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研究的过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研究的过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19: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研究的过程
银雀山汉墓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类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又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说法,吴孙子就是孙武,齐孙子是孙膑,但是1700年前,《孙膑兵法》突然失传,《隋书·经籍志》以后再也未见《齐孙子》的记载,致使后人多怀疑孙武与孙膑本为一人,也有认为孙武是虚构的,对《孙子兵法》一书也有不同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是伪书。1972年4月中国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和二号西汉墓出土了7500余枚竹简,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先秦古籍。从而证明《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不仅是两部不同的兵书,孙子和孙膑确有其人,而且使失传1700余年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得以重见天日,关于两部兵书的猜疑和争论自然也烟消云散。《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谜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怎样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对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揭示历史的奥秘?这就是今天这节我们探讨的话题。
教材自主研读
一、前人说过些什么
1.对待前人研究的方法
(1)首先要看他们采用的__________是否真实、可靠;
(2)其次要看他们的__________是否严谨、有说服力,方法是否科学;
(3)最后要看他们的__________是否恰当。
2.如果前人的研究在这些方面都做得不错,那就要看我们在材料、方法或观点上能否__________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读史征信
1.读史征信
(1)含义:就是通过阅读史料,发现历史的__________。
(2)方法:要判断史料真伪,既可分析其中有无__________之处和其他漏洞、疑点,也可把它与其他史料相互__________。
(3)意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__________;也可以来证实;不仅可以在文献分析中运用,也可以在实物、口述资料的分析中运用。
2.“孤证不立”、“无征不信”
(1)通常__________的史料更有价值;
(2)不能依靠孤证定论,孤证在没有__________时就要放弃。
3.了解史料__________的情况,如果说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被某一种史料牵着鼻子走。
三、“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
1.“二重证据法”
(1)条件:近代__________的发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物资料。
(2)提出:__________提出了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
2.跨学科研究
(1)任何事件、任何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历史研究中,__________的视角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转变,都与当事人的__________存在密切联系。在研究历史上的个人和集体心理的时候,心理学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3)通过__________作品了解时代特征,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__________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等,包括自然科学等都会给历史研究以很大帮助。
四、解释与问题
1.解释
(1)对同一件事,出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2)哪种解释更具有说服力,要看对__________的占有是否充分,对史料的辨析是否准确。
2.问题
(1)研究者头脑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__________有关。
(2)如果研究者头脑中没有明确的“问题”,研究就容易流于繁琐__________,就事论事,甚至走向猎奇,人们也就无法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吸取经验教训。
自我校对
一、1.史料、论证、观点
2.超越
二、1.真实、自相矛盾、比较分辨、证伪
2.年代早、反证
3.作者
三、1.考古学、王国维
2.地理学、心理活动、文学艺术、统计学
四、1.史料
2.理念、考据
重难疑点导学
一、二重证据法的内涵和价值
1.内涵
第一,它是以地下新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补正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第二,强调地下材料的证史价值,把鼎彝礼器、甲骨卜辞由古董变成了史料;
第三,纸上的材料,即使是伪材料,“也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其中也有历史的影子,应该加以利用。
2.价值
(1)开拓了史料的来源。甲骨卜辞“有裨于经史二学”;断简空名,可以实指其地;敦煌写本是补订史实、校勘文献的依凭;封泥玺印“足以考正古代官职地理书”;陶器、货币上的文字都“足以考经证史”。
(2)提出了检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经史典籍作为史料记载史实的可信度,是需要检验的。如,甲骨卜辞这样的不同来源的资料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关于商代帝王世系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有些传统文献如《五帝德》、《帝系姓》、《山海经》历来以其言不雅驯而为多数史家忽视,但地下资料说明它们也具有表示事实的一面。
二、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搜集史料的方法
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史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利用目录可以全面掌握史籍的情况。古代的书籍,一般有许多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书,质量好坏的差异很大。利用版本可以找到较好的书本。古代史书的撰写情况复杂,导致大量伪书的出现,在搜集史料时,需要运用辨伪的方法辨别伪书。
2.整理史料的方法
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古代史籍中的文字错误繁多,在很大程度上上影响了使用,因此,需要通过校勘的方法,校正其文字谬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史事,也往往错误百出。因此,欲对某一史事做出论断,必先运用考证的方法,弄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3.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阶级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和历史计量分析方法等。
状元学习小结
【知识结构】
【知识精要】
1.历史研究的第一步需要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见解,他们的依据和论证过程是否正确,自己能否在材料、方法或观点上超大型越前人。
2.“读史证信”、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等是进行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
3.对同一件事,出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4.历史的奥秘无穷无尽,选择哪些进行研究,破解它们有什么意义,是每个历史研究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课改新题探究
【例1】2009年9月27日在水下沉睡千年之久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终于露出了它神秘的面纱,研究证实,“南海Ⅰ号”是水下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宋代双甲板实物船体,同时200多件文物出水。“南海Ⅰ号”的考古不能说明的是(

