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峨眉山月歌》朗读技巧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体现节奏美
B.应根据诗句情感调整语速
C.朗读时声音越大越好
D.要读出诗歌的画面感
2.下列关于《江南逢李龟年》朗读技巧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要把握诗句中蕴含的今昔对比之情
B.注意通过语速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
C.朗读时应字字用力,增强气势
D.要读出诗句中淡淡的惆怅之感
3.下列属于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是( )
A.豪放飘逸 B.沉郁顿挫 C.清新自然 D.晦涩难懂
4.朗读“应傍战场开”中的“傍”字时,应( )
A.轻读,一带而过
B.重读,强调菊花生长的环境
C.语速加快,表现紧张
D.声音上扬,表现希望
5.朗读全诗时,应如何处理情感递进?( )
A.前两句低沉,后两句激昂
B.前两句平缓,后两句渐强
C.全程保持凄凉基调
D.前两句轻快,后两句转为沉重
二、填空题
6.填空。
(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 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4)李益(约750—约830), 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 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三、名句名篇默写
7.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诗人在重阳节勉强登高的诗句是: 。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体现诗人孤独无依的诗句是: 。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对故园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描绘故园菊花生长环境的诗句是: 。
8.李白《峨眉山月歌》
(1)《峨眉山月歌》中描绘月夜美景的诗句是:“ , ”。
(2)《峨眉山月歌》中表达诗人出行路线的诗句是:“ , ”。
9.《江南逢李龟年》理解性默写
(1)《江南逢李龟年》中回忆往昔与李龟年交往的诗句是:“ , ”。
(2)《江南逢李龟年》中描写重逢场景的诗句是:“ , ”。
10.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表现边塞荒凉凄冷的诗句是“ , ”。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四、语言表达
11.默写古诗时,“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中的“州”和“洲”常常被混淆。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分析如何辨别这两句中的“州”和“洲”。
知识卡片
州,原指水中可供居住的高地。东汉末,“州”开始成为一种行政区划,多用于地名,如广州。
洲,原指江、河、湖、海交汇的地方,水中的陆地。
12.根据要求答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北朝]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①此诗是江总晚年归乡,路过薇山亭时,正值重阳节,由感而发所写。
重阳节诗歌朗诵会上,潇潇想朗诵甲诗。请你结合朗诵技巧——语气、重音、停连,帮她设计甲诗画线句子的朗读,并说说理由。
五、综合性学习
13.梳理
(1)请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诗句。
意象 诗句 情感
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①(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孤独落寞
②(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甲
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
④(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丙
雪 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清冷孤寂
月 ⑥( ),⑦( )。(课内外古诗,试卷中已出现的诗句除外) 思乡念友
(2)请选择短语和“甲”、“乙”、“丙”对应得当的一项( )
①漂泊无依②感时伤己③忧国忧民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六、诗歌鉴赏
14.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吟诵完这首诗,你觉得诗歌最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无人送酒来”中的“送酒”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请结合整首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诗。
(2)有人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妙在哪里。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习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 )——( )——( )
(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峨眉山头的半轮明月,点出此次远游正在秋天之时。
B.次句的“入”“流”描写出月影映入江中,又随江流去之景。
C.第三句的“夜发”,交代了从清溪到三峡的月夜行船之事。
D.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未能送别月夜远行的朋友的惋惜之情。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C B B B
1.C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A.诗歌朗读需通过合理停顿划分节奏,展现韵律美,因此“注意诗句的停顿,体现节奏美”正确;
B.不同诗句蕴含的情感不同,本诗主要展现了思乡之情与旅途意境,需通过调整为舒缓或稍轻快的语速传递情感,故“根据诗句情感调整语速”正确;
C.朗读的核心是准确表达情感和意境,而非单纯追求声音大小。过度大声可能破坏诗歌的含蓄美感,因此“朗读时声音越大越好”错误;
