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知识点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是由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2.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___。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_____。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
分子
原子
小
运动
快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分析】(1)图1中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2)图2中溶液_____,说明氨水___使酚酞变红。
(3)图3烧杯A中溶液变红,说明氨水具有_______,其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为红色。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变红
能
挥发性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_____。通常情况下,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___态>___态>___态。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压强越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越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_____。
间隔
气
液
固
小
相同
不同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是
( )
A. 食盐溶于水
B.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
C. 湿衣服晾干
D. 北方地区经常发生“沙尘暴”
D
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香水要密封保存——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10 mL水和1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分子间存在间隔
C. 夏天时自行车轮胎容易爆裂——分子体积变大
D. 物质的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C
用下图A、B、C三个装置的实验来探究分子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最快变红的是___,不变色的是___。(均填字母序号)
(2)通过实验B、C,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C
A
温度越高,分子
运动越快
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本身的体积和数目没有改变。
1. [生活情境]两广地区的“回南天”被戏称“家里水帘洞,户外南天门。”“回南天”时空气湿度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 ( )
A. 数目增多
B. 运动加快
C. 体积增大
D. 质量增大
A
2. 对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头发比用冷风吹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物理性质相同
D. 1滴水中大约有1. 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
3. (2024·成都)空气受热实验如图。从微观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 )
A. 分子体积变大
B. 分子个数增多
C. 分子运动加快
D. 分子种类改变
C
4. [古代典籍]《淮南万毕术》记载了沸水制冰的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沉)井三日,成冰。”下列关于沸水制冰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水结冰时,分子不再运动
B. 水分子体积变小
C. 瓮中水分子运动速率变慢
D. 沸水制冰的过程为化学变化
C
5. 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1)图1是化学兴趣小组依据教材实验改进的实验装置图。
①图1中___(填“上”或“下”)方的棉花团先变色。
②图1中的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③相较于教材中装置,图1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上
在不断运动
节能环保
(合理即可)
(2)如图2所示,将一块糖放入水中,糖溶解后,乙中液
面低于甲中液面。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液面下降的原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在A、B和
C中,能通过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的是____(填字母)。
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之间有间隔
BC
第2课时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知识点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分子 原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的最小粒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 原子是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断地运动着; (3)粒子间有间隔;(4)都能直接构成物质;(5)同种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项目 分子 原子
本质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_____可以再分,而_____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
原子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
A. 大小不同,分子比原子大
B. 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C. 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D. 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D
用“○”表示氧原子,完成下表:
2O
O2
2O2
(1)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大。(2)分子只能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3)分子、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知识点2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变化和物质
1.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分子种类_____(如水蒸发时,只是水分子间的_____ _____,但水分子本身_____,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化学变化 分子种类_____,原子种类不变(如过氧化氢分子分解制取氧气时,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和_______,分子本身会改变,化学性质也会改变)
不变
间隔
变大
不变
改变
过氧化氢分子
水分子
氧分子
2.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纯净物由____(填“同种”或“不同种”,下同)分子构成,混合物由_______分子构成。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同种
不同种
下列事实中,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
A. 品红溶于水中
B. 湿衣服晾晒变干
C. 冰融化成水
D. 过氧化氢分解得到氧气
D
(九上P60改编)汞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的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生成物是纯净物
B. 反应后原子个数减少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1个氧化汞分子由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
1.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C. 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D.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
2. 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 )
A. 汽油挥发
B. 蜡烛燃烧
C. 冰雪融化
D. 氮气液化
B
3. (九上P63T1改编)如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空气中含有氮分子和氧分子,属于混合物
B. 空气液化后其组成没有改变,分子间间隔变小
C. 升温后,液氮先变为氮气说明其沸点比液氧的高
D.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4.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发生变化Ⅰ前的物质是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填微粒名称)。
混合物
氧原子
氢原子
(2)由图可知1个水分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_。(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 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b. 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c. 分子变小了 d. 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
(4)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属于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水分子(或H2O)
ad
物理(共32张PPT)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点1 原子的构成
原子
______(居于原子中心)
____(每个____带1个单位___电荷)
_____(不带电)
所带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_________(每个____带1个单位___电荷)
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原子核
质子
质子
正
中子
核外电子
电子
负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铁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已知一种铁原子的中子数为30,核电荷数为26,则该铁原子的质子数为 ( )
A. 30 B. 26 C. 56 D. 4
B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B.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C. 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
D.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不一定相等
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C
知识点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___。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___。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离核最远的为最外层。
2.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___个(若只有一层,电子数不超过___个)。
低
高
8
2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
钠原子的质子数为___,核外电子数为___,第一层电子数为___,次外层电子数为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共有___个电子层。
11
11
2
8
1
3
小明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滴到了化学课本上,遮盖了氧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原子不显电性
B. 遮盖了的数字是8
C.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8
