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同步+满分(指导解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同步+满分(指导解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1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同步+满分(指导解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作文
一、片段写作。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 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提示:
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先积累下来。
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指导
一、场景 (聚焦典型空间)
优先选取日常高频接触的场景,如校园操场、社区公园、街角菜市场等。这些场景中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交织,能集中体现季节更替的细节。例如校园里的行道树、操场边的宣传栏,公园里的长椅、荷塘,菜市场的蔬果摊位等,都能成为观察的核心载体,避免场景过于宽泛而导致描写零散。
角度(多维度捕捉变化)
1.自然景物:关注植物形态与色彩的渐变,如树叶从边缘泛黄到整体转色,花朵从繁盛到凋零;水体状态的改变,如荷塘从荷叶田田到残叶漂浮;天空与光线的变化,如秋日天空更显高远,阳光角度变斜、温度减弱。
2.人们穿戴:留意衣物的增减,从短袖到长袖、薄外套的过渡;配饰的变化,如从遮阳帽、墨镜到围巾、薄手套的出现;随身物品的更替,如从冰饮到热饮,从蒲扇到保温杯等。
3.环境气息:捕捉空气味道的转变,夏末的湿热消散,秋初的干爽带着草木清香;声音的差异,蝉鸣渐弱,风声、落叶声渐显。
三、描写方法(让变化具象可感)
1.细节刻画:用具体的动词、形容词展现细微变化,如 “银杏叶边缘被秋阳烤得卷了边,像被人用指甲轻轻掐过”“老太太把藤椅往向阳处挪了半米,毛线针在膝头敲出哒哒声”。
2.感官联动:融合视觉(色彩、形态)、触觉(温度、触感)、听觉(声音)、嗅觉(气味)描写,例如 “风掠过袖口时带着凉意,混着桂花的甜香,吹得宣传栏上的通知纸哗啦作响,阳光透过疏叶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
3.对比衬托:将九月的景象与盛夏对比,突出 “由夏入秋” 的过渡感,如 “同一片草坪,上周还能看见穿短裤的孩子打滚,如今他们裹着卫衣追跑,影子被夕阳拉得比夏天长了许多”。
四、避免误区
避免笼统的季节概括,如 “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少用抽象形容词,多以具体场景中的细节让读者自行感知秋意。同时,注意 “过渡感” 的体现,不写极端的秋景,而是突出夏末秋初的交织状态,如 “荷塘里还有一朵迟开的荷花,旁边却浮着半池枯褐色的荷叶”。
例文解析
校园晨读
教学楼后的银杏叶像被谁悄悄描了圈金边 —— 这是秋意最早的笔迹(用比喻手法,将银杏叶泛黄比作 “描金边”,生动展现初秋叶片的细微变化),边缘泛黄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晃,偶尔有一两片打着旋儿落下,铺在青砖小径上。
早读的铃声比盛夏时更清亮些,穿短袖校服的同学明显少了,有人在衬衫里加了件薄针织衫(通过同学们衣物的变化,直接体现气温下降,是生活中感知秋凉的典型细节),袖口随意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肤不再像七月那样总沾着汗。领操台旁的紫薇花还开着,只是花瓣不如从前饱满,风掠过操场时,不再带着灼热气浪,反倒卷着些凉意(对比盛夏与初秋风的不同质感,“灼热气浪” 变 “凉意”,突出季节转换带来的温度变化),把落在台阶上的花瓣吹得滚来滚去。靠窗的女生正朗读着课文,呵出的气息在玻璃上凝成一层薄雾,她用指尖划开雾水,能看见远处的玉兰树叶子,不知何时蒙上了层细细的尘,不像夏天总被雨水洗得发亮。
【点评】此篇以校园为场景,围绕银杏叶、学生着装、风的触感等元素展开。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从视觉、触觉等角度细致描绘初秋景象,将秋意的悄然降临融入校园日常,画面鲜活且富有生活气息。
