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同步写作(指导解析)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同步作文
一、片段写作。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 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提示:
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先积累下来。
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指导
一、场景 (聚焦典型空间)
优先选取日常高频接触的场景,如校园操场、社区公园、街角菜市场等。这些场景中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交织,能集中体现季节更替的细节。例如校园里的行道树、操场边的宣传栏,公园里的长椅、荷塘,菜市场的蔬果摊位等,都能成为观察的核心载体,避免场景过于宽泛而导致描写零散。
角度(多维度捕捉变化)
1.自然景物:关注植物形态与色彩的渐变,如树叶从边缘泛黄到整体转色,花朵从繁盛到凋零;水体状态的改变,如荷塘从荷叶田田到残叶漂浮;天空与光线的变化,如秋日天空更显高远,阳光角度变斜、温度减弱。
2.人们穿戴:留意衣物的增减,从短袖到长袖、薄外套的过渡;配饰的变化,如从遮阳帽、墨镜到围巾、薄手套的出现;随身物品的更替,如从冰饮到热饮,从蒲扇到保温杯等。
3.环境气息:捕捉空气味道的转变,夏末的湿热消散,秋初的干爽带着草木清香;声音的差异,蝉鸣渐弱,风声、落叶声渐显。
三、描写方法(让变化具象可感)
1.细节刻画:用具体的动词、形容词展现细微变化,如 “银杏叶边缘被秋阳烤得卷了边,像被人用指甲轻轻掐过”“老太太把藤椅往向阳处挪了半米,毛线针在膝头敲出哒哒声”。
2.感官联动:融合视觉(色彩、形态)、触觉(温度、触感)、听觉(声音)、嗅觉(气味)描写,例如 “风掠过袖口时带着凉意,混着桂花的甜香,吹得宣传栏上的通知纸哗啦作响,阳光透过疏叶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
3.对比衬托:将九月的景象与盛夏对比,突出 “由夏入秋” 的过渡感,如 “同一片草坪,上周还能看见穿短裤的孩子打滚,如今他们裹着卫衣追跑,影子被夕阳拉得比夏天长了许多”。
四、避免误区
避免笼统的季节概括,如 “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少用抽象形容词,多以具体场景中的细节让读者自行感知秋意。同时,注意 “过渡感” 的体现,不写极端的秋景,而是突出夏末秋初的交织状态,如 “荷塘里还有一朵迟开的荷花,旁边却浮着半池枯褐色的荷叶”。
例文解析
校园晨读
教学楼后的银杏叶像被谁悄悄描了圈金边 —— 这是秋意最早的笔迹(用比喻手法,将银杏叶泛黄比作 “描金边”,生动展现初秋叶片的细微变化),边缘泛黄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晃,偶尔有一两片打着旋儿落下,铺在青砖小径上。
早读的铃声比盛夏时更清亮些,穿短袖校服的同学明显少了,有人在衬衫里加了件薄针织衫(通过同学们衣物的变化,直接体现气温下降,是生活中感知秋凉的典型细节),袖口随意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肤不再像七月那样总沾着汗。领操台旁的紫薇花还开着,只是花瓣不如从前饱满,风掠过操场时,不再带着灼热气浪,反倒卷着些凉意(对比盛夏与初秋风的不同质感,“灼热气浪” 变 “凉意”,突出季节转换带来的温度变化),把落在台阶上的花瓣吹得滚来滚去。靠窗的女生正朗读着课文,呵出的气息在玻璃上凝成一层薄雾,她用指尖划开雾水,能看见远处的玉兰树叶子,不知何时蒙上了层细细的尘,不像夏天总被雨水洗得发亮。
