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2.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故能长久,为世神宝。”该论述( )
A.讽刺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的世风
B.肯定货币促进商品交流的价值
C.反映作者浓厚的拜金主义思想
D.体现了财富具有流通性的特点
3.自汉武帝至隋流通五铢钱,唐初继续行用。至武德(李渊)四年(621年),始废五铢钱,新铸开元通宝钱。其钱径8分,重2铢4累,10文重1两,1 000文重6斤4两。这一变化( )
A.彰显了大唐盛世的繁荣
B.解决了货币形制不一的问题
C.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D.缓解了钱荒日益严重的危机
4.“钱帛并行”是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的一个特征。绢帛“当作流通手段发生职能”,成了“货币商品”,和铜钱同时流通。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钱帛兼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唐代绢帛拥有广阔的市场
B.唐代绢帛的制作世界领先
C.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D.民间囤积铜钱造成“钱荒”
5.南宋初期,政府铸钱量日益下降,铜钱不断外流,同时市场上大量出现将铜钱熔铸为铜器出售和私铸劣质铜钱牟利的现象,政府为此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 )
A.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B.源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为纸币广泛流通创造了条件
D.宣告南宋政府的信用破产
6.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对外贸易
7.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可以推断,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C.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8.晚清时期,由于币制的混乱,清政府用银元取代银两、铜元取代制钱以及发行新式纸币等一系列措施推行币制的近代化,但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结局源于( )
A.帝国主义国家的百般阻扰
B.地方督抚任意发行新式制钱
C.中央政府自身力量的虚弱
D.普通民众对币制改革的不满
9.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先是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到了1937年10月1日,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发行了边区货币。这些变化( )
A.解决了根据地的通货膨胀
B.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
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10.有学者指出,19世纪的英国由于银币存量极少,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让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取代银本位制,让英镑变成世界货币……如果英国的计划取得成功,那么只要开动印刷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英镑纸币就将取代亚洲的白银。这说明( )
A.英镑已失去世界性货币地位
B.货币成为国家博弈的工具
C.英国本土黄金资源较丰富
D.亚洲白银已成为世界货币
11.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与黄金脱钩;1933年3月,美国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量,实行美元贬值。这说明当时德、英、美三国( )
A.致力于将危机转嫁到别国
B.共同建立了世界货币集团
C.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注重协调国家间经济政策
12.据统计,1950—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拥有的美元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这一变化( )
A.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B.加速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C.推动了西欧经济迅速崛起
D.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21年 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英镑含7.322 38克纯金
19世纪 70年代 德国、丹麦、瑞典、挪威、美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金本位制
20世纪 30年代初 1931年,德国和英国相继取消金本位制,1933年,美国也取消金本位制。接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金本位制
1944年 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各国货币可以通过美元间接兑换黄金,以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形式保留了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黄金仍然发挥着最终国际货币的职能
20世纪60 年代后半期 由于美国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
1971年8月 美国政府宣布暂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汇兑本位制最终解体
1976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决定推动黄金非货币化。从此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阅读材料,划分黄金货币地位演变的阶段,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黄金货币地位演变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货币在海外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朝鲜北部曾出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秦汉以后的古钱币在日本更是大量出土,包括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等,总计超过15种。越南、柬埔寨等邻国,自古以来一直使用中国钱币,越南最早铸造的“太平兴宝”铜钱,就是仿造唐宋钱币而铸成。东南亚各国,在唐宋时期也采用中国钱币作通货。公元9世纪中叶,波斯湾的锡拉夫就通行中国方孔圆钱。中国钱币在非洲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也大量出现。
——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
材料二 中国近代货币统一进程大事简表。
时间 事件
1887年 张之洞率先设局自铸新式银元,此后各省纷纷仿行
1910年 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
北洋政府 时期 中央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铸壹圆银币,但各省所铸小银币依然在流通,外国银行钞票也始终占主要地位
南京国民政 府统治前期 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废两改元,为统一货币打下基础。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统一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后又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
解放战 争时期 法币因恶性通货膨胀而走向崩溃,直到1949年中国货币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据冯郁《近代中国货币的统一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货币海外流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府统一货币的举措,并分析阻碍货币统一的因素。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C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前期,货币流通呈现明显的区域色彩,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为便利各地间经济往来,货币流通逐渐呈现出统一趋势,故选C项;“货币发展的多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仍以实物贸易为主,而非货币经济,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货币流通如流水,动静结合,在不断流通之中才能积累,体现了财富具有流通性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讽刺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的世风,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品流通的特点,并不是其价值,排除B项;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是对钱币的戏称,无法得知作者是否有浓厚的拜金主义思想,排除C项。
3.C 五铢钱以重量为名,唐高祖新铸开元通宝钱,币值和重量逐渐脱钩,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叙述变化的时间为唐初,并未出现大唐盛世,排除A项;秦始皇推行半两钱解决了货币形制不一的问题,与开元通宝钱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唐朝的币制改革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并未体现钱荒的问题,排除D项。
4.A 据材料“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可知唐朝时期的绢帛拥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成了“货币商品”,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5.C 南宋初年铜钱外流、铜钱铸器会造成南宋初年出现“钱荒”,而政府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出于市场需要,北宋时期已经出现的纸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故选C项;宋朝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体现在土地买卖、百姓迁移等方面,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排除A项;材料中的钱荒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但商品经济发展不是钱荒的唯一原因,排除B项;政府铸钱量下降,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出现“钱荒”,但不代表政府的整体信用破产,排除D项。
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认为,若出产铜铁的地区都有权进行采矿铸铜、铁钱,可能造成割据,所以应当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因此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说明元朝实行“币同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正确;发行纸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发行纸币或者金属货币体现的是发行权力,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7.B 据材料可知,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驱使,日本和欧洲的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故选B项;16世纪初中国处于明朝时期(1368—1644),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推断金银比价的不同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8.C 清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但由于地方拥有铸币权,且太平天国后,中央权力下移,地方权力较大,清政府推动的币制改革在地方上施行困难,体现了中央政府自身力量的虚弱,故选C项;帝国主义国家对清政府的币制改革整体呈支持态度,因为清政府推行的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货币金融秩序,客观上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排除A项;晚清时期,地方政府拥有铸币权,但地方政府铸币是在清朝货币体系之内拥有铸币权,“任意发行新式制钱”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普通民众对币制改革的不满”并不是清政府币制改革不能成功的原因,这夸大了普通民众在晚清币制改革中的作用,排除D项。
