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20: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
  2.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了解秦始皇陵概况的过程,学习探索历史真相的方法。
  2.根据兵马俑坑信息分析长平之战,学习依据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通过探索历史真相,解释历史现象,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与价值。
  难点:探索历史真相的方法与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新闻:一位德国青年痴迷兵马俑,跳入俑坑内扮演秦俑被抓。
  教师:几个月前,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 2006年9月16日下午,一位叫马林的德国青年,由于对秦始皇兵马俑痴迷,所以自制了一套秦俑服装,装扮成秦俑跳入1号坑修复区。所幸公安干警及时发现,文物没有被损坏。听完这则趣闻,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对于这件事,老师的感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究竟有怎样非凡独特的魅力,使一个外国人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安,不顾一切地跳入俑坑 今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神秘的地方,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解析它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马林事件的戏剧色彩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此事件的简要评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最后总结起到点题与过渡的作用。
  二、正课讲授。师生互动
  (一)秦始皇陵·亘古的谜团
  教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撒手人寰。这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生前动员了近70万人为他修筑陵墓,最后又将建墓者杀掉或命其陪葬,使秦始皇陵墓成为考古史上极难破解的一个谜团。下面,让我们一起对谜一般的秦始皇陵进行一番比较全面的考察。
  步骤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形成对秦始皇陵的初步印象。
  步骤二:教师通过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秦始皇陵的印象。
  ①地图中的秦始皇陵。
  ②影像中的秦始皇陵。
  教师播放视频。(旁白:由于长期的天灾人祸、明挖暗盗,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高耸如平顶金字塔的封土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则资料,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的方位、外部形态。
  ③文献中的秦始皇陵。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设计意图:通过这则材料,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
  ④电脑技术模拟的秦始皇陵
  解说:陵区分内中外三层,共60平方公里。电脑模拟的是内中两层,陵园的核心部分。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墙。四面都有门,门上有阙楼。外城墙长2185米,宽970米,内城墙长1355米,宽580米。内城中依次分布着陪葬墓区、便殿遗址、园寺吏舍。封土堆垃于陵园中偏南处。
  解说:地宫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地宫内部模拟天上、地下和人间,推断其顶部可能绘有代表天体的二十八宿星图,中部安排着百官次位、宫观台阁及大量的奇器珍怪,下部则是以水银为标志的江河百川。
  教师提问:秦始皇陵园的建陵原则是 (“事死如事生”、建陵“若都邑”。)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秦始皇陵,激发其求知欲。
  ⑤科学考古探测的秦始皇陵
  国家“863计划”课题运用遥感考古与地球物理综合技术探测秦始皇陵。探测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堆下有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所以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实性。
  另外,专家还采取地面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重力法和测汞法、高精度磁法等先进方法,发现地宫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顶台及其周围以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则材料,印证文献记载与电脑模拟的真实性。
  步骤三: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与方法。
  ①结合前面的学习,用你的语言描述秦始皇陵。(方位、建筑、风格……)
  ②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秦始皇陵
  学生回答。
  步骤四:教师介绍“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法。
  教师:在以后类似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完成探索之旅:第一,探索历史的真相可以采用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科学考古与《史记》记载相结合,不仅印证了今人对秦始皇陵的若干推想,也印证了《史记》的信度。)第二,探索历史的真相,跨学科研究非常必要。(地理学、物理学、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对历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听、想都能自主掌握秦始皇陵的一般知识。因此本部分设计突出的主题是,对于遥远而神秘的历史遗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了解 如何去探索其中的真相 有了方法论的指导,历史的教学才会被赋予内在的灵魂。
  教学过渡:面对谜一般的秦始皇陵,人们会想,如果现在就打开秦始皇陵墓,那么很多谜团不就解开了 提问学生,现在是打开秦始皇陵的时候吗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在我们没有十足的技术把握前,还是不动它为好。应该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研究,要将它们完好地留给子孙后代。所幸的是,无意间发现的兵马俑军团,还是为我们揭开了神秘地宫的一角。
  (二)兵马俑·复活的军团
  教师: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军团曾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两千多年后,他的地下军团依旧能让世人屏住呼吸、肃然起敬。这八千人马在地下埋伏了八十万个黄昏和黎明,重见光明之日,依旧面向东方,整装待发。下面就让我们透过兵马俑这个门缝,去探索有关秦帝国的更多真相。
  步骤一:播放视频,介绍兵马俑坑的方位。(教师旁白:这里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74年发现兵马俑1号坑后,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调拨人力财力依坑建馆,为保护与修复兵马俑坑提供了条件。兵马俑坑离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专家认为他们应该是象征
驻守京城外的军队。)
  步骤二:播放视频《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步骤三: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思考1.秦俑雕塑体现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写实生动,恢弘壮观。)
  思考2.一号坑军阵的特点是什么
  军阵主体面向东——体现当年横扫六合的气势。
  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防止军阵被敌人偷袭,体现军阵的严密性。
  前面三排的弩兵先锋——轮番射击,体现军阵强大的杀伤力。
  学生回答。(势不可挡、严阵以待、无坚不摧!)