【点评】此篇以校园为场景,围绕银杏叶、学生着装、风的触感等元素展开。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从视觉、触觉等角度细致描绘初秋景象,将秋意的悄然降临融入校园日常,画面鲜活且富有生活气息。
满分作文解析
公园长椅
老太太们把藤椅搬到了向阳的草坪,这是她们应对秋凉的智慧 —— 背对着阳光能挡些风,手里的蒲扇早就换成了毛线团,银灰色的线在竹针间穿梭,织出的纹路像极了天边淡淡的云。荷塘里的荷叶半数枯成深褐色,卷成一个个小筒,像被岁月揉皱的信笺,只有零星几朵晚莲还擎着粉白的花瓣,在残叶间格外醒目。穿跑鞋的年轻人跑过石板路,鞋跟敲出的声响比夏天清脆,大概是空气变稀薄了些,连带着他呼出的气都能看见淡淡的白痕。不远处的银杏树下,有孩子捡了片半黄半绿的叶子,举起来对着太阳看,叶脉在光里清晰得像幅地图,那是秋天画下的路线。
【点评】选取公园场景,聚焦老人、荷塘、年轻人等对象。以物品替换、行为变化、景物形态为切入点,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初秋的层次感,字里行间透着生活的闲适与季节的流转。
街角菜场
卖橘子的摊位悄悄挤占了西瓜的地盘,这是季节轮换的信号,竹筐里堆着青黄相间的果子,果皮上还挂着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穿花衬衫的摊主套上了蓝布褂,领口的扣子系得严严实实,算账时手指在计算器上敲得飞快,呵出的白气在晨光里闪了闪就散了,像从未出现过。旁边卖蔬菜的摊子上,秋葵不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带着泥土的山药和胡萝卜,捆成小把的菠菜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拎着菜篮的阿姨们不再问冰镇汽水多少钱一瓶,转而围在板栗摊前,捏起一颗圆滚滚的栗子掂量着,讨论着是炖鸡还是炒着吃,她们的说话声里,都带着些被凉风吹出的沙哑,不像夏天那样清亮。
【点评】以街角菜场为背景,围绕蔬果、摊主、顾客展开描写。通过摊位更迭、着装变化、声音差异等细节,展现初秋对市井生活的影响,充满烟火气,让季节变化更贴近生活。
二、升入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见闻吧 试着做一番观察,拿起笔,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字数不限。
提示:
1.全新的校园环境、不一样的课堂活动、初次见面的老师和同学……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内容。要试着打开思路,放出眼光,丰富自己观察的角度。
2.印象之所以“深”,想必是因为带给了你不一样的触动。在讲述的同时,也要注意表达你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3.写完之后与同学分享,看看各自的所见所感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你不仅会结识新朋友,也会在如何观察和思考方面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指导
一、场景选取
从新校园的具体空间中筛选独特且有细节的场景,避免泛泛而谈。可优先考虑:
有标志性物件的角落:如教室后墙的绿植角、走廊尽头的留言板、操场边的公告栏等,物件能成为记忆的锚点。
有互动感的场景:如第一节班会课的自我介绍、第一次小组讨论的课桌、食堂排队时的对话等,人与人的互动更易产生深刻印象。
与小学形成对比的地方:如更大的图书馆、不同的实验室设备、陌生的课间操音乐等,对比中更能凸显 “新” 的特质。
二、多维度观察, 捕捉细节
(一)环境特征:
1.视觉:教室的采光(比小学更明亮 / 昏暗)、墙面装饰(黑板报风格、班级公约字体)、桌椅排列(单人桌 / 小组围坐)。
