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3 23:24:22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2.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3.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现的唐前期的户籍残卷来看,唐代的户籍首先详细记录户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然后就是各类土地的数量、应授田数、已授田数。并且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对于不觉脱漏(户口)者,轻则笞四十,重则徒三年。这表明唐朝前期的户籍制度(  )
A.反映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
B.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遍推广
C.持久性地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
D.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4.《国语·齐语》载:“管子于是治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晏子的《说范·奉使》载:“齐之临淄三百闾(里门),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陶片上的陶文,一般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其籍贯多写作“某鄙”“某里”。上述材料共同说明,齐国当时(  )
A.通过管仲改革成就了霸业
B.基层普遍建立了乡里制
C.人口聚集使临淄成为国都
D.户籍成为征派赋役依据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来源 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清朝文献通考》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责令专司查报
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以礼入法 D.户籍制度
6.(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7.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赈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诸侯的盟会中,还向各国提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  )
A.救济思想源远流长 B.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
C.齐国重视救济建设 D.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
8.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 B.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9.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
A.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D.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10.下表是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概况,由此可知(  )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A.政府救济目的在于防止贫困
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样化局面
C.社会救济保障民众日常生活
D.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优抚体系
11.1340年6月,英国沃尔瑟姆庄园法庭判决,非自由农路斯未经领主同意,将持有地租给自由人罗伯特,法庭命令路斯将这块土地和收益交给领主,并罚款12便士。这反映了(  )
A.庄园土地由领主直接经营
B.庄园拥有独立的司法权
C.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D.非自由农不受法律保护
12.法国的市(镇)长颁布和实施共和国专员或专员助理转来的中央政府的法律规章和决定,与一些中央派驻机构共同修改选举名单,编制服兵役名单等,他还负责起草市镇决议和财政预算,执行市镇议会的决定,领导市镇工程等。这说明法国的市(镇)长(  )
A.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B.独揽市(镇)内的各项权力
C.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管理地方
D.承担社区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13.1781年,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竟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他认为英国的成功在于其政策的“公开性”,“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
B.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
C.信贷金融关系的发达
D.崇尚信用的契约精神
14.济贫税是英国圈地运动后为救济贫民而征收的税。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贫困人口的增加 B.宪章运动的推动
C.社会福利体制的完善 D.工业革命的发展
15.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
A.“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
C.经济危机的恶化 D.生态环境的破坏
16.到2016年底,河南省兰考县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至1 047户、3 1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村有114个实现退出。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9.4%。这些成就(  )
A.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得以改善
B.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C.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D.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 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
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
——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
材料三 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
——向军《里耶寻秦》
(1)据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户籍管理的方式。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意义。(4分)
(3)据上述材料回答,指出除户籍信息外,还可以从《户籍簿》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谈谈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概括洞庭郡的确证需要遵循怎样的史学研究原则。(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此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以下节选部分学者反驳“皇权不下县”的论据:
论据一:《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若说地方出产及词讼之事……若非纲常伦纪大事,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务在安辑。”其意指乡村中的大事小情都须上报到县级政府,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论据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保证“人名年纪相应”,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则本吏要承担罪责。
——秦晖《传统十论》
论据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序号 时期 概况
①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②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③ 二战后—20世纪 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 1963年, 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 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 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 共和党)
——摘编自郑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
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提取两项有关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1956年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相伴相随。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面临自工业化以来最大规模的失业潮,建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目前中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无论在单项制度上(如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还是在诸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总和上,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李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60年及其公平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6分)
单元质量检测(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C 在有关秦朝户籍管理的律令中,明文禁止“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此外秦王下达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命令,这表明秦朝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B 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也增加了“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项;户籍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不会出现杂乱,排除A项;西汉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无法体现加强了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
