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综合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综合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走进古典①yōu yǎ的留园,漫步其中,只见曲折迂(yū yú)回的长廊两旁栽满了②cēn cī错落的花木,微风拂面,花影婆娑(suō shā),令人___________。走近荷花池,则又是一番景致:前边是③huā lěi初绽,一幅秋荷图画;左边是小桥人家,一派田园风光;右边是秋竹瑟瑟,一曲秋天赞歌。
1.用“________”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 ) ②( ) ③( )
3.下列不适合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是( )
A.神清气爽 B.心旷神怡 C.心悦诚服 D.赏心悦目
4.下列对画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句子的结构相近 B.不少于三句,每句的字数相同
C.每个句子的意义相同 D.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二、选择题
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低吟(yíng) 花蕾(lěi) 模糊(hù)
B.单薄(báo) 隧(suì)道 戎(róng)装
C.乐(lè)趣 拘束(shù) 愁怨(yuàn)
D.参差(chā) 开凿(zhuó) 迷蒙(méng)
6.(易错题)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豆腐 迷蒙 襟飘带舞 顾影自怜
B.笨拙 宅院 孤芳自赏 庞然大物
C.印象 马蹄 色彩斑斓 婆娑起舞
D.愁怨 晃然 忽飞忽落 心驰神往
7.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C.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D.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
8.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引用、拟人)
B.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比喻)
C.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拟人)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拟人)
三、填空题
9.补全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 )芳自赏 ②一( )千里 ③芬芳( )郁 ④顾影自( )
⑤( )然大悟 ⑥心( )神往 ⑦翠色( )流 ⑧参差不( )
(1)形容绿的范围广的词语是 ,形容绿的程度深,具有动态美的词语是 。(选词填空,填序号)
(2)类似⑥这样特点的词语,我还能再写两个: 、 。
(3)这些野花大小 ,但是气味全都 ,令人陶醉。(选词填空,填序号)
四、积累填空
10.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野旷天低树, 。
(2)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
(3)《草原》的作者是现代诗人、作家 ,原名 。文章主要讲了三幅图 、 和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诗句:“ , ”。
(4)我乘船旅行,突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诗句“ , ”。
(5)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这让我想起了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中的诗句“ , ”。
五、语言表达
11.综合平台。
排比句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增加句子的感染力。品读下面的排比句,并根据提供的主题写一个排比句来赞美或者描述它。
例句: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春风:
六、现代文阅读
快乐阅读。
蓝色的抚仙湖(节选)
①在云南地图上,那些蓝色的不规则状的翡翠,就是湖泊。我找到了抚仙湖。
②从山道上远观抚仙湖,景象就很奇妙。蓝色的湖水在天地间漾动,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湖水中,碧波浩渺,一直荡漾到天边。A.天边是青灰色的群山,浮动在飘忽的云雾里。碧蓝的湖水,连着远山,连着天上的云雾,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想。
③走近抚仙湖,才发现湖水的清澈。这是绿中泛蓝的深沉之水,浪涛拍岸发出的声响,有海的气息。谛视湖水,但见澄澈见底,临岸湖底的景象 晃动的水草、晶莹的沙石、穿梭的鱼,全都清晰可见。B.湖波荡漾,犹如一大块透明的蓝水晶在阳光下微微晃动。目光所及,也只能是岸畔十数米湖水而已。再往远处看,便是一片幽蓝,一片光斑炫目。如在湖中行船,绝对看不见湖底,因为湖水极深,最深处有一百多米。有人在湖底发现一个古城遗迹。古滇国的一个城池,囫囵地沉到了湖底,不知何年何月下水,也不明为何沉沦,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④湖岸曲曲折折,湖畔花树繁茂。我们经过一个鱼洞,清澈的水面上波光闪烁,水中有数十条小鱼轻盈游动,随着波光的闪动,精灵一般忽隐忽现,让人看不清它们的真实形状,给我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⑤在抚仙湖畔住了两夜,湖水那天空一般深邃的蓝色,让人沉静,也让人浮想联翩。C.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浩瀚大海,幽深的海底,新的生命如花一般萌发衍生,自由翔舞。如今天地间的生灵,无不起始于当年那些在海底游动的生命。这是何等神奇的事情。D.远古海洋的蓝色,和现在我看到的湖水的蓝色,似乎是同一种蓝色,同样清澈,同样深沉,同样水天一色……在思绪飘飞的一瞬间,亿万年的岁月竟在这蓝色中悄然融合。
12.新题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抚仙湖的特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3.语文要素 第②自然段中写“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想”,你会想到什么?在批注框中写一写。
14.阅读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画“_________”的句子中,没有使用联想或想象的是( )句。
(2)从画“________”的使用联想或想象的句子中挑选一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选择的句子是( )句,其表达效果是:
15.安安和明明对第③自然段中画“﹏﹏﹏”的部分的理解有矛盾。你是怎么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写一写。
安安:古滇国的城池太神奇了,应该描写得具体些,吸引读者的兴趣。
明明:湖底的遗迹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这些内容可以不写。
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林之晨
①雨,忽急忽缓,忽飘忽洒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悄然停住了。就在这迷蒙的早晨,我信步踏上了我家房后那条曲折幽深的山径。
②四周满溢着泥土的芳香,混杂着草香、花香,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那些圆圆的、亮亮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闪闪烁烁。走不多远,我的衣襟已湿漉漉的了。真可谓“_____”呀!
