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第一课时
情 境 导 入
你们小时候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假如:童年失去了童话,将会怎样呢?
情 境 导 入
请指出下列图片是什么童话故事
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丑小鸭》
《拇指姑娘》
作者相同:安徒生
体裁相同:童话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1.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主题。
文化文学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文化文学
知识链接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往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整个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家具、玩具等以生命,给它们注入思想感情,将它们人格化。
学习目标
写 作 背 景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基础知识
滑稽( ) 陛下( )
头衔( ) 骇人听闻( )
炫耀( ) 勋章( )
狡猾( ) 钦差大臣( )
jī
bì
xián
hài
xuàn
xūn
jiǎo
qīn
基础知识
稽
(jī)
(qǐ)
稽首
系
(jì)
(xì)
系鞋带
关系
漂
(piàо)
(piǎо)
漂亮
漂白
(piāо)
漂流
称
(chēnɡ)
(chèn)
自称
称职
滑稽
基础知识
炫耀:
夸耀。
称职:
不可救药:
妥当:
理智:
呈报: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行为与某种身份应尽的责任相符。
稳妥适当。
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用公文报告上级。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基础知识
钦差大臣:
钦差。现多指上级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讽意)。
圈定:
华丽:
精致:
随声附和:
御聘:
用画圈的方式确定(人选、范围等)。
精巧细致。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皇帝请的(人)。
美丽而有光彩。
初步感知
看视频,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
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穿不存在的衣服举行游行大典,最后被一个小孩子揭穿谎言。
初步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2、本文以新装为线索,请你在括号里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完整。
(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3.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初步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中心人物
老大臣
骗子
官员
皇帝
小孩
百姓
初步感知
2、本文以新装为线索,请你在括号里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完整。
(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初步感知
3.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以新装为线索
爱新装
织新装
看新装
穿新装
揭新装
课 堂 小 结
本文通过叙写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幽默而辛辣地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拓 展 延 伸
在日本排污之后,日本境内的反华行径越来越多。在这些日本人的眼里,日本排放核污水“天经地义”,而中国等国反对污染环境则是“无理取闹”。
若稀释后的核污染水真的没有问题,为何日本政府不直接用于农业灌溉?为何不作为城市供水储备?既然核污染水安全,为何还要排入海洋?显然,日本政府以及其他西方媒体,充其量只是上演一出“皇帝的新装”罢了。
布 置 作 业
根据解释选择正确的词语。
勋章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
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 )
夸耀。 ( )
形容急迫、繁忙的样子。 ( )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 )
炫耀
不可救药
忙忙碌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皇帝请的(人)。 ( )
御聘
含贬义,不可用于好人好事。
也说“无可救药”,其比喻义含贬义。
含贬义。近义词:人云亦云
所炫耀的常是人、事、力量等,常带贬义色彩。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