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习题课件(2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习题课件(2份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23:51:06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知识点1 认识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
请阅读课本P8,填写下列图标的意义:
护目镜
洗手
用电
排风
热烫
明火
锐器
知识点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材实验导入】观察课本实验1-1,补充完整下列实验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液态水变为气态水 固态石蜡熔化 有______沉淀产生 有______气体产生,澄清石灰水________
蓝色
无色
变浑浊
【方法导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实验时要重点观察实验前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要全面、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 .
. .
. .
【知识点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_________)
概念 没有生成_______的变化 生成_______的变化
变化举例 水的沸腾和水蒸气冷却、石蜡熔化、汽油挥发、铁水凝固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
新物质
新物质
化学反应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____________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 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 放热、发光等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_____变化,而石蜡受热熔化是_____变化 新物质生成
化学
物理
判断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
A. 发光     
B. 放热
C. 变短了
D. 生成无色气体
D
(九上P13T1改编)下列成语包含的变化中 , 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 , 该成语是 ( )
A. 磨杵成针      
B. 滴水成冰
C. 沙里淘金
D. 钻木取火
D
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最根本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1)物理变化: 融化、熔化、挥发、蒸发、凝固、液化、升华、蒸馏、破碎、弯曲、榨汁、海水晒盐、过滤、 溶解等,其他(灯泡发光、轮胎爆炸等)。 (2)化学变化: 发酵、酿酒、锈蚀、腐烂、发霉、 变质、燃烧等,其他(火药爆炸、冶炼金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火力发电等)。
1. 在实验室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不需要标注的实验图标是 ( )
C
2. 2025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片段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挖莲藕
B. 莲藕压成泥
C. 刻刀塑肉身
D. 三昧真火燃烧
D
3. [跨学科·语文]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醉翁亭记》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
A. 风霜高洁
B. 水落石出
C. 临溪而渔
D. 酿泉为酒
D
4. (2024·韶关一模)广东有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5. (1)下列叙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
①车胎爆炸 ②酒精挥发 ③燃放烟花 ④蜡炬成灰
(2)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①②
③④
①在上述照明方法中,___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②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填字母序号)。
A. 蜡烛变短 B. 放出大量的热
C. 发出黄光 D. 生成小水珠
电灯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
再汽化成气态
一定
D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知识点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 物质在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可获知 可直接由感觉器官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性质内容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活泼性、腐蚀性、毒性等 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_________才能表现出来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
(九上P12“实验1-2”改编)下列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 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的气体
B. 不易溶于水
C. 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D. 能支持燃烧
D
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下列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 受热易分解
B.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 水溶液呈碱性
D. 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B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通过人们的感官感知或简单的物理方法测量出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材导入】根据下列事实,归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总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如下(横线填“性质”或“用途”):
物质_____ 物质_____
性质
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 氦气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C. 用水银制作温度计
D. 用木材制作桌椅
A
选用: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填写下列空白(填序号)。
(1)煤气燃烧____;(2)水结冰____;
(3)酒精易挥发____;
(4)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____。
辨别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可以采用关键字词法来区分,描述物质的性质常用“可、能、易、会”等字词。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硫黄的国家,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纯硫提炼法。下列关于硫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淡黄色固体   
B. 难溶于水
C. 熔点低   
D. 能在空气中燃烧
D
2. 下列属于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是
( )
A. 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       
B. 用伍德合金做电路保险丝
C. 用石墨作铅笔芯           
D. 用酒精来烹煮食物
D
3. (2024春·威海期末)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石墨用作电极 
③氧气用于供给呼吸 ④用铁做炒锅 
⑤用氮气生产硫酸铵 ⑥用铜丝做导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⑥ D. ②④⑤
