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四)
第四、五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大量移民中国东北,与日本移民东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
2.“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其中这“十四年”开始的时间是( )
A.1931年
B.1932年
C.1935年
D.1937年
3.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口号,而在1935年12月9日的示威游行中,北平学生高喊的口号
有( )
①反对华北自治
②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还我青岛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4.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听到报童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的地点是( )
A.沈阳
B.西安
C.北平
D.上海
5.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下列历史材料反映的军队称号,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2012年3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宣布鉴于名古屋否认“南京大屠杀”,原定举办的“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8.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战役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战役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张学良
D.杨虎城
9.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预备命令:“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之后,八路军开展的“较大胜利的战斗”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10.这是一次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12.出现右图的场面是因为( )
A.百团大战振奋了人心
B.台儿庄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3.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将化为永恒,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无关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B.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D.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重庆谈判期间( )
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②蒋表现出和平的诚意 ③全国人民期盼民主机遇 ④蒋“假和平,真备战”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
15.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
有( )
①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下列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三大战役
17.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迫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9.毛泽东说:“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一观点充分体现在( )
A.解放战争
B.鸦片战争
C.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分则两伤,合则两利”,下面哪些历史事件能证明两党“合则两利”( )
A.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D.红军长征、抗日战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50分)
21.以下表述是从下面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请在题目后相应的括号内打“√”;违背了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打“×”;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画“○”。
(1)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
(3)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
(4)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战区代表递交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卢沟桥被绑架了/万里长城被列为战利品,作为献给岛国皇妃的项链/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
——张志民《以卢沟桥的名义》(节选)
材料二 我有一只玩具箱,丢在上海大同坊。飞机汽车件件有,还有娃娃和小床……可恨日本鬼子兵,八月十三响炮声……几时收复失地回上海,妈妈再给我买个汽车和小人
——《失去了的玩具箱》
请回答:
(1)卢沟桥被谁“绑架”了 (1分)在哪一年“被绑架”的 (1分)
(2)为什么诗人说“南京城改作靶场” (2分)
(3)1945年“我”回到了上海,妈妈又给我买了汽车和小人。请你想一想,中国能够收复失地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分)
23.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三分别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分)
(2)图二所反映的“大决战”指的是什么 (3分)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一战役直接相关 (3分)
(3)图一和图三所反映的两大历史事件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2分)
(4)从上面三幅图片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你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共合作军阀乱,蒋汪中途闹政变。武装反抗枪声起,秋收仗后走麦田。
材料二 蒋飞西安督剿共,张杨爱国行兵谏。捐弃前嫌共抗日,二次合作保家园。
材料三 重庆谈判争和建,双十协定终不算。挺进中原局势变,百万雄师渡天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国共合作”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在哪里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2分)
(2)材料二中“张杨爱国行兵谏”指什么事件 (2分)这一事件最终如何解决 (2分)哪一事件后,“二次合作”真正实现 (2分)
(3)材料三中“挺进中原局势变”是指何事 (2分)“百万雄师渡天堑”又有何重要意义 (2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学习,你有何感想 (2分)
答案解析
1.
【解析】选D。本题为基础题,依据时间要素“20世纪30年代”,再根据地点要素“东北”可判断此事件为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西安;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北京)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南京,故正确答案为D。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日本”“压迫老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十四年。
3.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②④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4.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题干中“1936年12月13日早晨”“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等信息,可判定题干中的“特大新闻”与西安事变有关。故本题选B。
5.
【解析】选B。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这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B符合题意。
6.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勇赴抗日战场,故①③符合要求。②出现于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后,④出现于第二次合作破裂之后。
7.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据。A、B、C融入了历史见证者的主观因素和个人见解。“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客观地记载了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据。故选D。
8.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指挥的,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9.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等信息,可链接到的史实是1940年秋,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了大规模的破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0.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1.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全国军民齐奋起”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12.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3.
【解析】选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蒋介石于1946年发动了内战,中国人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14.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图片,不难发现:图中左边人物谈判具有诚意,而右边人物一只手与对方相握,另一只手却持枪在桌下指着对方,显然无谈判诚意。据此,联系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比较能力。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周恩来等去西安参加谈判,毛泽东没有参加。在中共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为争取和平,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成果是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新中国。但蒋介石最终撕毁协议,发动内战,双方没有进一步合作。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②③。
16.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敌人进延安”“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7.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由题干中对该战役的描述和“傅作义”等信息,可判定该战役为平津战役,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
18.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重庆谈判在1945年,南昌起义在1927年,五四运动在191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在1949年。
19.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反动派”指的是国民党,由此可判定本题选A。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即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所在。
20.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合则两利”,链接所学,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两次战争都取得最后胜利,所以“合则两利”。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红军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国共内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可乘之机。由此可知A、B、D与题意不符。
21.
答案:(1)√ (2)○ (3)√ (4)×(8分)
2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是“卢沟桥”“南京城”,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是“八月十三响炮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7月底平津陷落;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对中国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由以上分析可回答第(1)(2)题。第(3)题实际上是分析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应从“不忘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增强国力”等方面组织,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日本。(1分)1937年。(1分)
(2)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屠杀中国无辜军民30万人以上。(2分)
(3)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爱国将士奋勇作战;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国际援助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
(4)中日两国应该面向未来,共创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或友好交往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或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或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不忘战争带来的耻辱与灾难,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4分)(言之有理,论述准确即可)
23.
【解析】本题以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和理解。第(1)(2)题考查识记能力,其中图三还考查了时间换算能力,“中华民国卅八年”即是1949年。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了祖国怀抱。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裂至今。第(4)题,考查理解分析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这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国共处于战争对峙状态。所以图一和图二、三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内战”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国共关系的变化,对于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对于中华民族“合则有利,分则灾难”。
答案:(1)图一:抗日战争胜利(或日本无条件投降,或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图三: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或解放军占领南京)。(2分)
(2)“大决战”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分)
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渡江战役直接相关。(3分)
(3)日本投降后,台湾结束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裂至今。(2分)
(4)变化:合作—内战(或分裂)。(2分)
启迪: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2分)(认识合理,有针对性即可)
2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军阀乱”“蒋汪……政变”,可判断是北伐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第(2)题根据“张杨”“兵谏”,可知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3)题根据“挺进中原”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百万雄师渡天堑”指的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的统治垮台。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北伐战争。(2分)南昌。(2分)
(2)西安事变。(2分)和平解决。(2分)七七事变。(2分)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分)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2分)
(4)中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2分)(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