③山林中的小歌唱家——小鸟,倏地一下,从一根树枝上飞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抖落了身上的颗颗“珍珠”,愉快地跳着、唱着。那歌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使人陶醉。或许是因为“ ”吧,此时的山林愈发清幽了。
④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诗,如画,如幻。山披着雾,雾笼着山,绿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绿色,如同挂着白霜的绿葡萄,又好似一幅典雅清秀的山水画。
⑤渐渐地,群山就像一个少女,揭开脸上白色的轻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脱去白色的纱裙,换上了橘黄色的缀着珍珠的衣裙。那珍珠太小了,又太多了,有的地方亮晶晶的一片,折射着一抹光芒,闪动着美丽的光泽。我不由自主地注目凝望,看着看着,群山已悄然无声地穿上了深绿色的长裙,霞光围绕着她美丽的身躯,为她镀上一圈金色的光晕……
⑥露珠似乎也惊诧于眼前的景象,悄悄地溜到别处游玩去了,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痕迹,湿湿的,润润的,透过枝叶的间隙,霞光执拗地照在我的脸上、身上。此时,山林上空的晨雾已不见了,而山林之中,却流动着烟波,薄薄的一层,长长的一缕,浓浓的一团,我似乎置身于仙境之中,不禁陶醉了。这时,一束阳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睛,望着这太阳的恩赐,心里涌起一种庄严、圣洁的感觉。恍惚之中,我似乎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丛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
⑦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山林之中,我感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欢呼。不!何必破坏这份属于山林的清幽呢?只要深深地吸一口这新鲜的空气并在心里高喊一声“我爱你,山林之晨”就足够了!
(文章有改动)
16.选择恰当的诗句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鸟鸣山更幽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 道狭草木长,‘朝露’沾我衣
D.两个黄鹂鸣翠柳
17.【提取信息】作者在迷蒙的早晨欣赏了 、 、 、 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喜爱的感情。
18.【想象】本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用“ ”画出一句含有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19.【修辞手法】作者主要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林之晨的景物,全文洋溢着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真情实感。
七、书面表达
20.习作表达。
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夜晚,在你的下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是小虫在树下开家庭会议,是小鸟在树下讲述一天的见闻,还是小朋友在树下做游戏呢?请你以“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为题,发挥想象,把你的经历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吧。
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8
答案 C D B D
1.yū suō 2. 幽雅 参差 花蕾 3.C 4.C
【解析】1.本题题考查辨析字音。
迂回:读yū huí,回旋;环绕。
婆娑:读pó suō,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幽”“参”“蕾”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3.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神清气爽:指精神清爽。
B.心旷神怡:指心情舒畅。
C.心悦诚服:侧重内心服气、认同。
D.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景色而愉悦。
文段中横线处要描绘古典留园优美景致,给人带来美好感受。“心悦诚服”与美景带来的感受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由此可知,排比的表达特点不包括“每个句子的意义相同”。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A.低吟(yíng)——(yín),模糊(hù)——(hu);
B.单薄(báo)——(bó);
D.参差(chā)——(cī),开凿(zhuó)——(záo)。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D.晃然——恍然;
故选D。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ACD没有语病。
B.有语病。用词不当,“增强”应改为“提高”。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8.D
【详解】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该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大山(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
把大山(五岭和乌蒙)比喻成成细浪与泥丸;
“走”字拟人化。
9. 孤 碧 馥 怜 恍 驰 欲 齐 ② ⑦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⑧ ③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
对词语的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选词填空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填空即可。
孤芳自赏:把自己看成一朵香花而自 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