2.听觉:上课铃声(电子音 / 钢琴声)、老师讲课的口音(与小学老师不同)、同学间的交谈(新的口头禅、课间游戏的呼喊)。
3.嗅觉:新书的油墨味、走廊消毒水的味道、食堂饭菜的香气(与小学食堂差异)。
(二)人物状态:
1.老师:第一次见面的穿着(严肃的西装 / 休闲的卫衣)、标志性动作(推眼镜的姿势、握粉笔的手势)、说话风格(温和 / 干练)。
2.同学:同桌的小动作(转笔、贴课本的贴纸)、班干部组织活动的方式(紧张 / 熟练)、陌生同学间的眼神交流(好奇 / 羞涩)。
(三)自我感受:
1.身体反应:紧张时手心出汗、看到新奇设备时的心跳加速、融入集体后的放松感。
2.心理变化:从陌生到熟悉的微妙过程(如记住第一个同学名字时的欣喜、听懂第一个校园梗时的归属感)。
三、写作手法(让 “新” 与 “深” 具象化)
(一)细节放大:
1.用动词刻画动作:“班主任把点名册放在讲台上时,指尖在‘新生’两个字上顿了两秒”“前桌女生转过来借橡皮,马尾辫扫过我的课桌,带起一阵洗发水的清香”。
2.用比喻连接陌生与熟悉:“新教室的钟表走得比小学快,指针像小火车一样往前冲”“老师的板书像串歪歪扭扭的糖葫芦,看着陌生却很亲切”。
(二)以小见大:
1.借物件传递情感:“课桌抽屉里发现半块橡皮擦,刻着模糊的名字,大概是上届学长留下的,突然觉得这间教室藏着好多故事”。
2.用瞬间折射整体:“自我介绍时,我声音发颤,后排突然有人小声说‘加油’,那声气音像羽毛落在心上,原来新集体没那么可怕”。
(三)对比衬托:
1.与过去对比:“小学时总抢最后一排的座位,现在却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洒在课本上的样子,比以前好看多了”。
2.与预期对比:“以为初中老师会很严厉,没想到她笑着说‘写错没关系,谁不是从错题里长大的’,这句话比想象中暖”。
四、结构安排(从 “瞬间” 到 “感悟”)
1.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切入,直接呈现印象最深的画面。例如:“推开初二(3)班的门时,阳光正斜斜地打在第三排的课桌上,粉笔灰在光里飘,像一群小问号 —— 这就是我的新教室。”
2.主体:展开场景:描述环境与人物的具体状态,加入 1-2 个核心细节(如老师的一句话、同学的一个动作)。融入感受:穿插自我的心理活动,让场景不只是 “看见”,更是 “体验”。例如:“同桌递给我一张画着笑脸的便利贴,说‘我叫小雨’,便利贴的边角有点卷,像她说话时微微上扬的嘴角,我突然不那么想家了。”
3.结尾:用一个呼应开篇的画面收束,带出对 “新” 的理解。例如:“放学时再看那扇教室门,阳光已经移到了墙角,粉笔灰落定在课桌上,像给新故事铺了层薄薄的底色。”
五、避免误区
1.避免流水账:不写 “早上报到、中午领书、下午开班会” 的流程,聚焦 “哪一刻让你突然觉得‘我是初中生了’”。
2.少用抽象评价:不说 “新老师很好”,而写 “她蹲下来帮我捡笔时,头发垂下来的样子”;不说 “同学很友好”,而写 “借我尺子时,他特意把有刻度的一面朝我”。
3.保留 “不完美”:陌生环境里的小尴尬(说错话、走错教室)更真实,反而能体现成长的开始。
例文解析
教室后的绿萝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王维的诗句忽然漫上心头,只因撞见教室后墙那片蓬勃的绿萝。它们像群绿色的瀑布,沿着铁架倾泻而下,叶片边缘泛着玉石般的光泽(用 “绿色的瀑布” 比喻绿萝的长势,“玉石般的光泽” 描绘叶片质感,视觉上突出绿萝的生机与温润。),叶尖悬着的水珠在阳光下滚来滚去,坠落后在瓷砖上洇出小小的水痕,一圈圈晕开,像谁在地上画的省略号(将水痕比作 “省略号”,既写出水痕形态,又暗含对绿萝故事的留白,引发联想。)。
开学第一天,我便发现每片叶子都藏着秘密 —— 银色马克笔写的名字在光影里忽明忽暗,有的字迹已经模糊,大概是被雨水打湿过,同桌小雨说这是上届学长用植物做的纪念册,“你看这片最大的叶子,上面写着‘林晓’,听说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呢。” 她指着一片巴掌大的绿萝叶,语气里满是羡慕(通过同桌的话语,将绿萝与学长学姐的故事联系,赋予绿萝传承的意义,体现校园的历史感。)。
