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
1. 化学史:法国化学家_______通过定量研究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2.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方案 方案一: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拉瓦锡
实验现象 气球_____________ ___,固体由___色变为___色;反应前后称得装置总质量_____ 铁丝表面______________,溶液由___色变为_____色;反应前后称得装置总质量_____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鼓起后变更
瘪
红
黑
不变
析出红色固体
蓝
浅绿
不变
Fe+CuSO4—→Cu+FeSO4
Cu+O2 CuO
(1)在方案一的实验装置中,橡胶塞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_,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参加_____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形成密闭体
系
缓冲压强
反应结束后天平示数比反应前大
避免气球膨胀受到浮
力影响称量结果
化学
质量
质量
下列情况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 “樟脑球”放在衣柜里,质量减少
B. 向100 g水中加入20 g蔗糖,得到的糖水的质量仍是120 g
C. 铁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
D. 1 L A和1 L B反应生成2 L C
C
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15 g A与10 g 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 )
A. 15 g B. 10 g
C. 25 g D. 5 g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即过量的反应物)的质量不算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当中。
C
1. 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家是
( )
A. 拉瓦锡
B. 普利斯特利
C. 张青莲
D. 道尔顿
A
2.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蜡烛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
C.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与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
D. 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推测,蜡烛中一定只含C、H两种元素
C
3. 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点燃纸张时,灰烬的质量比纸张的质量小,所以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 100 g水完全蒸发可以得到100 g水蒸气,这个规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 一定量氢气和氧气混合后质量不变,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42 g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58 g四氧化三铁,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为16 g
D
4. 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 8 g,则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 )
A. 1. 6 g
B. 1. 2 g
C. 0. 9 g
D. 0. 6 g
B
5. 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称得质量为m1,引燃红磷,冷却后称得质量为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红磷一定要过量B. m1为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C. 气球胀大时称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D. 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m1=m2
D
第2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知识点1 质量“不守恒”的实验分析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方案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固体逐渐溶解,产生__________ 发出__________,放出热量,生成___色固体
大量气泡
耀眼白光
白
实验方案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反应完成后,质量是否改变 改变 改变
反应原理 HCl+Na2CO3 ―→ NaCl+H2O+CO2 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生成的___________ ____逸散到空气中 镁条燃烧,_____参与反应,产生的白烟可能逸散
实验结论 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该在_____容器中进行 二氧化碳气
体
氧气
Mg+O MgO
密闭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B
按实验一、二所示装置进行教材实验,并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个实验都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 两个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实验一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偏左
D. 实验二反应过程中只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
B
知识点2 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
【教材导入】
观察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前后,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和_____均不变。
氢分子、氧分子
氢原子、氧原子
种类
数目
质量
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物质种类;⑥元素种类;⑦反应前后总质量。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⑥⑦
B. ①②④⑥
C. 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
A
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 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D. 该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D
1. 某化合物受热分解只生成NH3、CO2和H2O,对该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一定含有碳、氢、氮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B.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氮元素C. 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氮元素D. 一定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
D
2. (2024秋·梁平区期末)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往往引入模型,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型,下列有关该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 反应前后原子质量发生改变
D.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
3. 某小组同学通过铜与氧气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图1所示),反应时发现锥形瓶中部分固体变为黑色,实验过程中瓶内物质或元素质量变化与图2相符的是 ( )
A. 铜粉的质量
B. 氮气的质量
C. 氧元素的质量
D. 固态物质的质量
A
4. 请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___(填“大”或“小”)。
(2)15. 8 g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6. 4 g,则加热15. 8 g高锰酸钾至完全分解,理论上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 4 g。
小
小于(共15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单元复习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加①_________的各物质的②_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③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
六个一定不变
宏观
元素的④_____、⑤_____不变
物质的⑥_______不变
微观:原子的⑦_____、⑧_____、⑨_____不变
两个一定变
宏观:物质的⑩_____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 _____一定改变
两个可能变
宏观:元素的 _______可能改变
微观:分子的 _____可能改变
化学反应
质量总和
质量总和
种类
质量
总质量
种类
数目
质量
种类
种类
化合价
数目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
所选试剂必须能发生化学反应且反应现象明显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须在 ________中进行
化学方程式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含义
定性角度:表示 _______、 _______和 _________
定量角度
宏观:表示各物质之间的 _____比
微观:表示各粒子之间的 _____比
密闭容器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质量
个数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
书写
原则:一是要以 _________为基础,二是要遵守 _______________
步骤:(1)写化学式,注明条件;(2)配平;
(3)标注生成物状态;(4)检查
计算
依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 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
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标出相关物质的化学, 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5)求解;(6)简明地写出答案
.
