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第4节 速度的测量 课后巩固练习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做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20m/s
C.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
D.两物体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少5m
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2:3 ,那么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
A.2:9 B.2:1 C.9:2 D.1:2
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同起点向北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等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B.根据公式v= ,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甲车在0~20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0~40s内的平均速度
D.在整个运动过程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始终向北运动
4.某同学在去上学的路上,用2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3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2m/s B.3m/s C.2.4m/s D.1.2m/s
5.如图甲、乙、丙、丁四幅图中的图象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乙丁
6.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5︰4 B.4︰5 C.20︰9 D.4︰3
7.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图像分别如图所示。它们都通过 的距离,甲、乙所用的时间关系是( )
A.甲比乙多用 B.甲比乙少用
C.乙比甲多用 D.乙比甲少用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行驶过程中,两车的速度都等于90km/h
B.在行驶过程中,甲车比乙车行驶得更快
C.若它们都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乙车在2h内行驶了180km
10.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1: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
A.1:4 B.1:2 C.4:1 D.2:1
二、填空题
11.今年7月,多地洪水泛滥,洪水过后,防疫站经常用洒水车在路面上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以司机为参照物,洒水车在行驶过程中是 的;某洒水车沿平直街道匀速行驶3min前进了900m,该车的速度是 m/s。
12.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沿直线水平飞行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0~10s内,无人机的速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无人机在第25s时的速度为 km/h,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是 m
13.图1中的智能手表还可以通过运动软件APP监测自己的运动情况。当小南绕操场跑一圈时,软件截屏如图2所示,则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m/s,合 km/h。软件上的“配速”指的是跑每公里所需要的时间,若他跑步的速度是2.5米/秒,则他跑步的配速是 s。
14.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v甲:v乙=2:3,若运动时间之比t甲:t乙=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s甲:s乙= ;若运动路程之比s甲:s乙=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t甲:t乙= 。
15.如图所示,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联合收割机是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 (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一次收割麦子的作业中,联合收割机在600s内匀速直线行驶了1.8km,则它的速度为 m/s。
16.“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小哲利用无人机拍摄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如图),已知水波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水波的传播速度为0.2m/s,小圈直径为2m,大圈直径为6m。其中,小圈是 (选填“先”或“后”)产生的,据此判断出蜻蜓飞行的方向;蜻蜓的飞行速度为 m/s。
17.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目的是为了使于测量 。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或”=“)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8.将带有重物的降落伞从高处释放,速度增大至10m/s时打开降落伞,重物下落的v﹣t图象如图。打开降落伞后,降落伞和重物受到的空气阻力f与速度满足关系。f=kv2,k为定值。降落伞和重物的总质量为7.5kg。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得k= N s2/m2。第1s时降落伞和重物所受合力大小为 N。
三、实验探究题
19.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
(2)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为了计时更准确,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4)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滑到B点时运动的距离为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0.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 (填“较大”或“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以便能较准确地测量小车运动的 ;
(2)某次实验中测得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是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比实际值偏 (填“大”或“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填“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是 。
21.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华所在的小组拍下了纸锥从A点下落过程的照片,如图所示,当纸锥下落到B点时速A度最大,接着开始做匀速运动,我们把这个最大速度叫收尾速度。测得BC段的距离为46.0cm,则纸锥的收尾速度为 m/s。纸锥在BC段下落过程中动能 ,重力势能 (后两空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的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不同,就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小组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纸锥的锥角有关。
猜想二:跟纸锥的质量有关。
猜想三:跟纸锥的底面积有关。
他们用相同的复印纸制成了多个不同的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分别测量出每个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并记录在表中。
纸锥编号 纸锥质量m/g 纸锥的底面积S/cm2 纸锥锥角θ/° 收尾速度v/m s﹣1
1 14.4 20 71.1 1.5
2 25.6 20 81.9 1.6
3 14.4 20 81.9 1.2
4 14.4 10 81.9 1.7
①比较编号为 的纸锥的实验数据,可得猜想一是正确的。
②分析表格,发现2号纸锥比1号纸锥的收尾速度大,小明得出质量大的纸锥收尾速度大,对此你认为小明所得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③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为了减小纸锥竖直下落时的收尾速度,应该选择锥角较大、质量较 、底面积较 的纸锥。
四、作图题
22.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图2坐标图中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23.在如图中作出速度v=4m/s的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
24.小明操作机器人在平面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1,3),紧接着又由点(1,3)沿直线运动到点(3,4),请在图甲中作出机器人运动轨迹;若机器人从(0,0)到点(1,3)过程中以速度3m/s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图乙中作出其3s内运动的v-t图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第4节 速度的测量 课后巩固练习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做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20m/s
C.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
D.两物体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少5m
【答案】C
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2:3 ,那么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
A.2:9 B.2:1 C.9:2 D.1:2
【答案】A
【解析】【解答】速度之比为,A正确。
故选A。
【分析】由计算速度之比。
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同起点向北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等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B.根据公式v= ,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甲车在0~20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0~40s内的平均速度
D.在整个运动过程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始终向北运动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据图可知,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大于30s,甲车达900m才用30s,所用时间不相等,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B不符合题意;
C、甲车在0~20s内的通过的路程s=600m,则根据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v甲= =30m/s
乙车在0~40s内的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 可知乙车的平均速度v乙= =30m/s
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C符合题意。
D、据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加速运动,甲车的速度一开始大于乙车的速度,后来乙车速度大于甲车,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不可能做始终向北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并比较速度的大小,匀速运动的速度和路程、时间无关。
4.某同学在去上学的路上,用2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3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2m/s B.3m/s C.2.4m/s D.1.2m/s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设全程的路程是2s,则前半程与后半程的路程都是s,
由v= 得同学前、后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t前= = ,
t后= = ,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 =2.4m/s.
