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知识点1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1. 在实验室里,常用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工业上,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盐酸
石灰石或大理石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 CaO+CO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B.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C.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D. 高温煅烧石灰石
C
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的杂质是 ( )
A. 氮气和一氧化碳
B. 氢气和氯化氢
C. 水蒸气和氯化氢
D. 氧气和氢气
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CO2,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C
知识点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一般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气体 制取原理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发生装置(填序号)
二氧化碳 ______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 _________ 常温 ______
氧气 高锰酸钾分解 ______ ______ ______
过氧化氢分解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稀盐酸
固、液体
B
固体
加热
A
液体
催化剂固
体、常温
B
(2)确定气体收集装置的依据:气体的_____和_______。
气体 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比较(大或小) 是否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收集装置(填序号)
二氧化碳 比空气的___ ___溶于水,___与水反应 ___
氧气 比空气的___ _____溶于水,___与水反应 ______
大
能
能
C
大
不易
不
C或E
密度
溶解性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 气体的颜色
B. 气体的溶解性
C. 气体的密度
D. 气体能否与水反应
A
实验室制取CO2时,用不到的仪器是 ( )
C
知识点3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
步骤 (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______ (2)往______ 加_______ (3)往_____ _____加_______ (4)收集并验满
示意图
气密性
锥形瓶
大理石
长颈
漏斗
稀盐酸
注意事项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漏斗内形成一段水柱,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将锥形瓶横放,用____将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锥形瓶口,再把锥形瓶慢慢竖立起来 长颈漏斗下端要在液面之下,形成“液封”,目的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柱高度保持一段时间不变
镊子
防止生
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二氧化碳的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则为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按装置图连接好仪器;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③向锥形瓶内加入块状石灰石;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以上操作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①④③②⑤
D
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试剂为大理石和稀盐酸
B. 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
C. 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D. 加试剂时,先加入大理石,后加入稀盐酸
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因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有很多,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B
1. 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发生装置可能不同
B. 反应类型相同
C. 收集方法可能相同
D. 检验方法一定不同
B
2.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和稀盐酸;应选取的制取装置是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石或大理石
B
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可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同加热制取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填字母),能用E装置收集甲烷,说明甲烷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导管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气体。
CO2的密度比空气的
大
把燃着的木条
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A
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连续并均匀地放出气泡(共27张PPT)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材实验导入】观察课本P136实验,填写下表:
倾倒CO2 CO2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现象:__
________
分析:①物理性质:CO2密度比空气的___;②化学性质:CO2________,也__________ 分析:
CO2_________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
蜡烛后熄灭
大
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
塑
能溶
【归纳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臭、密度比空气的___,___溶于水。
料瓶变瘪
于水
大
能
CO2和O2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 都不溶于水
B. 都含有氧分子
C. 密度都比空气的大
D. 都是氧化物
C
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质量比空气的大的是 ( )
C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材实验导入】观察课本P137实验,填写下表(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实验操作
现象 纸花 不变色 纸花 不变色 纸花变红 纸花______ __________
分析 水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与水反应生成了_________,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不能
由红色
变成紫色
酸性物质
生成的酸性物质受热易分解
【归纳小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既_____燃烧,也______燃烧,_____供给呼吸(CO2本身___毒)。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来检验CO2。
(4)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能与碳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不支持
不能
无
CO2+H2O===
H2CO3
H2CO3===CO2↑+H2O
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CO2+C 2CO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
A. 红色→紫色→红色
B. 红色→紫色→无色
C. 紫色→红色→无色
D. 紫色→红色→紫色
D
(2024·泸州)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紫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紫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 )
A. 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B. 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C. 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D. 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
知识点3 二氧化碳的用途
1.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作制冷剂、用于人工增雨,原理是干冰升华_____。