A.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
B.考古可以补充历史记载
C.考古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D.考古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南海Ⅰ号”的发掘是依据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而且“南海Ⅰ号”属于历史文物,不是历史文献,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A
【例2】北京时间2009年9月28日消息,据英国《卫报》报道,1946年,苏联人发现了所谓的“希特勒头骨”,但经过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研究人员对头骨中提取出DNA样本进行检测,这个带有弹孔的头骨竟然属于一位身份不明的女性,而不是罪恶昭昭的纳粹德国领袖希特勒。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A.文献学的方法并非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B.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C.要想接近历史真相,跨学科研究非常必要
D.二重证据法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解析】希特勒头骨属于历史实物,而不是文献,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研究人员对头骨中提取出DNA样本进行检测,也不属于考古学研究。新的结论的得出是新手段的运用,体现的是跨学科研究重要性。
【答案】C
【例3】(2009年海南单科33)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史征信”的能力和对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一问依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问对考古和文献史料之间的关系应该认识到,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也可以补充历史记载,并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答案】
(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
课时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
1.历史研究的前提是


A.了解前人的见解,明确问题
B.看在材料、观点和方法上能否超越前人
C.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
D.对史料以及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1.A了解前人的见解,明确问题,在此基础上看在材料、观点和方法上能否超越前人
才能避免历史研究的盲目性。
2.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A.二重证据法
B.孤证不立
C.读史征信
D.跨学科研究
2.C
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谁都认为,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但是2006年,这一结论受到了一位来自六朝古都南京的建筑学家的质疑,他提出秦陵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嫁于秦惠文王,统治秦国达41年之久的芈姓楚国王族——秦宣太后,因为在一些陶俑身上发现了“芈”字,疑为秦宣太后的姓氏。当然这位建筑学家的说法在史学界并未引起巨大反响,因为他主要违背了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A.二重证据法
B.读史征信
C.无证不信
D.孤证不立
3.D
这位南京的建筑学家的质疑根据一点事实而立论,他违背了史学研究的原则应该是孤证不立。
4.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是
A.史料
B.问题
C.解释
D.方法
4.A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主要依托。
5.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主要是采用了(

A.考古发掘
B.地理空间学
C.个人和集体心理学
D.多学科交叉法
5.D
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考古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天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科技测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采用的是多学科交叉法。
6.读完《论语》后,小张和小李各写了一篇论文,小张的题目是《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性论》,而小李的题目是《浅论孔子“礼”的观念》,上述不同主要说明(

A.他们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认识不同
B.他们都没有读懂《论语》
C.他们研究《论语》的问题各不相同
D.他们对《论语》的解释各不相同,差别很大
6.C
小张和小李不同的研究题目并不表明他们对孔子核心思想的认识不同,主要是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思考角度不同,研究问题的不同造成的。
7.司马迁写《史记》把项羽做帝王,写了《项羽本纪》,但是班固写《汉书》并没有给项羽单独立传,而是把项羽和陈胜写成合传,这说明(

A.阶级立场的差异
B.历史观念的差异
C.社会环境的差异
D.个人喜好的差异
7.B
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他们的社会环境差别不大,这种不同,关键是他们二人的历史观不同造成的。
8.对待前人的研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①看史料是否真实②看观点是否正确③看解释是否相同④看方法是否恰当⑤看论证是否严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D
不同的人研究历史,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不能看解释是否相同。
9.《汉书》记载的《尉缭子》一书因为只有宋代版本,长期被认为是伪书,但是银雀山汉墓发现了数篇与《尉缭子》相同的竹简,从而证明了宋版本的真实性,我们由此得到的判断史实的启发是(

A.孤证在没有反证时暂时保留
B.年代越久远的史料越有价值
C.无征不信
D.孤证不立
9.A
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前,《尉缭子》一书只有宋代版本就是孤证,此后证明是真书,体现的史学研究原则应该是A。
10.考古工作对于认识历史真实的主要作用是(

①丰富研究手段②验证历史文献③补充历史实物④提供新视角⑤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②③④
10.D丰富研究手段是目的而非作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表述不正确。
【能力提升】
11.《流沙坠简》是近人罗振玉、王国维根据法国汉学家沙畹著作中的照片收录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中国敦煌等地盗掘的简牍及少量纸片、帛书等编纂而成。鲁迅在《热风集》中曾经写道:“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怎样理解鲁迅对于“国学”的认识?
11.答案要点:《流沙坠简》是在对从地下出土的简牍文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并采用了地下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简牍帛书文字的发现,使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了解,可以更为鲜明生动。
12.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折。”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
请回答:民间“说古话”、“说三国事”的情形,反映了文学和史学怎样的关系?
12.答案要点:文学作品有历史的影子,但绝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文学作品中包含有虚构和夸张的部分。如“说三国事”明显存在拥曹贬刘的倾向,这是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今天看来是不对的。
合理的解释
读史征信
明确的问题
前人的研究
二重证据法
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