.
.
.
.
.
.
.
.
.
客观事实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计量数
相对分子质量
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1. 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实验一不能验证质量
守恒定律
B. 实验二过程中气球先膨胀后变更瘪
C. 实验三中利用铜与氧气的反应,若铜粉量不足,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实验四蜡烛燃烧后减少的质量少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
C
知识点2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2024·常州)在电化学储能领域拥有巨大潜力的CuFeS2可由以下化学反应制得:CuCl+FeCl3+2X CuFeS2+4NH4Cl,则可推测X是 ( )
A. NH3
B. (NH4)2S
C. NH4Cl
D. (NH4)2SO4
B
3. 某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4∶15
D. 若继续反应至丙为55 g,则此时
甲和丁的质量比为25∶11
D
4. (2024·广东)我国科学家利用光催化技术实现了绿色制取H2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后氧原子个数减少 B. 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增加C. b的化学式为H2O D. 参加反应的a、b分子个数比为1∶1
C
知识点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5.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写在横线上,“1”也要写入)。
(1)___Zn+___HCl===___ZnCl2+___H2↑(2)___Mg+___CO2 ___MgO+___C(3)___NH3+___O2 ___NO+___H2O(4)___Na2SO4+___H2 ___Na2S+___H2O
1
2
1
1
2
1
2
1
4
5
4
6
1
4
1
4
6. 化学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回答下列问题:
(1)神舟系列飞船使用了大量镁合金,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空间站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Mg+O2 2MgO
2H2O 2H2↑+O2↑
(3)“天问一号”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高性能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请配平工业上制取碳化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SiO2 +___C ___SiC +___CO↑。(4)空间站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用氢氧化锂( LiOH)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锂( Li2CO3)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
3
1
2
2LiOH+CO2===
Li2CO3+H2O
知识点4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7. 为了测定某医用双氧水消毒液(标签如图)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取50. 0 g该双氧水消毒液和2. 0 g二氧化锰于烧杯中,充分反应。测得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1. 2 g。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g。(2)通过计算说明该双氧水消毒液中
过氧化氢的含量与标签是否相符。(写出计算过程)
0. 8
解:设50. 0 g该双氧水消毒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则100. 0 g该双氧水消毒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为:
1. 7 g×2=3. 4 g>3. 0 g
答:该双氧水消毒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与标签相符。
2H2O2 2H2O+O2↑
x=1. 7 g
68 32
x 0. 8 g
(2024春·南海区校级月考)二氧化锰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采用如图装置通过焙烧MnCO3制取Mn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CO3+O2 2CO2+2MnO2。
(1)MnO2→MnO固体中____元素的质量减少。(2)加热至____℃时,MnO2开始分解。
氧
300
(3)根据化学方程式求46. 0 g MnCO3通过焙烧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x。
(4)A点的固体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34. 8 g。
2MnCO3+O2 2CO2+2MnO2
x=34. 8 g
MnO2和Mn2O3
230 17446 g x(共46张PPT)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及意义
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及意义
1. 化学方程式:用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读作___,“=”读作_____。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碳燃烧为例,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化学式
和
生成
化学方程式 C+O2 CO2 物质转换关系 反应物:_________;生成物: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 定量关系 质量守恒 每___份质量的碳和___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比例关系 每__个碳原子和__个氧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__个二氧化碳分子
碳和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12
32
44
1
1
1
1
(九上P122T1)从化学方程式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 反应物和生成物
B. 反应条件
C.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D. 反应的速率
D
化学方程式2Mg+O2 2MgO可读作 ( )A. 镁加氧气等于氧化镁 B. 镁加氧气点燃等于氧化镁 C. 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D. 2个镁和1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氧化镁
C
1. 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下列关于该化学方程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 每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D. 1 g CH4和2 g 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 g CO2和2 g H2O
C
2. 在化学反应2C+O2 2CO中,若生成m个CO分子,则参加反应的氧分子的个数为 ( )