故选C.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 求出同学前半程的运动时间与后半程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5.如图甲、乙、丙、丁四幅图中的图象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C
【解析】【解答】甲、乙两图为s-t图像,可知甲图表示静止,乙图表示匀速运动;丙、丁两图为v-t图像,可知丙图表示匀速运动,丁图表示加速运动。故乙、丙表示同一运动规律。
故答案为:C。
【分析】在v-t图象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
6.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5︰4 B.4︰5 C.20︰9 D.4︰3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甲、乙的速度之比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比值,再计算速度比。
7.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图像分别如图所示。它们都通过 的距离,甲、乙所用的时间关系是( )
A.甲比乙多用 B.甲比乙少用
C.乙比甲多用 D.乙比甲少用
【答案】C
【解析】【解答】由(a)图可求出甲车的速度为0.4m/s,由(b)图可求出乙车的速度为0.1m/s,甲车较快,用的时间少,BD不符合题意;当它们都通过4.8m的距离时,甲车用时12s,乙车用时48s,所以乙车比甲车多用了36s,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根据路程和对应的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解答】AB、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故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华跑得较快,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vt直线上为一条水平的直线,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
9.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行驶过程中,两车的速度都等于90km/h
B.在行驶过程中,甲车比乙车行驶得更快
C.若它们都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乙车在2h内行驶了180km
【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 在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不同,行驶过程中,两车的速度不同,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像,时间相同时,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路程,则甲车比乙车行驶得更快,B符合题意;
C.由于甲车速度快,若都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速度慢的乙车向西行驶,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乙车速度为,2h内行驶的路程为s'=vt'=40km/h×2h=80k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图像,结合相同时间的路程判断速度的大小关系;相对于快的物体,运动慢的物体向后运动;根据,计算速度,利用s=vt,计算路程。
10.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1: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
A.1:4 B.1:2 C.4:1 D.2:1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计算速度比为,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再计算比值。
二、填空题
11.今年7月,多地洪水泛滥,洪水过后,防疫站经常用洒水车在路面上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以司机为参照物,洒水车在行驶过程中是 的;某洒水车沿平直街道匀速行驶3min前进了900m,该车的速度是 m/s。
【答案】静止;5
【解析】【解答】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故以司机为参照物,洒水车在行驶过程中是静止的。
该车的速度是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国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2.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沿直线水平飞行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0~10s内,无人机的速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无人机在第25s时的速度为 km/h,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是 m
【答案】增大;36;200
13.图1中的智能手表还可以通过运动软件APP监测自己的运动情况。当小南绕操场跑一圈时,软件截屏如图2所示,则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m/s,合 km/h。软件上的“配速”指的是跑每公里所需要的时间,若他跑步的速度是2.5米/秒,则他跑步的配速是 s。
【答案】2;7.2;400
14.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v甲:v乙=2:3,若运动时间之比t甲:t乙=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s甲:s乙= ;若运动路程之比s甲:s乙=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t甲:t乙= 。
【答案】4:9;1:1
15.如图所示,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联合收割机是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 (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一次收割麦子的作业中,联合收割机在600s内匀速直线行驶了1.8km,则它的速度为 m/s。
【答案】静止;运动;3
【解析】【解答】 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 ,所以运动状态一致,所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卡车相和地面的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联合收割机在600s内匀速直线行驶了1.8km,。
综上 第1空、静止; 第2空、运动; 第3空、3.