芬芳馥郁:形容香气非常浓。
顾影自怜:原意是回头望着自己的影子而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后也用来形容自我欣赏的样子。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1)形容绿的范围广的词语是:②一碧千里。
具有动态美的词语是:⑦翠色欲流。
(2)“心驰神往”的近义词有:心向往之、全神贯注、馨香祷祝等。
(3)野花的大小“参差不齐”,香味“芬芳馥郁”。
10. 江清月近人 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老舍 舒庆春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蒙汉联欢图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
(1)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出自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4)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意思是: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5)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思是: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11.三月的春风给大地带来生机;她给柳枝带来茸茸的绿芽,给河水带来泠泠的流淌,给迎春花儿带来满枝嫩黄的花苞。
【解析】略
12.奇妙迷人 清澈幽深 深邃神奇 13.远山上的绿树缠绕着云雾,仿佛遥望着碧蓝的湖水,在天的那边,似乎还有湖的故事。 14. A D 作者由深蓝的湖水想到了远古海洋的蓝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抚仙湖的神秘、深邃,表达了作者对抚仙湖的喜爱与赞美,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5.应保留湖底遗迹内容。它为抚仙湖增添神秘色彩,关联古滇国历史,拓宽文章维度,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遐想交融,激发读者对湖底奥秘的探索欲,使抚仙湖更具文化厚度与吸引力。
【导语】《蓝色的抚仙湖》以细腻笔触绘湖之美。远观奇妙,近看清澈,湖畔生机与历史遐想交织,借湖水蓝色串联时空,将自然景致与生命演化、历史遗韵融合,文字优美且富有哲思,让读者沉浸于抚仙湖的诗意与神秘。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②自然段“从山道上远观抚仙湖,景象就很奇妙”,可概括远看湖时“奇妙迷人”;第③自然段“走近抚仙湖,才发现湖水的清澈”,提炼出走近湖时“清澈幽深”;第⑤自然段“在抚仙湖畔住了两夜,湖水那天空一般深邃的蓝色,让人沉静,也让人浮想联翩”,可概括在湖畔时“深邃神奇”。
1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紧扣“遥远的遐想”,基于文段中湖水、远山、云雾交融的画面,联想如古老传说、岁月变迁、自然奥秘等内容,用流畅文字展现内心思绪。
示例:远山上的绿树缠绕着云雾,仿佛遥望着碧蓝的湖水,在天的那边,似乎还有湖的故事。
1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或作用。
(1)A.句“天边是青灰色的群山,浮动在飘忽的云雾里”是对实际看到的景物如实描写,未联想想象;B句把湖水比作蓝水晶,C句想象亿万年前的场景,D句联想远古泽国,故选A。
(2)选B句为例,“湖波荡漾,犹如一大块透明的蓝水晶在阳光下微微晃动”,运用比喻,把湖水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展现湖水清澈、晶莹且在阳光下图动的美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湖水的特质与灵动;若选C句,通过想象亿万年前海底生命萌发的场景,增添历史纵深感与神秘氛围,丰富文章内涵;选D句,作者由深蓝的湖水想到了远古海洋的蓝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抚仙湖的神秘、深邃,表达了作者对抚仙湖的喜爱与赞美,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需从内容对抚仙湖 “神秘”特质的强化(古滇国城池自带历史神秘)、文章层次拓展(连接现实湖景与历史想象)、读者阅读兴趣(未知故事引发好奇)等角度,分析保留该内容的意义,辨明其对丰富文章、感染读者的作用,而非单纯纠结是否亲见。
示例:应保留湖底遗迹内容。它为抚仙湖增添神秘色彩,关联古滇国历史,拓宽文章维度,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遐想交融,激发读者对湖底奥秘的探索欲,使抚仙湖更具文化厚度与吸引力。
16.CA 17. 露珠 小鸟 晨雾 群山 18.恍惚之中,我似乎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丛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 19. 比喻 拟人
【导语】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迷人的山林早晨景象。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雨后的泥土、露珠和鸟鸣,展现了大自然的芬芳与生机。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清晨的山林描绘得如梦似幻,营造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氛围。文中多使用比喻与拟人手法,使景物栩栩如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敬畏,唤起读者对自然的向往与珍惜之情。
