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朝花夕拾》
鲁迅
目录
CONTENTS
作品档案与诞生

十篇精粹速读

人物画廊

艺术与主题

考点考向

总结与延伸

些些意
01
作品档案与诞生
视频导入
有没有同学去过绍兴旅游?参观过鲁迅先生的故居吗?
视频中游客们打卡的是哪篇文章呢?
播放视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思想启蒙。
生平简介
他以犀利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与社会黑暗,唤醒民众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影响深远。
思想影响
1
3
鲁迅的代表作众多,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作品深刻揭示社会现实。
文学成就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文学地位
2
4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童年与青年的往昔岁月,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体裁定位
1
2
3
书名“朝花夕拾”寓意深远,‘朝花’象征早年的美好往事,‘夕拾’则是中年时的回忆与反思,充满诗意与哲理。
命名深意
全书内容涵盖鲁迅童年生活与青年求学历程,既有童年的天真趣事,又有青年时期的求知探索,展现了鲁迅的成长轨迹。
内容概述
《朝花夕拾》其书: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在动荡的时局中,从记忆中‘抄’出这些文字,记录下往昔岁月。
创作时间
作品最初在《莽原》半月刊连载,1927年正式结集出版,成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篇章,影响深远。
发表与成书
01
02
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
些些意
《朝花夕拾》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性散文,鲁迅在夹叙夹议中,既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又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文学价值
明珠照尘:回忆性散文巅峰
些些意
02
十篇精粹速读
内容概述
01
主题阐释
02
狗·猫·鼠:弱小者的同情
《狗·猫·鼠》通过回忆童年时对猫的憎恶与对鼠的同情,展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深切关怀,同时也隐含了对‘正人君子’的批判。
文章以动物喻人,批判了封建社会中恃强凌弱的现象,表达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阿长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保姆,她愚昧迷信却又朴实善良,鲁迅通过对她买《山海经》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温暖。
人物形象
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从不耐烦到深切怀念的转变,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情感。
感情变化
文章通过对阿长的怀念,表达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敬意,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主题升华
01
02
03
阿长与《山海经》:底层妇女的暖光
01
《二十四孝图》回忆了鲁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
内容概述
02
文章重点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荒谬性,指出封建孝道对儿童心理的压迫与摧残。
重点分析
二十四孝图:封建孝道虚伪
《五猖会》记述了鲁迅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却被父亲强迫背书,展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事件经过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天性的束缚,呼吁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
主题批判
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愤懑与无奈。
情感表达
1
2
3
五猖会:被压制的天真
《无常》中所描绘的‘无常’形象,爽直公正,与人间的‘正人君子’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人物形象
01
文章通过对‘无常’的描写,讽刺了人间的不公正现象,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主题表达
02
无常:鬼比人更公正
对比描写
01
主题探讨
02
情感抒发
03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由与束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拘束枯燥,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文章展现了儿童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呼吁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兴趣与个性发展。
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父亲的病:庸医与迷信
《父亲的病》回忆了鲁迅儿时为父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庸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的实质,批判了封建迷信。
事件经过
主题升华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呼吁科学精神,批判了封建社会中迷信盛行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琐记》记述了鲁迅赴南京求学的经历,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展现了当时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1
内容概述
2
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封建教育的失望,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3
思想转变
文章中对衍太太的描写,展现了她的自私自利与多嘴多舌,通过这一人物形象,鲁迅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人物描写
琐记:洋务学堂乌烟瘴气
衍太太做了哪些坏事?
1. 怂恿小孩子做危险的事——吃冰块、打旋子
2. 教唆少年鲁迅变卖家中财物
3. 散布谣言,背后中伤——在外面散布流言蜚语,说鲁迅已经偷了
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
4. 在父亲临终时添乱——催促少年鲁迅大声叫喊“父亲!”
5. 给孩子看不良书籍
《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1
主题升华
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跨越国界的师魂
2
文章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表达了鲁迅对师者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01
02
03
《范爱农》追叙了鲁迅与范爱农的交往,展现了范爱农正直倔强却最终悲剧收场的命运,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人物命运
文章通过对范爱农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以及对正直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主题表达
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折射出清末民初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社会批判
范爱农:觉醒者的悲剧
03
人物画廊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他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对鲁迅的学业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鲁迅对他充满敬意。
藤野先生
1
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保姆,她愚昧迷信,但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鲁迅通过对她买《山海经》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情。
长妈妈
2
难忘的人:藤野先生与长妈妈
范爱农
01
衍太太
02
范爱农与衍太太:时代特征的投射
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正直倔强,但在黑暗的社会中备受迫害,最终悲剧收场,他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黑暗。
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她怂恿孩子做坏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与人性的扭曲。
04
艺术与主题
01
《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目以议论为主,具有杂文色彩,展现了鲁迅犀利的批判锋芒。
议论为主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篇目以写人为主,具有传记特点,展现了鲁迅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与深情回忆。
写人为主
《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以叙事为主,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生动描绘。
叙事为主
02
03
结构多样:杂文传记与叙事
01
鲁迅的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将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饱含深情,又充满批判力量。
语言特点
02
他的文字在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着温热的情感,通过幽默与讽刺的笔法,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关怀。
风格融合
语言风格:冷峻里的温热




温情主题:眷恋与怀念
童年眷恋
《朝花夕拾》中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热爱,鲁迅通过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深情怀念
鲁迅在文中对亲人、朋友、师长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这些温情的回忆构成了作品的重要情感基调。
《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
封建孝道批判
《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呼吁教育应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
封建教育批判
《无常》《范爱农》等篇目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社会黑暗批判
1
2
3
批判主题:封建与黑暗
05
考点考向
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鲁迅的生平与思想,这是考试的基础知识点。
文学常识
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能够准确概括事件经过与作者情感。
内容理解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阿长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与象征意义。
人物分析
01
02
03
如何考《朝花夕拾》
《狗·猫·鼠》中,鲁迅仇猫的原因包括猫的玩弄猎物、媚态以及配合时的嗥叫,这些细节展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
仇猫原因
01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从不耐烦到深切怀念,这一变化体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复杂情感。
感情变化
02
仇猫原因与感情变化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批判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的荒谬与虚伪,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
1
教育压制
孝道批判
孝道批判与教育压制
2
《五猖会》中,鲁迅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展现了儿童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封建教育的反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拘束枯燥,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空间对比
《琐记》中,鲁迅通过对衍太太的描写,展现了她的自私自利与多嘴多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人物评价
01
02
空间对比与人物评价
《藤野先生》中,鲁迅因‘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认识到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
弃医从文
1
《范爱农》中,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源于封建势力的复辟、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
悲剧根源
2
弃医从文与悲剧根源
06
总结与延伸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童年与青年心灵史,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与思想转变,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1
个人价值
2
《朝花夕拾》是散文创作的典范,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文学价值
作品是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通过对封建礼教、教育制度、社会黑暗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
社会价值
三重价值:个人社会文学
思考《朝花夕拾》中哪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可以从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印象最深的人物
01
探讨《朝花夕拾》中‘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是如何结合的?这种结合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有何作用?
温情与批判的结合
02
思考鲁迅的批判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哪些思想营养?
批判精神的现实意义
03
对话鲁迅:思考与作业
THANK YOU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