9.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代表共产党政权的国家银行,与国民党对峙,而陕甘宁边区银行是地方性银行,结合时间“1937年”可知,这种状况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故选C项;长期战争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设立边区银行,有计划发行货币,可以缓解通货膨胀,但是“解决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建立边区银行并发行边区货币,体现了根据地金融的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为适应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银行名称不断变更,陕甘宁边区货币的发行体现了边区经济金融进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阶段,排除D项。
10.B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在银本位制情况下,英国在亚洲的贸易一直被白银不足困扰,故英国想以黄金为突破口,试图将世界货币体系转变为“金本位制”,因为黄金产量更为稀少,这就意味着在金本位制下必须大规模使用纸币,而英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让其他国家认为“与英镑挂钩对自己有好处”,这样英国就巧妙地将亚洲的白银经济转变为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经济,这也意味着亚洲的金融体系被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金融体系取代,英国也成功地使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进而控制了世界经济,由此可得出货币成为国家博弈的工具,故选B项;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后,英镑才成为世界性货币,材料时间英镑尚未成为世界性货币,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英国本土没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排除C项;当时白银是世界货币,并非“亚洲白银”是世界货币,排除D项。
11.A 面对经济危机,德、英、美三国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制定货币政策,刺激出口,企图将本国危机转嫁到别国,A项正确;材料中德、英、美三国没有相互合作建立世界货币集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德、英、美三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2.B 1950—1970年美国黄金储备较大幅度的下降和其他国家和私人拥有美元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美国拥有的黄金难以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美国的黄金与其他国家和私人手中的美元持有数量的变化,并未单独强调西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西欧经济迅速崛起的结论,排除C项;经济“滞胀”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阶段:1821年至20世纪20年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形式上保留了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影响:1821年至19世纪7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发展,确立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各国建立不同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
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格局。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信息和国际货币发展可知,1821年至20世纪20年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形式上保留了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第二小问,1821年至19世纪7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发展,确立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各国建立不同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格局。
14.(1)时间早,历史悠久;范围逐步扩大,由周边国家向非洲等地扩散;受丝路贸易的影响;具有国际支付功能;影响巨大。
(2)举措:制定币制条例;集发行权于中央;以纸币取代铸币。
因素:列强经济侵略与殖民特权,外国银元大量流通;中央政府权威不足,信用不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长期的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制。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国货币在海外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朝鲜北部曾出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可得出时间早,历史悠久;依据材料一“在朝鲜北部曾出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中国钱币在非洲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也大量出现”可得出范围逐步扩大,由周边国家向非洲等地扩散;受丝路贸易的影响;具有国际支付功能;影响巨大。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可以得出制定币制条例;集发行权于中央;据材料二“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统一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可得出以纸币取代铸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的时间和外国银行钞票也始终占主要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经济侵略与殖民特权,外国银元大量流通;据材料二“张之洞率先设局自铸新式银元,此后各省纷纷仿行”“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政府权威不足,信用不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4 / 4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文献材料分析中国货币演进的基本特征,理解商品经济发展是货币演进的动力。 2.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史实,加深对世界货币体系转型的认识,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古代
朝代 发展概况
夏(二里头遗址) 海贝、仿制贝
商朝后期 出现铜铸币(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重大演变)
春秋战国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统一为
西汉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五铢”铜钱的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
唐朝 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成为单一流通货币,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没有任何贵金属和实物作为发行准备金)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一条鞭法”征收白银)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 地位,与铜钱兼用
2.晚清(1840—1912年):政府开始铸造银元(受到西方货币政策的影响)。
3.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制):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 ,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 。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①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②1948年币制改革:发行 ,迅速贬值,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后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
4.现代中国: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背景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客观上要求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由分散走向统一)
产生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发展 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影响 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拥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独特民族风格的货币文化。
(2)包罗万象:中国货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并与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光芒四射:经过漫长的对外交往,中国货币文化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货币文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思维点拨
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美国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银本位制度受冲击后通货紧缩、经济萧条;日寇加紧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国内各地货币制度不统一。
(2)意义:有利于稳定汇率、恢复经济、安定社会,为未来的抗日战争准备了条件。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87图片“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思考秦朝货币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88“历史纵横”:结合史料中有关铜钱的文字变迁,说明古代货币演进历程有什么特点。
我的思考:
3.解读教材P90“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
(1)形成
①原因:19世纪初,随着 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②过程: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
③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英国强大的国力支撑)、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决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金币可以自由流通。
④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 的发展。