D.诗歌通过“峨眉山月”“平羌江”等意象构建画面,朗读时需调动想象,读出画面感,故“读出诗歌的画面感”正确;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A.本诗通过“昔日繁华”与“今日落魄”的对比,暗含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因此“把握诗句中蕴含的今昔对比之情”正确;
B.诗歌前两句回忆往昔盛景时语速可稍平缓舒展,后两句写重逢的惆怅时语速应放缓,通过语速变化体现情感起伏,故“注意通过语速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正确;
C.本诗情感基调是含蓄深沉的惆怅与沧桑,而非激昂壮阔。“字字用力,增强气势”会破坏诗歌内敛的抒情风格,不符合诗意,选项表述错误;
D.诗中“落花时节又逢君”蕴含着对时光流逝、境遇变迁的淡淡哀愁,朗读时需传递这种惆怅感,故“读出诗句中淡淡的惆怅之感”正确;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显著特点,其诗作如《将进酒》充满洒脱不羁的气概;“清新自然”多用来形容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像孟浩然的《春晓》便洋溢着恬淡自然的韵味;“晦涩难懂”并非主流诗人的典型风格,而杜甫的诗歌,因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人民苦难的悲悯情怀,情感深沉郁结,在格律和节奏上又呈现出抑扬顿挫的特点,“沉郁顿挫”恰是对这种风格的精准概括,这一风格在《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展现了他“诗圣”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傍”在此处意为“靠近、临近”,直接点明了故园菊花生长在战场边缘这一特殊环境。这一意象是全诗情感的关键落点,菊花本应在庭院中悠然绽放,却因战乱不得不“傍战场而开”,既暗含对故园遭战乱侵扰的痛心,也寄托了对国事的忧虑。重读“傍”字,能突出菊花生长环境的残酷与反常,强化诗句中对战乱的无奈、对故园的牵挂以及对和平的期盼,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A.“轻读一带而过”会弱化环境的特殊性;
C.“语速加快”与诗句沉郁的基调不符;
D.“声音上扬”则偏离了诗歌中隐含的惆怅与忧虑;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受降城一带月下沙漠似雪、月光如霜的清冷画面,整体氛围是宁静、悠远且带着孤寂的,朗读时用平缓语调,能呈现出这种清冷、静谧的意境。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声打破宁静,引发征人无尽乡愁,情感从之前的清冷孤寂,转为浓烈的思乡之情,情绪渐次增强,朗读渐强,能体现出乡愁的浓郁与深沉,以及情感的递进变化。所以从诗句情感发展看,前两句平缓,后两句渐强,故选B。
6.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唐代 高岑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大李杜 唐 边塞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1)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岑参,荆州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7.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遥、傍”等字容易写错。
8.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峨眉、羌、溪、渝州”等字词容易写错。
9.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本诗中的易错字词有“岐王”“逢君”等。
(1)这两句诗通过“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等地点,回忆了过去经常见到李龟年的情景,体现了往昔的繁华。
(2)“江南”“落花时节”点明了重逢的地点和时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直接写出了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景。
10.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烽、芦管、望乡”等字词容易写错。
11.①“州”多用于地名,渝州是诗人乘船将去之处,因此写为“州”。
②“洲”指水中的陆地,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因此写为“洲”。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表达运用。
“思君不见下渝州” —— 这里的“渝州”是一个地名。根据知识卡片,“州”在这里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用于指示具体的地点。所以这里的“州”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相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这里的“洲”描述的是雎鸠所在的地点,即在河流交汇的水中陆地。根据知识卡片,“洲”指的就是这种江、河、湖、海交汇的地方,即水中的陆地。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明显看出,“州”与行政区划、地名相关,而“洲”则与水中陆地、河流交汇的地方相关。 总结来说,当你在默写或阅读古诗时,可以这样辨别“州”和“洲”: 如果诗句中描述的是地名或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概念,那么很可能是“州”。 如果诗句中描述的是水中陆地或河流交汇的地方,那么很可能是“洲”。
示例:“州”通常指地名或行政区划,“洲”则指水中的陆地或河流交汇的地方。在“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州”指地名;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洲”指水中陆地。
12.示例:朗诵方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遥怜”和“故园菊”之间稍作停顿,语气略带无奈和哀伤;重音放在“遥怜”、“故园菊”和“战场开”上,以突出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整个句子的语速可以稍慢一些,以表现出诗人的深情和凝重。理由:该设计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怜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详解】本题考查朗诵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诗歌情感把握。