班主任李老师推门而入时,绿萝的影子正爬上她的教案本,在 “开学第一课” 那行字上轻轻晃动(“影子爬上教案本” 的动态描写,将绿萝与课堂连接,营造出自然与学习相融的氛围。)。她没有急着点名,指尖轻轻拂过片新抽的嫩叶,叶片上的绒毛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这些小家伙比我更早欢迎你们呢。它们跟着这间教室经历了三届学生,现在要看着你们长大了。” 话音未落,前排扎马尾的女生琪琪已举起手里的营养液,透明的瓶子里晃着细碎的阳光,像装了一整个夏天的星光(“装了一整个夏天的星光” 将营养液中的阳光具象化,既写出光线的璀璨,又暗含夏日将尽的不舍与对新学期的期待。),紧接着,七八只小喷壶从课桌后探出来,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织成道彩虹,彩虹的一端恰好落在李老师的发梢,把她鬓角的几根碎发染成了金色。
午后的阳光像被剪刀裁过,斜斜地切进教室,在绿萝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踮脚够到最矮的那片叶子,马克笔划过叶面时,沾到些黏糊糊的汁液,凉凉的、滑滑的,仿佛这片植物在悄悄握我的手(将汁液的触感转化为 “悄悄握我的手”,赋予植物拟人化的温情,体现 “我” 对新环境的接纳与亲近。)。
风从走廊溜进来,带着隔壁班传来的朗读声,绿萝叶沙沙地响,像是在跟着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混着窗外的蝉鸣,竟有了种夏末初秋特有的温柔。我忽然注意到,绿萝架下的角落里,放着个小小的陶瓷猫,脖子上还系着红绳,大概是哪个学姐留下的,此刻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安静地看着我们(陶瓷猫的细节,为场景增添生活气息,也暗示着校园里隐藏的温暖小物件,体现校园的温馨。)。
【点评】
这篇文章以教室后墙的绿萝为核心场景,巧妙融入王维的诗句增添文化底蕴。通过对绿萝形态、师生与绿萝的互动等细节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 “绿色的瀑布”“悄悄握我的手”,将绿萝赋予生命与情感。既展现了新教室的环境特点,又传递出师生间、新旧学生间的温情联系,字里行间满是对新班级的喜爱与归属感。
满分作文解析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事情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回忆当时的情景,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生活中让你动情的事可能有好几件,要从中选择一件让你最受触动的事情来写。可以先把这件事讲给身边的同学们听,看看他们的反应然后再落笔。
2.在记叙时,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让记叙眉目清楚。
3.除了记叙经过,还要抒发自己的感受。可以开门见山或篇末点题也可以与记叙相结合来表达。
【深度指导】
一、素材选择(聚焦 “触动点”)
1.情感类型:优先选择包含强烈情感反差的事件,如从绝望到希望(考试失利后得到意外鼓励)、从误解到理解(与朋友争吵后的和解)、从胆怯到勇敢(第一次挑战自我成功)。避免平铺直叙的平淡经历,确保事件本身自带 “难忘” 的基因。
2.事件规模: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小事中的微光更易引发共鸣。例如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自己与过去的某个坏习惯告别等,细微处的情感更显真实。