(2)崩溃
①原因:1929年,美国爆发了 ,黄金储备锐减,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目的是刺激出口贸易),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各个行星围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着美元转)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 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
①美元实际上等同于 ,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稳定了国际金融。
③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5)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当今世界货币体系
(1)固定汇率制被 制取代。
(2)多元货币:21世纪,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概念阐释
1.金本位制
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指对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幅度不加以限制,随市场供求变化而上下浮动,各国央行不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
主题一 社会缩影——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及特征
视角1 汉代五铢钱
史料 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探究 根据史料,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
我的思考:
视角2 宋代纸币“交子”
史料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我的思考:
1.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圜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权。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由手工铸币向机器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2.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及影响
原 因 (1)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后,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为白银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 (3)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纸币容易伪造和贬值
影 响 (1)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2)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3)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的稳定。 (4)导致世界白银价格波动加大,客观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及一些大国的兴衰
1.《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2.如图为中国古代铜钱铸造量变化图,图中某一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 )
A.战乱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B.纸币作为辅币流通
C.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D.一条鞭法全面实施
主题二 金融霸权——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视角1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史料 16、17世纪,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 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英镑世纪”。
——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本位制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史料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及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姜春明、佟家栋主编《世界经济概论》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我的思考:
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条件
美国国际收 支保持顺差 及美元对外 价值稳定 如果美国发生长期性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作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必然会危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美国黄金 储备充足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保证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必须具有比较充足的黄金储备
黄金价格 维持在官 价水平 二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一旦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波动剧烈,而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的价格水平,则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为之动摇
3.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由此可见( )
A.美元是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各国的货币都可以自由流通
D.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
4.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官方暂停履行按照官价向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签订的“牙买加协议”规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这意味着( )
A.美元的世界地位不复存在
B.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
C.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
D.国际金本位制度重新确立
中国古代货币的东南亚区域化
材料 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钱币流向东南亚就体现了地缘关系的一种延伸。东南亚历史上的国家政权多不具备独立铸行钱币的政治条件,而中国虽历经王朝更替,但中央朝廷基本都掌控着货币的铸行权。东南亚和中国都接受“天圆地方”思想和货币文化。中国从秦汉之际就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货币制度:钱币的重量有严格控制;使用同一币材——铜料作为币材;从“五铢钱”起,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和重量变化不大。这些钱币进入东南亚各国的国库并被贮藏起来,成为国家财富储备,元代时宝钞还具备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
——杨小平、孙中文《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历史进程——历史与展望》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原因
中国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优势;东南亚和中国拥有相同的货币思想文化;中国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货币制度;东南亚诸国将中国古代货币作为储备和支付货币;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中国货 币的演 变历程 (1)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2)注重:古代货币本身是重要的史料;从古代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认识古代货币的演进;秦半两、汉代五铢钱、唐通宝、宋代“交子”、明朝白银货币化等是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从世界形势的角度认识法币改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世界货 币体系 的形成 (1)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确立以金本位制为特征,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注重:从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大国实力等角度认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说明秦代( )
A.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2.半两钱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重量半两,即十二铢的足值铜金属货币;秦朝统一后,通行圆形方孔半两钱,大多已经减重至八铢左右;西汉初期,半两钱则减重至四铢左右。这一变化( )
A.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B.改变了货币标重原则
C.顺应了经济发展需求Q D.奠定了金属铸币形制
3.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流通。从下图信息中可以推断,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A.导致国内白银大量外流
B.实现了全国财政的统一
C.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能够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4.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但各解放区当时流通的货币有300种之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机动作战也带来很大困难。据此可知( )
A.国民党滥发纸币导致金融混乱
B.革命形势面临着重大挑战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D.统一发行货币具有紧迫性
5.19世纪中期,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开始盛行;一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创,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0世纪30年代,英镑颓势已不可挽回。金本位制度在英国的兴衰表明( )
A.英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
B.经济大危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C.英镑货币体系依旧稳固
D.英国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冲击
6.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某个体系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关于这个货币体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排除英国
B.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世界霸主
C.该体系推动战后金融秩序规范化
D.美国主导该体系并控制世界经济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圆形方孔钱 交子 纸币 明朝 法定货币
3.(2)法币 国有 (3)②金圆券
教材开发