D. 该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
B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知识点3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 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__个电子的结构(氦原子最外层有__个电子)。
2.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个 元素性质
金属原子 (如钠、镁、铝) <4 不稳定,易____电子
非金属原子(如氯、氧、硫、磷) >4 不稳定,易____电子
稀有气体 (如氦、氖、氩) =8(He为__) 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结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8
2
失去
得到
2
最外层电子数
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
D
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和②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
①③
②④⑤
④
氦原子和镁原子虽然最外层均为2个电子,但因为氦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故化学性质不相似。
1. 汤姆孙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孙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
A. 原子核
B. 质子
C. 电子
D. 中子
C
2.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可作为核聚变燃料,其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构成的,氦-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
B
3. 如图是某种氢原子的结构模型图,下列有关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气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B.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C. 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
D. 该原子只有1个电子
D
4. 《解码科技史》是一档以科技史为主题的科普栏目,其中一期节目对智慧元素“碘”做了详细的讲解。如图是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碘原子的中子数是53B. 结构示意图中的x为18C. 在化学反应中,碘原子易失去电子D. 碘属于金属原子
B
5. 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填字母序号)。
(2)微粒A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上述五种微粒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因为它们的原子__________________。
C
失去
BD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第2课时 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点1 离子
【教材导入】离子的形成(以钠与氯气反应为例)
1. 定义:_______的原子叫作离子。
2. 分类:带___电荷的原子叫作阳离子;带___电荷的原子叫作阴离子。
失去1个电子
得到1个电子
带电荷
正
负
3. 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_______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电荷数在___(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电性在___(“+”表示带正电荷,“-”表示带负电荷)。
4.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___离子,其中“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符号前面的计量数表示离子的个数,如2Mg2+表示__________。
右上角
前
后
镁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个镁离子
【拓展】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微粒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结构 质子数____电子数 质子数___电子数 质子数___电子数
电性 _____电性 带___电 带___电
符号 如:Na、S 如:Na+、Mg2+ 如:Cl-、S2-
联系 相互转化关系 =
>
<
不显
正
负
失电子
得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
C
有关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带电荷的微粒都是离子
B. 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C. 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等于核电荷数
D.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原子形成阳离子时核外电子层减少一层,形成阴离子时核外电子层数不变。
C
知识点2 相对原子质量
1.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得到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2.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________+________。
3. 化学史:中国科学院院士________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原子核
质子数
中子数
张青莲
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是a kg,而1个氯原子的质量是b kg,则该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D
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后,原子的实际质量增大了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说明氧原子的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16倍
D. 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约等于原子中质子质量与中子质量之和
B
1.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Cl-和Cl两种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 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D. 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
2. 下列微粒中,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是 ( )
A. S2-
B. Mg2+
C. O2
D. Fe
A
3. 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②易得电子,④易失电子
B. ①属于阴离子
C. 只有①③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 ①②③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D
4. (教材P71T8改编)镁和铝是制造飞机外壳的常用材料。已知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镁原子和铝原子都属于金属原子
B. 镁原子和铝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 镁原子和铝原子的质量比为24∶27
D. 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中,镁原子比铝原子数目少
D
5. 用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的意义。
(1)5个钠离子_______。(2)写出2Al3+中数字的意义:
①数字“2”表示:____________。②数字“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a+
2个铝离子
每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1)当a=___时,该粒子是原子。(2)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3)当a=13时,该粒子是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
10
阴离子
O2-
阳离子
3(共15张PPT)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简介
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
1. 编排依据: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2. 结构: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列。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_____,每一个纵列叫作一个___。
3. 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_________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与_________在数值上相同。
4. 元素分布:每周期开头的元素是_____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______元素,结尾都是________元素。
周期
族
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5. 元素周期表每一格包含的信息:(以铝元素为例)
元素名称为___,元素的种类为_________;元素符号为___;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质子数为___,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铝
金属元素
Al
13
13
13
13
26. 98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的依据是 ( )
A. 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
B. 原子核电荷数由小到大
C. 中子数由小到大
D. 汉字偏旁
B
(2024·广东)钷可为航天器提供动力。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钷的原子序数为61
B. 钷的元素符号为Pm
C. 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1
D. 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5 g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读也不写。
知识点2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1. 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的__________,元素所在的主族数等于原子的_____________。
2.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_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__ ________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3. 同一族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___相同(He除外),化学性质相似。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质子数(或核
电荷数)
最外层电子数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铷原子在第5周期
B. 铷原子的原子序数是37
C. 一个铷原子的质量为85. 47 g
D. 铷原子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C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B. 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C. ①和②两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 ③所示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B
1. 根据元素周期表,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
A. 原子序数
B. 元素名称
C. 地壳中含量
D. 元素符号
C
