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3 23:22:12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贝币在商周时代已被普遍使用。考古发现商代的贝币大多出土于都城安阳附近,而西周的贝币出土的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东、江西、甘肃、江苏等地。这说明(  )
A.王畿经济发达   B.货币形态稳定
C.贸易中心转移 D.商业范围扩大
2.南朝宋文帝时期,为了改变“用弥广而货愈狭”的状况,始“立钱署,铸四铢钱”。宋孝武帝初年,便铸行“孝建四铢”钱,但“所铸钱形式薄小,轮廓不成形。于是民间盗铸者云起”。这一现象(  )
A.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
B.开始打破朝廷对铸币的垄断
C.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
3.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神宗熙宁末至元丰初年(1077年前后),铜钱岁铸行量达到了600万贯。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
A.国家货币体系混乱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7 500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人民币在发行中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这一规定在当时(  )
A.确保了人民币汇率稳定 B.配合了人民政权的巩固
C.扫除了旧政权残余势力 D.旨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6.1717年,英格兰银行确立以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与黄金挂钩,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在国际结算中大量使用英镑;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双挂钩汇率体系,一直维系到1971年。这些史实反映出(  )
A.金本位制主导全球化
B.工业实力决定货币国际地位
C.货币国际化方式不同
D.国际贸易发展推动货币统一
7.1944年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保持强势的地位;1971—1973年,美国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履行外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历程反映了(  )
A.国际金本位制的逐渐崩溃
B.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C.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
D.多元化货币体系的确立
8.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外汇储备的全球份额从71%下降至59%,但同一时期美元、欧元的份额并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该现象表明(  )
A.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
D.美元的优势地位丧失
9.汉代规定23—50岁男丁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由政府雇人代役。该规定(  )
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C.取消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0.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分为以“人丁为本”和以“地产为本”两个阶段。下列各项税收制度中,属于以“人丁为本”阶段的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11.《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12.明朝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是(  )
A.废除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人头税
B.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C.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
D.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3.据下表推论合理的是(  )
清代“摊丁入亩”前后某县分档人丁平均负担变化统计表
100亩以上 60—99.9亩 30—59.9亩 10—20.9亩 10亩以下
摊丁前(两/门) 0.575 0 0.342 6 0.218 7 0.134 5 0.101 4
摊丁后(两/门) 1.857 4 0.412 2 0.224 2 0.100 8 0.028 0
负担变化(%) +223.0 +20.3 +2.5 -25.1 -72.4
A.改革强化人身管控
B.朝廷废除重农抑商
C.社会活力有所提高
D.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14.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15.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示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1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 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
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逐步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三个货币集团,各个货币集团都在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一度占有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
——摘编自张善国《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的原因》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同时,它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反,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摘编自黄鸿春《金本位制到布雷顿
森林货币体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并指出该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认识。(6分)
19.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各地以州县为单位,依据新近清查的土地数额,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承担的赋役,除了苏、松、常、嘉、湖地区供应京师食用的白粮以外,一概折合为白银,官收官解……明中叶以后的赋役体制变动趋势在清代继续发展。经过康熙朝60余年的恢复与发展,清朝自1712年起,实行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的政策,以全国丁银额数字最高的1711年为准征收丁役(折银征收,即“丁银”),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又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
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至清中叶农业税制改革的主要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个税存在三个系列,即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
1994年,将三个系列合并为同一个税。
1999年,自1999年11月1日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
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 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规定。
2007年,储蓄存款利息税率由20%降低为5%。
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 000元,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改为免税项目。
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 500元。
2014年,企业、职业年金不缴纳个税。
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 000元,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等;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从材料中概括出一种有关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
1.D 贝币出土范围从都城附近到遍及广大地区,说明贝币使用范围扩大,反映了当时商业范围的扩大,故选D项;都城附近出土贝币较多不能说明经济发达,只能说明货币量大,且该说法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形态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强调贝币使用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商周时期主要统治范围都集中在中原地区,且根据材料无法确定西周的贸易中心,排除C项。
2.A 南朝刘宋时期,政府铸造的货币不足值,民间纷纷“盗铸”,扰乱了金融市场,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故选A项;私人铸币的现象在南北朝以前已出现,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排除D项。
3.B 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铁钱在大范围内流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选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使用的货币是铜钱、铁钱,表明国家货币体系没有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通货膨胀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排除D项。
4.A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排除B、D两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C项。
5.B 坚持经济发行,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就是货币的发行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按计划办理,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坚持集中统一原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集中管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规定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故选B项;“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扫除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C 材料反映的是英镑和美元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相继充当了国际货币的角色,说明货币国际化方式不同,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时期的国际货币,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工业实力是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国际货币不同,并未体现货币统一,排除D项。
