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学习目标】
1、掌握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力量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而进行斗争的史实以及专制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破坏民主共和的史实
2、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艰巨性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民主化的影响
【学习情境】
辛亥革命扫除君主专制,在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局面。中华民国的诞生是对民主的一次勇敢尝试,胸怀民主理想的人民曾怎样的欢欣雀跃,然而共和政体在中国是否一帆风顺呢?
【问题导学】
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概括改良与革命的论战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实质
阅读课本第二目内容,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背景、内容及评价
3、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简述帝制终结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四目内容,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体现的主要原则及意义
阅读教材第五目内容,简述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史实
阅读教材第六目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得失
【合作探究】
7、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转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斗争实质是什么?斗争的结局又说明了什么?
8、你认为近代前期中国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哪些特征?
【思维导图】
9、【达标检测】(2014·吉林期中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叶曙明著《大变局19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立宪”的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行立宪”不能成功的原因。
10、(2014·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高中选修二历史学案
课题: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学习目标】
1、掌握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力量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而进行斗争的史实以及专制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破坏民主共和的史实
2、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艰巨性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民主化的影响
【学习情境】
辛亥革命扫除君主专制,在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局面。中华民国的诞生是对民主的一次勇敢尝试,胸怀民主理想的人民曾怎样的欢欣雀跃,然而共和政体在中国是否一帆风顺呢?
【问题导学】
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概括改良与革命的论战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实质
背景: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严重。
内容:要不要以“反清”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问题。
结果: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实质: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政体之间的争论。
阅读课本第二目内容,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背景、内容及评价
出台背景。
(1)20世纪初,立宪民主的呼声高涨,立宪运动应运而生。
(2)清政府迫于民情,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并于1908年宣布预备立宪。
内容。
(1)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
(2)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
评价。
(1)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2)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3)大纲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
提示: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际上是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3、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简述帝制终结的过程
(1)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全国不满,辛亥革命爆发。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3)帝制终结:1912年2月,清帝正式退位,2000余年的帝制终结。
(4)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4、阅读课本第四目内容,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体现的主要原则及意义
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内容。
(1)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权在民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自由平等原则
(3)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原则
(4)实行责任内阁制。
(5)保护私有财产。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意义。
(1)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对后来的制宪提供了参考。
5、阅读教材第五目内容,简述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史实
袁世凯的专制与独裁:
(1)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袁世凯专制独裁势力的兴起。
(2)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3)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
维护民主的斗争:
(1)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2)各派政治力量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形成护国运动。
6、阅读教材第六目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得失
历史进步性。
(1)中国结束了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君主专制制度。
(2)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带来了新的民主气息。
局限性、曲折性。
(1)整个社会却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2)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主政治形同闹剧。
(3)旧官僚、士绅操控各级地方自治机构。
(4)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没有得到丝毫体现。
(5)《临时约法》没有对妇女的参政权做任何规定。
【合作探究】
7、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转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斗争实质是什么?斗争的结局又说明了什么?
焦点:共和与反共的斗争
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大搞独裁,刺杀准备组织责任内阁的宋教仁;袁世凯一步步走上“洪宪帝制”的道路,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坚决反对,进行了护国运动,袁世凯帝制迷梦破灭。
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两次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凭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虽然保留了民国虚名,便仍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
8、你认为近代前期中国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哪些特征?
1、向西方学习是主要途径;西学东渐,新旧交替,其演进和发展是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2、呈现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特点。
3、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封建反侵略特征,主题内容是救亡图存;其主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4、变化迅速,没有完整成熟的体系。
为什么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会呈现出逐层深入、变化快的特点?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思维导图】
【达标检测】
9、(2014·吉林期中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叶曙明著《大变局19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立宪”的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行立宪”不能成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预备立宪。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实行宪政的意图。第(2)问结合中国当时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着统治危机,立宪派力主开国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角度着手。
答案:(1)保护君主统治传万代;依法保护百姓人权,缓和社会矛盾;管理和监督官员守责。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暴露了其腐败无能;立宪派对西方宪政制度缺乏本质认识;慈禧镇压戊戌变法运动说明其愚昧无知极其反动;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工具,人心丧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言之有理,符合历史真实即可)
10、(2014·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概括共同思想,从材料中较容易找出。结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其共同要求是反对专制,要求民主政治。第(2)问从材料中第十六条内容可知,综合所学总结归纳其积极影响即可。
答案:(1)共同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不可侵犯的人权;言论自由;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共同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2)材料二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具体权利。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