1.提示: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示: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3.提示: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处在如此关键地位的货币,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予以保护,强化它的法律地位,突出它的唯一性。
知识点二
1.(1)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金本位制 ④世界经济
(2)①经济大危机
2.(1)美国 (2)美元 (4)①黄金 ②国际贸易
3.(1)浮动汇率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统一了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视角2 提示:
原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铁钱等携带不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发达的金融信用(飞钱、柜坊)。
意义:与铜钱兼行,弥补现钱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活学活用
1.D 材料反映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不断改革过程,有利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社会治理的不断改进,故D项正确;币制改革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艰难,汉初时期经济取得较好发展,A项错误;当改革币制符合社会经济需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币制不符合现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长,B项错误;材料与制币技术无关,C项错误。
2.B 由题图可知,1080年至1106年铜钱铸造量大幅下降,属于北宋时期,北宋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作为辅币流通,说明该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是由于货币形态革新变化,纸币作为辅币流通,故选B项;战乱导致政局动荡会影响铜钱铸造量,但不是导致铜钱铸造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但北宋时期白银并未成为基本的支付手段,排除C项;“一条鞭法”是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的赋役制度,与材料时间北宋时期不相符,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背景: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的形成。
影响: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视角2 提示:
原因: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体系自身的缺陷。
主要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活学活用
3.D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黄金成为世界共同承认的通货,说明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故选D项;美元成为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排除A项;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排除B项;各国的货币都可以自由流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而浮动汇率制的确立体现了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故选B项;当时美元的世界地位依然存在,排除A项;浮动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货币市场的不稳定性,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国际金本位制度并没有重新确立,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根据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可知秦代出现了盗铸铜钱的现象,说明秦代的铸币已经有了法定的模式,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秦代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排除A、C两项;材料不能说明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金属货币的质量日益减轻,重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宗商贸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发展需求,故选C项;半两钱由国家统一发行,是官方推行的金属货币,并未扰乱市场,排除A项;材料表明只是减少了货币的重量,并没有改变货币标重的原则,排除B项;金属币制的形制奠定在秦朝统一时期,秦始皇统一货币而非在西汉,排除D项。
3.D 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后,银币的流通量大幅下降,纸币的流通量大幅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禁止银元流通起到了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秩序的作用,能够刺激民族工业发展,故选D项;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全国财政的统一,排除B项;法币改革之初没有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C项。
4.D 各解放区货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货币流通和各解放区的机动作战,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说明解放区货币统一工作具有紧迫性,故选D项;材料主要解释的是解放区的金融问题,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5.A 19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地位提高,受一战及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金本位制崩溃,故选A项;B项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英镑颓势已不可挽回”说明英镑货币体系崩溃,排除C项;1944年才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C 由材料“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其他国家兑换美元”等信息可知,这个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使得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走向了体系化、规范化,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但是并不排斥英国,排除A项;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金融霸主,成为世界霸主则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B项;美国主导了该体系,但是它并未控制世界经济,排除D项。
8 / 8(共104张PPT)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外历史上
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
况,以及现代世界货
币体系的形成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文献材料分析
中国货币演进的基本特征,理解商品经济
发展是货币演进的动力。
2.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史实,加
深对世界货币体系转型的认识,提升史料
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 古代
朝代 发展概况
夏(二里头遗址) 海贝、仿制贝
商朝后期 出现铜铸币(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重大演变)
春秋战国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统一为
圆形方孔钱
朝代 发展概况
西汉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五铢”铜钱的形制一直使
用到唐朝初年。
唐朝 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
命名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作为辅币,
与铜钱兼行
元朝 成为单一流通货币,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
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没有任何贵金属和实物作为发行
准备金)
交子
纸币
朝代 发展概况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
为国家财政(“一条鞭法”征收白银)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
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 地位,与铜钱兼用
明
朝
法定货币
2. 晚清(1840—1912年):政府开始铸造银元(受到西方货币政策的
影响)。
3.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制):规定由中
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
的钞票为 ,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
。
法币
国
有
①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②1948年币制改革:发行 ,迅速贬值,民间自动
重新使用银元,后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
金圆券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4. 现代中国: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背
景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
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
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客观
上要求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由分散走向统一)
产
生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法定货币
发
展 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
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
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影
响 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
献。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
一,拥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独特民族风格的货币文化。
(2)包罗万象:中国货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并与众多学
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光芒四射:经过漫长的对外交往,中国货币文化对中国境内少
数民族、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货币文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
的影响。
思维点拨
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美国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银本位制度
受冲击后通货紧缩、经济萧条;日寇加紧侵略,加剧了中国的
民族危机;中国国内各地货币制度不统一。
(2)意义:有利于稳定汇率、恢复经济、安定社会,为未来的抗日
战争准备了条件。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87图片“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思考秦朝货币的统一有
什么意义?
