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章)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总课时数
10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旨在通过单元学习了解改革是如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通过与世界古代和世界近代史上改革的比较,更清晰地得出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本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大改革,可分为三类:历史转型期的改革、朝代中期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重点集中在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在处理本单元知识时,就按照三类改革的次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梳理,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学情分析
基础: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在初中有零星的了解,但未形成整体的认识。因此在这段学习中,应把这些零散的知识揉合到一体,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代背景下改革的多样性和艰难性。困难:改革的具体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需讲透;需要从几类改革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兴趣:本专题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极为密切,高中生(尤其男生)比较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人物和时政。因此要多从现实切入,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改革的要求,掌握三大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改革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对改革进行科学的评价。2.技能:通过史料的研读,培养提取材料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争议问题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会利用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等理解改革的史实,并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能用列表的方式对三类改革的史实进行梳理、小结,理清发展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认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感受改革的多样性与艰难性,学习改革人物“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
课题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2)基本技能: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类材料,分析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与各国变法之间的联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认识改革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学习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管仲改革”和“魏文侯改革”难点: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1、重组教材,提供新情景;创设文字、图表等情景。2、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分析、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3、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提升式的讲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课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1、结合第一子目的内容,梳理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2、结合二、三两个子目,比较分析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找出二者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回到时代特征。
山西省实验中学
贺光明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导入: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它使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变法?和商鞅变法比起来,这些变法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师设问:何谓春秋战国?教师:春秋战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课本上将这一时期成为社会转型。请同学结合课本第一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经济:新式生产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井田制的逐渐破坏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结合必修二的知识认识)政治:伴随着血缘纽带关系的进一步松弛,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整个社会陷入“礼崩乐坏”的状态。(结合必修一的知识认识)军事:由于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各诸侯国都希望成为强大的国家,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开始频繁。总结:这是一个由宗法分封制的“封建社会”向中央集权政体的社会转型期。为什么要改革?能行吗?教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就成为势所必然。设问:改革的原因,我们一般都归之为“矛盾”。那么,请同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矛盾决定了改革的发生?提示:此处是难点,应该分析清楚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如何落后,其集中表现是什么?答案:土地私有尚未完全实现;旧的奴隶主贵族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世卿世禄制的选官制度依然发挥作用等。教师:改革就是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之能够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改革又是一份艰辛复杂的工作,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是否具备了改革的条件呢?如果具备,请你找出它具备哪些条件?怎么改?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首先请同学完成表格。时代时代基本特征代表性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特点改革的影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时代时代基本特征代表性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特点改革的影响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但新的阶级尚未形成。富国强兵以完成霸业成为各诸侯国的共同追求。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并没有触及上层建筑1、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推动了土地的私有化。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并强烈要求改革以提升政治地位。魏文侯变法政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依法治国经济:“尽地力、废井田”军事:创建“武卒”全面改革;注重加强中央集权;以法治为主要手段1、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速土地私有。2、政治:打击了旧贵族特权,提升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3、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4、各国:开启了战国时期大变法的序幕。重点问题探研关于管仲改革1、请同学结合课本16页最后一段小字,探究管仲改革与井田制瓦解之间的关系。2、管仲改革为什么只集中于经济领域而没有触及上层建筑?提示:春秋时期旧贵族的力量还比较强大,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决定了管仲只能进行初步改革。关于魏文侯变法结合课本17页最后一段小字,通过学习李悝《法经》,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教师:《法经》的这些特点反映了法律的阶级属性,即法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当然,它在客观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政局,也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本课小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同学结合课后“知识链接”认识这一问题即可。学生阅读课本,分析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整合:改革的原因:直接矛盾:富国强兵的理想与落后的社会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本矛盾:落后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改革的条件: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群众条件:民众普遍要求获得土地领导条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支持人才条件:一批杰出的改革家,如管仲、李悝等理论条件:法家思想的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自主完成表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结论提示:生产工具改进——荒地大量开垦,私田增多——公田荒芜,国家财政收入难以保障——赋税制度的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的出现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全面性、专门性、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注重维护社会风气、量刑的灵活性、轻罪重刑。
板 书 设 计第三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运动改革背景1、原因:直接原因:富国强兵的理想与落后的社会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落后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条件: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群众条件:民众普遍要求获得土地领导条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支持人才条件:一批杰出的改革家,如管仲、李悝等理论条件:法家思想的指导改革概况时代时代基本特征代表性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特点改革的影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作 业 设 计列表比较中国古代的法律与罗马法。
教 学 后 记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 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