【分析】1、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速度的计算:v=s/t,相同时间下物体的路程大,则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体的时间小速度大,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
16.“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小哲利用无人机拍摄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如图),已知水波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水波的传播速度为0.2m/s,小圈直径为2m,大圈直径为6m。其中,小圈是 (选填“先”或“后”)产生的,据此判断出蜻蜓飞行的方向;蜻蜓的飞行速度为 m/s。
【答案】后;0.4
17.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目的是为了使于测量 。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或”=“)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时间;小;<
【解析】【解答】在斜面上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若小车超过B点再计时,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小车下坡会加速,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
故答案为:时间;小;<。
【分析】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若时间偏大,则计算的速度偏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会加速。
18.将带有重物的降落伞从高处释放,速度增大至10m/s时打开降落伞,重物下落的v﹣t图象如图。打开降落伞后,降落伞和重物受到的空气阻力f与速度满足关系。f=kv2,k为定值。降落伞和重物的总质量为7.5kg。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得k= N s2/m2。第1s时降落伞和重物所受合力大小为 N。
【答案】3;225
【解析】【解答】物体重力G=mg=7.5kg×10N/kg=75N;当以5m/s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阻力f=G=75N,计算k为;刚开始时,受到的阻力为f'=3N·s2/m2×(10m/s)2=300N;由于阻力和重力方向相反,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f'-G=300N-75N=225N。
【分析】根据G=mg计算重力;结合物体受到的力、速度和f=kv2,计算系数k,再利用物体的速度,计算受力大小。
三、实验探究题
19.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
(2)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为了计时更准确,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4)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滑到B点时运动的距离为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停表;减小;40.0;变速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测量工具是停表、刻度尺,图中已有刻度尺,需要停表。
(3)为了计时更准确,要减小小车的速度,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4)车从A点滑到B点时运动的距离为sAB=80.0cm-40.0cm=40.0cm;
(5)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车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直线运动。
综上 第1空、; 第2空、停表; 第3空、减小; 第4空、40.0; 第5空、 变速;
【分析】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计算求解,所用的工具为刻度尺和停表,为了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应该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所以选择较缓的斜坡。
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0.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 (填“较大”或“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以便能较准确地测量小车运动的 ;
(2)某次实验中测得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是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比实际值偏 (填“大”或“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填“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是 。
【答案】较小;时间;25.0;小;错误的;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21.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华所在的小组拍下了纸锥从A点下落过程的照片,如图所示,当纸锥下落到B点时速A度最大,接着开始做匀速运动,我们把这个最大速度叫收尾速度。测得BC段的距离为46.0cm,则纸锥的收尾速度为 m/s。纸锥在BC段下落过程中动能 ,重力势能 (后两空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的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不同,就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小组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纸锥的锥角有关。
猜想二:跟纸锥的质量有关。
猜想三:跟纸锥的底面积有关。
他们用相同的复印纸制成了多个不同的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分别测量出每个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并记录在表中。
纸锥编号 纸锥质量m/g 纸锥的底面积S/cm2 纸锥锥角θ/° 收尾速度v/m s﹣1
1 14.4 20 71.1 1.5
2 25.6 20 81.9 1.6
3 14.4 20 81.9 1.2
4 14.4 10 81.9 1.7
①比较编号为 的纸锥的实验数据,可得猜想一是正确的。
②分析表格,发现2号纸锥比1号纸锥的收尾速度大,小明得出质量大的纸锥收尾速度大,对此你认为小明所得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③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为了减小纸锥竖直下落时的收尾速度,应该选择锥角较大、质量较 、底面积较 的纸锥。
【答案】(1)1.15;不变;减小
(2)1、3;不可靠;小;大
【解析】【解答】(1)第1空:V=0.46m/0.4s=1.15m/s ;
第2空:BC段下落过程中,由于速度和质量都不变,即动能大小不变;
第3空: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即重力势能减小;
(2)第1空:验证猜想一,即验证收尾速度跟纸锥的锥角有关,将纸锥质量和底面积保持不变,探究收尾速度跟纸锥角度大小有什么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比较编号1和3可以验证猜想一是正确的;
第2空:结论不可靠的,因为没有控制质量相同或控制底面积相同;
第3空:由表中数据可知,为减小纸锥收尾速度,应该 选纸锥角度较大,质量较小,底面积较大的纸锥;
故答案填:(1)1.15;增大;减小;(2)1和3;不可靠;小;大;
【分析】(1)速度的计算;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速度和质量;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四、作图题
22.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图2坐标图中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答案】
23.在如图中作出速度v=4m/s的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
【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因为物体作速度为4m/s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
【分析】在v-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4.小明操作机器人在平面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1,3),紧接着又由点(1,3)沿直线运动到点(3,4),请在图甲中作出机器人运动轨迹;若机器人从(0,0)到点(1,3)过程中以速度3m/s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图乙中作出其3s内运动的v-t图像。
【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