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20: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将相和
连环画将相如
京剧将相如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课文背景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着国家兴亡。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zhào chén yì gōng xiàn qiè
nuò diǎn chāo



jù jīng zuì


认识生字
认识词语
宰相 和氏璧 大臣 蔺相如 强逼
允诺 划归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击缶 上卿 战袍 请罪
xiàng bì chén lìn qiǎng
rǔ fǒu qīng páo zuì
yǔn huà lián dǐ yù cí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书上画出“将”和“相”分别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初读课文
“将”:
廉颇
“相”:
蔺相如
“和”:
和好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你能找到吗?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并说说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故事。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渑池之会
秦王 赵王 廉颇
蔺相如
赵王 蔺相如 秦王
廉颇 蔺相如
1-9
10-14
15-17
快速读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完璧归赵
起因:
经过:
结果: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从这段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但是,和氏璧当时在秦王手里,如果硬上去夺,一是失礼,再者,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挡;如果直接指责秦王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会承认,还会返咬一口,指责蔺相如无礼、小家子气。于是,蔺相如顺应秦王对和氏璧好奇、喜爱的心理,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怒发冲冠地说。
“怒发冲冠”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蔺相如为什么能“怒发冲冠”?
他怒发冲冠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为什么蔺相如提出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到,一点空子都不留给秦王。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秦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和氏璧几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们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先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说明主动权在赵国。然后讲清“您杀了我”的后果:没有用,还背上了不讲信用的名声。蔺相如既保全了和氏璧,也保护了自己,可谓步步为营。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快速读读《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渑池会面
起因:
经过:
结果:
秦王要赵王鼓瑟,想侮辱赵王
蔺相如请秦王击缶,勇斗秦王
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威震朝野,连秦王都害怕他,不敢轻举妄动,在维护国家尊严上也有廉颇的功劳,这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作了铺垫。
负荆请罪
起因:
经过:
结果: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
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满、不服。
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吗?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廉颇什么样的情绪?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
廉颇: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想一想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1、我能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并能根据意思填出词语。
(1)比喻原物完整无损的归还本人。( )
(2)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
(3)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2、给下列词语中的蓝颜色的字注音。
强迫--( )
强大--( )
削弱--( )
倔强--( )
乘机--( )
千乘之国--( )
怒发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