B
4. 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请将下列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物理性质  
D. 化学性质  E. 用途
(1)随着温度升高,干冰直接汽化成气态的二氧化碳:__;
(2)干冰在-78 ℃以下时是一种白色固体:__;
(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__;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__,可以用碳酸来做饮料:__;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A
C
D
B
E
D
5.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为1 067. 9 ℃,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
(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_____(填“熔点”或“密度”)不同,属于物质的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沙里淘金”这一变化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柔软金黄,熔点
为1 067. 9 ℃
稳定性高,不易
被氧化
密度
物理
物理
做首饰(或印章,合理
即可)(共54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化学试剂的取用
知识点1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集气瓶
滴瓶
量筒
胶头滴管
试管
烧杯
锥形瓶
试管夹
铁架台
酒精灯
玻璃棒
漏斗
在横线上填写图中对应仪器的名称。
A. _____    B. _____  C. _______    
D. __________ E. _______ F. _____  G. _____
烧杯
试管
酒精灯
胶头滴管
铁架台
量筒
漏斗
现有如下仪器,用名称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物质溶解时,用于搅拌的是______;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___;
(3)用作较大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_____;
(4)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________。
玻璃棒
胶头滴管
烧杯
集气瓶
知识点2 认识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
阅读课本P15“图1-11”相关内容,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
易燃气体
易燃固体
腐蚀性物质
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图标的是 ( )
D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化工厂储存氢氧化钠的容器上应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
A
知识点3 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____试剂,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_________, 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
(3)剩余试剂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试剂既不能_________,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________ _____。
接触
1~2 mL
放回原瓶
指定的容
器内
下列对实验剩余的试剂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
A. 放回原试剂瓶
B. 倒入水池再用水冲洗
C. 倒入下水道或垃圾箱
D. 倒入实验室指定的容器内
D
下列有关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块状固体试剂可以直接用手拿取
B. 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食盐和白糖
C. 没有说明试剂用量时,液体取用试管容积的
D. 实验完毕后,应及时洗涤所用器皿,仪器、试剂归类整理,放在规定位置
D
知识点4 化学试剂取用方法
试剂 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固体(保存在___口瓶) 块状试剂(图1) “一横二放三慢竖”:先把试管横放,用_____把块状试剂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以免打破容器
粉末状试剂(图2) “一横二放三竖立”:先把试管横放,用___________把粉末状试剂送至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竖立起来
广
镊子
药匙或纸槽
试剂 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液体(保存在___ 口瓶) 取较多液体(倾倒法)(图3) ①瓶塞应___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或腐蚀桌面);
②细口瓶上贴标签的一面应朝向手心(防止不慎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
③斜持试管,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试剂流到试管外),缓慢倒入;
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向外(立即盖紧瓶塞是为了防止液体挥发或变质)


试剂 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液体(保存在细口瓶)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图4) ①量取液体体积时,将量筒倾斜与试剂瓶口紧靠;②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_________滴加液体;③读数时,量筒必须放___, 视线与量筒内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④误差分析,量取液体时,仰视量筒读数, 读数_____实际值,俯视量筒读数,读数_____实际值(后两空均填“大于”或“小于”)。
[简称为“仰(羊)小,俯(虎)大”]
胶头滴管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小于
大于
试剂 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液体(保存在细口瓶) 取少量液体(滴加法)(图5) ①吸取试剂前,应先赶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②竖持试管,胶头滴管_____在试管口正上方位置滴加;③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 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④胶头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净,严禁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他试剂
悬空
C
(2024·金安区校级一模)胶头滴管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下列有关胶头滴管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
下列有关试剂的取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倾倒液体试剂时标签应朝向手心,以免腐蚀标签
B. 用10 mL量筒和胶头滴管能较准确地量取9. 5 mL水
C. 用滴瓶中的滴管取试剂后,需洗涤后再放回滴瓶
D. 装入固体粉末时,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试剂送入试管底部后,再直立试管
C
1. 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量筒可用作反应的容器   
B. 烧杯加热时不用垫陶土网
C. 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D
2.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燃料,运输天然气的车上应张贴的标志是 ( )
B
3. 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 熟悉灭火器、电闸的位置      
B. 穿凉鞋、拖鞋进入实验室
C. 将零食、水杯带入实验室       
D. 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
A
4. 实验室中的块状石灰石通常盛放在下面的哪种仪器中?