7.C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受西欧和日本挑战及经济“滞胀”影响,美元中心地位动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削弱,美元地位的变迁实际上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反映,故选C项;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在冷战结束后,排除B项;1976年开始的牙买加体系是多元化货币体系,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份额下降,但美元和欧元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是在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让多个国家的货币替代了美元下降的份额,故选C项;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份额下降不代表其优势地位的丧失,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由政府雇人代役”可以看出,以钱代役的做法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项正确;这一措施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该规定弱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地主的特权,排除C项。
10.A 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等为主要内容,规定均田人户,不论一户家中有多少田产,均按照人丁数量缴纳一定的赋税,故选A项;B、C、D三项赋税制度均不符合材料“人丁为本”阶段,排除。
11.A 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按照资产征税,不按照人丁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排除B项;两税法按照资产征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排除C项;明朝“一条鞭法”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的转变,排除D项。
12.D 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中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约2 000年的人头税,大大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推动了清代经济发展,排除A、B、C三项。
13.C 在“摊丁入亩”政策之下,拥有较少土地农民的负担减少许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丁役负担,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减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利于社会活力的提高,故选C项;“摊丁入亩”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14.D 据材料内容“到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反映了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一步步地被西方列强控制,使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财政控制,故选D项;由所学可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列强在1901年后又控制的是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的一部分还在清政府手中,“彻底地失去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1901年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这会大大减少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非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
15.D 由材料可知,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不同年份增减情况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的海关税收受到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中日民族矛盾变化”等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故选D项;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对推动关税收入增加影响有限,排除A项;中国关税斗争虽然收回了一些关税利权,但并没有真正收回关税主权,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排除B项;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与材料中1933年的关税总额增加不符,排除C项。
16.D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D项;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不是个人所得税,排除A项;材料“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 000元外”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一定起征点,不是只要有收入就须纳税,排除B项;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排除C项。
17.(1)生产力的恢复,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格局的演变;海外白银大量内流;原有货币制度存在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国家赋税改革的推动。
(2)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以及货币流通制度。
解析:第(1)问,据材料“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可知生产力的恢复,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可知市场格局的演变;据材料“中国出现大量顺差”可知海外白银大量内流;据材料“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可知国家赋税改革的推动;据材料“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可知原有货币制度存在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第(2)问,结合第(1)问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可知中国的手工业品出口,海外白银大量内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白银货币化,同时,白银的货币化,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据材料“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可知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以及货币流通制度。
18.(1)背景:二战后,国际金融关系混乱;美国黄金储备增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特点: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2)原因: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多极化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美元滥发,导致美元大量过剩,美元危机频发;牙买加协议的签订。
认识: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全球推行其美国模式,即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在经济上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维护其国家利益。然而,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在冲击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解析:第(1)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可知,二战后,国际金融关系混乱;根据材料一“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可知,美国黄金储备增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根据材料一“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可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特点:根据材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可知,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根据材料二“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可知,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根据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可知,多极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二“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可知,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可知,美元滥发,导致美元大量过剩,美元危机频发;根据材料二“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可知,牙买加协议的签订。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崩溃的角度进行说明。
19.(1)变化:征税标准方面,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资产为主(重人头轻田赋局面改变)。赋税结构方面,商税比重上升,农业税总额未变,但比重下降。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稳定财政收入、巩固统治,进行税制改革。
(2)赋役征银,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白银货币化;人头税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征税标准:据材料一“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可知,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资产为主(重人头轻田赋局面改变);赋税结构:据材料一“商税急剧增长……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可知,商税比重上升,农业税总额未变,但比重下降。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据所学古代史可知,政治方面,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稳定财政收入、巩固统治,进行税制改革。第(2)问,据材料二“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承担的赋役……一概折合为白银”并结合所学可知,赋役征银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白银货币化;从材料二“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头税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等。