提示: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
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
固;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 读教材P88“历史纵横”:结合史料中有关铜钱的文字变迁,说明
古代货币演进历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3. 解读教材P90“史料阅读”。
提示: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处在如此关键地位的货币,必须有相应
的法律规定予以保护,强化它的法律地位,突出它的唯一性。
知识点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
(1)形成
①原因:19世纪初,随着 的不断扩
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②过程: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 ,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金本位制
③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英国强大的国力支撑)、以金币
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
(决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金币可以自由流通。
④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 的发展。
世界经济
(2)崩溃
①原因:1929年,美国爆发了 ,黄金储备锐
减,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目的
是刺激出口贸易),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英国、法
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
团,各自为政。
经济大危机
2. 布雷顿森林体系(各个行星围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着美元转)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 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
元挂钩。
美
国
美元
①美元实际上等同于 ,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
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稳定了国际金融。
③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金
国际贸易
(4)影响
(5)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 当今世界货币体系
(1)固定汇率制被 制取代。
(2)多元货币:21世纪,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
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浮动汇率
概念阐释
1. 金本位制
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
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
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
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2. 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指对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幅度不加以限制,随市场
供求变化而上下浮动,各国央行不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社会缩影——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及特征
视角1 汉代五铢钱
史料 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
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
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
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
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
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
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探究 根据史料,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
提示: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统一了货币发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
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
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视角2 宋代纸币“交子”
史料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
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
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
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
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
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
仍限于四川。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提示:
原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铜币流通量不足,出
现钱荒;铁钱等携带不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发达的金融信用
(飞钱、柜坊)。
意义:与铜钱兼行,弥补现钱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
货币改革;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1.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由自然货
币向人工
货币的演
变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
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
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由杂乱形
状向规范
形状的演
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
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圜
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圆形方孔
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
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由地方铸
币向中央
铸币的演
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
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权。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
要的作用
由文书重
量向通
宝、元宝
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
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统一铸造“开
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
由金属货币
向纸币交子
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
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笨重不便,纸币
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由手工铸币
向机器铸币
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
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2. 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及影响
原 因 (1)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后,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为白银的广泛使用
提供了可能。
(3)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纸币容易伪造和贬值
影 响 (1)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2)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3)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的稳定。
(4)导致世界白银价格波动加大,客观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及一些
大国的兴衰
1.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文帝铸四铢钱,
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
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
富实。这表明( )
A. 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 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 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 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解析: 材料反映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不断改
革过程,有利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社会治
理的不断改进,故D项正确;币制改革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艰难,汉
初时期经济取得较好发展,A项错误;当改革币制符合社会经济需
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币
制不符合现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长,B项错
误;材料与制币技术无关,C项错误。
2. 如图为中国古代铜钱铸造量变化图,图中某一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幅
下降主要是由于( )
A. 战乱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B. 纸币作为辅币流通
C. 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D. 一条鞭法全面实施
解析: 由题图可知,1080年至1106年铜钱铸造量大幅下降,属
于北宋时期,北宋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作为
辅币流通,说明该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是由于货币形态革新变
化,纸币作为辅币流通,故选B项;战乱导致政局动荡会影响铜钱
铸造量,但不是导致铜钱铸造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但北宋时期白银并未成为基本的支付手段,
排除C项;“一条鞭法”是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的赋役制度,与材
料时间北宋时期不相符,排除D项。
主题二 金融霸权——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视角1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史料 16、17世纪,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
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
