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历史藏在哪里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历史藏在哪里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19:4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历史藏在哪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浩如烟海,如正史、野史、实录、笔记、通史、断代史等等不计其数。在世界各国中,象我国这样从史前到十七世纪,有这么多的史书记载着历代重要的事件、人物、典章制度以至各种自然现象,是很少见的。这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整套书共有3249卷,四千万字左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封建社会这样重视撰修史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因而也给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二十四史”作为我国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其史料之丰富,内容之包罗万象,全书的系统性、连续性,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和它比拟,要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是离不开它的。但是我们研究中国或者世界历史,除了“二十四史”这些文献史料外,还要搜集哪些史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材自主研读
一、从甲骨文到史籍——文献史料
1.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
(1)文字的产生
①产生:距今约5000年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出现了_________,在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比中国的甲骨文更加古老。
②意义: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对事情的记录能够相对准确地保留下来,减少了过去靠口传、结绳或图画符号记事的模糊、简单、不够确切等缺点,是人类进入_________的标志之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①古埃及人用_________做书写材料,苏美尔人用泥版,而中国古代除了将文字刻在动物甲骨上,还铸刻在_________上。
②_________的发明使书写材料选择范围扩大。书写在用丝织或的帛上的称“帛书”,书写在竹、木制成的简上的称“竹书”。
③两汉时期_________的发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使史学因此繁荣起来。
(3)随着人们眼界的开阔和认识的变化,文献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_________、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
2.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
(1)类型:_________、BBS跟帖等方式
(2)地位: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引起_________和历史写作领域里的深刻变化。
二、洛阳铲下——实物史料
1.含义:历史上_________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2.来源:_________世纪,考古学发展起来,考古发现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3.地位
(1)比文献资料可信。
(2)关于_________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3)与_________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4.种类
(1)上自史前时代古人类及动物和植物的_________,人类制造的原始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和宗教、艺术产品,下至文明时代以后的所有人类制造物。
(2)大至大型_________,小至一片瓦,一张纸片,一枚钱币。
5.局限
(1)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_________,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2)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_________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从田野中来——口述资料
1.含义:口述资料是指人们__________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__________、录音、录像等多种。
2.内容:包括__________、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__________、对话录、有访记、座谈录等。
3.来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
4.局限
(1)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2)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__________和虚构的情节;
(3)由于种种__________,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四、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
1.含义
(1)第一手史料是指__________,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__________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
(1)一般来说,__________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2)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__________。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1)__________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2)文献史料中第__________手的居多;
(3)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自我校对
一、1.楔形文字、文明时代、纸草、青铜器、笔墨、纸、史书
2.电子邮件、文献学
二、1.人类活动
2.19
3.史前、文献资料
4.化石、工程建筑
5.碎片、猜测
三、1.口头、笔录
2.神话、回忆录
3.调查采访
4.艺术创造、主观原因
四、1.原始资料、间接
2.第一手史料、绝对化
3.实物史料、二
重难疑点导学
一、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怎样相互补充
1.文字材料在“重现”历史中具有内容丰富,时间内容上比较连贯性的优点,但它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
2.实物资料虽然多为片段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第一,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第二,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准确性。第三,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第四,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能够印证、补充、纠正文字资料。
二、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史料的基本作用
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史料的局限性
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状元学习小结
【知识结构】
【知识精要】
1.史料依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与口述资料。依据史料价值的不同,又可以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对历史做出接近原貌的解释,就必须尽量将多种史料结合使用,互相参证,仔细甄别。
3.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课改新题探究
【例1】判断下列材料,哪些是口述史料


A.《史记》
B.《李宗仁回忆录》
C.《清明上河图》
D.司母戊鼎
【解析】本题考查了口述史料的概念。口述资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史记》是文献资料,《清明上河图》和司母戊鼎都是实物史料,《李宗仁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
【答案】B
【例2】判断下列材料哪些是第一手材料


