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使用日期】
【学案序号】18
【编写人】
【审核人】
【学科联系人签字】
【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概念补充】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自主学习】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内容:①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的方针;②明确指出:实现工、农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提高生产力,要求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意义:从而揭开了
的序幕。
【知识点拨】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内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
2、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改革的必要性: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二、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方面)
①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
。
②率先实行的是
省和
省(小字)
③主要特征: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
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阶段: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
①含义:
乡镇企业是指
或
创办的各类企业。
②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和
的发展。
【合作探究】
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①农村改革的推动
②国有企业本身的弊端
(2)中心环节:
(3)历程:
①1978—1984年试点时期
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目标是要建立
。
③1992年,“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
(4)评价:
①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
,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②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②写进宪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完善创新:1997年9月,中共
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基本形成:到
,中国已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宏观调控: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3)作用: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
,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重难点阐释】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状况。
2、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
(4)1978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巩固练习】
1.(2011.四川高考)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2.(2011.山东高考)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3.(2011.新课标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收利总额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4.(2011.江苏高考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5.
(2011.浙江高考2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6.(2011年上海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
A.山东、陕西
B.安徽、四川
C.河南、河北
D.江苏、江西
8.“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表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1.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
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
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
12.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