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得失与王朝兴衰
1.稳定开明的货币政策对国家兴盛的推动作用
(1)西汉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汉武帝废止各地铸造货币的权力,统一由中央铸造。中央独占铸币的权力以及货币的成功流通为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大大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2)盛唐的货币政策推进了开元盛世的出现:唐朝建立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朝以后历代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 300年。唐朝币制的成功推行,对唐朝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混乱的货币政策加速政权的瓦解
(1)王莽改革币制的失败加速了政权的衰亡。王莽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这些改革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所以在王莽实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百姓深受其害。
(2)宋朝币制失败亦是构成其衰亡的原因。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到北宋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加快走向灭亡。南宋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发行额扶摇直上。南宋亡于蒙古不仅是由于军事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专题二 深度解读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适应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初税亩”的出现)。
(2)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如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具体原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一条鞭法);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的适应);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2.基本认识
(1)赋役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人与人的关系)。
(2)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赋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政治问题(比如租庸调制)。
(4)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尊重社会实际,与时俱进,是统治者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的基本依据(如均田制、摊丁入亩)。
专题三 近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1.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内容:1816年英国颁布法案,实行金本位制,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采用这一币制原则,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3)作用:由于金币不易贬值,因而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退,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最大债权国;维护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1944年,英、美等44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问题会议,达成一系列协定。其核心是“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但它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1.(2023·湖北高考15题)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贷款国别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2.(2023·河北高考4题)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3.(2022·湖北高考3题)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4.(2021·广东高考4题)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5.(2021·辽宁高考5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6.(2021·湖南高考7题)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 (海关两)
铁 113 441(担) 264 503 1 185 411(担) 2 467 590
锡 33 502(担) 582 146 97 008(担) 2 046 897
火柴 79 263(箩) 71 384 6 615 327(箩) 1 638 931
煤 113 430(吨) 992 649 486 295(吨) 3 221 343
糖 186 176(担) 754 609 1 823 890(担) 9 507 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C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银行批准贷款的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批准,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贷款对象中,法国、荷兰的批准金额最大,并不集中于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符合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排除D项。
2.A 据图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关于商品贸易的,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题图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4.B 材料中元朝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地区设置木棉提举司,向民众征收重税,导致民众苦不堪言。元政府的这一做法阻碍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无关,排除A项;元朝政府设置机构,对民间私营棉纺织业征收重税,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的目的不是为了调整财政管理权限,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蠲免政策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的信息,排除C项;蠲免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但不等于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
6.D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相较于1867年,1894年时的进口商品数量明显增加,而海关对进口商品的单件税收却有所降低,这说明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选D项;表格中未提及出口贸易额,无法得出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排除A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排除B、C两项。
4 / 4(共24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得失与王朝兴衰
1. 稳定开明的货币政策对国家兴盛的推动作用
(1)西汉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汉武帝废止各地铸造货币
的权力,统一由中央铸造。中央独占铸币的权力以及货币的
成功流通为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大
大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2)盛唐的货币政策推进了开元盛世的出现:唐朝建立后,为适
应其统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
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
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朝以后历代的
铸币标准,沿袭近1 300年。唐朝币制的成功推行,对唐朝经
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混乱的货币政策加速政权的瓦解
(1)王莽改革币制的失败加速了政权的衰亡。王莽共进行了四次
币制改革,这些改革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
旧币,所以在王莽实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
十分混乱,百姓深受其害。
(2)宋朝币制失败亦是构成其衰亡的原因。天圣元年(1023年)
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到北宋徽宗在位时,
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加快走向灭亡。南宋大量发行纸币作
为军费,发行额扶摇直上。南宋亡于蒙古不仅是由于军事上
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专题二 深度解读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 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适应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初税亩”的出
现)。
(2)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
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如两税
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具体原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一条鞭法);适应土地
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的适应);统治阶级顺
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2. 基本认识
(1)赋役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生产资料所有
制、产品分配、人与人的关系)。
(2)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赋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但是
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
政治问题(比如租庸调制)。
(4)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尊重社会实际,
与时俱进,是统治者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的基本依据(如均
田制、摊丁入亩)。
专题三 近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1. 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工厂;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内容:1816年英国颁布法案,实行金本位制,规定金币可以
自由铸造、自由流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采用这一币
制原则,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3)作用:由于金币不易贬值,因而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
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退,以英镑
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
最大债权国;维护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1944年,英、美等44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
币问题会议,达成一系列协定。其核心是“双挂钩一固
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
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但
它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1. (2023·湖北高考15题)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
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
(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国
别 法国 荷兰 南斯拉
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
克 丹麦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贷款国
别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0 0.12 0.341 0 0.75
A. 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 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 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银行批
准贷款的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批准,反
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
响,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
贷款对象中,法国、荷兰的批准金额最大,并不集中于不发达国
家,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符合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排除
D项。
2. (2023·河北高考4题)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
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 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 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 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解析: 据图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
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
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
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
关于商品贸易的,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
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
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题图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
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
少的结论,排除D项。
3. (2022·湖北高考3题)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
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
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
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 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 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 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
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
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排
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
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
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4. (2021·广东高考4题)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
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
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 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解析: 材料中元朝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地区设置木棉提举
司,向民众征收重税,导致民众苦不堪言。元政府的这一做法
阻碍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利于
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无关,排除A项;
元朝政府设置机构,对民间私营棉纺织业征收重税,不利于私
营棉纺织业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的目的不是为了调整财政管
理权限,排除D项。
5. (2021·辽宁高考5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
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
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
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的实际情
况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
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
正确;蠲免政策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排除
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的信息,排除C项;蠲免政策
减轻了人民负担,但不等于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
6. (2021·湖南高考7题)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
两) 数量 货值(海关
两)
铁 113 441(担) 264 503 1 185 411(担) 2 467 590
锡 33 502(担) 582 146 97 008(担) 2 046 897
火
柴 79 263(箩) 71 384 6 615 327(箩) 1 638 931
煤 113 430(吨) 992 649 486 295(吨) 3 221 343
糖 186 176(担) 754 609 1 823 890(担) 9 507 153
A. 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 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相较于1867年,1894年时的进口商
品数量明显增加,而海关对进口商品的单件税收却有所降低,这说
明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选D项;表格中未提及出口贸易
额,无法得出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排除A项;1895年,甲
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
较快发展,排除B、C两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