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户籍制度服务于国家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故选A项;B项“普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唐朝中期之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退化,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治理体系无关,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可知反映了乡里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一般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可知陶工详细的籍贯,即当时基层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基层行政管理制度,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5.B 据材料可知,这个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优抚政策,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都是关于基层治理的,并未体现礼与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不能得出以礼入法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没有与户籍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选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保甲法是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
7.C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齐国重视对贫苦民众的生活保障,且将本国所实行的救济政策推行于别国,足见齐国重视救济建设,故选C项;从材料中既无法判断救济思想的起源,也无法得知救济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中仅可看出齐国实行“赈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明显较为粗略,尚未走向制度化、完备化,排除B项;D项是对材料内容的曲解,排除。
8.D 据所学,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仲淹设义庄就是典型代表,结合题干《续立义庄规矩》的相关规定,可知其对资助的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其比较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故选D项;据题干“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可知其重点在于救助,而不是赈灾,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对宗族内部成员的资助,并没有述及民众相互监督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政府所主导的社会救济是主体,而不是义庄,排除C项。
9.B 据材料可知,明代通过社会保障、救济和社会教化加强基层的治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A项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政府社会保障中的荒政、济贫、养老、教化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尊老、礼制等为政以德的思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10.B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社会救济的实施者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宗族和慈善组织为辅的格局,所以可以得出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样化局面,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实施社会救济的实施者及其地位,而不单是说政府救济及其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救济的实施者及其地位、举措,而不是强调其结果和作用,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社会救济问题,而不是优抚体系的形成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非自由农路斯未经领主同意,将持有地租给自由人罗伯特,法庭命令路斯将这块土地和收益交给领主,并罚款12便士”可知,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土地所有权,维护了领主的利益,故C项正确;领主把庄园土地交给农民和农奴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12.A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的市(镇)长既可以颁布和实施共和国专员或专员助理转来的中央政府的法律规章和决定,他还负责起草市镇决议和财政预算,执行市镇议会的决定,领导市镇工程等。由此可知,法国的市(镇)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国的市(镇)长“独揽市(镇)内的各项权力”,排除B项;市(镇)长由选民选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国的市(镇)长承担着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法国财政大臣惊叹英国在管理中将财政状况公布,拥有强大的信用,可见英国在社会治理中方法得当,拥有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排除A项;根据材料“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可知与信贷金融关系发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契约精神无关,排除D项。
14.D 1802—1833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由此英国增加了救济贫民的济贫税,故选D项;社会贫困人口增加是题干描述的历史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排除B项;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是工人运动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导致济贫税增加的因素,排除C项。
15.A 从材料“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在强制青年就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福利国家”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实施的,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文化素质,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了“混合经济”模式,不存在经济危机的恶化问题,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环卫工作”,但并不能表明生态环境被破坏,排除D项。
16.B 据材料可知,兰考县贫困人口大为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生产总值增加,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居民消费结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全县生产情况及贫困率,没有城乡数据对比,得不出差距在减小,排除C项;材料中缺少社会保障的数据,无法得出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17.(1)身份:平民(或无爵者、免爵者)。
地位:户主。
(2)方式:户籍相伍(户籍与籍贯相结合)。
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
(3)信息:郡县制的推行;爵制(军功制)的实施。
史料价值:作为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内容上可弥补现有文献史料记载的缺失。
研究原则:多重史料相印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户人,指户主”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户主。第(2)问,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二“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归纳出户籍与籍贯相结合。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从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征发赋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一“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可归纳出军功爵制的推行;根据材料三“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归纳出郡县制的推行。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内容上可弥补现有文献史料记载的缺失。第三小问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历史史实的确证需要多重史料相互印证。
18.论据一论述角度:县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论据二论述角度:乡吏的职权与责任;论据三论述角度:县下属的管理机构。
补充1:古代基层的乡、里、亭等组织的设立,虽然不是国家正规行政机构,其社会治理的功能却体现了皇权的要求。
补充2: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皇帝的劝谕,以教化、约束百姓,带有强制力,体现皇权对乡间的影响。(如朱元璋的“六谕”、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
解析: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论据一论述角度是县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论据二论述角度是乡吏的职权与责任;论据三论述角度是县下属的管理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基层的乡、里、亭等组织的设立,虽然不是国家正规行政机构,其社会治理的功能却体现了皇权的要求。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皇帝的劝谕,以教化、约束百姓,带有强制力,体现皇权对乡间的影响。可从这些角度补充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19.示例
信息: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或二战前,从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到有限介入;或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走向国家干预);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治(或从政府积极干预走向推动社区自治)。
说明: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长期以来对社区治理几乎不干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上台,吸取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教训,实行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社区的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美国两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也会影响社区治理观念。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中1897—1929年美国政府“对社区几乎无干预”“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得出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据材料中二战后美国政府“开启‘社区行动计划’”“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得出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治。第二小问,据所学,按照表格所划定的阶段,围绕两大信息分析得出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长期以来对社区治理几乎不干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上