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
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
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
镑含7.322 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
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英镑世纪”。
——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本位制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提示:
背景: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
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的形成。
影响: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
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视角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史料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及地位进一步下降,美
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
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
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
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姜春明、佟家栋主编《世界经济概论》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
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原因: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体
系自身的缺陷。
主要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条件
美国国际
收支保持
顺差及美
元对外价
值稳定 如果美国发生长期性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
稳定,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
心作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必然会危及国
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美国黄金 储备充足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保证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
持有的美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向美国
兑换黄金。美国必须具有比较充足的黄金储备
黄金价格
维持 在官价水
平 二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一旦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
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如果国际市场黄金
价格波动剧烈,而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
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的价格水平,则国际货币制度的基
础也就会为之动摇
3.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
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
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
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由此可见( )
A. 美元是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各国的货币都可以自由流通
D. 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黄金成为世界共同承认
的通货,说明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故选D项;美元成为国家
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排除A项;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排除B
项;各国的货币都可以自由流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4. 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官方暂停履行按
照官价向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签订的“牙
买加协议”规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这
意味着( )
A. 美元的世界地位不复存在
B. 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
C. 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
D. 国际金本位制度重新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
瓦解,而浮动汇率制的确立体现了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故选
B项;当时美元的世界地位依然存在,排除A项;浮动汇率制度在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货币市场的不稳定性,排除C项;据材料可
知,国际金本位制度并没有重新确立,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中国古代货币的东南亚区域化
材料 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钱币流向东南
亚就体现了地缘关系的一种延伸。东南亚历史上的国家政权多不具备
独立铸行钱币的政治条件,而中国虽历经王朝更替,但中央朝廷基本
都掌控着货币的铸行权。东南亚和中国都接受“天圆地方”思想和货
币文化。中国从秦汉之际就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货币制度:钱币的重
量有严格控制;使用同一币材——铜料作为币材;从“五铢钱”起,
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和重量变化不大。这些钱币进入东南亚各国的
国库并被贮藏起来,成为国家财富储备,元代时宝钞还具备国际支付
(结算)的职能。
——杨小平、孙中文《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
历史进程——历史与展望》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原因
中国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优势;东南亚和中国
拥有相同的货币思想文化;中国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货币制
度;东南亚诸国将中国古代货币作为储备和支付货币;封建社会经
济的繁荣。
2. 命题价值
角
度 内容
中
国
货 币
的
演 变
历
程 (1)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明朝中期以后
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2)注重:古代货币本身是重要的史料;从古代社会发展(政
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认识古代货币的演进;秦半两、汉代
五铢钱、唐通宝、宋代“交子”、明朝白银货币化等是考查的
重要知识点;从世界形势的角度认识法币改革;人民币的国际
地位不断上升
角度 内容
世界
货币
体系 的形
成 (1)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确立以金本位制为特征,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注重:从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大国实力等角度认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
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
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说明秦代
( )
A. 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 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 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D. 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解析: 根据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可知秦代出现了盗铸
铜钱的现象,说明秦代的铸币已经有了法定的模式,故选B项;根
据材料可知秦代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排除A、C两项;材料
不能说明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排除D项。
2. 半两钱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重量半两,即十二铢的足值铜金属货
币;秦朝统一后,通行圆形方孔半两钱,大多已经减重至八铢左
右;西汉初期,半两钱则减重至四铢左右。这一变化( )
A.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B. 改变了货币标重原则
C. 顺应了经济发展需求 D. 奠定了金属铸币形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金属货币的质量日益减轻,重量的减少
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宗商贸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发展需求,故
选C项;半两钱由国家统一发行,是官方推行的金属货币,并未扰
乱市场,排除A项;材料表明只是减少了货币的重量,并没有改变
货币标重的原则,排除B项;金属币制的形制奠定在秦朝统一时
期,秦始皇统一货币而非在西汉,排除D项。
3.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流通。从下图信息中可以推
断,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A. 导致国内白银大量外流
B. 实现了全国财政的统一
C. 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 能够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后,银币的流通量大幅下降,纸
币的流通量大幅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禁止银元流通起到
了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秩序的作用,能够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故选D项;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全国财政的统一,排除B项;法币改革之初没
有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C项。
4.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但各解放区当
时流通的货币有300种之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
碍,给野战军机动作战也带来很大困难。据此可知( )
A. 国民党滥发纸币导致金融混乱
B. 革命形势面临着重大挑战
C.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D. 统一发行货币具有紧迫性
解析: 各解放区货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货币流通和各解放区的
机动作战,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说明解放区货币统一工作具有
紧迫性,故选D项;材料主要解释的是解放区的金融问题,排除A
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3月七
届二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5.19世纪中期,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
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开始盛行;一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创,导致金