2. 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
3. 二氧化碳能用作气体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_________。
吸热
大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光合作用
1.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有 ( )
A. 光合作用
B. 干冰用于人工增雨
C. 灭火
D. 制作碳酸饮料
C
2.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事实或实验现象与相关解释或结论一致的是 ( )
C
选项 事实或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CO2可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CO2不供给呼吸
B CO2能用于制汽水 CO2难溶于水
C 干冰能制造舞台云雾 干冰升华吸热
D CO2能作气体肥料 CO2参与呼吸作用
3. 用如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图1),并轻轻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蕊溶液由紫
变红,试管中形成一段液柱
(2)缓慢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后,图2实验中观察到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B两个烧杯中的蜡烛均熄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是烧杯___(填“A”或“B”)。(3)轻轻捏图3实验装置中的胶头,看到的现象是气球_____,石灰水___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干燥
的石蕊小花不变色,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色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A
膨胀
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第2课时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一氧化碳
知识点1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碳___毒,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
2. 温室效应: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地球表层温度才能适合人类生存。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一氧化二氮(N2O)、氟氯代烷等。
无
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消耗_____,产生_________;而绿色植物等的光合作用吸收_________,释放_____。
4. 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_____碳排放(使用清洁能源);_____碳吸收(植树造林,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捕集、利用与封存CO2)。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减少
增加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
A. 碳元素
B. 碳单质
C. 二氧化碳
D. 碳原子
C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
A. 发展太阳能电池
B. 提倡纸张双面打印
C. 节约用电,人走关灯
D.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碳循环”中的“碳”都是指二氧化碳。
D
知识点2 一氧化碳
1.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_____性(用作燃料)。
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___色,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无色 无臭 比空气略___ ___溶于水
小
难
可燃
蓝
变浑浊
2CO+O2 2CO2
(2)_____性(用于冶金工业,实验室冶炼CuO装置如右图所示): 现象:黑色粉末变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CO,再加热A处玻璃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C处放置燃着的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
红
变浑浊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
时发生爆炸
点燃CO,防止污染空气
CO+CuO Cu+CO2
(3)毒性:①中毒机理:CO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_______ ____结合,使其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_____,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②防中毒措施: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中毒。
【温馨提示】①煤气厂为什么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血红蛋
白
缺氧
因为一氧化碳无臭且
有毒,泄漏后不易发觉
立即关闭燃气阀门,
并开窗通风
冬天是一氧化碳中毒易发期,多发期。下列不属于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
A. 毒性
B. 可燃性
C. 还原性
D. 无色无臭
D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O B. CO和CO2致人死亡的原因相同 C. 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D. CO是空气污染物,CO2不是空气污染物
CO难溶于水,因为CO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D
1.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B. 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都可用于冶炼金属C. CO难溶于水,CO2能溶于水D. 不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区分CO和CO2
B
2. 碳与碳的化合物之间有如图所示转换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当另一反应物为O2时,①④都能体现C的可燃性B. ②是煤炉中部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C. ①③的反应条件一定相同D. 4个变化中,碳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
3.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基本相当。
(1)“碳”排放: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是为了减缓____ ______增强。为减少CO2排放,作为中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请写出一条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下列可吸收CO2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A. 化石燃料 B. 含Ca(OH)2的土壤 C. 绿色植物
温室
效应
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等
(合理即可)
BC
(3)“碳”封存:一种“碳封存”技术采用的方法是将CO2加压打入深海海水中,此过程中CO2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碳”利用: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其具有可快速制冰、溶解能力强等很多优点。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A. 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的不同
B. 它是一种纯净物C. 它的大量使用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O2+H2O===H2CO3
B(共20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单质
几种常见碳单质
金刚石:天然存在最①___的物质,不导电;作玻璃刀、钻头、钻石
石墨:灰黑色,很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作铅笔芯、润滑剂、电极等
C60:由②_______构成
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具有③_________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
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
C60分子
疏松多孔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单质
化学性质
常温下⑤________(书写或绘画)
可燃性
完全燃烧:⑥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下同
不完全燃烧:⑦_______________
与其他氧化物反应(还原性
与CuO反应: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Fe2O3反应: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CO2反应:⑩_________________