A. m B.
C. 2m D. 4m
B
3. 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反应为CH4+H2O CO+3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 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C. 参加反应的CH4和H2O的质量比为8∶9
D. 生成的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X、Y一定为单质,Z一定为化合物
B. 参与反应的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1∶2
C. 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 若a g X完全反应生成b g Z,则同时消耗(b-a) g Y
D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 书写原则:
(1)要以_________为基础,写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要根据______________配平化学方程式,使等号两边各原子的_____与_____相等。
2. 具体步骤:
客观事实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质量守恒定律
种类
数目
(1)描述反应事实 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用“___”连接,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在短线上注明_________,如加热(常用“___”表示)、点燃、催化剂等
(2)配平化学方程式 检查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____和____,通过选取合适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再将短线改为____
(3)标注生成物状态 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____要注“___”(或“___”)
+
反应条件
△
种类
数目
右边
↑
↓
等号
①2P+2O2 P2O5 ②H2O2 H2+O2↑
③4Fe+3O2 2Fe2O3 ④HgO===2Hg+O2 以上几个化学方程式各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其中: (1)违背了客观事实的是_____(填数字序号,下同)。 (2)没有配平的是_____。 (3)反应条件未注明的是____。 (4)标“↑”或“↓”符号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是_____。
②③
①④
④
②④
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Mg+O2===MgO2 B. 2Mg+O2===2MgO C. 2Mg+O2 2MgO D. Mg+O2 MgO
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含气体(或固体),则对应的生成物无须标注“↑”(或“↓”)。
C
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 最小公倍数法:首先找出等号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起点,求出该元素的两边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确定相关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2. 归一法:先将化学式最复杂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再去确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若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则将化学计量数同时乘其分母,转化为整数。
丙烷(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
xCO2+yH2O,其中x,y分别为 ( )A. 1、3
B. 1、5C. 3、8
D. 3、4
D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___Al+___O2===___Al2O3。(2)___KClO3 ___KCl+___O2↑。(3)___Fe2O3+___H2 ___Fe+___H2O。 (4)___C3H6+___O2 ___H2O+___CO。
4
3
2
2
2
3
1
3
2
3
1
3
3
3
1.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
A. 磷在空气中燃烧:P+O2 PO2B.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O2 2MgOC.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Fe+CuSO4===Cu↓+FeSO4
D. 硫在氧气中燃烧:S+O2 SO2
D
2. 《丹经》记载用硝石、硫黄、炭化的皂角经“伏火法”制成火药,其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3C+S K2S+3X↑+N2↑,则X为 ( )
A. CO
B. CO2
C. NO2
D. SO3
B
3. 下列四个化学反应,其中可用如图模型来表示的是 ( )
A. H2CO3===CO2↑+H2OB. 2H2SO3+O2===2H2SO4C. 2HClO 2HCl+O2↑D. CaCO3 CaO+CO2↑
C
4.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
A. 从元素价态上看:反应前后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B. 从宏观组成上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C. 从微观构成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D. 从表示方法上看:化学方程式是CO2+3H2===CH4O+H2O
C
5.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2)在空气中加热铜粉: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硬水中的碳酸氢钙[Ca(HCO3)2]在煮沸后生成了一种不溶性物质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 CO2
2Cu+O2 2CuO
2KMnO4 K2MnO4+MnO2+O2↑
Ca(HCO3)2 CaCO3↓+H2O+CO2↑
第3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1.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一定值。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以“在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如果加热分解
7. 9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例。
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当6. 4 g 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 6 g D。则在此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 )
A. 8∶11
B. 4∶11
C. 9∶11
D. 16∶9
B
我国研发了“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1)6. 4 g甲醇中含有____ g氢元素。
(2)若吸收440 t的二氧化碳,可得到多少t甲醇?