20.示例一
趋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高。
分析: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调节个人收入,减轻中低层收入者的负担;提高大众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示例二
趋势:存款利息税由免征到开征再到免征。
分析:改革开放逐步加深后,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存款大量增多;为了合理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开征利息税。免征利息税是为了满足增加存款收益,提高中低层收入者实际收入的需要;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概括趋势,可把握住时间主线分阶段去分析,全面概括,可从征税税种、范围、税额变化、优惠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即简化税种、取消企业和职业年金、起征额提高、设立专项减免等,总体趋势为减税,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角度或整体分析均可。分析变化的原因,依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税收的变化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结合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分析。社会公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政府出台政策减轻人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是个税调整的现实需要。同时不同时期个税征收的政策有所不同,这属于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结合具体市场发展去分析即可。
4 / 5(共60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贝币在商周时代已被普遍使用。考古发现商代的贝币大多出土于都
城安阳附近,而西周的贝币出土的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东、江
西、甘肃、江苏等地。这说明(  )
A. 王畿经济发达 B. 货币形态稳定
C. 贸易中心转移 D. 商业范围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贝币出土范围从都城附近到遍及广大地区,说明贝币使
用范围扩大,反映了当时商业范围的扩大,故选D项;都城附近出
土贝币较多不能说明经济发达,只能说明货币量大,且该说法无法
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形态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强调贝币使用范围的扩
大,排除B项;商周时期主要统治范围都集中在中原地区,且根据
材料无法确定西周的贸易中心,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南朝宋文帝时期,为了改变“用弥广而货愈狭”的状况,始“立钱
署,铸四铢钱”。宋孝武帝初年,便铸行“孝建四铢”钱,但“所
铸钱形式薄小,轮廓不成形。于是民间盗铸者云起”。这一现象
(  )
A. 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
B. 开始打破朝廷对铸币的垄断
C.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强化了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南朝刘宋时期,政府铸造的货币不足值,民间纷纷“盗
铸”,扰乱了金融市场,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故选A项;私人
铸币的现象在南北朝以前已出现,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神宗熙宁末至元丰
初年(1077年前后),铜钱岁铸行量达到了600万贯。铜钱之外,
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
A. 国家货币体系混乱 B.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铁钱在大范
围内流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选B项;从材料可以
看出北宋使用的货币是铜钱、铁钱,表明国家货币体系没有混乱,
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通货膨胀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
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
7 500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
A.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 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统
一货币发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故选A项;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
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排除B、D两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
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人民币在发行中坚持三条原
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
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这一规定在当时
(  )
A. 确保了人民币汇率稳定
B. 配合了人民政权的巩固
C. 扫除了旧政权残余势力
D. 旨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坚持经济发行,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
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就是
货币的发行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按计划办理,以保
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坚持集中统一原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是我
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集中管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规定有
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故选B项;“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A
项;“扫除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1717年,英格兰银行确立以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
与黄金挂钩,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在国际结算中大量使
用英镑;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双
挂钩汇率体系,一直维系到1971年。这些史实反映出(  )
A. 金本位制主导全球化
B. 工业实力决定货币国际地位
C. 货币国际化方式不同
D. 国际贸易发展推动货币统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镑和美元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相继充
当了国际货币的角色,说明货币国际化方式不同,故选C项;材料
强调的是不同时期的国际货币,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工业实
力是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国际货币不同,并未体现货币统一,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1944年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
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保持强势的地
位;1971—1973年,美国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履行外国政府用
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历程反映了(  )
A. 国际金本位制的逐渐崩溃
B.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C. 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
D. 多元化货币体系的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建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受西欧和日本挑战及经济
“滞胀”影响,美元中心地位动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削弱,美
元地位的变迁实际上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反映,故选C项;1929年经
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的深
入发展是在冷战结束后,排除B项;1976年开始的牙买加体系是多
元化货币体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外汇储备的全球份额从71%下降至59
%,但同一时期美元、欧元的份额并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美元
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该现象表明(  )
A. 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 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
D. 美元的优势地位丧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
份额下降,但美元和欧元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是在各国优
化了货币储备构成,让多个国家的货币替代了美元下降的份额,故
选C项;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美元计价的外
汇储备份额下降不代表其优势地位的丧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汉代规定23—50岁男丁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如不愿服
役,可纳钱二千,由政府雇人代役。该规定(  )
A.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强化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C. 取消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由政府雇人代
役”可以看出,以钱代役的做法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项正确;
这一措施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该规定弱化了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地主的特权,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
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分为以“人丁为本”和以
