项;A、D两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政
策,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
式建交的国家。这一事件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
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
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A. 使中国重返国际社会
B.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D. 带来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
对中国的全面封锁,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世界向
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故选C项;中国重返国际社会是1971年
中国正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A项;中国外交
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B
项;1964年中法建交带动了其他西方国家对华关系的变化,逐
步突破了美国对华遏制与封锁政策,但在当时并没有带来与西
方国家的建交高潮,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956年至1957年,美国动物园提出与中国通过交换获得一对大熊
猫的要求,由于美国国务院等方面“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
交换”,此事作罢。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接受中国赠送的
大熊猫,大熊猫到达美国后受到美国民众热烈欢迎。这一变化表
明( )
A. 民间需求促使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B.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淡化
C. 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态度转变
D. 中美两国民众价值认同趋于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美国国务院之前阻碍交换得到熊猫,尼克松访华后又接
受中国赠送的两只熊猫,并深受美国民众欢迎,可见美国政府对
华政策发生转变,究其原因是受美苏争霸态势、中苏关系、中国
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故选C项;民间需求早已有
之,但并未促使美国对华政策调整,排除A项;中美两国意识形态
分歧依然浓厚,排除B项;中美民众都喜欢熊猫,不能说明民众价
值观趋于一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
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
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
在( )
A. 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 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 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 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东盟国家多是中国的邻国,在其改变对华态度、走向中
立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发展友好关系和
一同反对霸权主义,目的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
国际环境,故选B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立场和做法,
所以不能说明目的是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支持东
南亚反对霸权主义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中国自身
的发展,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
经济封锁,这是上述外交主张的前提,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 凸显“一边倒”的方针
B. 调整不结盟政策
C. 与政府工作中心相适应
D. 积极谋求霸主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
廊”等可知,当代我国外交凸显经济合作,与政府工作中心相适
应,故选C项;“一边倒”不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并且材料
中合作的国家大多为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所述外交主要
是经济合作,与不结盟政策无关,排除B项;中国谋求的是和平崛
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非谋求霸主地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表
题目 出处 《尚 书》 《周 易》 《春 秋》 《诗 经》 《礼 记》 《论 语》 《史 记》 《汉 书》 《后
汉
书》 其
他
使用 次数 8 2 2 4 4 1 2 13 2 3
所占 比例 24% 6% 6% 12% 12% 3% 6% 38% 6% 9%
——裴兴荣《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及内涵考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西夏人庆三年(1146),仁孝帝十分尊崇孔子,重视儒
学,直接诏封孔子为“文宣帝”,是为历代对孔子的最高谥号。
同时,仁孝帝下令各州、郡皆立文庙,学官祭祀,庙堂殿庭,宏
敞高大,“如同帝制”。
——杨满忠、何晓燕《从历代孔子谥号
看西夏儒学的发展与贡献》
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阐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
历史信息:儒家思想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
阐释:各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儒学,是因为汉文化的先进性,同时
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巩固了少数
民族政权的统治;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
了汉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
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
表”中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金代科举考试题目选用儒家经典占比
较高;据材料二“仁孝帝十分尊崇孔子,重视儒学,直接诏封孔
子为‘文宣帝’,是为历代对孔子的最高谥号”可知,儒家思想
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第二小问,从目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
目的上:结合所学可知,各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儒学,是因为汉文
化的先进性,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影响上:结合所学可从巩
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
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等角度入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解还具有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
上重新划分欧洲边界的特点,重新划分欧洲边界这一点在《十四
点和平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并通过各种和平条约得到落实,
其最终结果是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
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
行,这又再一次燃起国际社会对成立国际刑法制度的希望,联合
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
条约在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2008年已获108个国家签署,并
在海牙成立国际刑事法院,审讯像战争罪行、种族灭绝、反人道
罪等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罪行。
——摘自张学仁《香港法概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渊源,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的建立没有带来真
正和平的原因。(8分)
答案:渊源: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原因:欧洲以外的边界划分缺乏法律保障;《十四点和平计
划》的提出者美国始终没有加入国联;苏联加入较晚;英法
控制国联,奉行强权外交,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全
体一致”的原则难以制止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以外的边界划分缺乏法律保障;《十四点和平计划》的提出者美国始终没有加入国联;苏联加入较晚;英法控制国联,奉行强权外交,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全体一致”的原则难以制止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有哪些新发
展,并对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展进行评价。(6分)
答案:发展:审讯战争罪行、种族清洗罪行等,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联合国在国际法的制定上作用突出。
评价:对调解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实
施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之利退出国际条约,
甚至不经联合国同意发动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行”可知,审讯战争罪行、种族清洗罪行等,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根据材料“联合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条约在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可知,联合国在国际法的制定上作用突出。第二小问,国际刑法的出台对调解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之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同意发动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人对与各个邻近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种迥然不同的关
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反应: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
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
(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来确保友好关系。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
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
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充分
调动人民群众和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
国务院都很关心《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希望内蒙古自治区
在这方面能有所建树。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
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
——摘自习仲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
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
施。(6分)
答案:派大将讨伐(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置羁縻府州;设置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并结合所学得出派大将讨伐(东突厥等),武力征服;据材料一“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并结合所学得出设置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等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据材料一“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并结合所学得出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
位及作用。(8分)
答案:地位:中国的一项基本法律。
作用: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
制定本地区的法规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
的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调动少数民
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
展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法律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进行概括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0
年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
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
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
惧怕”
1969
年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
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78
年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中美建交谈判走向正轨。
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
年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
“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
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
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
年 6月,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
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99
年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
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
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
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
辑严密,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
紧张、对抗阶段(1949—1969年)。
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华采
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遏
制、孤立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坚决打击美
国霸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进行抗美援朝,沉重打击
美国霸权主义。
缓和、正常化阶段(1969—1989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损耗了美国国力,在美苏争霸中
处于劣势迫使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调整对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
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
际地位提高,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
统一,中国调整对美关系,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改善。
错综复杂阶段(1989—1999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
在人权等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制裁中国,制造台海危机和轰炸中国
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在政治关系冷淡、紧张的同时,中美在经贸领域
合作、竞争增多,关系趋于成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要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对中美关系发展进行分期。
如紧张、对抗阶段(1949—1969年);缓和、正常化阶段
(1969—1989年);错综复杂阶段(1989—1999年)。其次,对
每一个阶段进行解释,说明划分依据。如第一阶段, 据“麦卡锡
主义”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两大阵营对
峙,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的政策,遏制、孤立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坚决打击美国霸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进行抗美援
朝,沉重打击美国霸权主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阶段,据材料“‘尼克松主义’出台”可知越南战争、经济危机
和美苏争霸损耗了美国国力,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在20世
纪70年代调整对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
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
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中国调整对美关系,积极引进西
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三阶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可知东欧剧
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在人权
等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制裁中国,制造台海危机和轰炸中国驻南联
盟大使馆等事件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国
力迅速发展,在政治关系冷淡、紧张的同时,中美在经贸领域合作、
竞争增多,关系趋于成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