①《丘吉尔回忆录》②《丘吉尔传》③《清实录》④《清史稿》⑤《鲁迅全集》⑥《鲁迅传》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③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概念理解。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材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丘吉尔回忆录》《清实录》《鲁迅全集》都是当事人或者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资料,所以是第一手史料。《鲁迅传》《丘吉尔传》《清史稿》都是后人的撰述,属于第二手史料。
【答案】D
【例3】(2007年海南单科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率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考察,与当地土著相遇。对此事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巴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斯坦利的叙述
早8点左右,我们看到一个市场,附近停泊着许多独木舟。人们立即集合起束,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逼近:我们长时间保持自制。但最后他们因我们的镇静而鼓起勇气,当某个人因此高叫“穆提”(投)、他们一齐向我们投掷木矛时,我们才被迫开抢,对他们予以回击,迫使他们惊惶逃窜……下午2点,我们从两岸树木茂密的河道中驶出……看到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停在河中央。那些船民发现我们后站起泉,高声喊叫,把角吹得异常响……在5分钟里,我们全力射击,无暇顾及别的事。但最后我们人正在距我们约200码的地方重新组织力量。我们热血沸腾。这简直是杀戮。他们第一次感到我们憎恶居住在这里的这些丑陋不堪的食尸鬼们。
材料二
摩基姆巴的叙述
当我们听说那个白皮肤的人(指斯坦利)要来的时候,我们不禁惊奇地……我们对自己说,这人的皮肤是白色的,一定是从河流王国来的,他是我淹死的弟兄们中的一个。一切生命都来自水中,在水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要回到我们中间来,他要回家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宴会,我下令将去迎接我们……陪伴他高高兴兴返回村庄……但是我们靠近他的小舟对,听到喊声:“土匪!土匪!并向我们喷射铁雨,我们一时惊呆了……那天晚上我们回来时看到了可怕的东西,我的弟兄死在血泊中,我们村遭到洗劫后被焚烧,水中飘满了死尸。那些强盗和土匪消失了。现在请告诉我,那白人对我们公平吗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 为什么
(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解析】本题是海南2007年单科历史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当事人的叙述,虽然属于第一手史料,但是还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阶级立场和感情因素等,所以我们本着“孤证不立”“无征不信”的原则必须客观看待,留待新的证据才能做出判断。
【答案】(1)时间、地点、人物、流血冲突;(指出三项即可)。双方叙述一致。
(2)若指出斯坦利的观点可信或酋长的观点可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若指出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的说法可信,还需要其他材料证明可得满分。
课时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
1.中国古代史书众多,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文献,这主要得益于(

①笔墨的发明
②官方垄断了史书的修订
③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造纸术的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B
古代史书即包括官修史书也包括私修史书,官方并未垄断史书的修订。
2.传统史学的史料主要包括


①官修史书②地方志③私人修史④报纸杂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A报纸和杂志是近代才开办的,因此不是传统史学研究的史料。
3.下列史料不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A.电子邮件
B.野史笔记
C.报纸杂志
D.艺术产品
3.D艺术产品属于实物史料。
4.实物史料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A.年代久远,难以识别
B.保存较少,种类单一
C.只反映历史的一个片段
D.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
4.C
实物史料种类繁多,难以识别也是受制于个人素质,不仅仅是实物史料的局限,实物史料做为历史的一个碎片,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全部,是其最大的局限性。
5.对于著名的《荷马史诗》描写的特洛伊战争是否确有其事,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但谢里曼1871年依据史诗记载的考古发掘,却证明了特洛伊城的存在,由此你认为(

A.文献史料可以作为信史使用
B.实物史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C.史料越早,价值越高
D.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
5.B
材料体现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A项表述错误,C项和D项和题干没有关系。
6.右图甲骨文不能做为下面那种史料类别使用(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第一手史料
D.第二手史料
6.D
甲骨文做为商人的占卜记录,反映了商朝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属于第一手史料,不是第二手史料。
7.关于孔子根据鲁国史书修订的的编年体史书《春秋》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私人修史
B.文献史料
C.第一手史料
D.第二手史料
7.C《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必然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不属于第一手史料。
8.下列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的是(

①清代《石氏族谱》②希罗多德的《历史》③明代建尧王庙④《毛泽东传》⑤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B
历史著作、传记作品和电影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感彩,应该属于第二手史料。
9.以下几种史料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一般是(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田野调查
9.B
一般来说实物史料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10.小明在秦兵马俑博物馆看到的下列展品,哪些是第一手史料


A.跪射俑
B.《兵马俑》dvd
C.复制的铜车马
D.《秦俑坑试掘第1号简报》
10.A跪射俑是实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其他复制品和影视以及研究作品,都加入了个人感彩,应该属于第二手史料。
【能力提升】
11.御史,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设置的在国君身边主管文书和记事的官员.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回答问题。
(赵王)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请回答:如何认识蔺相如故事中的“秦御史”和“赵御史”记录的文字的意义
11.答案要点:观点一,在蔺相如故事中秦御史和赵御史的记录出自司马迁的笔下,司马迁常会记载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不提供史料的依据。有人怀疑其记录的真实性。
观点二,司马迁有信史之誉,其记载也许具有历史依据。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杜牧有《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人王安石有《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又有《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材料二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首诗都感叹项羽乌江悲剧,但是对于项羽是不是应当东渡,观点却并不相同。你能就此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吗
(2)作者在发抒思古之幽情时,也发表了精彩的史识。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总结《潼关怀古》的历史见解。
12.答案要点:(1)杜牧在诗中为项羽没有过江东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而惋惜。王安石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能够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即使项羽过江东也难免失败的命运。李清照则称颂项羽是“人杰”“鬼雄”。杜牧身处唐代,没有外族大规模入侵的威胁;而李清照身处北、南宋之交,亲身经历了国力贫弱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她不可能以一种与时事无关的立场来看待历史。那么,当时的情形是金兵大规模南下,许多边关守将闻风而逃,与敌军连照面也没打。李清照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南迁生活后,翻阅史籍,项羽拼死一搏的形象在她心目中成为人杰、鬼雄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在这里作者表达的历史意识是,不管历代王朝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灾难,战乱时冲锋陷阵的是百姓,战后重建宫殿卖力气的也是百姓,所以叫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倒霉的总是无地位的老百姓。
文献史料
历史藏在哪里
史料
表现形式
史料价值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