解答时,首先理解甲诗的情感基调和主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画线句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诗人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怜爱,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然后,分析画线句子的语气、重音和停连。在语气上,应该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怜爱和无奈;在重音上,可以强调“遥怜”、“故园菊”和“战场开”,以突出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在停连上,可以在“遥怜”和“故园菊”之间稍作停顿,以表现出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深情凝视和思考。最后,根据上述分析,设计朗诵方案。
示例:朗诵方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遥怜”后停顿,声音悠长,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将“应”字作为次重音,与后三字“傍战场开”自然衔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在战争中境况的忧虑与无奈;整句朗诵时,语速缓慢,音色略带沙哑,以增强情感的深沉与凝重。理由:该设计能够充分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战乱时代的沉痛感慨,使听众在听觉上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13.(1) 古道西风瘦马 夜阑卧听风吹雨 闻道龙标过五溪 正是江南好风景 回乐烽前沙似雪 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只要能体现“思乡念友”即可
(2)C
【详解】(1)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瘦、阑、卧、闻、道、溪、烽、沙、似”的正确书写。作答第⑥⑦空时,注意所选诗句表达的情感应是思乡念友,且不能和以上诗句重复,例如可以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赏析。
根据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可知,这里写出的是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在梦中,他身骑披着铠甲的战马,奔驰在冰封的河岸,奋勇杀敌,这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自己想要杀敌报国,因此此处体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乙“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可知,写景时诗人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这里便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朋友的处境,也就融情入景。“闻道”表示惊讶惋惜。“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因此此处体现的是诗人对朋友漂泊无依的担忧;
根据丙“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流落的艺人。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体现出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因此这里体现的情感应是感时伤己;
故选C。
14.(1)诗人追忆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盛世生活的无限眷恋,蕴含的感情深沉而凝重。
(2)这两句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自身的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导语】杜甫以今昔对比,追忆盛唐繁华(岐王宅、崔九堂),暗含对往昔的眷恋与沧桑。后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落花时节”既是暮春实景,又隐喻大唐衰颓与身世飘零。偶遇故人,欣喜中更添时代悲凉,含蓄深沉,堪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现结合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结合背景分析感情。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结合背景可知,这两句追忆的是曾经作者和李龟年的一些接触;“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时光是美好的开元盛世,是和平的、安定的、富足的美好时光,对比于现在的动乱、漂泊、贫困,作者在叙述、回忆中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含蕴的感情深沉而凝重。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分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为: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正是江南好风景”描绘出江南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本应是令人愉悦的画面。然而“落花时节”又蕴含着时光流逝、美好消逝之意。这里用江南美景作为衬托,更突显后面“又逢君”的复杂情感。“君”是李龟年,昔日两人相识于盛世,如今在这落花的衰败场景中重逢,以乐景写哀情,形成鲜明反差。诗人与李龟年重逢在这所谓的“好风景”中,实则是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颠沛流离。国家从开元盛世陷入衰败,他们二人也从风光无限到落魄潦倒。所以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深刻地表达出对国运衰微的痛心,也流露出自身身世飘零、饱经沧桑的伤感。