3.独特性:挖掘事件中与众不同的细节,如 “奶奶用缝纫机补书包时,踏板发出的‘咔嗒’声与窗外的蝉鸣混在一起”,独特的场景记忆能让文章跳出俗套。
二、细节刻画(让场景 “立起来”)
(一)环境细节:
1.视觉:事件发生时的光线(暴雨天的灰色天幕、深夜台灯的暖黄光晕)、周围的物件状态(摔碎的杯子边缘沾着茶叶、奖状被风吹得卷了角)。
2.听觉:相关的声音(老师办公室的钢笔划过纸张声、医院走廊的脚步声、雨打窗户的噼啪声),用声音增强场景的沉浸感。
3.触觉:身体感受到的温度(冬天里对方手心的汗温、泪水落在手背的冰凉、拥抱时毛衣的粗糙触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二)人物细节:
1.动作:刻画关键人物的标志性动作,如 “爸爸弯腰系鞋带时,后颈的皱纹像被风吹皱的湖面”“同桌把橡皮切成两半推过来,指甲缝里还留着铅笔灰”。
2.神态:捕捉表情的细微变化,如 “老师批评我时,嘴角其实往下撇了撇,眼神里藏着不忍”“卖早点的阿姨找钱时,冻疮裂开的手指在塑料袋上蹭了蹭,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三)自我细节:
1.生理反应:紧张时喉咙发紧、感动时鼻腔发酸、后悔时指尖掐进掌心的痛感,用身体的真实感受传递内心情绪。
2.物件关联:事件中接触的物品(攥皱的试卷、磨破的运动鞋、写满鼓励的笔记本),让物件成为情感的载体,如 “那支断水的钢笔,至今笔帽上还留着我咬过的牙印”。
三、情感表达(让 “触动” 可感)
1.分层递进:写出情感的变化过程,例如 “刚拿到成绩单时,耳朵嗡嗡作响像塞了棉花(麻木)—— 看到妈妈揉眼睛的动作,眼泪突然决堤(崩溃)—— 她却说‘没关系’,我反而哭得更凶(愧疚与温暖交织)”,避免情感单一化。
2.隐喻转化: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 “委屈像涨潮的海水,从脚底一点点漫到胸口”“他的话像颗糖,含在嘴里慢慢化开,连呼吸都变甜了”,用比喻让情感更易感知。
3.留白处理:不必直白说出 “我很感动”,而是通过后续行为体现,如 “那把伞我洗了七次,伞骨上的锈迹却总也洗不掉,每次下雨还是会带着它”,让情感在细节中自然流露。
四、避坑提示
1.避免 “流水账”:不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聚焦 “最触动的三分钟”,用特写镜头放大关键瞬间。
2.拒绝 “口号式感悟”:不说 “这件事让我学会了坚强”,而是写 “后来每次摔门而出,都会想起爸爸站在楼道里的背影,脚步就慢了下来”,让成长体现在具体行为的改变中。
3.慎用 “过度抒情”:情感表达要克制,例如写离别之痛,与其说 “我哭得撕心裂肺”,不如写 “车开时,我攥着他给的书签,直到边缘被捏出深深的折痕”。
满分解析
伞下的晴空
暴雨倾盆时,豆大的雨点砸在公交站台的广告牌上,噼啪作响,像无数根小鞭子在抽打。
我抱着书包蹲在广告牌下,裤脚已经湿透,冰凉的湿气顺着脚踝往上爬,冻得我直打哆嗦。穿蓝色工装的环卫工阿姨推着清扫车经过,她戴着的草帽沿还在滴水,看见我这副模样,突然把伞往我这边倾斜大半。那是一把褪色的蓝布伞,伞骨有些变形,她自己的肩膀很快洇出深色水渍,像地图上蔓延的河流(用 “小鞭子抽打” 比喻雨点,“地图上蔓延的河流” 形容湿痕,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强化暴雨的冲击力,凸显阿姨的善意。)。
“姑娘,别淋坏了。” 她的手套沾着泥点,指缝里还嵌着草叶,说话时呼出的白气混着雨雾,在我眼前轻轻散开。我连忙说谢谢,声音被雨声吞掉大半。公交车迟迟不来,风裹着雨丝钻进领口,我忍不住打了个喷嚏。阿姨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块姜糖,塑料纸在雨声里窸窣作响,像只小虫子在爬(“草叶嵌指缝” 细节刻画劳作痕迹,“小虫子在爬” 比喻塑料纸声响,让平凡场景更具生活质感。)。