满分作文解析
公园长椅
老太太们把藤椅搬到了向阳的草坪,这是她们应对秋凉的智慧 —— 背对着阳光能挡些风,手里的蒲扇早就换成了毛线团,银灰色的线在竹针间穿梭,织出的纹路像极了天边淡淡的云。荷塘里的荷叶半数枯成深褐色,卷成一个个小筒,像被岁月揉皱的信笺,只有零星几朵晚莲还擎着粉白的花瓣,在残叶间格外醒目。穿跑鞋的年轻人跑过石板路,鞋跟敲出的声响比夏天清脆,大概是空气变稀薄了些,连带着他呼出的气都能看见淡淡的白痕。不远处的银杏树下,有孩子捡了片半黄半绿的叶子,举起来对着太阳看,叶脉在光里清晰得像幅地图,那是秋天画下的路线。
【点评】选取公园场景,聚焦老人、荷塘、年轻人等对象。以物品替换、行为变化、景物形态为切入点,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初秋的层次感,字里行间透着生活的闲适与季节的流转。
街角菜场
卖橘子的摊位悄悄挤占了西瓜的地盘,这是季节轮换的信号,竹筐里堆着青黄相间的果子,果皮上还挂着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穿花衬衫的摊主套上了蓝布褂,领口的扣子系得严严实实,算账时手指在计算器上敲得飞快,呵出的白气在晨光里闪了闪就散了,像从未出现过。旁边卖蔬菜的摊子上,秋葵不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带着泥土的山药和胡萝卜,捆成小把的菠菜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拎着菜篮的阿姨们不再问冰镇汽水多少钱一瓶,转而围在板栗摊前,捏起一颗圆滚滚的栗子掂量着,讨论着是炖鸡还是炒着吃,她们的说话声里,都带着些被凉风吹出的沙哑,不像夏天那样清亮。
【点评】以街角菜场为背景,围绕蔬果、摊主、顾客展开描写。通过摊位更迭、着装变化、声音差异等细节,展现初秋对市井生活的影响,充满烟火气,让季节变化更贴近生活。
二、升入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见闻吧 试着做一番观察,拿起笔,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字数不限。
提示:
1.全新的校园环境、不一样的课堂活动、初次见面的老师和同学……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内容。要试着打开思路,放出眼光,丰富自己观察的角度。
2.印象之所以“深”,想必是因为带给了你不一样的触动。在讲述的同时,也要注意表达你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3.写完之后与同学分享,看看各自的所见所感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你不仅会结识新朋友,也会在如何观察和思考方面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指导
一、场景选取
从新校园的具体空间中筛选独特且有细节的场景,避免泛泛而谈。可优先考虑:
有标志性物件的角落:如教室后墙的绿植角、走廊尽头的留言板、操场边的公告栏等,物件能成为记忆的锚点。
有互动感的场景:如第一节班会课的自我介绍、第一次小组讨论的课桌、食堂排队时的对话等,人与人的互动更易产生深刻印象。
与小学形成对比的地方:如更大的图书馆、不同的实验室设备、陌生的课间操音乐等,对比中更能凸显 “新” 的特质。
二、多维度观察, 捕捉细节
(一)环境特征:
1.视觉:教室的采光(比小学更明亮 / 昏暗)、墙面装饰(黑板报风格、班级公约字体)、桌椅排列(单人桌 / 小组围坐)。
2.听觉:上课铃声(电子音 / 钢琴声)、老师讲课的口音(与小学老师不同)、同学间的交谈(新的口头禅、课间游戏的呼喊)。
3.嗅觉:新书的油墨味、走廊消毒水的味道、食堂饭菜的香气(与小学食堂差异)。
(二)人物状态:
1.老师:第一次见面的穿着(严肃的西装 / 休闲的卫衣)、标志性动作(推眼镜的姿势、握粉笔的手势)、说话风格(温和 / 干练)。
2.同学:同桌的小动作(转笔、贴课本的贴纸)、班干部组织活动的方式(紧张 / 熟练)、陌生同学间的眼神交流(好奇 / 羞涩)。
(三)自我感受:
1.身体反应:紧张时手心出汗、看到新奇设备时的心跳加速、融入集体后的放松感。
2.心理变化:从陌生到熟悉的微妙过程(如记住第一个同学名字时的欣喜、听懂第一个校园梗时的归属感)。
三、写作手法(让 “新” 与 “深” 具象化)
(一)细节放大:
1.用动词刻画动作:“班主任把点名册放在讲台上时,指尖在‘新生’两个字上顿了两秒”“前桌女生转过来借橡皮,马尾辫扫过我的课桌,带起一阵洗发水的清香”。