本位制崩溃;20世纪30年代,英镑颓势已不可挽回。金本位制度在
英国的兴衰表明( )
A. 英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
B. 经济大危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C. 英镑货币体系依旧稳固
D. 英国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冲击
解析: 19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地位提高,受一战及经济大
危机的影响,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金本位制崩溃,故选A项;B
项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英镑颓势已
不可挽回”说明英镑货币体系崩溃,排除C项;1944年才确立以美
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D项。
6.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某个体系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
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
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
胀。关于这个货币体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该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排除英国
B. 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世界霸主
C. 该体系推动战后金融秩序规范化
D. 美国主导该体系并控制世界经济
解析: 由材料“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其他国家兑换
美元”等信息可知,这个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使得
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走向了体系化、规范化,故选C项;布雷顿
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但是并不排斥英国,排除A
项;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金融霸主,成为世界霸主则是通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B项;美国主导了该体系,但是它并未控
制世界经济,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
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
圜钱。这反映了( )
A.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 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 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前期,货币流通呈现明显的区域色
彩,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为便利各地间经济往来,货币流
通逐渐呈现出统一趋势,故选C项;“货币发展的多元化”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出现,与材料时间不
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仍以实物贸易为主,而非货币经济,与史
实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其积
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故能长久,为世神宝。”该论述( )
A. 讽刺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的世风
B. 肯定货币促进商品交流的价值
C. 反映作者浓厚的拜金主义思想
D. 体现了财富具有流通性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货币流通如流水,动静结合,在不断流
通之中才能积累,体现了财富具有流通性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
并未体现出讽刺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的世风,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
品流通的特点,并不是其价值,排除B项;西晋鲁褒在《钱神论》
中是对钱币的戏称,无法得知作者是否有浓厚的拜金主义思想,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自汉武帝至隋流通五铢钱,唐初继续行用。至武德(李渊)四年
(621年),始废五铢钱,新铸开元通宝钱。其钱径8分,重2铢4
累,10文重1两,1 000文重6斤4两。这一变化( )
A. 彰显了大唐盛世的繁荣
B. 解决了货币形制不一的问题
C. 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D. 缓解了钱荒日益严重的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五铢钱以重量为名,唐高祖新铸开元通宝钱,币值和重
量逐渐脱钩,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商业发展
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叙述变化的时间为唐初,并未出现大唐盛
世,排除A项;秦始皇推行半两钱解决了货币形制不一的问题,与
开元通宝钱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唐朝的币制改革适应了
商业发展的需求,并未体现钱荒的问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钱帛并行”是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的一个特征。绢帛“当作流通手
段发生职能”,成了“货币商品”,和铜钱同时流通。绢帛是唐朝
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
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钱帛兼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代绢帛拥有广阔的市场
B. 唐代绢帛的制作世界领先
C. 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D. 民间囤积铜钱造成“钱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
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可知唐朝时期的绢
帛拥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成了“货币商品”,故选A项;B、C、D
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南宋初期,政府铸钱量日益下降,铜钱不断外流,同时市场上大量
出现将铜钱熔铸为铜器出售和私铸劣质铜钱牟利的现象,政府为此
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 )
A. 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B. 源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为纸币广泛流通创造了条件
D. 宣告南宋政府的信用破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南宋初年铜钱外流、铜钱铸器会造成南宋初年出现“钱
荒”,而政府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出于市场需要,北宋时期已
经出现的纸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故选C项;宋朝时国家对社会的
控制相对松弛,体现在土地买卖、百姓迁移等方面,据材料信息无
法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排除A项;材料中的钱荒现象与商
品经济发展有关,但商品经济发展不是钱荒的唯一原因,排除B
项;政府铸钱量下降,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出现“钱荒”,但不代
表政府的整体信用破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
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
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发展商品经济
C.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垄断对外贸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认为,若出产铜铁的地
区都有权进行采矿铸铜、铁钱,可能造成割据,所以应当禁用金
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因此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
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说明元朝实
行“币同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正确;发行纸币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发行纸
币或者金属货币体现的是发行权力,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
入,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
此可以推断,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C. 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 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驱
使,日本和欧洲的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
化的发展,故选B项;16世纪初中国处于明朝时期(1368—
1644),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推断金银比价的不同是新航路开辟
导致的,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没有必然联
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晚清时期,由于币制的混乱,清政府用银元取代银两、铜元取代制
钱以及发行新式纸币等一系列措施推行币制的近代化,但改革没有
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结局源于( )
A. 帝国主义国家的百般阻扰
B. 地方督抚任意发行新式制钱
C. 中央政府自身力量的虚弱
D. 普通民众对币制改革的不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清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但由于地方拥有铸币权,且太平
天国后,中央权力下移,地方权力较大,清政府推动的币制改革在
地方上施行困难,体现了中央政府自身力量的虚弱,故选C项;帝
国主义国家对清政府的币制改革整体呈支持态度,因为清政府推行
的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货币金融秩序,客观上有利于帝国主义国
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排除A项;晚清时期,地方政府拥有铸币
权,但地方政府铸币是在清朝货币体系之内拥有铸币权,“任意发
行新式制钱”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普通民众对币制改革的不
满”并不是清政府币制改革不能成功的原因,这夸大了普通民众在
晚清币制改革中的作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先是改名为“中华苏维埃
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到了1937年10月1日,又改名为
“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发行了边区货币。这些变化( )
A. 解决了根据地的通货膨胀
B. 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
C.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 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代表共产党政权的国家银
行,与国民党对峙,而陕甘宁边区银行是地方性银行,结合时间
“1937年”可知,这种状况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故选C项;
长期战争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设立边区银行,有计划发行货币,