0. 8
解:设若吸收440 t的二氧化碳可得到甲醇的质量为x。
答:若吸收440 t的二氧化碳可得到320 t甲醇。
CO2+3H2 CH3OH+H2O
=320 t
44 32440 t x
1. (2024·北京)氢化钛(TiH2)作为储氢材料备受关注。用钛粉(Ti)生产TiH2的反应为Ti+H2 TiH2。若制得100 kg TiH2,计算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解:设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为4 kg。
Ti+H2 TiH2
x=4 kg
2 50 x 100 kg
解:设产生CaO的质量为x。
答: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为5. 6 g。
CaCO3 CaO+CO2↑
2. 《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发生的反应为CaCO3 CaO+CO2↑。请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验室中10 g碳酸钙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是多少?
x=5. 6 g
100 56 10 g x
3. 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0. 6 g镁条进行燃烧的实验。计算:0. 6 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0. 6 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答:0. 6 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1 g。
2Mg+O2 2MgO
x=1 g
48 800. 6 g x
4. 中国积极推进氢能源发展,某地新建电解水制氢工厂。若该工厂需要生产6 t的氢气,请计算:至少需要分解多少t的水,同时可生成多少t的氧气。
解:设至少需要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同时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y。
答:至少需要分解54 t的水,同时可生成48 t的氧气。
2H2O 2H2↑+O2↑
x=54 t y=48 t
36 4 32
x 6 t y
第4课时
含杂质、图像、表格类的简单计算
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1. (2024·思明区二模)工业造纸、冶金、合成洗涤剂等行业都会用到元明粉,元明粉的主要成分为Na2SO4。下表为元明粉的质量标准。质检人员为确定某批产品质量等级,称取该样品14. 8 g,加水使其完全溶解,利用下述反应测定Na2SO4的含量:Na2SO4+BaCl2===BaSO4↓+2NaCl。样品充分反应后得沉淀23. 3 g。
质量等级 特等品 一类一等品 二类一等品 二类合格品
Na2SO4质量分数%≥ 99. 3 99. 0 98. 0 95. 0
(1)计算14. 8 g样品中Na2SO4的质量。
解:(1)设14. 8 g样品中Na2SO4的质量为x。
BaCl2+Na2SO4===BaSO4↓+2NaCl
答:14. 8 g样品中Na2SO4的质量为14. 2 g。
x=14. 2 g
142 233
x 23. 3 g
(2)通过计算判断该批产品的质量等级。
则该批产品的质量等级为二类合格品。
解:(2)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95. 9%
(1)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在计算时必须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然后才能将其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2)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100%;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质量=纯净物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含图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 某化学小组取14 g含杂质的氯酸钾样品和2 g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放入试管中充分加热,其反应原理是2KClO3
2KCl+3O2↑,反应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杂质不参与反应)
(1)反应结束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 g。
(3)计算该14 g样品中氯酸钾(KClO3)的质量。
2 g
4. 8
解:设14 g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答:该14 g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12. 25 g。
2KClO3 2KCl+3O2↑
x=12. 25 g
245 96
x 4. 8 g
(1)关于沉淀、气体类曲线,若产生的气体和沉淀都是纯净物,则可以根据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对其他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2)关于固体(或气体)质量的变化,可以借助差量法计算出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含表格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3. 某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他
将盛有21 g石灰石样品的烧杯放在电子台秤上,然后将
100 g稀盐酸均分为5份,分别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每次记录称量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减少的数据,见下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请计算:(1)m=__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 1%)
2
解:产生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2 g+2 g+2 g+2 g+0. 8 g=8. 8 g;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 8 g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5. 2%。
x=20 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95. 2%。
(1)分析第一次加入试剂反应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然后依次分析后面每次加入试剂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2)将后面得出的气体或沉淀质量与第一次加入试剂产生的气体或沉淀质量进行比较,若相等,则完全反应;若不相等,那么该次加入的试剂没有完全反应(或当后面的气体、沉淀的量不再改变时,表示反应已经结束),即该组及该组后面的数据不能代入计算。
【注意】生成物的质量在表格中可能随着反应累计,也可能分次体现。
综合类
4. (2023·广东)羰基铁粉在国防军工领域有重要应用,我国是少数几个掌握其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制备羰基铁粉的过程如图1所示。
(1) Fe(CO)5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2)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Fe+5CO Fe(CO)5。用
100 kg含铁96%的海绵铁,理论上可制备Fe(CO)5的
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4
解:设可以制备Fe(CO)5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可以制备Fe(CO)5的质量为336 kg。
Fe+5CO Fe(CO)5
x= 336 kg
56 196100 kg×96% x
(3)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Fe(CO)5 Fe+5CO↑。196 kg Fe(CO)5分解生成羰基铁粉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在t1时,剩余___kg Fe(CO)5未分解;
在___时,Fe(CO)5恰好完全分解。(4)制备羰基铁粉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
98
t3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