2.用比喻连接陌生与熟悉:“新教室的钟表走得比小学快,指针像小火车一样往前冲”“老师的板书像串歪歪扭扭的糖葫芦,看着陌生却很亲切”。
(二)以小见大:
1.借物件传递情感:“课桌抽屉里发现半块橡皮擦,刻着模糊的名字,大概是上届学长留下的,突然觉得这间教室藏着好多故事”。
2.用瞬间折射整体:“自我介绍时,我声音发颤,后排突然有人小声说‘加油’,那声气音像羽毛落在心上,原来新集体没那么可怕”。
(三)对比衬托:
1.与过去对比:“小学时总抢最后一排的座位,现在却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洒在课本上的样子,比以前好看多了”。
2.与预期对比:“以为初中老师会很严厉,没想到她笑着说‘写错没关系,谁不是从错题里长大的’,这句话比想象中暖”。
四、结构安排(从 “瞬间” 到 “感悟”)
1.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切入,直接呈现印象最深的画面。例如:“推开初二(3)班的门时,阳光正斜斜地打在第三排的课桌上,粉笔灰在光里飘,像一群小问号 —— 这就是我的新教室。”
2.主体:展开场景:描述环境与人物的具体状态,加入 1-2 个核心细节(如老师的一句话、同学的一个动作)。融入感受:穿插自我的心理活动,让场景不只是 “看见”,更是 “体验”。例如:“同桌递给我一张画着笑脸的便利贴,说‘我叫小雨’,便利贴的边角有点卷,像她说话时微微上扬的嘴角,我突然不那么想家了。”
3.结尾:用一个呼应开篇的画面收束,带出对 “新” 的理解。例如:“放学时再看那扇教室门,阳光已经移到了墙角,粉笔灰落定在课桌上,像给新故事铺了层薄薄的底色。”
五、避免误区
1.避免流水账:不写 “早上报到、中午领书、下午开班会” 的流程,聚焦 “哪一刻让你突然觉得‘我是初中生了’”。
2.少用抽象评价:不说 “新老师很好”,而写 “她蹲下来帮我捡笔时,头发垂下来的样子”;不说 “同学很友好”,而写 “借我尺子时,他特意把有刻度的一面朝我”。
3.保留 “不完美”:陌生环境里的小尴尬(说错话、走错教室)更真实,反而能体现成长的开始。
例文解析
教室后的绿萝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王维的诗句忽然漫上心头,只因撞见教室后墙那片蓬勃的绿萝。它们像群绿色的瀑布,沿着铁架倾泻而下,叶片边缘泛着玉石般的光泽(用 “绿色的瀑布” 比喻绿萝的长势,“玉石般的光泽” 描绘叶片质感,视觉上突出绿萝的生机与温润。),叶尖悬着的水珠在阳光下滚来滚去,坠落后在瓷砖上洇出小小的水痕,一圈圈晕开,像谁在地上画的省略号(将水痕比作 “省略号”,既写出水痕形态,又暗含对绿萝故事的留白,引发联想。)。
开学第一天,我便发现每片叶子都藏着秘密 —— 银色马克笔写的名字在光影里忽明忽暗,有的字迹已经模糊,大概是被雨水打湿过,同桌小雨说这是上届学长用植物做的纪念册,“你看这片最大的叶子,上面写着‘林晓’,听说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呢。” 她指着一片巴掌大的绿萝叶,语气里满是羡慕(通过同桌的话语,将绿萝与学长学姐的故事联系,赋予绿萝传承的意义,体现校园的历史感。)。
班主任李老师推门而入时,绿萝的影子正爬上她的教案本,在 “开学第一课” 那行字上轻轻晃动(“影子爬上教案本” 的动态描写,将绿萝与课堂连接,营造出自然与学习相融的氛围。)。她没有急着点名,指尖轻轻拂过片新抽的嫩叶,叶片上的绒毛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这些小家伙比我更早欢迎你们呢。它们跟着这间教室经历了三届学生,现在要看着你们长大了。” 话音未落,前排扎马尾的女生琪琪已举起手里的营养液,透明的瓶子里晃着细碎的阳光,像装了一整个夏天的星光(“装了一整个夏天的星光” 将营养液中的阳光具象化,既写出光线的璀璨,又暗含夏日将尽的不舍与对新学期的期待。),紧接着,七八只小喷壶从课桌后探出来,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织成道彩虹,彩虹的一端恰好落在李老师的发梢,把她鬓角的几根碎发染成了金色。
午后的阳光像被剪刀裁过,斜斜地切进教室,在绿萝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踮脚够到最矮的那片叶子,马克笔划过叶面时,沾到些黏糊糊的汁液,凉凉的、滑滑的,仿佛这片植物在悄悄握我的手(将汁液的触感转化为 “悄悄握我的手”,赋予植物拟人化的温情,体现 “我” 对新环境的接纳与亲近。)。