“含着,暖身子。” 她的指甲修剪得很短,边缘有些粗糙,递糖的手却很稳。我咬开糖块时,辛辣的甜香突然漫上来,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竟比便利店的水果糖更让人安心。阿姨看着我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雨水,像落满了星星(“皱纹里盛着雨水像星星”,用诗意比喻展现阿姨的慈祥,让温暖感更具体可感。)。
雨势渐小时,公交车终于来了。阿姨把伞塞给我,伞柄上还留着她的体温。“拿着吧,路远。” 她转身冲进雨里,橙色的反光条在灰蒙蒙的雨幕中一闪一闪,像颗移动的星星,清扫车的轱辘碾过积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伞柄上的体温” 传递细微暖意,“移动的星星” 升华阿姨形象,动静结合让画面更鲜活。)。那把伞我后来洗了很多次,伞骨上的锈迹却总也洗不掉,像她留在我记忆里的指纹。每次下雨打开它,耳边总会响起那句 “别淋坏了”,比任何天气预报都让人安心。
(以 “锈迹像指纹” 呼应前文,“比天气预报安心” 的感受,将瞬间感动转化为长久记忆,情感余味悠长。)
【点评】
文章以暴雨中的陌生人相助为核心,通过工装、手套、姜糖等细节构建真实场景。批注点明了对比手法与象征意义的运用,平凡的善举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温暖,500 余字却将瞬间的感动写得余味悠长。
满分解析
这是给您的一点点回报
自从我上了初中,每天放学,一进家门,“嗞啦嗞啦”的炒菜声“咕噜咕噜”的炖肉声,总会从厨房传来——妈妈在做饭呢!厨房里噪声很大,可她的耳朵真灵,即使再轻的开门声,她都能捕捉到,然后高声喊道:“回来啦?赶快来吃饭吧!”
不等她叫,我早就被喜欢的美味拽到了饭桌旁。还没坐下,妈妈便从厨房冲了出来,半眯着眼睛,在氤着热气的炖锅里,仔细挑选出几块最大的肉来,急急地往我的碗里送。这么温馨的场面,我却开心不起来。我都快十三岁了,可一坐到餐桌上,顿时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孩;更重要的是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我实在忍不住,就向妈妈表达了我的不满。她“哦”了一声,动作停了下来。可到了第二天,她拿起公筷,又一如既往地给我夹菜。我知道,夹菜成了她无法改变的习惯这终究是件小事,况且她拿的是公筷,符合卫生要求,我没有理由因为这件小事和妈妈发生不愉快。
那一天,同学邀我聚餐,叫我把妈妈带上。听到这消息我既兴奋又担心,妈妈要是又给我夹菜,岂不会被人笑话?我不放心地提醒妈妈。她看着我,笑道:“放心!”到了饭店,菜上齐后,大家还没有行动,妈妈却不假思索地站起来,拿起公筷,夹起砂锅里的一只鸡腿,朝我送来。就在鸡腿将要放进我碗里的瞬间,她瞟到了我不满的眼神。停顿了片刻,她把鸡腿转送到了身旁同学的碗里,嘴里说着“祝你学习进步”之类的客气话。我长舒了一口气,心里暗夸妈妈机灵。尽管冲突没有公开爆发,妈妈一直有说有笑可我分明看出了她眼里的黯然与失落,我的心里不安起来。
从此,妈妈很少拿公筷给我夹菜了。可每次吃饭时,她总是不自觉地把夹着菜的公筷向我这边伸,伸了伸,又无奈地缩了回去,菜“违心”地落到 了她自己的碗里。看着吃饭时不再谈笑风生的妈妈,我的心里很不是滋 味。过了些时日,我终于忍不住说:“妈妈,还是你夹的菜好吃!”听到这话, 妈妈像听到了喜讯一般,笑呵呵地又行动了起来。她一边拿起公筷帮我挑选 着美味,一边打趣地说:“这么多天,终于不用再憋着了。来,多吃点!”
望着妈妈笑容满面的样子,我的心里却怎么也乐不起来。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几句话差点儿伤害了最亲爱的妈妈。这时,我偷偷拿起公筷,夹了妈妈喜欢吃的菜,悄悄地放到了妈妈的碗里。妈妈发现了,惊讶地问:“怎么啦?”我笑了笑说:“妈妈,我爱您,这是给您的一点点回报!”