台,吸取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教训,实行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社区的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美国两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也会影响社区治理观念。
20.(1)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涵盖城乡;关注弱势群体。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经济建设服务。
(2)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知是政府主导;据材料一“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可知是立法保障;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可知是涵盖城乡;据材料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可知是关注弱势群体。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巩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2)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上看,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从社会上看,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文化上看,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从政治上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 5(共62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
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
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
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 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 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在有关秦朝户籍管理的律令中,明文禁止“匿敖
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此外秦王下达必须
登记年龄大小的命令,这表明秦朝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故选C
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
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
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
了当时(  )
A. 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 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 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也增加了
“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
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项;户籍
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不会出现杂乱,排除A项;西汉分类登记
户籍的做法,无法体现加强了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
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现的唐前期的户籍残卷来看,唐代的户籍首
先详细记录户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然后就是
各类土地的数量、应授田数、已授田数。并且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对于不觉脱漏(户口)者,轻则笞四十,重则徒三年。这表明唐朝
前期的户籍制度(  )
A. 反映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
B.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遍推广
C. 持久性地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
D. 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户籍制度服务于
国家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故选A项;B项“普遍”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排除;唐朝中期之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小农经济
逐步退化,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治理体系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国语·齐语》载:“管子于是治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
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晏子的《说范·奉使》载:“齐之临淄三百闾(里门),张袂成
帷,挥汗成雨。”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陶片上的陶文,一般均记有
陶工的籍贯、名氏,其籍贯多写作“某鄙”“某里”。上述材料共
同说明,齐国当时(  )
A. 通过管仲改革成就了霸业
B. 基层普遍建立了乡里制
C. 人口聚集使临淄成为国都
D. 户籍成为征派赋役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
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可知反映了乡里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一
般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可知陶工详细的籍贯,即当时基层建
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基层行政管理
制度,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由此可
知,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来源 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
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清朝文献通
考》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责令专司查

A. 优抚政策 B. 基层治理
C. 以礼入法 D. 户籍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个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的基层治
理,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优抚政策,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都
是关于基层治理的,并未体现礼与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不能
得出以礼入法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没有与户籍相关的内
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
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
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 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 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 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
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选D项;“完
全禁止”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保甲法是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
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
机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赈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
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诸侯的盟会中,还向各国提
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  )
A. 救济思想源远流长
B. 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
C. 齐国重视救济建设
D. 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齐国重视对贫苦民众的生
活保障,且将本国所实行的救济政策推行于别国,足见齐国重
视救济建设,故选C项;从材料中既无法判断救济思想的起源,
也无法得知救济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中仅可看出齐国
实行“赈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明
显较为粗略,尚未走向制度化、完备化,排除B项;D项是对材
料内容的曲解,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
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
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 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 B. 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
C. 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 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所学,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
仲淹设义庄就是典型代表,结合题干《续立义庄规矩》的相关规
定,可知其对资助的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其比较关
注家族的长远利益,故选D项;据题干“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
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
故不试者追纳”可知其重点在于救助,而不是赈灾,排除A项;题
干内容述及的是对宗族内部成员的资助,并没有述及民众相互监督
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政府所主导的社会救济是主体,
而不是义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
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
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