风从走廊溜进来,带着隔壁班传来的朗读声,绿萝叶沙沙地响,像是在跟着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混着窗外的蝉鸣,竟有了种夏末初秋特有的温柔。我忽然注意到,绿萝架下的角落里,放着个小小的陶瓷猫,脖子上还系着红绳,大概是哪个学姐留下的,此刻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安静地看着我们(陶瓷猫的细节,为场景增添生活气息,也暗示着校园里隐藏的温暖小物件,体现校园的温馨。)。
【点评】
这篇文章以教室后墙的绿萝为核心场景,巧妙融入王维的诗句增添文化底蕴。通过对绿萝形态、师生与绿萝的互动等细节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 “绿色的瀑布”“悄悄握我的手”,将绿萝赋予生命与情感。既展现了新教室的环境特点,又传递出师生间、新旧学生间的温情联系,字里行间满是对新班级的喜爱与归属感。
满分作文解析
走廊尽头的留言板
秋雨洗过的走廊格外清亮,瓷砖地面像面大镜子,能照见天花板上的吊灯。
尽头那方蓝底白框的留言板,像块吸满阳光的蓝宝石,边框上的花纹被磨得有些光滑,却更显温润。“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知是谁用红粉笔写在边框上的诗句,被风吹得有些褪色,笔画边缘毛茸茸的,却依然透着暖暖的善意。最上层的橙色便签用荧光笔写着:“三楼饮水机的水更甜哦,亲测有效!” 旁边画的笑脸歪着脑袋,嘴角还沾着滴墨水,像只偷吃墨水的小猫。下面压着张黄色便签,是用铅笔写的:“周二下午图书馆三楼有空位,适合刷题。” 字迹工整,末尾画了个加油的拳头。
预备铃撞碎走廊的宁静时,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匆匆掠过,他的书包带子有点松,一边高一边低,袖口带起的风让便签们跳起舞来,有张粉色便签差点被吹掉,男生回头伸手扶了一下,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他在 “失物招领” 区停住脚,手指抚过一张写着 “黑色钢笔,笔帽上有小熊图案” 的纸条,忽然转身时撞在我肩头,他手里的笔记本掉在地上,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对不起,对不起!” 他忙不迭道歉,脸颊涨得通红,弯腰捡笔记本时,眼镜滑到了鼻尖,他抬手推眼镜的样子,让我想起小学同桌总把橡皮蹭到我课本上的憨态。他耳尖泛红的样子,和窗外的石榴花倒有几分相似,都是那种嫩嫩的、带着点羞涩的红。
暮色漫上来时,留言板已换了新模样。一张粉色便签挤在角落,“寻找晨跑同伴,每天六点半操场见” 的字迹娟秀如溪,下面三个对勾像三颗小晨星,其中一个还画成了星星的形状。
夕阳给便签镶了圈金边,风过时,便签纸哗啦作响,竟像谁在轻轻唱歌,歌声里混着远处食堂飘来的饭菜香,是糖醋排骨的味道,暖暖的,很安心。
【点评】
文章聚焦走廊尽头的留言板,以秋雨过后的清亮环境为背景,引用 “莫愁前路无知己” 烘托氛围。通过描写便签内容、过往同学的互动等,用 “吸满阳光的蓝宝石”“跳起舞来” 等生动比喻,让留言板成为传递善意与连接同学的纽带。场景充满生活气息,细节刻画灵动,展现了新校园里陌生同学间的温暖与友爱,以及对新友谊的期待。
操场边的公告栏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公告栏上方的校训石刻被晨露打湿,字缝里还凝着些细碎的光,像撒了把星星。
石刻边缘有几道浅浅的划痕,大概是经年累月被雨水冲刷的痕迹,却更显庄重。玻璃橱窗里的社团海报像幅拼贴画:文学社的水彩紫藤正顺着 “诗” 字攀爬,淡紫色的花瓣上栖着只手绘的白蝴蝶,翅膀上还点着几点金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隔壁篮球社的海报则燃着火焰般的红,海报右下角写着 “招新对象:热爱篮球的你”。
一阵秋风卷着银杏叶掠过,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飘落在公告栏玻璃上,又被风卷走,篮球社海报被掀起一角,露出背面 “每周五下午四点训练,风雨无阻” 的字迹,墨水有些晕开,像是被谁的汗水浸湿过。穿运动服的男生们正围着讨论,其中一个高个子男生指着海报上的训练时间表,“我周五有奥数课,能不能调个时间啊?” 他的声音洪亮,震得旁边的银杏叶又落了几片。另一个戴发带的男生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我帮你记着训练内容,回头告诉你。” 他们的球鞋在水泥地上蹭出沙沙声,像给青春伴奏的鼓点,节奏明快又热烈。站在文学社海报前的短发女生,正把银杏叶书签夹进笔记本,阳光穿过她的发梢,在 “每周三午后读诗,自带茶杯” 的小字上投下淡淡的金斑,她忽然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露出耳后小小的珍珠耳钉,闪了一下就不见了。