16.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A.“鸟鸣山更幽”出自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原句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意思是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王维《山居秋暝》。意思是: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C.“道狭草木长,‘朝露’沾我衣”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句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意思是: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此处将“夕露”改为“朝露”,意思就变为“晨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D.“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杜甫《绝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结合第②段中的句子“那些圆圆的、亮亮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闪闪烁烁。走不多远,我的衣角已湿漉漉的了”可知,这句话写出了露珠的形态,数量以及所处位置的特点,从侧面体现出了露珠之多,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润泽的氛围,与C项意思相符。故选C。
结合第③段中的句子“那歌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使人陶醉”“此时的山林愈发清幽了”可知,写出了山林声音的美妙以及由此营造出的清幽氛围,与A项意思相符。故选A。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段的句子“那些圆圆的、亮亮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的星斗,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闪闪烁烁”可知,作者欣赏了“露珠”。
结合文章第②段的句子“山林中的小歌唱家——小鸟”可知,作者欣赏了“小鸟”。
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句子“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幻,如诗”可知,作者欣赏了“晨雾”。
结合文章第⑤段的句子“群山就像一个少女揭开脸上白色的轻纱”可知,作者欣赏了“群山”。
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清晨的山林描绘得如梦似幻,营造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氛围。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无比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考查联想和想象。
想象:指借助于逻辑和联想将头脑中的不同信息结合,从而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存在的形象或想法。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结合第⑥段的句子“恍惚之中,我似乎也成了花丛中的一朵,草丛中的一株,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此句由一束阳光将“我”联想成了一朵花、一株草、一只鸟、一缕阳光,并想象“我”的灵魂如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描写更丰满、生动。把“庄严、圣洁的感觉”具体化了,写出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判断。
比喻:修辞格的一种。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例如:结合第⑥自然段的句子”我的灵魂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空中自由飞翔。”可知,就将“我的灵魂”比作“鸟儿”,写出了“我”内心那种极致的自由,畅快的感受。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例如:结合第⑥自然段的句子“露珠似乎也惊诧于眼前的景象,悄悄地溜到别处游玩去了”可知,这句话“溜到别处游玩”将露珠拟人化,“诧异”“悄悄的溜到别处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露珠像个好奇又顽皮的孩子,做出了悄悄离开的有趣动作。
综上所述,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林之晨的景物,全文洋溢着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真情实感。
20.例文: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夜晚,月亮像银色的圆盘,悄悄爬上天空。我变成了一棵大树,静静站在原野上,听着风轻轻吹过枝叶的“沙沙”声,准备迎接奇妙的夜。
没过多久,一群小甲虫匆匆忙忙地赶来,它们在我的树根旁停下,开起了家庭会议。甲虫爸爸晃着触角说:“孩子们,咱们明天得搬到东边的花丛去,听说那儿的花粉又多又甜!”甲虫宝宝们叽叽喳喳地应和,小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它们的声音细细碎碎,像在说悄悄话,我晃了晃树叶,给它们扇点凉风,帮着保密。
夜深些了,一只小鸟扑棱着翅膀落在我的树枝上。它刚从很远的地方回来,要给树洞里的鸟宝宝讲一天的见闻。“今天我看到可有意思的事儿啦!”小鸟抖抖羽毛,“河边的柳树爷爷冒出了新芽,就像绿色的小发卡;还有小蜜蜂们,忙得在花朵里直打转,浑身沾满金灿灿的花粉……”鸟宝宝们在树洞里“啾啾”叫,听得可入迷啦,我也跟着摇晃枝桠,给这温馨的“故事会”当背景。
后来,几个小朋友手拉手跑过来,在我树下玩起了游戏。他们一会儿藏在我的树影里,一会儿又笑着钻出来,银铃般的笑声在夜里飘得老远。有个小女孩还轻轻抱住我的树干,仰着头说:“大树呀大树,你要是会说话,肯定知道好多秘密!”我使劲伸展枝叶,给他们罩住一片清凉的影子,看着他们闹,心里暖暖的。
月亮慢慢往西挪,小甲虫、小鸟、小朋友都渐渐睡去或离开,可我这棵大树还醒着,把这些美好的故事,悄悄藏进每片树叶里,等着更多奇妙的夜晚,继续听、继续看,当一个守护秘密的“大树朋友”……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
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叙事文,首先要认真身体,可以围绕“大树下的故事”,选取不同角色,发挥想象,分别设计充满童真童趣情节,传递温暖、美好,体现大自然里不同生命的互动。
开头:描绘夜晚大树所处环境,点明“我”变成大树,静静伫立,等待奇妙故事开启。
中间:以“问题、目标+行动+小细节(声音、动作)”推进,让动物故事真实又有趣,拓展故事层次,融入自然想象,用具体动作、对话还原场景,让故事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结尾:收束全文,用“收藏美好+留白期待”,让故事有温暖收尾,又给想象留空间,呼应开篇的“奇妙等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