性质稳定
C+O2 CO2
2C+O2 2CO
C+2CuO 2Cu+CO2↑
3C+2Fe2O3 4Fe+3CO2↑
C+CO2 2CO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___, ___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 _________,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Ca(OH)2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能
支持燃烧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取
反应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步骤: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试剂(先固后液),收集并验满
收集方法: ______________
检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是CO2
验满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则证明已集满
CaCO3+2HCl===CaCl2+H2O+CO2↑
向上排空气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若木条熄灭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
工业制取(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途:灭火、工业原料、气体肥料、制冷剂(干冰升华 ___热)
对环境的影响:空气中CO2含量增多容易引起 _________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吸
温室效应
CaCO3 CaO+CO2↑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
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 ___、 ___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性(如与CuO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内缺氧
用途: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等
小
难
2CO+O2 2CO2
CO+CuO Cu+CO2
碳三角及转化关系
图中“→”表示一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写出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H2O=== H2CO3
H2CO3===CO2↑+H2O
2C+O2 2CO
C+O2 CO2
2CO+O2 2CO2
CO2+C 2CO
知识点1 单质碳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1. 如图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分别代表碳原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 在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不相同
C. 三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不同
D. 三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B
2. (2024·牡丹江)“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
B. 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 干冰作制冷剂——升华放热
D. 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B
知识点2 碳的氧化物(CO、CO2)
3. (2024·顺德区二模)常温下,C2O3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与CO相似。下列关于C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有毒性
B. 有还原性
C. 有可燃性
D. 能用于灭火
D
4.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B. 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 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D. 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D
5. [装置创新]某兴趣小组用图示装置探究CO2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1号和3号纸花不变色,2号和4号纸花变色B. 上端燃着的木条先熄灭,下端燃着的木条后熄灭C. 对比3号和4号的现象可知,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 对比2号和4号的现象可知,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B
知识点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多功能瓶
6. 现有碳酸钠粉末、块状石灰石、稀硫酸、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及装置制取气体。
(1)根据实验室所提供装置,该发生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室不利用碳的燃烧来制取CO2,其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条)。(2)若使用装置C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除了利用废弃物的优点外,请写出其他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关闭右侧弹簧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用A和B收集并测量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时装置接口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___(填导管口字母),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2HCl===CaCl2+H2O+CO2↑
碳不完全燃
烧时生成CO,会使CO2中混有CO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
和停止(合理即可)
瓶内液体被压入去底塑料瓶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c
b
d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1. 用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制取二氧化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镊子夹取石灰石,从z处送入装置
B. 加入盐酸时,应控制液面高度不超过x处
C. 关闭k,使液体从y处溢出,从而控制反应
的发生和停止
D. 关闭k,反应无法暂停的可能原因是加入的盐酸浓度过高
A
2. 【基础实验和跨学科实践】(2024·广东)
(1)CO2的制取及性质①制取CO2组装一套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需用到如图1中的仪器有_____(填字母)。
ade
②性质实验
操作 现象 性质
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X为_____________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_______________ ____;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2)低碳行动方案同学们展示如图2所示的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①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②CO2物理利用____(填“能”或“不能”)从总量上减少CO2。③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_____作用吸收CO2。
乘公交出行
人工增雨
甲烷(合理即可)
不能
光合(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知识点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物质 金刚石(C) 石墨(C) C60
组成 碳元素 构成 碳原子 C60分子
结构
物理性质 外观 无色透明的固体 ____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
硬度 天然存在的____的物质 很___ 导电性 不导电 优良 灰黑
最硬
软
物质 金刚石(C) 石墨(C) C60
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途 作装饰品、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作钻机的钻头、作透镜等光学仪器的涂层、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 制铅笔芯、作电极、作高铁列车的受电弓滑板 可应用于超导、催化、能源及医学等领域
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结构_____性质,性质_____用途,用途_____性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决定
决定
反映
下列关于C60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C60和C70是两种物质
B. 相对分子质量为12
C. 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D. 可用于超导、催化等领域