A. 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B.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 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D. 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通过社会保障、救济和社会教化加强
基层的治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A项说法片面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政府社会保障中的荒政、济贫、养老、教
化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尊老、礼制等为政以德的思想,排
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下表是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概况,由此可知(  )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
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政府救济目的在于防止贫困
B. 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样化局面
C. 社会救济保障民众日常生活
D.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优抚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社会救济的实施者逐步形成政府为
主,宗族和慈善组织为辅的格局,所以可以得出社会救济逐步形
成多样化局面,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实施社会救济的实施者及
其地位,而不单是说政府救济及其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
社会救济的实施者及其地位、举措,而不是强调其结果和作用,
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社会救济问题,而不是优抚体系的形成问
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340年6月,英国沃尔瑟姆庄园法庭判决,非自由农路斯未经领主
同意,将持有地租给自由人罗伯特,法庭命令路斯将这块土地和
收益交给领主,并罚款12便士。这反映了(  )
A. 庄园土地由领主直接经营
B. 庄园拥有独立的司法权
C. 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D. 非自由农不受法律保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非自由农路斯未经领主同意,将持有地租给
自由人罗伯特,法庭命令路斯将这块土地和收益交给领主,并罚
款12便士”可知,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土地所有权,维护了领
主的利益,故C项正确;领主把庄园土地交给农民和农奴经营,排
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B项与材料无
关,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法国的市(镇)长颁布和实施共和国专员或专员助理转来的中央
政府的法律规章和决定,与一些中央派驻机构共同修改选举名
单,编制服兵役名单等,他还负责起草市镇决议和财政预算,执
行市镇议会的决定,领导市镇工程等。这说明法国的市(镇)长
(  )
A. 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B. 独揽市(镇)内的各项权力
C. 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管理地方
D. 承担社区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的市(镇)长既可以颁布和实施共
和国专员或专员助理转来的中央政府的法律规章和决定,他还负
责起草市镇决议和财政预算,执行市镇议会的决定,领导市镇工
程等。由此可知,法国的市(镇)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
负责,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国的市(镇)长“独揽市(镇)内
的各项权力”,排除B项;市(镇)长由选民选出,排除C项;材
料未体现法国的市(镇)长承担着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781年,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
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竟能
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他认为英国的成功在于其政策
的“公开性”,“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
之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 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 B. 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
C. 信贷金融关系的发达 D. 崇尚信用的契约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法国财政大臣惊叹英国在管理中将财政状况
公布,拥有强大的信用,可见英国在社会治理中方法得当,拥有
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排除
A项;根据材料“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
于众……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可知与信贷金融关系发
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契约精神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济贫税是英国圈地运动后为救济贫民而征收的税。1802—1803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
86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
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 社会贫困人口的增加 B. 宪章运动的推动
C. 社会福利体制的完善 D. 工业革命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802—1833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由此英国增加了救
济贫民的济贫税,故选D项;社会贫困人口增加是题干描述的历史
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排除B项;
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是工人运动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导致济
贫税增加的因素,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
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
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
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
A. “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 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
C. 经济危机的恶化 D. 生态环境的破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材料“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
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
作)中选择一个”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在强制青年就业。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福利国家”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
性而实施的,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文化素质,排除B项;
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了“混合经济”模式,不存在经济
危机的恶化问题,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环卫工作”,但
并不能表明生态环境被破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到2016年底,河南省兰考县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3万户、7.7
万人减少至1 047户、3 1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
村有114个实现退出。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同比
增长9.4%。这些成就(  )
A. 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得以改善
B. 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C. 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D. 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兰考县贫困人口大为减少,贫困发生率下
降,生产总值增加,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B项;材料
没有居民消费结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全县生产情况及
贫困率,没有城乡数据对比,得不出差距在减小,排除C项;材料
中缺少社会保障的数据,无法得出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
善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 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
历史,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
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
(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
——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
材料三 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
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
《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
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
——向军《里耶寻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据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4
分)
答案:身份:平民(或无爵者、免爵者)。
地位:户主。
解析:根据材料一“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户人,指户主”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户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户籍管理的方式。据材料一、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意义。(4分)
答案:方式:户籍相伍(户籍与籍贯相结合)。
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
赋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二“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归纳出户籍与籍贯相结合。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从国家对民众的控
