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古雅的昆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1 古雅的昆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17: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古雅的昆曲
中文名称:昆曲
批准时间:2001年5月
遗产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1)(6)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b
1.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2.水磨腔:又称昆腔。昆腔本来就有悠扬流畅的特点,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对昆腔改革后,昆腔吐字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每唱一个字往往将这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每个音又分为开口音、闭口音、鼻音。这样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显得非常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昆曲在演出形式上,最初大多演出全本,一本往往有四五十出,演出拖沓,容易失去观众。一些艺人就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进行加工、充实,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
b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花部”泛指“昆曲”以为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曾被贬为“乱弹”。“雅部”就指昆曲。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吸引着观众。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
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b
1.诞生
(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兴盛
(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
3.衰落
(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四、
“近代百戏之祖”
b
1.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只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
2.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故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