B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国,其产量占全世界的95%以上。石墨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形成人造金刚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人造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 人造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C. 人造金刚石生产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D. 人造金刚石可以切割大理石
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两者转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知识点2 木炭、活性炭等的性质及用途
1. 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结构与石墨类似。
2. 木炭具有_________的结构,因此具有_____能力,可用来吸附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_____和_____。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___,不仅可用于吸附毒气、制糖工业中脱色生产白糖,还能用于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处理以及吸附室内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等。
碳单质
疏松多孔
吸附
色素
异味
强
净水机滤芯中加入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 ( )
A. 难溶于水
B. 稳定性
C. 黑色
D. 吸附性
D
如图,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放入几小块刚烘烤过的木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集气瓶中红棕色变浅
B. 打开弹簧夹,观察到导管中液面上升
C. 二氧化氮被木炭吸附
D. 二氧化氮与木炭发生了化学反应
D
1. (九上P135T6改编)高铁列车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石墨可用于制造受电弓滑板,这一应用与石墨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 )
①滑腻感 ②金属光泽
③导电性 ④熔点高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D
2. 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制作铅笔芯
C. 炭黑具有滑腻感,可制作电刷
D. 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燃料
A
3. 沈阳材料科研团队在碳纳米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碳纳米管纤维,其拉伸强度是普通碳纳米管的100倍,导电性更是达到了铜的8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新型单质
B. 碳纳米管纤维与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 碳纳米管纤维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D. 碳纳米管纤维具有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好等特点
C
4.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笔尖在氧气中点燃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笔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B. 墨棒加水在砚台上研磨可得墨汁,说明墨棒比砚台软
C. 墨汁的主要成分是骨胶和炭黑,所以墨汁属于纯净物
D. 宣纸制作过程中有道工序是用竹帘从纸浆中捞纸,该过程利用了过滤的原理
C
5. 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同种元素只能组成单质。 ( )
(2)铅笔芯中含有铅,咬铅笔芯会导致铅中毒。 ( )
(3)往生锈锁芯中加铅笔芯粉末后容易打开,是因为石墨具有滑腻感。 ( )
×
×
√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1 碳单质与氧气反应
1. 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这是因为碳原子最外层有__个电子,不易得失电子。
2. 碳单质与氧气反应:
(1)当木炭充分燃烧时,生成__________,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当木炭不充分燃烧时,生成__________,同时放出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燃料
一氧化碳
C+O2 CO2
2C+O2 2CO
4
下列性质属于金刚石与石墨的共同特征的是( )
A. 硬度大
B. 可燃
C. 导电性优良
D. 灰黑色固体
B
把8 g碳和16 g氧气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最终密闭容器中有 ( )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和氧气
C
反应物相同时,反应物的用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碳和氧气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反应后生成气体的情况可按如下数轴记忆:
知识点2 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教材实验导入】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__色粉末变成__色 反应生成了__和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______ 【注意事项】(1)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2)反应结束时,为何要先撤出导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后,为何要待试管冷却后再将粉末倒出?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黑
红
变浑浊
铜
二氧化碳
使火焰集中并
提高温度
灰水倒吸入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防止热的铜
被重新氧化
C+2CuO 2Cu+CO2↑
防止石
【小结】(1)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属于________。 (2)碳单质(还原性)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可用于冶金工业。(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利用焦炭把铁从氧化铁里还原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温条件下,碳单质能使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
还原反应
3C+2Fe2O3 4Fe+3CO2↑
C+CO2 2CO
如图是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实验需要较高的温度
B. 实验前应先把木炭充分烘干
C. 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移出
D. 该实验中的木炭粉不可以换成活性炭
D
红热的铁块放入水中急速冷却,反应为:3Fe+4H2O Fe3O4+4H2↑,该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 )
A. Fe B. H2O C. Fe3O4 D. H2
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故它们都具有还原性;在化学反应中夺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A
1. 元代夏永用墨绘制的《岳阳楼图》保存至今不褪色,是因为墨汁中的炭黑具有的性质是 ( )
A. 可燃性
B. 还原性
C.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D. 黑色且难溶于水
C
2. T-碳是一种蓬松的碳材料,内部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密度非常小(约为石墨的 ,金刚石的 ),具有很高的硬度。下列关于T-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T-碳、石墨、金刚石都属于碳单质
B. 相同体积的T-碳、石墨、金刚石,质量最轻的是石墨
C. T-碳、石墨、金刚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都很稳定
D. T-碳具有可燃性,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B
3. 两份质量相等的木炭,一份与足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 )
A. 3∶4
B. 3∶8
C. 2∶1
D. 1∶2
C
4. [古代典籍]我国炼铜历史悠久,商代主要采用将孔雀石、木炭以及稻草混合加热的方法冶炼铜,该法称为“火法炼铜”;《采铜炼铜记》记载:“……炭八九千斤(约4 800 kg),不过得铜五六百斤(约320 kg)。”照记载配比,开展如图所示的模拟古代竖炉炼铜实验,经高温煅烧,冷却后观察到石英方舟上下方均出现红色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提示:CO具有还原性) ( )
A. 记载配比中煤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约为12∶1
B. 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氧化碳
C. 实验过程中,氧化铜被还原
D. 实验中煤炭粉的作用仅为燃烧放热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