暮色浸透操场时,公告栏的灯忽然亮了,像颗突然睁开的星,把海报照得格外清晰。我看见一个戴眼镜的女生在辩论社报名表上写下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轻响,像春蚕在吃桑叶,混着教学楼传来的下课铃,叮叮当当的,竟像支刚谱成的歌。风掀起我的校服衣角,带着操场边桂花树的甜香,那香味不浓,却很持久,像抹淡淡的记忆。
公告栏旁边的长椅上,两个女生正拿着社团介绍单讨论,“我想报绘画社,你呢?”“我还在犹豫,文学社和天文社都想去。” 她们的声音软软的,像浸在蜜里,原来新的故事,早已在风里悄悄发芽。
【点评】
围绕操场边的公告栏展开,以校训石刻开篇,凸显校园文化。通过描写不同社团海报的风格、同学间的讨论等,用 “拼贴画”“鼓点” 等比喻,展现了新校园丰富的社团生活与青春活力。从白天到暮色的场景转换,结合感官描写,如桂花的甜香,传递出对初中丰富多彩生活的美好憧憬,画面感强且富有感染力。
写作模板
一、标题(建议 6 - 10 字)
采用 “具象物件 + 情感标签” 的组合方式。具象物件可以是与青春回忆紧密相关的实体物品,像教室里的倒计时牌、操场边的篮球架、一本写满笔记的旧课本等;情感标签则用来点明文章情感基调,比如 “难忘”“温暖”“遗憾” 等。例如《褪色的倒计时牌》《篮球架下的蝉鸣》,这样的标题能快速吸引读者,且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让读者大致知晓文章围绕何物、何种情感展开回忆。
二、开头(建议 50 - 100 字)
运用场景切入 + 感官唤醒的手法。先描绘一个与青春回忆相关的具体场景,通过对光影、声音、气味等感官细节的刻画,将读者带入特定时空。
比如 “夏末的阳光斜斜切进教室,粉笔灰在光束里浮沉,讲台上的倒计时牌红笔圈着‘30’,油墨味混着后排男生偷偷拆开的薄荷糖气息,在闷热的空气里漫开。” 这部分要简洁且生动,迅速勾起读者对相似青春场景的记忆,自然引出下文的回忆。
三、主体(建议 300 - 400 字)
采用三层递进式叙事结构:
1.冲突铺垫(50 - 100 字):设置一个青春成长中的冲突情节,如学习上的困难、与同学的矛盾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青春里的迷茫、焦虑或挫折感。例如 “数学课代表把试卷摔在我桌上时,油墨洇透了指尖。‘这道二次函数讲过八遍了’,他的白球鞋在地板上蹭出烦躁的响。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掀起,露出背面灰白的筋络,像我此刻的心情。” 利用自然景物的变化呼应人物内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2.转折瞬间(100 - 150 字):在冲突之后,安排一个温暖、积极的转折情节。描述关键人物的帮助、自我的突然领悟等。同样注重细节刻画,像 “晚自习的灯亮到第九盏时,他突然把笔记本推过来。‘辅助线要这样画’,铅笔在纸上划出沙沙声,字迹比平时潦草,却把关键步骤标成了橙色。月光从窗帘缝溜进来,刚好落在他握笔的指节上,那里还沾着下午打篮球蹭的灰。” 这些细节能让转折更具真实感与画面感,使情感从低落走向温暖、振奋。
3.情感升华(80 - 120 字):将前面的情节进行总结与升华,点明这段青春回忆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可以借助某个物件或场景,把瞬间的感悟转化为长久的记忆符号。比如 “后来那张画满辅助线的草稿纸,被我夹在毕业纪念册里。多年后翻到,发现背面有行小字:‘最后 30 天,一起冲’,笔尖戳破了纸页,像颗用力跳动的心脏。” 让读者感受到青春回忆的力量与成长的蜕变。
四、结尾(建议 50 - 100 字)
运用物件留白 + 余味延伸的技巧。再次提及开头或主体中出现的关键物件,展现其现在的状态,与过去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青春变迁的感慨。
如 “如今路过母校,新的倒计时牌又立在讲台,只是数字变成了‘45’。风过时,篮球架下的蝉鸣依旧,像在重复那年夏天没说完的话。” 结尾不要把话说得太满,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让他们沉浸在文章营造的青春回忆氛围中,产生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