  思考3:从布局上看,二号坑与一号坑有什么不同 从作用上看,三号坑与其他坑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二号坑兵种更为丰富,作战更加机动。三号坑是统帅指挥部。)
  思考4.出土文物精品反映秦军有哪些兵种与武器
  学生回答。(秦代兵种有弩兵、步兵、骑兵等;武器为青铜兵器。)
  教学过渡:了解这些信息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呢
  步骤四:指导学生根据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
  教师:发现历史的史料,只是揭开历史帷幕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手中的历史证据对相关的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下面我们利用从兵马俑坑获取的信息来分析一个实例。
  案例分析:长平之战
  教师: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秦国和赵国集结了100万大军在长平展开决战。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但后人对其中很多细节还不是很清楚。战争开始与最后决战阶段,两军对垒,尽管赵军也十分强大,为何会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战争相持阶段,秦国分别派出骑兵、轻兵,骑兵切断赵国的后路,不断骚扰折磨赵军,这是怎样的军队,如何作战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播放视频《现代模拟的长平之战》。
  教师:可能同学们头脑中还会闪现其他画面,这是正常的。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与角度,人们的解释是不同的。哪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要看它对史料的占有是否充分,对史料的理解是否准确。当然,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只要头脑中带着明确的“问题”去研究历史,就能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吸取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秦兵马俑除了艺术价值外,更主要的是其史学价值,而学生对于后者的体会与掌握应成为本部分学习的重点。因此,这一部分设计采取了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切实感受兵马俑的史学价值,同时享受历史研究过程的乐趣。
  三、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秦兵马俑的概况,而且还学到了如何探索历史的真相,如何解释历史现象。下面,我想问问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觉得秦兵马俑的价值何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一、史学价值
  秦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正因为如此,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喻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如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秦始皇陵墓与兵马俑符合哪几项条件
  学生判断。
  教师:以下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评价: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死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成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同学们,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也是留给金人类的一笔财富!对于这笔遗产,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将他们留给子孙后代。
  设计意图:本课的最终落脚点是突出本专题教学的宗旨: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前面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因此这一部分设计,将学生的认识最终提高到对世界文化遗产评审标准的判断合乎逻辑,水到渠成。
  四、教学后记
  历史选修课的教学与必修课的教学应略有不同。理论上讲,选修课的讲授,在内容形式上,应采用更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能力培养上,应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积淀一定的专业素养。
  在本课的讲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该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因为本课涉及的一般知识,学生通过看、听、想都能自主掌握。所以教学设计力求突出两条主线:第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与魅力究竟何在 它为什么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对于遥远而神秘的历史遗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了解 探索历史真相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利用历史信息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针对这两条主线,本课设计大胆取舍,没有面面俱到地讲授,只将与主线相关的内容收纳到课堂的讲授之中。
  作为一名刚刚涉足历史讲台的年轻教师,在应对这样一个宏大主题的讲授时,总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特别感谢魏恤民老师与宾华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他们的点拨下,我自己也实现了一次探索历史教学真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