可以缓解通货膨胀,但是“解决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建立
边区银行并发行边区货币,体现了根据地金融的独立性,排除B
项;材料旨在说明为适应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银行名称不断变
更,陕甘宁边区货币的发行体现了边区经济金融进入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阶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有学者指出,19世纪的英国由于银币存量极少,只能想尽一切办
法让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取代银本位制,让英镑变成世界货
币……如果英国的计划取得成功,那么只要开动印刷机源源不断
地生产出英镑纸币就将取代亚洲的白银。这说明( )
A. 英镑已失去世界性货币地位
B. 货币成为国家博弈的工具
C. 英国本土黄金资源较丰富
D. 亚洲白银已成为世界货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在银本位制情况
下,英国在亚洲的贸易一直被白银不足困扰,故英国想以黄金为
突破口,试图将世界货币体系转变为“金本位制”,因为黄金产
量更为稀少,这就意味着在金本位制下必须大规模使用纸币,而
英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让其他国家认为“与英镑挂钩对自己有好
处”,这样英国就巧妙地将亚洲的白银经济转变为以黄金为基础
的纸币经济,这也意味着亚洲的金融体系被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
金融体系取代,英国也成功地使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进而控制了
世界经济,由此可得出货币成为国家博弈的工具,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后,英镑才成为世界性货币,材料时间英镑尚
未成为世界性货币,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英国本土没有丰富的黄
金资源,排除C项;当时白银是世界货币,并非“亚洲白银”是世界
货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
制,英镑汇率与黄金脱钩;1933年3月,美国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
拥有黄金量,实行美元贬值。这说明当时德、英、美三国( )
A. 致力于将危机转嫁到别国
B. 共同建立了世界货币集团
C. 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注重协调国家间经济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面对经济危机,德、英、美三国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
制定货币政策,刺激出口,企图将本国危机转嫁到别国,A项正
确;材料中德、英、美三国没有相互合作建立世界货币集团,排
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德、英、美三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
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据统计,1950—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拥有的美元
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
下降到163亿美元。这一变化( )
A. 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B. 加速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C. 推动了西欧经济迅速崛起
D. 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1950—1970年美国黄金储备较大幅度的下降和其他国家
和私人拥有美元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美国拥有的黄金难以维持
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故选B项;题
干所述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无直接关联,排
除A项;题干所述是美国的黄金与其他国家和私人手中的美元持有
数量的变化,并未单独强调西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不能据此得
出西欧经济迅速崛起的结论,排除C项;经济“滞胀”局面出现于
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21
年 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英镑含7.322 38克纯金
19世
纪70年代 德国、丹麦、瑞典、挪威、美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金本位制
20世纪30年代初 1931年,德国和英国相继取消金本位制,1933年,美国也取消金本位制。接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金本位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 事件
1944年 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美元取得了
等同于黄金的地位。各国货币可以通过美元间接兑换黄
金,以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形式保留了黄金的国际货币
地位。黄金仍然发挥着最终国际货币的职能
20世纪60年
代后半期 由于美国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
黄金
1971年8月 美国政府宣布暂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 事件
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汇兑本位制最终解体
1976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决定
推动黄金非货币化。从此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
位
阅读材料,划分黄金货币地位演变的阶段,任选其中一个阶段,
分析黄金货币地位演变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阶段:1821年至20世纪20年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20世纪三四
十年代,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1944年至20世纪60年
代,形式上保留了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
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影响:1821年至19世纪7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
准和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发展,确立了英镑的
国际货币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各国建立不同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
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
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
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出现多极
化格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信息和国际货币发展可知,1821年至
20世纪20年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金失
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形式上保留
了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金失去了作为国
际货币的地位。第二小问,1821年至19世纪70年代:为世界货币
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
发展,确立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
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各国建立不同的货币集
团,各自为政,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
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格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货币在海外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朝鲜北部曾出
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秦汉以后的古钱币在日本更是大
量出土,包括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等,总计超过15种。越
南、柬埔寨等邻国,自古以来一直使用中国钱币,越南最早铸造
的“太平兴宝”铜钱,就是仿造唐宋钱币而铸成。东南亚各国,
在唐宋时期也采用中国钱币作通货。公元9世纪中叶,波斯湾的锡
拉夫就通行中国方孔圆钱。中国钱币在非洲索马里、肯尼亚、坦
桑尼亚等国也大量出现。
——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 事件
1887
年 张之洞率先设局自铸新式银元,此后各省纷纷仿行
1910
年 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收归中央
政府
北洋
政府
时期 中央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铸壹圆银币,但各省所铸小银币依然在流通,外国银行钞票
也始终占主要地位
材料二 中国近代货币统一进程大事简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间 事件
南京国
民政府
统治前
期 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废两改元,为统一货币打下基础。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统一发行法币,禁
止白银流通,后又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
解放战 争时期 法币因恶性通货膨胀而走向崩溃,直到1949年中国货币还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据冯郁《近代中国货币的统一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货币海外流通的
特点。
答案:时间早,历史悠久;范围逐步扩大,由周边国家向非洲等地扩散;受丝路贸易的影响;具有国际支付功能;影响巨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一“中国货币在海外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朝鲜北部曾出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可得出时间早,历史悠久;依据材料一“在朝鲜北部曾出土数量丰富的战国明刀和布币……中国钱币在非洲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也大量出现”可得出范围逐步扩大,由周边国家向非洲等地扩散;受丝路贸易的影响;具有国际支付功能;影响巨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府统一货币的
举措,并分析阻碍货币统一的因素。
答案:举措:制定币制条例;集发行权于中央;以纸币取代铸币。
因素:列强经济侵略与殖民特权,外国银元大量流通;中央
政府权威不足,信用不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长期的战
争,导致政局动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传统经济占统
治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可以得出制定币制条例;集发行权于中央;据材料二“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统一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可得出以纸币取代铸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的时间和外国银行钞票也始终占主要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经济侵略与殖民特权,外国银元大量流通;据材料二“张之洞率先设局自铸新式银元,此后各省纷纷仿行”“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政府权威不足,信用不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