( )
A
5. 图中“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
D
(1)请写出下列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E______;
G______。
(2)如图1常见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
玻璃仪器是______(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
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_。
6. (2024秋·齐河县期末)经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坩埚钳
水槽
药匙
试管
烧杯
(3)某同学用100 mL的量筒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回答问题:
①图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____mL;若该同学要量取48 mL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___ (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
②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8 mL该液体时,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_____(填“大于”或“小于”)48 mL。
44
胶头滴管
大于
(4)同学们用图3生活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
①A代替试管,B代替导气管,则C可代替__________,D可用来代替_____。
②现有三种规格的医用注射器:a. 10 mL、b. 50 mL、
c. 100 mL,若要量取48 mL的水,应该选择医用注射器 ___(填字母序号)。
胶头滴管
量筒
b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
知识点1 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 (1)注意事项: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灯帽,再重新盖好(目的是平衡气压,便于取下灯帽;挥发水分,利于下次点燃酒精灯);
④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_______扑盖。
(2)酒精灯火焰分内焰、外焰、焰心,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_____
湿抹布
外焰
给物质加热 ①加热时,试管外壁应该_____(否则容易炸裂),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_____套上、取下;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_____固定加热;④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⑤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防止炸裂
干燥
底部
外焰
给物质加热   
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
B
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加热液体时,试管外壁应保持干燥,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B.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最好盖两次
C. 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水扑灭
D. 给物质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的物质
C
知识点2 仪器装置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
1. 仪器装置的连接:
(1)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图1):先把导管口用水____,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图2):先把导管口用水____,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
润湿
润湿
(3)连接橡胶塞和容器时(图3):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________。
(4)检查装置气密性(图4):①原理:造成装置内外压强差。
②常用的方法:把导管口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或热毛巾)紧握试管,若观察到水中的导管口有_____冒出,松开手,水沿导管上升,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水柱,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损坏容器
气泡
2. 玻璃仪器的洗涤(图5):
(1)仪器的洗涤:先倒净废液,再用水反复振荡洗涤,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用_______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_____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2)洗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如试管要倒扣在_________。
试管刷
上下
既不聚成水
滴也不成股流下
试管架上
下列基本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B
下列关于仪器连接与洗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组装仪器的原则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B.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浸入水中
C. 加热后的试管应趁热洗涤
D. 将玻璃导管口用水润湿后稍用力转动插入橡胶塞孔中
乳胶管、橡胶塞、玻璃导管等的连接,关键掌握两个字—“润、转”,切忌“压”破容器,“折”断导管等。
D
1. 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
A. 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B. 试管夹夹持试管从试管口处套上,夹住后,拇指放在短柄上
C. 用酒精灯火焰的内焰加热
D. 实验结束后吹灭酒精灯
A
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D
3.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C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知识点1 对蜡烛以及燃烧的探究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或结论
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 白(红)色、固态、圆柱状、质软,略有气味 石蜡的硬度:___ (填“大”或 “小”,下同)
石蜡的密度:比水___
石蜡的溶解性:___溶于水
②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 石蜡__________ (填“浮在水面上”或“沉入水底”) 浮在水面上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或结论
燃着时 ①观察蜡烛状态的变化 石蜡_____ 石蜡的熔点_____
②观察火焰 火焰分___层,____层最亮 火焰从外到里分别为外焰、内焰、焰心
③取一个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_____产生 蜡烛燃烧有___生成
④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_______ 蜡烛燃烧有________生成
熔化
较低


水雾

变浑浊
二氧化碳
【实验拓展与反思】(1)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它是由石蜡蒸气_____(填“升华”或“凝华”)而形成的。(2)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变黑,该黑色物质是炭黑,形成的原因是石蜡没有充分燃烧。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或结论
熄灭后 ①吹灭蜡烛 有_____产生 白烟具有_____性  
②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重新_____ 白烟
燃烧
可燃
凝华
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蜡烛燃烧后长度变短
B. 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B
如图是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由实验1可知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B. 由实验2可知蜡烛火焰分三层
C. 由实验3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 由实验4可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C
知识点2 科学探究
1. 科学探究的定义: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 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_____、物质的_____、物质的__________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性质
变化
变化过程
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属于探究环节中的 (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    
D. 获得结论
B
(九上P27T5改编)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
A. 忽略该异常现象
B. 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
C. 向老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
D. 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明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A
1. 小明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
A. 蜡烛燃烧仅生成二氧化碳
B. 吹灭蜡烛时产生白烟
C. 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
D. 燃烧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A
2. 对待科学实验应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 进行实验之前,要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
B. 当个人的实验结论与书上的权威结论不一致时,应相信权威
C. 当个人获得与多数人不同的结果时,忽略个人结果,跟从大多数人
D. 当个人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应保持沉默
A
3. [数字化实验]蜡烛(足量)在如图1所示的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 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完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 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B
4. [化学史](2024秋·潮南区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用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母火焰的外焰部分石蜡燃烧充分,无石蜡蒸气
B. 若导管太长,石蜡蒸气易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C.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
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D. 实验现象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气态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