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学生用书P48]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4.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前梳理·[学生用书P48]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事件或现象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1)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
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偏少而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称为干旱。
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不能被河湖和水库容纳,可能形成洪涝。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2)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地震发生时会破坏房屋、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滑坡: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和特点: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且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防治:自然灾害发生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冲击。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提高灾害应急处理、救援与求助、自救与互救、灾后恢复能力;采取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我国地域广大,气候、地形差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造成生态破坏,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法律、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课堂解析·[学生用书P49]
重难突破
重难点一 图示法解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
跟踪训练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据此完成 题。
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气候原因是(D)。
A.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B.中游地区围湖造田现象突出 C.中游河段弯曲,多支流 D.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
下列长江沿线各省级行政区域中,发生洪涝灾害较少的是(D)。
A.湖北省 B.安徽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重难点二 自救与互救
暴雨、洪水 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台风 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
寒潮 关注天气预报,加厚衣物,防寒保暖;农业可采取大棚种植
沙尘暴 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出行戴好口罩
地震 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滑坡、泥石流 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请记住:生命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跟踪训练
从漫画中看出当发生泥石流时,有效的避灾方法是(D)。
A. 尽快向山下跑 B. 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C. 沿着泥石流流动方向跑 D.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课后练习·[学生用书P50]
基础巩固
(2025·中山期中)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以下属于地质灾害的是(C)。
A.干旱、滑坡 B.洪涝、滑坡 C.地震、滑坡 D.地震、干旱
(2025·深圳期中)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B)。
A.旱灾、台风、地震 B.崩塌、滑坡、泥石流 C.崩塌、洪灾、寒潮 D.泥石流、地震、洪灾
(2025·东莞期末)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正确的是(C)。
A.防灾减灾是大人们的事情,与学生无关 B.灾害预报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 D.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只能面对自然界的惩罚
(2025·珠海期中)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做法,不正确的是(C)。
A.当遭遇雷雨天气时,应远离电线杆,防止漏电伤人 B.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C.发生火灾时,人在高楼撤离可乘坐电梯迅速逃生 D.接到洪水预报时,应备足食品、衣物、饮用水、生活日用品和必要的医疗用品,妥善安置家庭贵重物品
能力达标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叙述正确的是(C)。
A. 洪涝灾害——西北内陆 B. 泥石流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 C. 台风灾害——东南沿海地区 D. 干旱灾害——青藏高原
(2025·中山期末)2024年9月6日,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省登陆。台风引起的灾害主要是(A)。
A.狂风、特大暴雨 B.滑坡、泥石流 C.大风、冰冻 D.地震、火山
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防灾减灾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下列防灾减灾措施中,正确的是(C)。
A.利用风云卫星做好地震预报 B.北方营造防护林防御台风 C.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D.调动官兵筑人墙抗滑坡
读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受 灾害影响比较大。
(2)影响我国的台风形成于 洋,对我国 地区影响最大。
(3)洪涝灾害主要影响我国的 河以南地区,因为这些地区雨季
(4)受干旱影响比较大的地形区是 和
答案寒潮 (2)太平 东南沿海 (3)淮长 (4)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素养提升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们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置和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分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关系,补充完成关系图。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哈尼人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趋利避害,形成了“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河流”共生的独特生态景观。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有人建议继续在此地修建梯田,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至少答出两条)
[答案](1)崎岖 较多且季节变化大 滑坡、泥石流等
(2)含蓄水源 保持水土 水源 地形
(3)不赞同。继续修建梯田会破坏生态环境;红河哈尼梯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继续开垦会对其产生破坏;当前红河哈尼梯田应着重发展旅游业而非农业,保护环境更加重要。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学生用书P48]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4.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前梳理·[学生用书P48]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事件或现象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1)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
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偏少而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称为干旱。
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不能被河湖和水库容纳,可能形成洪涝。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2)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地震发生时会破坏房屋、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滑坡: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和特点: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且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防治:自然灾害发生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冲击。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提高灾害应急处理、救援与求助、自救与互救、灾后恢复能力;采取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我国地域广大,气候、地形差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造成生态破坏,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法律、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课堂解析·[学生用书P49]
重难突破
重难点一 图示法解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
跟踪训练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据此完成 题。
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气候原因是( )。
A.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B.中游地区围湖造田现象突出 C.中游河段弯曲,多支流 D.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
下列长江沿线各省级行政区域中,发生洪涝灾害较少的是( )。
A.湖北省 B.安徽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重难点二 自救与互救
暴雨、洪水 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台风 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
寒潮 关注天气预报,加厚衣物,防寒保暖;农业可采取大棚种植
沙尘暴 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出行戴好口罩
地震 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滑坡、泥石流 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请记住:生命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跟踪训练
从漫画中看出当发生泥石流时,有效的避灾方法是( )。
A. 尽快向山下跑 B. 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C. 沿着泥石流流动方向跑 D.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课后练习·[学生用书P50]
基础巩固
(2025·中山期中)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以下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干旱、滑坡 B.洪涝、滑坡 C.地震、滑坡 D.地震、干旱
(2025·深圳期中)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
A.旱灾、台风、地震 B.崩塌、滑坡、泥石流 C.崩塌、洪灾、寒潮 D.泥石流、地震、洪灾
(2025·东莞期末)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防灾减灾是大人们的事情,与学生无关 B.灾害预报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 D.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只能面对自然界的惩罚
(2025·珠海期中)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当遭遇雷雨天气时,应远离电线杆,防止漏电伤人 B.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C.发生火灾时,人在高楼撤离可乘坐电梯迅速逃生 D.接到洪水预报时,应备足食品、衣物、饮用水、生活日用品和必要的医疗用品,妥善安置家庭贵重物品
能力达标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 洪涝灾害——西北内陆 B. 泥石流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 C. 台风灾害——东南沿海地区 D. 干旱灾害——青藏高原
(2025·中山期末)2024年9月6日,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省登陆。台风引起的灾害主要是( )。
A.狂风、特大暴雨 B.滑坡、泥石流 C.大风、冰冻 D.地震、火山
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防灾减灾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下列防灾减灾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利用风云卫星做好地震预报 B.北方营造防护林防御台风 C.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D.调动官兵筑人墙抗滑坡
读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受 灾害影响比较大。
(2)影响我国的台风形成于 洋,对我国 地区影响最大。
(3)洪涝灾害主要影响我国的 河以南地区,因为这些地区雨季
(4)受干旱影响比较大的地形区是 和
素养提升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们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置和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分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关系,补充完成关系图。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哈尼人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趋利避害,形成了“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河流”共生的独特生态景观。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有人建议继续在此地修建梯田,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至少答出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