“地产为本”两个阶段。下列各项税收制度中,属于以“人丁为
本”阶段的是(  )
A. 租庸调制 B. 两税法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等
为主要内容,规定均田人户,不论一户家中有多少田产,均按照
人丁数量缴纳一定的赋税,故选A项;B、C、D三项赋税制度均不
符合材料“人丁为本”阶段,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
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
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
A.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 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 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按照资产征税,不按照人丁征税,改
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故选A项,排除B项;两税法按照资产征税,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排除C项;明朝“一条鞭法”实
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的转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明朝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
看,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是(  )
A. 废除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人头税
B. 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C. 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
D. 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中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
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
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
项;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约2 000年的人头税,大大削弱
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
少,推动了清代经济发展,排除A、B、C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据下表推论合理的是(  )
清代“摊丁入亩”前后某县分档人丁平均负担变化统计表
100亩 以上 60— 99.9亩 30— 59.9亩 10— 20.9亩 10亩
以下
摊丁前(两/
门) 0.575 0 0.342 6 0.218 7 0.134 5 0.101 4
摊丁后(两/
门) 1.857 4 0.412 2 0.224 2 0.100 8 0.028 0
负担变化(%) +223.0 +20.3 +2.5 -25.1 -72.4
A. 改革强化人身管控 B. 朝廷废除重农抑商
C. 社会活力有所提高 D. 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在“摊丁入亩”政策之下,拥有较少土地农民的负担减
少许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丁役负
担,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减弱了农民对封建国
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利于社会活力的提高,故选C项;“摊丁入
亩”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排除B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
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
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
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 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 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内容“到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
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
理”反映了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一步步地被西方列强控制,使得
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财政控制,故选D项;由所学可
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A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列强在1901年后又控制的是洋关口岸
五十里以内的常关,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的一部分还在清政
府手中,“彻底地失去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
1901年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
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这会大大减少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非极
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示信息解
读准确的是(  )
A. 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 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 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 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整体呈现
增长趋势,但在不同年份增减情况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的海关税
收受到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中日民族矛盾变化”等国际国内
局势的影响,故选D项;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
一,但对推动关税收入增加影响有限,排除A项;中国关税斗争虽
然收回了一些关税利权,但并没有真正收回关税主权,没有取得
最终胜利,排除B项;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与材料中1933年
的关税总额增加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
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 000元外,新增
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
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 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 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
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D
项;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不是个人所得
税,排除A项;材料“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
到5 000元外”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一定起征点,不是只要有
收入就须纳税,排除B项;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
少,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
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
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
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
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明
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
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
(8分)
答案:生产力的恢复,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格局的演变;海外白银大量内流;原有货币制度存在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国家赋税改革的推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可知生产力的恢复,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可知市场格局的演变;据材料“中国出现大量顺差”可知海外白银大量内流;据材料“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可知国家赋税改革的推动;据材料“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可知原有货币制度存在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
(6分)
答案: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以及货币流通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结合第(1)问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可知中国的手工业品出口,海外白银大量内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白银货币化,同时,白银的货币化,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据材料“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可知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以及货币流通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相继
废除了金本位制,逐步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三
个货币集团,各个货币集团都在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国
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
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一
度占有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
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
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
——摘编自张善国《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
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同时,它是建立
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规律。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反,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