【点评】
结构清晰,形象鲜明。作者通过“夹菜”这件司空见惯的小事,选取典型场景,将各 部分内容有序串联,由不理解妈妈给“我”夹菜到“我”主动为妈妈夹菜,表现了母女情深 和“我”的成长,文章脉络清晰,自然流畅。
描写细腻,情感动人。作者熟练运用细节描写,如参加同学聚会时,妈妈那一“站” 一“夹”一“送”的细节,富有戏剧性;之后在餐桌上,妈妈那一“伸”一“缩”的细节,也在风 趣中流露出几分心酸。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的成长,还将两 辈人之间的代沟及母女之间的情感渲染得情真意切,细腻动人。
写作模板
一、标题(建议 6 - 10 字)
采用 “具象物件 + 情感标签” 的组合方式。具象物件可以是与青春回忆紧密相关的实体物品,像教室里的倒计时牌、操场边的篮球架、一本写满笔记的旧课本等;情感标签则用来点明文章情感基调,比如 “难忘”“温暖”“遗憾” 等。例如《褪色的倒计时牌》《篮球架下的蝉鸣》,这样的标题能快速吸引读者,且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让读者大致知晓文章围绕何物、何种情感展开回忆。
二、开头(建议 50 - 100 字)
运用场景切入 + 感官唤醒的手法。先描绘一个与青春回忆相关的具体场景,通过对光影、声音、气味等感官细节的刻画,将读者带入特定时空。
比如 “夏末的阳光斜斜切进教室,粉笔灰在光束里浮沉,讲台上的倒计时牌红笔圈着‘30’,油墨味混着后排男生偷偷拆开的薄荷糖气息,在闷热的空气里漫开。” 这部分要简洁且生动,迅速勾起读者对相似青春场景的记忆,自然引出下文的回忆。
三、主体(建议 300 - 400 字)
采用三层递进式叙事结构:
1.冲突铺垫(50 - 100 字):设置一个青春成长中的冲突情节,如学习上的困难、与同学的矛盾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青春里的迷茫、焦虑或挫折感。例如 “数学课代表把试卷摔在我桌上时,油墨洇透了指尖。‘这道二次函数讲过八遍了’,他的白球鞋在地板上蹭出烦躁的响。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掀起,露出背面灰白的筋络,像我此刻的心情。” 利用自然景物的变化呼应人物内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2.转折瞬间(100 - 150 字):在冲突之后,安排一个温暖、积极的转折情节。描述关键人物的帮助、自我的突然领悟等。同样注重细节刻画,像 “晚自习的灯亮到第九盏时,他突然把笔记本推过来。‘辅助线要这样画’,铅笔在纸上划出沙沙声,字迹比平时潦草,却把关键步骤标成了橙色。月光从窗帘缝溜进来,刚好落在他握笔的指节上,那里还沾着下午打篮球蹭的灰。” 这些细节能让转折更具真实感与画面感,使情感从低落走向温暖、振奋。
3.情感升华(80 - 120 字):将前面的情节进行总结与升华,点明这段青春回忆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可以借助某个物件或场景,把瞬间的感悟转化为长久的记忆符号。比如 “后来那张画满辅助线的草稿纸,被我夹在毕业纪念册里。多年后翻到,发现背面有行小字:‘最后 30 天,一起冲’,笔尖戳破了纸页,像颗用力跳动的心脏。” 让读者感受到青春回忆的力量与成长的蜕变。
四、结尾(建议 50 - 100 字)
运用物件留白 + 余味延伸的技巧。再次提及开头或主体中出现的关键物件,展现其现在的状态,与过去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青春变迁的感慨。
如 “如今路过母校,新的倒计时牌又立在讲台,只是数字变成了‘45’。风过时,篮球架下的蝉鸣依旧,像在重复那年夏天没说完的话。” 结尾不要把话说得太满,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让他们沉浸在文章营造的青春回忆氛围中,产生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