制、征发赋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信息:郡县制的推行;爵制(军功制)的实施。
史料价值:作为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内容上可
弥补现有文献史料记载的缺失。
研究原则:多重史料相印证。
(3)据上述材料回答,指出除户籍信息外,还可以从《户籍簿》
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谈
谈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概括洞庭郡的确证需要遵循怎样的
史学研究原则。(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一“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可归纳出军功爵制的推行;根据材料三“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归纳出郡县制的推行。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内容上可弥补现有文献史料记载的缺失。第三小问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历史史实的确证需要多重史料相互印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
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此观点也
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以下节选部分学者反驳“皇权不下县”的
论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据一:《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
诈不足;若说地方出产及词讼之事……若非纲常伦纪大事,其余
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务在安辑。”其意指乡村中的大事小
情都须上报到县级政府,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
与案件。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
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据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
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
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
籍的管理,保证“人名年纪相应”,如果有误,“为他官所
觉”,则本吏要承担罪责。
——秦晖《传统十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据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
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
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
系得以证实。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
与基层社会治理》
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
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论据一论述角度:县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论据二论述角度:
乡吏的职权与责任;论据三论述角度:县下属的管理机构。
补充1:古代基层的乡、里、亭等组织的设立,虽然不是国家正规
行政机构,其社会治理的功能却体现了皇权的要求。
补充2: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皇帝的劝谕,以教化、约束百姓,带
有强制力,体现皇权对乡间的影响。(如朱元璋的“六谕”、康
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论据一论述角度是县政府对地方事务
的管理;论据二论述角度是乡吏的职权与责任;论据三论述角度
是县下属的管理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基层的乡、里、
亭等组织的设立,虽然不是国家正规行政机构,其社会治理的功
能却体现了皇权的要求。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皇帝的劝谕,以教
化、约束百姓,带有强制力,体现皇权对乡间的影响。可从这些
角度补充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序号 时期 概况
①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②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号 时期 概况
③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 1963年, 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 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序号 时期 概况
④ 20世
纪 80年
代以
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 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 共和党)
——摘编自郑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
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提取两项有关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
信息: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或二战前,从保持
地方自治传统到有限介入;或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走
向国家干预);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治(或从政府
积极干预走向推动社区自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说明: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政
策,长期以来对社区治理几乎不干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爆发后,罗斯福上台,吸取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教训,实行新政,
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
行,国家对社区的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
方式;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政
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
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美国两
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也会影响社区
治理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中1897—1929年美国政府“对社区几乎
无干预”“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得出
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据材料中二战后美国政府
“开启‘社区行动计划’”“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推出
‘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得出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
治。第二小问,据所学,按照表格所划定的阶段,围绕两大信息
分析得出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
政策,长期以来对社区治理几乎不干预;1929—1933年经济大危
机爆发后,罗斯福上台,吸取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教训,实行新
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社区的干预进一步完善,社区发展
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
主义,减少政府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
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美
国两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也会影响社区
治理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
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1956年1月通过的《一九五
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
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
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
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相伴相随。1986年国务院颁
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
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面临自工
业化以来最大规模的失业潮,建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
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
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
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
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
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目前中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
无论在单项制度上(如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还是在诸项社会保险
覆盖面总和上,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李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60年
及其公平性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
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涵盖城乡;关注弱势群体。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为经济建设服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知是政府主导;据材料一“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可知是立法保障;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可知是涵盖城乡;据材料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
穿、保医、保教、保葬”可知是关注弱势群体。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巩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上看,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从社会上看,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文化上看,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从政治上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