2. 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是一种常见的铁矿石。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铁、硫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铁原子的中子数为26
B. 铁的原子质量为55. 84
C. 铁元素和硫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
D. 元素符号Fe和S均可以表示对应的单质
D
3. 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结合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①所示元素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 B. ②表示的粒子是阴离子C. 若③中x的值为8,则其粒子符号为O2- D. ②④所示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B
4.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甲元素的符号是He
B. 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 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01
D. 原子序数:乙>丙>甲
D
5.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薄膜电池用到了铟,如图1是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3是另外几种元素的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其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49
114. 8
(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离子,铟离子的符号为______。(3)图3中共表示___种元素,与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填字母序号)。(4)B和C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In3+
4
C
具有相
同的电子层数(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构成
分子
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①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②___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③______
分子之间有④_____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
小
运动着
间隔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构成
原子
概念:原子是⑤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性质(与分子相同)
构成
⑥___ ___(带正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⑦____(不带电)
所带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化学变化
原子
核
中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氯元素为例):
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构成
原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构成
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
近似计算(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⑧______
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也不读
中子数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构成
离子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类
形成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__4,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___4,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电子,形成阴离子
阳离子:带⑨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Mg2+、NH 等。质子数⑩_____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带 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NO 等。质子数 ____核外电子数
正
大于
负
小于
<
失去
≥
得到
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构成
离子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标法为数值在前,正、, 负号在后;若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Na+等
表示意义:2Mg2+→表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表示 ____________
1个镁离子带2个
单位的正电荷
2个镁离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
元素(宏观组成)
定义:质子数(即 ______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含量: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 __________
元素符号
书写
一个字母要大写,如H、C、N、O等
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Cu、Al、Ca等
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如“Fe”表示 _______
表示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这种物质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Fe”表示 ____________
核电荷数
O
Si
Al
Fe
铁元素
一个铁原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
元素(宏观组成)
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 _________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
等量关系: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_________=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编排结构
横行(周期):共7个周期。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 _________相同(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原子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前三周期)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纵列(族):共16个族。同一族元素的原子 _____________相同(0族除外),化学性质相似
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物质构成的奥秘
元素(宏观组成)
元素周期表
编排结构
每一格(以氯元素为例)
应用:描述物质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知识点1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1. 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
2. 右图是水电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均不可再分
C.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B
知识点2 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概念
3.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不变
C. 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B
4. 下列关于H2O2、Na2O2、SO2三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都含有氧气
B. 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C. 都含有1个氧分子
D. 都含有氧元素
D
知识点3 元素周期表与粒子结构示意图
5. (2024·安徽)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钼的元素符号是MoB. 钼属于金属元素C. 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 95D. 1个M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4
D
6. 我国科学家公布了对嫦娥五号带回月球土壤样品的研究成果,准确测定了月球土壤样品中40多种元素的含量,以下为钛、锂、钠、氦-3等粒子的有关信息。
(1)钛原子结构示意图中n的值是____。钛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周期。
四
10
(2)图2中,一共涉及____种元素。A~F的粒子中,具备稳定结构的是____。
(3)锂、钠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E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该离子符号为______。
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相同
Al3+
5
DF
知识点4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7. 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
(2)4个钾原子____。(3)2个氢离子______。
(4)氖气___。(5)A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Ca2+中第1个数字“2”的含义是__________;第2个数字“2”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K
2H+
Ne
1个银原子,银元素,金属银
2个钙离子
每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1. 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电荷的氧离子得到了新型氧分子(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O4和O2混合形成的是纯净物
B. 1个O4分子含有2个O2分子C. O4与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 O4是不带电荷的分子
D
2. [模型建构]建构模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下列模型建构不正确的是 ( )
A
3. [数字化实验]图1为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微粒性质设计的实验装置,图2为借助数字传感器测得的氨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对应的曲线为X
B. 0~1 min内,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C. 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D. 该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B
4. [科普阅读](2024·威海改编)认识物质成分。
1803年,道尔顿创立科学原子论,揭示了元素和原子的内在联系:物质均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分割。一种元素对应一种原子,原子质量为区分不同元素的标准。
(1)小明通过列举下列三种物质的微粒构成,驳斥了道尔顿“物质均由原子构成”的观点,请完成下表:
物质 铁 氯化钠 二氧化碳
构成微粒(用符号表示) 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Fe
Na+、Cl-
CO2
(2)下表为氕(piē)、氘(dāo)、氚(chuān)原子的构成:
按照道尔顿区分不同元素的标准,上表中的原子对应3种元素。按照现代化学的元素概念,上表中的原子属于__种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实例说明你的观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不同意,如一
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于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