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纪
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
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摘编自黄鸿春《金本位制到布雷顿
森林货币体系的演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
景,并指出该体系的特点。(6分)
答案:背景:二战后,国际金融关系混乱;美国黄金储备增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特点: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
定的汇率和比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背景:根据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可知,二战后,国际金融关系混乱;根据材料一“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可知,美国黄金储备增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根据材料一“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可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特点:根据材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元实际上等同
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
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
比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
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货
币体系变化的认识。(6分)
答案:原因: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多极化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美元滥发,导致美元大量过剩,美元危机频发;牙买加协议的签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认识: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有着重
要的联系。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全球推行其美国
模式,即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在经济上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
体系,维护其国家利益。然而,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欧洲、
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在冲击美国主导
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原因:根据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可知,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根据材料二“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可知,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根据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可知,多极化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二“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
收支出现逆差”可知,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二“从20世
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
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可知,美元滥发,导致美元
大量过剩,美元危机频发;根据材料二“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
牙买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
议”可知,牙买加协议的签订。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崩溃的角度进行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
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14分)
材料一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
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
下降。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
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各地以州县为单位,
依据新近清查的土地数额,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
承担的赋役,除了苏、松、常、嘉、湖地区供应京师食用的白
粮以外,一概折合为白银,官收官解……明中叶以后的赋役体
制变动趋势在清代继续发展。经过康熙朝60余年的恢复与发
展,清朝自1712年起,实行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的政
策,以全国丁银额数字最高的1711年为准征收丁役(折银征
收,即“丁银”),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雍正元年
(1723年)开始,又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
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变化:征税标准方面,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资产为主(重人头轻田赋局面改变)。赋税结构方面,商税比重上升,农业税总额未变,但比重下降。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发展;政
府为稳定财政收入、巩固统治,进行税制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征税标准:据材料一“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可知,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资产为主(重人头轻田赋局面改变);赋税结构:据材料一“商税急剧增长……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可知,商税比重上升,农业税总额未变,但比重下降。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据所学古代史可知,政治方面,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稳定财政收入、巩固统治,进行税制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至清中叶农业税制
改革的主要影响。(6分)
答案:赋役征银,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白银货币化;人头税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二“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承担的赋役……一概折合为白银”并结合所学可知,赋役征银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白银货币化;从材料二“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头税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个税存在三个系
列,即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
  1994年,将三个系列合并为同一个税。
1999年,自1999年11月1日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
%个税。
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 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
规定。
2007年,储蓄存款利息税率由20%降低为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 000元,储蓄存
款利息所得改为免税项目。
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 500元。
2014年,企业、职业年金不缴纳个税。
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 000元,对工资薪金、
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
征税等;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
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从材料中概括出一种有关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并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
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一
趋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高。
分析: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生
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调节个
人收入,减轻中低层收入者的负担;提高大众消费,推动经济发
展;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分析:改革开放逐步加深后,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存款大量增
多;为了合理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鼓励消费和
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故开征利息税。免征利息税是为了满足增加存款收益,提高中
低层收入者实际收入的需要;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
定的作用。
示例二
趋势:存款利息税由免征到开征再到免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概括趋势,可把握住时间主线分阶段去分
析,全面概括,可从征税税种、范围、税额变化、优惠政策等方
面来分析,即简化税种、取消企业和职业年金、起征额提高、设
立专项减免等,总体趋势为减税,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角度或整
体分析均可。分析变化的原因,依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税收的变化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结合改革开放
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分析。
社会公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政府出台政策减轻人民负
担,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是个税调整的现实需要。同时不同时期个税征收的政策有所不同,这属于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结合具体市场发展去分析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