15.(1)用典。战乱中,无人送酒,突出了战乱中的凄凉与萧瑟,无酒可饮,无菊可赏,委婉地表达作者在战乱中的惆怅与孤寂,同时也寄托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2)虚实结合。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强欲登高、无人送酒,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失落,后两句借对故园菊傍战场开的想象来强化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孤独、愁苦更为深沉。
【导语】岑参此诗以重阳登高为契机,通过“无人送酒”的典故暗写军旅孤寂,末句“故园菊傍战场开”更是以乐景写哀,将思乡之情与战乱现实交织。全诗用语简淡而意蕴深沉,在时空交错中展现诗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对时局的忧思,体现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凉与温情。
【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意思是:勉强地想要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送酒”化用了东晋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重阳节无酒,独坐宅边菊丛中,恰逢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便畅饮至醉。这一典故成为重阳节“饮酒赏菊”的经典意象,暗含着文人在节日里对闲适生活、故人情谊的联想。诗人在重阳节“强欲登高”,本应是亲友相聚、饮酒赏菊的佳节,却因身处行军途中,无人送酒,与陶渊明的典故形成鲜明对比。用“无人送酒”的现实,反衬出诗人漂泊异乡、战乱中孤独无依的处境,强化了思乡之情。陶渊明的典故充满闲适意趣,联系后文“应傍战场开”可知,诗人此时身处“战场”附近,用典不仅体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更暗含着对战争破坏家园的痛心,昔日赏菊饮酒的雅事,如今只能在战乱中遥想,对比中凸显出战乱带来的沧桑与悲凉。
综上,“送酒”的用典既使诗歌含蓄典雅,又通过典故与现实的对比,深化了诗人在战乱中对故园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情感表达更厚重深刻。
【小题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结合“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可知,这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描写了自己在重阳节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的孤独场景,直接展现了行军途中的现实处境。结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虚景)。他并未亲见故园菊花,却推测其“应傍战场开”,将菊花与“战场”联系,勾勒出故园可能已遭战乱破坏的凄凉景象。
虚实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开阔,由眼前的孤独延伸到对故园的深切牵挂,既强化了思乡之情,又暗含对战争的痛心与对和平的渴望,情感表达更含蓄而深刻。
16.(1)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子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的凄凉与惨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尽”的意思是全、都。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想象出一幅“征人尽望乡”图,由己推人,思乡之情就由个体扩大到群体,更具感染力。
【导语】《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这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沙似雪”将月下的大漠比作白雪,形象地描绘了大漠在月光下的荒凉与苍茫;“月如霜”则将明月比作寒霜,生动地表现了月色的凄冷与寒意。这两个比喻不仅准确地捕捉到了大漠月夜的特有景象,而且通过“雪”和“霜”的意象,传达出了戍边将士所处的艰苦环境和他们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这样的描写为下文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作了铺垫,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动人。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点词的能力。
品味诗人炼字的表达效果。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抒情。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尽”是“全、都”的意思,是指征人无人不在望乡,由个体扩大到群体,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有着不尽的乡愁。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17.(1)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2)D
【导语】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如一幅灵动的山水长卷。半轮秋月映于峨眉山巅,其影随江水流淌,画面清逸秀美。诗人夜发清溪,乘舟向三峡,一路对月怀人。“思君不见”四字,将漂泊中的思念之情抒发得含蓄隽永。全诗意境悠远,空间转换自如,以景衬情,情随景生,尽显浪漫主义特色。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提取能力。
由“峨眉山月半轮秋”可知,开篇点明峨眉山这一地点,诗人此时应在峨眉山附近,赏峨眉山月之景。由“影入平羌江水流”可知,平羌江是月影映入的江流,说明诗人所处位置与平羌江相关,可推测诗人经过平羌江畔。由“夜发清溪向三峡”可知,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前往三峡,所以清溪是又一经过地点。由“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诗人最终前往渝州。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D.由“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思君不见”重点在于诗人自己离乡途中对“君”(可能是友人、故乡等)的思念与不见的怅惘,并非单纯表达未能送别月夜远行朋友的惋惜之情。此句是诗人一路前行,对所念之人思念却不得见,情感主体是诗人自身的眷恋与愁绪,而非对送别朋友惋惜,所以D选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